由于《自然·地学》杂志的权威性,太平洋海底发现稀土资源恐怕不是"愚人"新闻。如果这些潜藏在太平洋底的稀土被开发出来,哪怕只有些微投放市场,世界稀土市场的版图也将大大改写,稀土将不再"物以稀为贵"。这是很简单的经济学常识,现有稀土储量全球不过9900万吨,全球产量不足15万吨。这对于稀土资源匮乏而需求量大的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言,不啻绝佳利好。
由于日本科学家"发现"的海底储量大部分处于公海。可以想见,未来将引发激烈的大国争夺战。中东北非的战乱频仍,战火硝烟弥漫数十年,除了文化、宗教和水源之争,最根本的就是石油资源争夺。并由此派生出全球反恐战争、伊朗核危机、伊拉克战争、利比亚之战等,当然也带来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如美、日、欧乃至中国在全球能源战略布局中的博弈。再以亚太区域为例,中日在东海有油气田之争,在南海和越南、菲律宾有主权争议。这些小国挑战中国主权底线的主因,就是因为南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就是未开发地区的南极、北极,以至于太空和海洋,一些大国也基于资源开发和战略远景的考虑,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以达到为我所有的既成事实。可以说,资源争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就此而言,日本科学家"发现"太平洋海底稀土,还是一把令人忧虑的双刃剑。
一是太平洋不再"太平"。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并在东南亚和东亚形成围裹中国的岛链。美"重返亚洲"战略深化了中日矛盾,诱发了中国在南海和越南、菲律宾等国的矛盾加剧。太平洋海底稀土资源,将使得这一地区的地缘结构矛盾变得更为复杂,美日将在攫取太平洋海底资源中占得先机,甚至不排除美日两国为海底稀土资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二是将导致太平洋海域的环境恶化,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从而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据悉,这些稀土资源大多深埋于3000-5000米深的海底,以当前的技术还无法开采。但愈是如此,人类盲目开发的环境风险就越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就愈发难以控制。在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成熟的今天,英国BP公司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面对沉寂在海底数千万年的稀土资源,人类耐不住贪婪的欲望贸然开发,恐怕会引来大自然生态调适的"报复"。
三是对中国的影响。作为亚太国家,若这些海底稀土资源存在可开发性,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这将会深化中美日等大国的利益冲突。就现实而论,日本科学家在"发现"海洋稀土的报告背景一栏中,强调6月份中国的稀土出口价格比1月价格上涨3倍以上。由于日本是进口中国稀土最多的国家,所谓日本科学家发现海底稀土矿的好消息,就充满了倒逼中国压价的意味。相比以往美日等国对中国稀土战略调整的阴谋化解读,此番高调发现海底稀土资源,不仅画饼充饥也有些无可奈何。
随着人类发展对资源的极度依赖,这种欲壑难填将使人类文明的品质异化。在发展和环境之间,如何取得平衡,靠自以为是的政治手段和功利主义的经济至上无法求解。只有靠人类彻底反省自身、引入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才能消解人类的功利、自私和贪婪。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