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8日木曜日

韩美军演咄咄逼人 欲引领半岛统一态度明显

  韩美联手"乙支自由卫士"军事演习以探测和摧毁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假想目标。专家分析了美韩联合军演将给地区局势带来的影响,演习内容攻击性明显。韩方在演习中担纲指挥。

  综合媒体8月18日报道,尽管自1975年以来,韩美两国就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但是与往年不同,媒体披露今年的演习增加了实战的内容,而且演习指挥权也交给了韩国军方。与此同时,位于半岛另一侧的朝鲜对此事高度关注,并且一再警告说,任何偶发的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全面的战争。


  "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是韩美两军为保障朝鲜半岛安全和维持联合防卫态势而进行的指挥所训练。本次军演由韩美联合司令部主导,训练目的是提高主要指挥人员的作战执行能力,以有效应对全面战和局部冲突。

  据悉,演习规模将与往年持平,包括5.6万多名韩国军人和3万余名美国军人参加,主要以电脑模拟形式进行演习,所以,没有实际的军队调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军演将首次加入实战演习,届时,联合参谋本部议长将指挥全军作战,各军总长则首次通过视频会议参与军内系统。

  据韩媒报道说,韩美军方将组成一支特别联合行动部队参加本次联合军演,演习将以探测和摧毁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假想目标。

  这一报道引起了朝鲜的紧张和强烈不满,早在7月18日,韩美已将军演的时间和目的通报朝鲜方面,随后,8月7日,朝鲜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发表致美国和韩国的公开信,要求停止这次"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以控制半岛局势。但是在这种形式下,韩美不顾朝鲜方面的态度,依然如期举行了这次特殊的大规模演习。

  对此,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16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事演习是对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愿望的挑战。美国试图举行针对朝鲜核和导弹"清除"的演习,目的在于对突袭朝鲜核和导弹基地和设施进行实战演练。

  目前,朝鲜半岛局势面临严重危机,任何偶发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全面战,朝鲜内阁机关报民主朝鲜当天也发表文章说,韩国不顾朝鲜反对,同美国一起举行联合军演,是其企图实现侵略野心的产物。

  另外,假想目标是探测和摧毁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演习内容是定位、摧毁、解除、搬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宋晓军称,韩国军方也确实公布了演习的四个步骤,当然从这四个步骤来说确实是进攻性的。当时它有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处理小组,这个小组在"3•11"日本地震的后期到过日本,去考察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他们由这个小组,这个小组伴随着一些部队有一定的突击能力,所有的这些演习,包括韩国的53万军队在它的,相当于它的参联会下边的海军本部、陆军本部、空军本部,这一次都要进入军列系统来调动所有的部队配合这个小组进入朝鲜的境内。

  这些步骤包括带着专家取样,然后分离,如果有核武器,分离它的核材料和它的高爆炸药之间的分离,最后还要对这个核材料和核弹的弹头进行处理,而且还要对这个人造核武器的核材料进行封存处理,甚至都可能会炸毁。所有的整个处理步骤,围绕的演习的核心明摆着是要进入朝鲜的境内,具有进攻性的。

  尹卓说,李明博就在两天前发表了一个讲话,表示支持统一的有多少,今后朝鲜半岛一定要走向统一,而且韩国内部支持统一的比例相当高,大家还得同意百分之五十二点几的同意交统一税,拿出钱来帮助政府实现这个统一。

  但是李明博很清楚一点,他说我们的统一是一种吸收性的统一,而且现在离目标越来越近,同时形式越来越好。意思是他跟美国军事联盟越来越近,他的所谓吸收性的这种统一,目的就是统领朝鲜,这是毫无疑问的。

  再一个5027本身就是一个大规模进攻型的作战想定,这个想定就是北朝鲜各种情况发生动乱,并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如说失控了等等这些,他要进去处理,这种进入朝鲜本身就是一个进攻性的想定,你的战役行动各方面都是进攻性的,不可能再出来一个防御性的,当然是为了一种,就是一种对舆论上的一个交待。但实际上它所有的实质演习的内容全部都是进攻性的。

  尹卓:此次演习指挥权交给韩国,实际上韩国指挥权只是一种虚拟指挥权,因为本身这次演习,本质上是一个计算机模拟演习,大规模的司令部的计算机模拟演习,那么就是你整个韩国所谓参联会的主席或者它叫议长,咱们翻译叫议长,就是参联会主席,再加上各军种司令的指挥权,就是一种虚拟指挥权。目前为止,美军并没有交权,而且一旦发生战事,美军一定不会交权,毫无疑问的。

  而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前几次在延坪岛事件等等几次事件里头,韩军的表现,另外还有韩军内部发生的一些案件,我们看到一些自杀的、虐待致死的,还有一些扔手榴弹、开枪的,它的这个士气并不是很高,训练水平也不是非常好,美军绝对不信任。而在处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关键性的动作里头,一定是美军为主。

中国总理接班人 增添变数

大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此次访港,被解读为笃定接班总理大位,但香港《经济日报》17日一篇

评论却不那么乐观,文中点名负责金融事务的副总理王歧山,以及具有丰富中央和地方工作经验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浮出檯面的热门候选人,指因涉及敏感高层人事安排,存在不少变数,李克强要接班并非十拿九稳。
  文中提到,日前主持深圳世大运开幕,胡锦涛曾前往广东考察5天,当时汪洋全程陪同,胡锦涛更对于广东科技、经济转型发展,尤其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予肯定,也意味着对汪洋政绩的肯定。此外,王歧山协助大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处理金融事务以及复杂的中美经贸事务,亦获得高层广泛好评,尤其是代替胡锦涛与美方共同主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维护中方的核心利益,也是不可多得的政绩。

  不过,文中也提到,在李克强16日抵港当晚,大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播报了数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胡锦涛的相关活动消息,却以李克强的新闻最为详尽,时间近7分鐘,官方这样的宣传取向,箇中自有玄机。

我们的节奏真能慢下来吗?

我们在小学时就念叨:"一天等于二十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自己写过类似这样的诗句:"紧张,是鼙鼓的生命;紧张,是弓弩的生命;紧张,也是我的生命"……曾几何时,人们却呼唤"慢下来"了

  在风驰电掣的动车发生温州追尾事故之后,许多人痛定思痛,反省我们为什么要"快益求快"。中文网站上一篇只有117个字的散文诗般的帖子,如风一样传播: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变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
  连《纽约时报》也将这篇短文译成英文,插在报道中。

  中国大陆作者祝振强写了《中国人的生活何以变成一头追赶时间的驴子》,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記者闾丘露薇写了《慢下脚步,你愿意吗?》,还有人不失时机地介绍日本文化人类学家辻信一所出版的《慢的是美好的——慢作为文化》……

  其实,快与慢这一对矛盾,从我们这代人出生之日起,就不时感受到了。
  当我与人共同进餐,放下碗筷,从小就被教会了要对尚未吃完的同餐者道一声"您慢吃";当我作客告别时,主人送到门口也会说一声:"你慢走"。
  但是,我记得,我们从小学起就念叨:"大跃进""一天等于二十年""落后就要挨打",就背诵:"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屏幕上,多少次出现这样的蒙太奇:纽约街头急匆匆健步如飞赶路的人群,中国公园里打太极拳、缓缓转身的人群;在富士山下疾速飞驰的新干线列车,滔滔江流中不紧不慢摇着橹的船工……编导者是恨铁不成钢地鞭策国人:摒弃悠闲心态,全力以赴冲刺;
  我记得,深圳蛇口一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对国人犹如振聋发聩的春雷;
  我还记得,当时的青年诗人和诗论家徐敬亚在《崛起的诗群》中宣告:"现代生活的节奏在加快,诗的结构必然要随着人们的思维的复杂化、立体化而更新!"
  我自己也写过类似这样的诗句:"紧张,是鼙鼓的生命;紧张,是弓弩的生命;紧张,也是我的生命"……
  曾几何时,风水轮流转,女中音歌唱家马玉涛的歌声竟又回到我们耳边:"马儿啊,你慢些走,慢些走……"

  十几年前,我与当时旅美科协的一位副会长,下班后开车从新泽西赶到华盛顿,拜访时任美国民主党财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黄建南。
  此公是当时华人参政的著名人物,祖籍温州永嘉,当年刚近天命,现在年过花甲。1949年跟随父亲去台湾,台湾大同工学院工商管理系毕业。1969年进入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攻读下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担任过美国商务部副助理部长。他曾担任跨国金融集团力宝集团美国区总裁,1984年,他代表阿肯色州银行负责远东事务,1985年受印尼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之邀担任香港力宝集团副总裁,负责银行的国际事务,这期间,他开拓发展了力宝银行和国际银行的关系,并在美国阿肯色州为力宝银行买下了最大的华通银行;正是在此期间,他与时任阿肯色州长的比尔·克林顿成为挚友。
  黄建南以成功金融家的身份,步入美国政坛。1990年,他对促进美国移民法案的通过作出了很大努力。1992年,他出面为民主党募捐,协助克林顿竞选总统获胜,1994年出任美国商务部副助理部长,主管国际贸易,这是当年美国政坛地位最高的亚裔人士。1995-1996年,他出任民主党财务委员会副主席,协助克林顿竞选总统连任。没想到,1996年,克林顿"政治献金案"风波爆发,黄建南成了风波主角,被卷入巨大的政治旋涡,后来退出政坛江湖。曾有海外媒体称,他"被中共军方吸收成为间谍",我当然没有证据证实和证伪,但凭我个人的感觉,"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我们去拜访他,话题广泛。他有一段感想,让我铭记至今。下面我翻出我那年所写《在新大陆舞台上集结起华人的力量——美国民主党财政委员会副主席黄建南答问录》,贴出其中的一节。他说的是否有道理?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突破性的东西很多,周期很短很快,像电脑软体,不断更新,让人眼花缭乱。走得太快,这到底好不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也得不出结论。什么东西都要花代价,更新太快了,代价就是老一点的人跟不上了,40、50岁的人跟不上30岁的人,一发明了新的东西就不知道怎么动了。在发展不那么快的社会,走得很慢,但是每天有饭吃,每天有工作做。
  记得有个笑话说,巴厘岛上风光很美,日本人常去度假。有个日本工程师看见一个土著才20岁,躺在那里晒太阳,过一会儿就爬到树上摘个椰子下来,喝椰汁。第一天这样,第二天这样,第三天还是这样。日本工程师就去与他攀谈,问他:年纪轻轻为什么不找个工作,努力干?土著问:为什么我要找个工作努力干?日本人说,你可以得到提升呀!土著问:得到提升又有什么好处?日本人说,提升了可以结婚,建立家庭呀。土著再问:建立了家庭又怎么样?日本人说,有了家庭能生活得更舒适,还能来这儿度假,有舒舒服服、悠悠闲闲的好日子(Good time)。土著说:你为什么要我走这么大一圈呢,我现在过的不就是舒舒服服、悠悠
闲闲的好日子吗!——"I have a good time already!"
  这是个笑话,但是也启发我们想一想,走得过快,给自己压力过大并不好。
  现在社会急速发生结构性变化,有人看得远,预见到变化,早作调整,就能做得好。但人有惰性,总以为明天跟昨天一样,还是有饭吃。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适者生存,那些打瞌睡的人,就要被淘汰。淘汰下来的人,从整体来讲谁来负担?──失业救济,社会福利,总还是要社会负起责任来,不能说自生自灭,饿死算了。钱从哪里来?还是从收的税来,是干活的人缴纳的。
  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就一定要有前瞻。产业、社会转型之前,要能够预见到,先将空气放出去,让工作人员提前为未来的变化受训,这样才能够减少震动──不可能百分之百减少,但一定可以减少。现在是什么状况呢?大企业发现在竞争中跟不上了,决策人一声令下就马上裁人,好几万人上哪里去?他们没有准备呀!负责任一点,就要早点研究:科技在发展,这个行业还在继续做,但是会怎么变?要早点想到,早点着手因应。你不这样做,到头来还是要这样做。现在管,成本还算低,现在不管,到时候管起来代价更高,社会还是要负担,还造成社会震动、社会问题──说是"黄面孔"抢走了饭碗。这当然是谬论,但是,在美国人听起来,却很有道理。
  科学家、工程师爱讲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强烈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们这个科技人士阶层,是给社会造福的──不是赶走人的群体,而是协助人的群体。不能给人这样的印象,我们就是搞高科技,天天要创新,事事要顶尖。底下跟不上的人就被你赶走了。

  转变太快所引起的社会震荡的苦头,美国还在吃着,而中国现在也尝到了!

  不过,我相信,尽管有各界人士多方呼吁,竞争求快的步伐是停不下来的。30年前,当时还是一位青年伦理学家的王润生说过一段话:"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社会中,你尽可以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是在一个开放社会呢?你一味讲'不患寡',势必在与邻居、邻村、邻镇、别的国家的竞争中落后。——只在封闭环境中,才可以放弃效率去追求公平,而开放环境逼着你要考虑效率,要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快马加鞭,力争上游!"
  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

  黄建南与王润生的看法,不正针锋相对吗?这是一个怪圈:无情的激烈竞争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弊端,人们却没有办法慢下、停下脚步,因为嘛——必须竞争……


  对社会竞争,我个人之力无力减缓。但是至少,我自己的脚步应该放慢吧。

  我想起十多年前,家里只有一辆车,妻子的车技不能让我放心,于是每天开出去,我先送她上她的单位,再转回来上我的班,下午再去接她回家。每天从这个点匆匆赶往另一个点,路边的屋舍树丛都是唰唰飞掠过去,无暇注目多看一眼。她的车技提高了,便让她自己开着去上班,我则步行20分钟,去我工作的地点。一路走来,我可以凝视这家院子里玉兰正在绽苞,那家屋前松鼠和花栗鼠竞相追逐;有一家大概孩子多,门前简直布置成了爱丽丝漫游的奇境;另一家或许老人有闲,院子里盛开的红、黄、白玫瑰,香气弥漫到左邻右舍;也会有bulldog(牛头犬)看到我走近就隔着栅栏竭尽全力地怒吼,表现其捍卫主人的决心,却常常遭到主人一声喝叱,并向我投来一个带有歉意的笑靥;有的房子正在刷油漆,但那颜色不敢恭维;也有的房子尽显岁月沧桑,生活气息却从门窗的缝隙往外漫溢;路上还有踽踽独行的老人,色彩夸张的婴儿车……
  丰富的人生况味,是在飞驰的汽车上看不到的。高尔基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未经咀嚼、回忆、思索、品味的生活,不能叫作生活。而我们每天急急忙忙,来不及观察一下生活的丰富滋味和生动细节,岂不是更不能叫作生活吗?——不过是慌慌张张地从生命的起点扑向生命的终点而已!
  似乎还有很多思绪,但暂时写到这里吧。

美国经济困境与全球化

传统经济理论预言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因为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不完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的过热(通货膨胀)和低迷(失业增加)两个时期。因此凯恩斯主义提出:政府可以运用金融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减少周期性变化的"振幅"。所以,政府对付经济低迷和高失业的"传统武器"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消费来刺激需求,二是提供职业训练, 帮助失业的工人转到工作需求更旺的行业。

可是,这两招对于目前美国的经济危机都不管用。过去两年政府史无前例地大笔砸钱。虽然砸下的钱"制造"了需求和就业,但并没有"刺激"私人企业的投资与消费而造成良性循环。 一旦政府消费停止,失业率马上回升。而职业训练也非灵
丹妙药,因为整个美国鲜有"成长点"。事实上,回顾过去,美国这次的麻烦从上世纪末就开始了,那段时间里,失业率一直是个问题,只是被道康泡沫和地产泡沫掩盖了。所以这也不能算是"周期性"危机了。那么,美国的麻烦究竟是源于哪里呢?有个现在大家都熟悉的词儿:全球化。

传统经济学中有个叫做"相对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 的理论。下面是维基上的一个简单例子。假定有两个工人A和B。A每小时能生产5双鞋子或6件衬衣。B每小时能生产4双鞋子或2件衬衣。如果两人交易的话,B专门生产鞋子,用1双鞋子与A换取一件衬衣,那么B就得到了益处(等于每小时生产了4件衬衣),而A也得到好处(等于每小时生产了6双鞋子)。可见,虽然B在两件产品上都没有竞争力(鞋子和衬衣的单位时间产量都比A低),还是能从贸易中获益。这个"相对优势"的理论通常被用来论证国家间的自愿贸易(包括全球化)一定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而不存在竞争力强的国家威胁竞争力弱的国家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首先,上面例子的A和B并非两个个人,而是由个人组成的国家。国家没有损失不等于个人没有损失。作为总体上得利的国家需要适当进行利益重新调整,来帮助受到全球化冲击的个人调整和适应。我赞成在目前情况下增加对富人的征税,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相对优势"理论更重要的,也许是致命的缺陷,是假定经济规模受生产能力的限制。拿上面的例子说,A和B的问题是如何用有限的生产能力(以小时计算)来生产更多的产品。而答案是把生产力配置在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A的衬衣和B的鞋子),而通过贸易来取得其他产品。但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能力很容易在整体上超过市场需求。而且由于现代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费用很高而生产费用很低,产量越大的商家利润也就越高。这就在市场上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拿上面的例子说,当A和B面临一个统一的市场的时候,A可以生产市场所需的全部鞋子和衬衣而把B彻底排斥出局。而美国在全球化的世界上,正是面临B这样的困局。

那么为何美国的竞争力处于全面弱势呢?有很多人归因于美国工人的工资太高或美国人"好吃懒做"。这又引发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工资水平是合理的?到底是美国工资太高,还是中国,印度工资太低?为此,让我们考察一下另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工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成本"(即工人维持生命,繁衍后代和接受教育训练的需求)决定的。在工人的劳动成果中,资本家给工人支付了"劳动力"成本,而占据了剩下的一切。这个理论也有不少问题(例如劳动力的"产量"并非受"市场价格"来调节),而最重要的是,它已经不符合当今的经济现状。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不平均分配,其后果是资本家得到更多的物质消费。而在今天,生产力极大地发展,产生了经典经济理论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即个人的物质收入会超过他消费的需要。具体来说,上述不平均分配的后果,会使得资本家所得到的远远超过他们个人消费的需求。他们只能把剩余的资金用于投资。而工人则得不到足够的金钱来购买自己生产的全部产品。这就造成投资资金过剩(因而投资回报降低),而产品需求不足。这种情况自然影响到了资本家能得到的利润。这个由于分配不均造成的产能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如征税造成的财富再分配或规定最低工资)和市场行为(如贵得离谱的奢侈商品,相当于"宰富济贫")进行控制。结果是贫富差别维持在一定程度,而使得消费品的产力与需求达到基本平衡。有远见的资本家也会主动采取行动(如提高工人工资)来达到这种平衡。如亨利福特就通过付给工人高工资和提供贷款打开了大众化的汽车市场。所以我认为,在现代社会,工人的工资是由宏观的消费品供需平衡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工人的工资要让他们基本上有能力买回自己生产的产品。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我们可以假定,美国的工人工资水平正是这样一种"平衡"的结果。

但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这种"平衡"并非需要在每个地区实现。就拿中国来说,由于巨量的出口,国内的产能与需求不平衡可以由出口来弥补。所以就形成了国内维持低工资,但宏观持有巨额外汇存底的局面。中国的工资仍然可以如马克思说的那样按照"劳动力的成本"来决定。所以这样说来,中国由于低工资而形成的"竞争力"是不可复制的。假如全世界都像中国那样的低工资的话,全球经济将会陷入困境。

这也就是说,中国由于高度的生产力水平造成产能过剩(以国内市场衡量)。而这个不平衡必须由其他国家,地区反向的"不平衡"来抵消。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也就是国内消费大于产出)就是一种反向的"不平衡"。仔细想来,美国经济的很多问题,包括制造业没有竞争力,工作流失,政府债台高企,经济泡沫层出不穷,都与这个不平衡有关。然而目前美国的债务继续增加已经面临困难,中国靠增加外汇储备和基建来维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做法面临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我们已经不得不面对"总清算"的局面了。

应该说,美国目前的处境,就像前几年在"房贷泡沫"中的借款人一样。当银行追着要借钱给你时,你对自己财富的估计就会膨胀,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如果你能善用 这笔"飞来横财"的话,也能得到真金实银的好处。所以,虽然
知道这是泡沫,也不等于必须拒绝参与。但是聪明的借款人必须知道,这种情形是不能持续的,总有需要还债的那一天。到那时,节衣缩食还债或干脆破产赖掉都是选项,但都会带来冲击。所以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可惜的是,看来美国大众和政客并没有这样的准备。而且美国政府和消费者都没有利用这个充足的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而是几乎全部花在眼前的消费上。这使得美国错失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机,非常可惜。而当泡沫面临破灭时,美国就陷入困境了。

当然,"泡沫"也许是太夸张的用词。产能与消费平衡的重建也可以通过比较缓和的办法重建。方法之一是美元贬值,一方面赖掉已经积累的大笔欠债,一方面强制贸易平衡,避免新的欠债的产生。这个途径总的来说美国是赢家,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因为进口货涨价而降低(或者说是回归正常),直到美国国内制造业重新复兴。另一个办法是中国大幅度通货膨胀来降低人民币的实际币值(从而减少实际币值与名义币值的差距)。这样最大的赢家是中国政府,因为这等于把人民的储蓄"充公"了。也许实际的结果是中,美双方同时大量印钱,raceto
the bottom吧。当然,美国也可以通过税收和关税的方法限制中,美之间的资金和货物流通。这种经济界普遍反对的"保护主义"做法,虽然牺牲了经济效率但能迫使双方重建自己的平衡,也许在目前形势下倒是一个可取的对策。

事实上,这个不平衡状态的逆转已经开始。已经开始有关于制造业回到美国的报道,当然还是极少数。目前中国的工资上涨使得到那里创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中国物价的上涨也开始使得她作为商业中心和"全球工厂"的竞争力开始下降。所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中,美通过各自的生存应对与合作能重建平衡,而在一种平等的平台上共处和竞争。

这个关于"平衡"的分析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美国的问题与以往不同, 不能用常规的财政政策来解决。当然,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而这个领域不受国外便宜劳力的威胁。最近几年新型商业模式,如iPhone,Google,eBay,Facebook,Twitter等都起源于美国(尽管可能很快被"山寨")。但是能参与创新过程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创新"虽然非常重要,但并不能解决经济困境。最后能解决问题的,恐怕还是时间。而在那以前,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现在的 不平衡与即将到来的
"重新平衡"过程带来的冲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基本价值,并为将来在 不同环境下的下一轮竞争做好准备。

重庆来人谈薄熙来

中国有很多形容官的名词,比如清官,贪官,昏官,庸官和恶官等等。和重庆来的朋友聊天,又学了一个新词:草官。这个草不代表草包,而是代表草民或者草根阶层。听到国外媒体上薄熙来已经成了"极左"的代名词,成了专制独裁的符号,朋友非常意外,他本来以为国外媒体上薄熙来应该是一个"正面"人物,因为相对于国内大多数官员,他更能"煽动"群众,是靠老百姓的支持上位的官员,如果中国有希望实现民主,薄熙来大概是唯一可能的推手,下面列出一些他的观点:

打黑是为老百姓办的好事

薄熙来在重庆的老百姓口碑极好。他被外界质疑的"打黑"在重庆老百姓中大受拥护。反对打黑的人并不知道重庆"黑"到了什么程度,老百姓恨"黑"恨到什么程度。一般的官员不打黑,除了官员和黑道有利益关系外,黑道主要还是祸害老百姓,不耽误领导的升官发财,所以官府乐的清净。社会治安恶劣的时候,没有人谈"法制",等到打黑了,反倒有人跳出来谈"法制",老百姓被白道黑道联手欺负的时候,那些"法制"专家都跑到哪里去了?

红歌不是薄熙来唱起来

红歌本来是老百姓唱起来的,这不单是在重庆,在其他城市也是一样。也就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只不过薄熙来支持,各个单位组织。如果你知道国内现在到处"淫歌艳舞",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红歌"有市场,"唱黄"可以"唱红"就不行?其实"唱红"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邪乎,"唱红"主要是在机关和街道,在重庆根本看不到外面形容的那种全民运动,

薄熙来有草根基础

中国的官场是官官相护,原因是升官要上面的官"提",办事要下面的官"捧",当官之道就是要学会溜须拍马和精通权术。所以当官的精髓不在于干事情,而是要参透官场。所以中国政坛上经常出现"黑马",平时默默无闻的人会突然青云直上,直达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高位。国外吃惊之余再以某"派"或者某某人马解读,除去娱乐和狗仔成分,也说出了国内提拔"以人划线"的特点。但是薄熙来是中国少有的愿意重视民意,依靠民意上位的高级官员当中,他最具有民主国家政治人物的素质。

薄熙来有魄力

中国当官一直以来不追求政绩。从毛泽东以后哪一位领导人上位是因为他有什么政绩?薄熙来大概是以政绩成名的唯一官员。有魄力敢干事情。不论是在大连还是重庆,他都极大地改变了城市面貌。大多数老百姓说他好,少数官员把他恨之入骨。可以说他激进但是不可以说他平庸。大连他有"模式",到了重庆他又出"模式",在中国有几个官员可以推出自己的"模式"?

这位重庆朋友的观点和国外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米也认为薄熙来确实有魅力有魄力有能力,他的进一步发展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其实对他不错。现在的领导层"不折腾",换句话说是"无为而治",这本来是符合中国国情。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就是党和政府管的太多,所以上面放开手让下面随便干,确实很快搞活了经济。但是发展到了现在,局面开始混乱,乱世需要有强人出面,薄就是一个强人。"地利"上,薄熙来从北到南的地方官和中央的部长都干过,作为重庆的封疆大臣不必屈服于某人之下,也就没有什么羁绊。"人和"可能是个问题,薄熙来敢想敢干,当然得罪了相当一部分人,既有朝中权贵也有地方的小人,所以如果没有"贵人"相助,上位有些困难。同时,正是因为他敢想敢干,没有人能控制他,也就没有人愿意提拔他。

薄熙来不是平庸之人,不夸张地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撬动中国,可以说薄熙来的进退会影响中国的前途,至于是否他可以达到影响中国的位置,应该很快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