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木曜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15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天,胡锦涛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是访问。他还将出席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


  《新京报》报道,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题为《和平发展 世代友好》的重要讲话,就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提出4点意见:

  第一,坚持睦邻友好,构建和谐地区。坚持不懈落实《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第二,增强本组织抵御现实威胁的能力,确保地区长治久安。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合作体系,毫不懈怠打击"三股势力"、贩毒和跨国有组织犯罪。

  第三,推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地区各国共同发展。拓展合作领域,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进域内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本地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加强非资源和民生领域合作。

  第四,加强人文合作,推动人民世代友好。

  胡锦涛最后表示,本次峰会闭幕后,中方将接任上海合作组织主席国。

  会议结束后,成员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阿斯塔纳宣言》,发表《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新闻公报》。

邓小平决策反击越南内情:苏联不敢招惹中国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开始接触,让苏联感觉到了"重大威胁"。苏联加速拉拢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苏联,并在南北统一后,立即开始了反华的举动。对内加大迫害华侨华人,对外频频骚扰我国边境,中国政府的尽力忍让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于1979年初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邓小平和李光耀的会谈


  1978年11月,邓小平出访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国,他毫不含糊地抨击大霸(苏联)和小霸(越南),提醒东南亚提防"东方的古巴",并警告越南不要在柬埔寨玩火。但越南还是有恃无恐地大举犯柬,并且轻易得手。

  11月的一天下午,邓小平和李光耀在新加坡总统府的内阁会议室进行正式会谈。他花了两个半小时谈到苏联对世界构成的威胁。他说,所有反对战争的国家和人民必须组织联合阵线,同声反抗战争贩子。

  邓小平全盘分析了苏联在欧洲、中东、非洲、南亚和中南半岛的行动策略。苏联在越南大大占了上风。有些人不明白中国和越南的关系为什么这么糟,中国又为什么必须采取行动切断对越南的援助,非但不把越南争取过来,反而把它推向苏联。但是关键问题在于,越南怎么会在丝毫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还要完全倾向苏联。用李光耀的话说,这是因为越南"多年来有个成立中南半岛联邦的美梦"。就连胡志明也有过这种想法,中国向来都不苟同。越南把中国视为实现中南半岛联邦的最大障碍。中国的结论是,越南非但不会改变立场,而且会变本加厉地反中国,把大批越南华裔驱逐出境,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是经过慎重考虑,才决定停止对越南援助的。

  接着邓小平说,真正紧迫的问题是,越南可能大举进攻柬埔寨。中国应该怎么做?他又自问自答:中国要怎么做,就得看越南这一步走多远。他一再重复这一点。他说,越南一旦成功控制整个中南半岛,许多亚洲国家将失去掩蔽。中南半联邦会逐渐扩大影响力,成为苏联南下进军印度洋的环球战略的一步棋。

  晚宴上,李光耀追问邓小平,既然如今泰国首相克良萨将军已经表明会站在中国这边,并在曼谷热情地接待了他,以实际行动做出承诺,中国接下来会怎么做?邓小平再度喃喃地说,这就要看越南的行动有多严重了。

  东南亚各国联合孤立"中国龙"?

  中国要东南亚国家同其联手孤立"北极熊"。事实上,在李光耀看来,新加坡的邻国要的却是团结东南亚各国以孤立"中国龙"。

  几个星期前,就在10月间越南总理范文同到新加坡访问时,李光耀问范文同,越南会怎么面对海外华人的问题。范文同不客气地说,身为华人,应该清楚知道华人在任何时刻都会心向中国,就像越南人无论身在何处总会支持越南一样。范文同怎么想,李光耀后来撰文回忆说,他"倒不很在乎",令人担心的却是范文同也对马来西亚领导人说出这一番话之后,可能引起的冲击。

  李光耀还在文章中追述了另一事件:越南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曾经对四个亚洲国家常任代表说过,越南平等对待越南的华裔,这些华裔却"忘恩负义"。印尼的常任代表也口口声声说越南人对待国内的华裔过于仁慈善良,说越南应该向印尼看齐。因此在此次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李光耀打算让邓小平彻底明白,新加坡面对的是邻近国家最直接、最本能的猜忌和疑心。新加坡的亚洲邻国都希望新加坡能够跟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上,不为抵抗苏联,而是同中国对抗。

  当时,邓小平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都显出他的错愕。他突然问李光耀:"你要我怎么做?"李光耀吃了一惊,他本来以为邓小平的态度多半跟1976年华国锋在北京同他会谈时没两样,不会理会他的看法。

  邓小平却不是这样,用李光耀的说法就是,"他知道要孤立越南,就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李光耀于是也就直说:"中国要是能不强调同亚洲华人的血缘关系,不诉诸种族情怀,对华人来说反而更好。其实无论中国是不是强调血缘关系,亚洲各国原住民对华人的猜忌都难以消除。只是中国越是这么毫无顾忌地诉诸中华民族的血缘情结,就越发加深了原住民的疑虑。"听了李光耀的话,邓小平说他"需要时间考虑"。

  中国人怎么想就怎么说

  邓小平强调,中国人心口如一,从不隐瞒自己的看法,说一句是一句。在外交政策上,中国人怎么想就怎么说。

  在柬埔寨问题上,邓小平向李光耀保证,中国的处理方法不会因为苏越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而受影响。即使越南要求苏联联手威胁中国,中国也不会被吓倒,更何况苏联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招惹中国。他一脸严肃地说,苏联最终会发现,支持越南是个不胜负荷的负担。

  1979年1月30日上午,访问美国的邓小平在同卡特的第三次会谈结束后,一起来到阳光灿烂的白宫玫瑰园,邓小平说:"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站在柬埔寨一边反对越南侵略者。中国永远站在被压迫被侵略的国家和民族一边,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了国际和平和稳定的长远利益,我们将坚决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甚至不惜承担必要的牺牲。"

  西方的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却没有重视邓小平的话,认为这不过是他"说说而已"。后来李光耀在香港粉岭总督府宾馆度假,一次在打高尔夫球时遇到一位曾经任职于英国《泰晤士报》的中国问题专家大卫·博纳维亚。博纳维亚就对李光耀表示,邓小平的警告不过是"空口唬人",因为苏联海军已驶入南中国海。李光耀则告诉博纳维亚,他刚在三个月前跟邓小平见过面,并且"邓小平绝对是个说话谨慎的人"。果然,几天后,也就是1979年2月17日,中越战争爆发了。

澳大利亚扼中国资源咽喉 中国人惨了

  澳大利亚酝酿已久的矿产资源使用税草案日前正式公布,该草案提议,矿产资源使用税仅针对铁矿和煤矿,税率设定为利润的30%。

  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主要是铁矿石、煤炭、铜、天然气等),矿业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品进口国之一,澳大利亚是中国矿产品的主要输出国,此外,澳大利亚也是中国海外矿产品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因此,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使用税的出台,不但对澳大利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经济也会带来一些冲击,中国很可能成为澳洲矿产税的实际买单人。

  30%税率一年前已经确定


  其实,早在一年前,澳大利亚政府就已经明确了对矿业企业收取利润30%的矿产资源使用税。因此,此次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使用税草案的出台,只不过是以草案的形式,将这一说法明确下来。

  矿产资源使用税由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提出。在陆克文政府看来,澳洲庞大的矿产资源应该是全体澳大利亚国民的财富,但澳大利亚的两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力拓的最大股东都是海外投资者,两大公司巨额利润中的相当大部分也因此"流失"海外。为了把矿业利润留在国内,陆克文政府决定出台资源税。

  陆克文政府当初决定将税率定在40%,这一高税率受到了矿业巨头的联合抵制,陆克文也因此下台。女总理杰拉德上台后,对40%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将税率降到30%。但这一税率依然受到了来自矿产界的抵制。直到去年底澳洲昆士兰地区爆发洪水灾害,为了推动灾后重建,政府和矿业才在30%税率上达成妥协。

  据悉,该草案将在今年稍晚时递交国会讨论,如获通过,将在2012年7月1日起生效。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就此问题与矿业界进行了长达一年多时间的沟通,并基本达成一致,因此,草案获得国会通过。澳洲国库部稍早曾表示,预计起初两年的税收将在77亿澳元,这将令该国2012/13年预算重回盈余状态。

  中国或为澳洲矿业税买单

  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和煤炭产品出口国,矿业资源税草案将征税目标瞄准铁矿和煤矿,势必推高全球的铁矿石和煤炭价格。这对中国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好消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10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总额约为3亿吨(约占总进口量的四成),金额超过450亿美元。假设铁矿石企业将矿石价格提升15%来对冲税收成本,中国钢铁企业至少要掏出50亿美元来为澳洲的矿产资源税买单。如果其他国家的铁矿石跟风涨价,中国钢铁企业增加的支出将超百亿美元。

  从煤炭方面来看,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中国进口煤炭5688万吨,全年进口超亿吨成为必然。澳大利亚作为全球重要的煤炭出口基地,去年昆士兰地区(澳洲主要产煤地)发生洪水,引发全球煤炭价格飞涨。尽管目前国内的煤炭价格尚未与国际价格对接,但其传导效应仍然让市场压力巨大。

  此外,中国近两年加大了对澳洲矿产资源的投资力度,宝钢、首钢、武钢、中钢、鞍钢、中信泰富等企业,都在澳大利亚投资了铁矿;煤炭方面,2009年兖州煤业以33.33亿澳元在澳大利亚收购了Felix煤矿100%股权,今年5月份,兖州煤业出价约38亿美元收购澳洲煤企 Whitehaven Coal。联合金属网
的分析师胡凯指出,一旦资源税开征,很可能将增加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风险,对投资回报率产生影响。

中国新型“钻地”导弹 性能如此恐怖

  美国媒体日前报道,中国新型钻地炸弹已经研制成功,可打穿15米的加固混凝土,而美国的GBU-28钻地炸弹只能打穿6米的加固混凝土。中国新型钻地炸弹全重达3.2吨,炸弹内装填了1吨高爆炸药,的确够恐怖。

  但是美国的GBU-28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已经大显身手,而中国钻地炸弹从未投入实战。

  GBU -28属于美国"宝石路"Ⅲ激光制导炸弹系列。弹体分为3大部分——— 制导舱、战斗部舱、尾舱。其中,制导舱主要由激光导引头、探测器、计算机等组成。它和尾舱中的控制尾翼一起,共同控制炸弹命中目标。GBU-28全重达 2. 3吨,最大直径约440毫米,
长约5.84米,炸弹内装填了306公斤高爆炸药。


  GBU-28有智能化的引信。引信的核心部件是微型固态加速计。该加速计可随时将炸弹钻地过程中的有关数值与内装程序进行比较,以确定钻地深度。当炸弹碰到地下掩体时,会自动记录穿过的掩体层数,直到到达指定掩体层后才会爆炸。GBU-28能钻入地下6米深的加固混凝土建筑物或30米深的地下土层。


  GBU-28是海湾战争的"早产儿"。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的地下指挥所等坚固目标进行反复轰炸,但效果甚微。当时,美国还没有进行GBU-28的早期论证。直到"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一周后,美国空军才匆匆向国内军工企业提出了研制钻地武器的设想。为此,美国国内研究单位和企业紧急动员,匆忙设计了一种特殊炸弹,这就是GBU-28。

  1991年2月27日,由一架F- 111 战斗轰炸机向巴格达以北数公里的空军基地地下综合设施投掷了首批两枚GBU-2 8炸弹,其中一枚准确命中目标。从飞机拍摄的公开电视录像来看,在炸弹击中目标后大约6
秒,从炸弹钻入点冒出大量浓烟。在对海湾战争10周年回顾采访中,新华社记者曾实地考察,发现GBU-28可以对地下掩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曾使掩体内近千名平民死亡。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共生产了30枚这种炸弹。后来,美军还专门拨出1840万美元,计划对其进行改进,并制造161枚这种硬目标钻地炸弹。1995年,改进后的炸弹被正式命名为GBU-28。

南海之争升级 中国应该打

南海主权之争,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南海主权之争的复杂性在于,多国之争和外部势力非常想介入。最近因中越撞船纠纷,把中越南海争议的声调增高。6月13日,越南南海中部外海进行了9个小时的实弹演习;而越南国内民众的抗议声浪,也让越南政府姿态强硬。与此同时,菲律宾和美国也将在南海举行联 合军演。中国,怎么办?如何应对?

首先,应该看看越南对于南海争议的决心。在南海中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这4个岛屿中,东沙、西沙和中沙一直在中国政府管辖下,南沙的主权虽然属 于中国,但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东南亚有5个国家对南沙部
份岛屿甚至全部岛屿提出主权要求,其中越南是侵占中国南海最多的国家。

据介绍,越南把南沙海域划分上百个油气开发区面向全球招标,已开采超过1亿吨石油,获利250多亿美元。巨大的利益驱动,越南不会轻易地把事实上已经占据的南沙油天拱手让出,甚至是会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开发南沙油田;而由于招标,南沙问题已经具有了国际色彩。

除了越南的意志之外,还有越南背后的因素,这就是美国。对于南海政策,美国会首先考虑其在亚太地区的整体战略,其次是要与现行的对华政策吻合。即便 是对于中越南海之争美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保持中立,但是还
有美国石油公司的商业利益问题。总之,南海问题的美国阴影,是挥之不去的;不仅如此,还会产生很大 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南海问题保持克制,这里面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的一点就是实行韬光养晦的国策。面对越南的强硬,面对以后越南可 能出现的更为严重的挑衅,中国政府一点没有作为,说不过去。19
74年中越西沙之战,1988年的中越南沙之战,都说明一个道理,不采取行动,维护不了主
权。

从外交是内政延伸的角度看,政府如果在外交事务方面显示出无能,是会影响执政的。因此,如果南海之争升级,中国政府是不应该回避的。此时当然要考虑 美国的因素,但不应是主要的。鉴于美国现在的状况,表面
上保持中立是有可能的,这就足够了。美国在现在还不能和中国撕破脸皮,美国也不愿意再次深陷在一个 地方,特别是东南亚这样没有实际利益的地方。

也是该打一仗的时候了,内政和外交都需要。原以为中国的海军一战是在东海,但日本闹地震,3、5年难以还阳,近几年内和中国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那 就在南海折腾一下,打打越南,也让台湾看看。如果
美国直接干预,中国也不应退缩,总是要和美国碰撞一下的,总是应该有所作为的。

了解中国中央银行提高储备率的意义以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国央行昨日(6/14)又对中国六大银行提高了储备率为21.5%,按交通银行分析师鄂永健对新浪财经表示,此次上调将冻结流动资金3800亿元(参考2),减少银行净利息收入约50亿元。

那么到底银行存款储备率(Bank Reserve)代表什么呢?提高或降低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 放眼全球,银行存款储备率多少才算正常呢?

银行存款储备率就是每家银行总存款,包刮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帐号结余总额必须保留下来不可以动用的现金额比率。通常这保留现金额必须当日交付中央银行保管。由于每家银行的活期存款和支票帐号结余每天都有波动,所以银行必须在当天结算之后,把当天增加的存钱按储备率(比如台湾为7%),交付中央银行。每天,每家银行必须以少退多补的方式来达到央行规定的存款储备率。否则,央行可以重罚不达标准的银行。

在这里要补充美国的存款储备率为3%,而且只对个人存款(活期和定期,支票帐号结余)。公司或财团法人的存款储备率规定为0%,这是1990年后的规定。另外,美国联储会允许各银行自己保管储备现金额,只需把当天的数字报上。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联储会支付0.25%的利息给各个银行每日交付联储会的存款储备(参看3),愿因是想让帮助美国的各银行赚钱。这是违反经济规则和一个国家的央行原则的。(后面会详细说明为何央行不可以支付利息给存款储备,注1)。

全世界存在央行的储备金是不付任何利息的(2008年后美国除外)。那么,存在央行的储备率就决定了银行"钱的成本"。比如存款储备率为3%,那么银行可以贷出去的金额最高为97%。假如银行支付的利息,活期和定期的品均年利息为2%。那么就可以算出来,银行最起码贷款利息为何。当然实际利息还要再加上银行银业成本。

0.97x >= 0.02 =>x>=.02062=2.06%

也就是说银行贷款利息最起码要 2.062%,假设不计算银行的营运成本。

现在让我们来计算中国中央银行储备率21.5%造成中国六大银行"钱的成本"为何。

中国活期存款利率大部分银行为0.5%。定期一年为3.25%,5年期为5.25%。

就活期钱的成本为:

0.785x >= 0.005 => x>=0.64%

一年和五年定期钱的成本为:

0.785x >= 0.0325 => x>=4.14%; 0.785x >= 0.0525 =〉x >=6.69%

通常银行存贷营运成本大约要占2%-3%。

银行最稳定,最保险的贷款就是房屋贷款(商业贷款一般无担保,即使有担保,风险也比较大)。特别是在中国,由于首付率为全世界之最高,从35%至60%,除非房价跌超过一半,银行才会蒙受损失。

那么,就以10年房屋贷款为例,这个房子贷款利率至少要6.69%(根据5年存款利率成本)+2%=8.69%。然而,以央行建议的6.8%年息为十年期5年固定利率为最优惠贷款利率,实在让银行只赚0.11%的年利息,扣掉银行营运成本和风险,银行是要赔钱了。万一房贷有2-3%的损失,银行就无法补平。所以,银行只会贷款给买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客户。因为一来,首付要求可以提高到60%,二来贷款利率也可以提高1%至2%。三来,买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客户必然比较有钱,也就是风险相对低很多。对银行来说,有限的放款额,只能用在好的刀口上,贷款给首次买房者是智者不为。

所以中国政府想用提高首付和利率的手段,加上缩紧银根(提高存款储备率),实在政策上自我矛盾,只会祸害平头小老百姓,让他们更贷不到款买房子。

然而,中央银行提高储备率最大的祸害,还不只是银行"钱的成本"增加,小老百姓贷不到款买房子的问题。许多中小私人企业,工厂因为从银行贷不到款而资金链断裂,无法经营而倒闭。从2007到2008年6月之前,也就是美国金融危机还没爆发而引起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央行就因为连续提高储备率(参看1)。从2007年一月十五日之前的9%到2008年6月7日的17.5%,让广东省至少四万多家工厂倒闭。老衲当时也去中国,发现世界奇观的现象,许多人要"卖"房子因没办法"借到钱"而无法成交。原因是银行因额度用完没钱贷款;就以中国银行北京地区整个2008年第一季度只分配到50亿人民币贷款额;卖主在签好买卖合同之后,必须先付清贷款额之后,才能让买家送件审批贷款。正常情形,相差几天至一星期,卖主就可以从买方的贷款银行领到卖房子的钱。可是,由于贷款额已用满,即使审批通过,银行也得到下一个季度才有钱贷款。所以卖主可能要等至少一个月到三个月才能领到卖房子的钱。也就是卖主自己要有足够付清房贷的钱,或要向亲朋戚友借钱借几个月来付清房贷才能卖房子。

从9%的储备率到21.5%,到底中央银行冻结了多少流动资金呢?从新闻里,提升0.5%的储备率就冻结了3800亿元。那么,从9%的储备率到21.5%,总共就冻结了3800亿*(21.5-9)*2=9万5000亿。或者可以直接从中国的M2乘上12.5%之差距。若以2009年的M2额75万亿元来算,就是冻结了9万3700亿元。这两个算法,大致上是一致的。

今天中国小型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形远比2008年严重;因为储备率提高了了4%。想想看,美国和英国只有规定3%储备率。全球大部分的国家都低于10%储备率规定。周小川和温家宝总理大概想创造金氏记录,所以拼命提高银行存款储备率。目前已经是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最高的银行储备率规定。当然,前无古人,不表示后无来者。为了让后来者望尘莫及,和巩固成为经济学上一个反面实例的地位,这连续提高储备率的动作还会持续一阵子。而在此同时,有许多工厂因贷不到钱购买材料和付薪水面临倒闭。对于工厂,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三个月到一年周转期。工厂必须制成产品交到客户手上之后才能够收到钱。现在银行突然没钱可贷了,最先,最好砍掉的就是高风险的信用贷款(Line of
Credit) 。因为这种贷款没有约定期,随时可收回。而不幸是大部分的中小型工厂就是依靠这种贷款来周转生存的。

由于银行没有钱可贷,许多企业业主不甘倒闭,只得向地下钱庄借贷。但是地下钱庄利息非常高(比如月息4%),等如饮鸩止渴。就在中国央行宣布调高储备率之后,连带金钱市场利息跳增了2%。政府七天期债卷回购利息从4.1757%跳升为6.2060%(参7)。所有非银行体系的借贷利息实际上因钱紧而暴涨。对各种除了高利贷企业外,是一件非常不幸而且严重的问题。当然对于坐在办公室,没在私人企业工作过一天的周小川央行长和温家宝总理来说,权力的傲慢和蛮干精神,加上对解决问题的无策,以及对经济的无知,认为政府想要怎么样,民间老百姓就当配合。政府想要通货膨胀率低,老百姓就应当配合实行。政府要房价低,健商就应该赔本卖,有多余房子的人就应该赔本卖出来。食品价格猛涨,食品商人就应该降价或老百姓少吃。可是国营的油品价格却不断调高,而且国营的电价也不断上升,政府其它的收费也上涨,前一阵子还因此引来卡车司机的大罢工。然而民间企业,就是非权贵和太子党经营的国企,就不许涨价。否则就让你们好看。江山代有才人出,倒了几万家企业没关系,腾出来空间让后来者有机会。孰不知几万家企业倒闭,至少影响几十万家家庭生计和造成了社会动乱之源。 

CNBC有份报导(参考6)说有许多中国企业为了能够贷款而去炒铜。因为可以使用信用状(不受限)从国外购买金属铜,然后拿仓库里的铜去作有担保贷款。而且铜价上涨,表示可以贷到更多的钱。该文预估铜价有可能崩盘,因为中国过多的人为囤积。然而,铜价上涨自然也让通货膨胀加剧,让中国政府的一厢情愿的愿望落空。如果,该文不幸言中,这些为了生存而不务正业的企业势必倒闭,造成银行呆账,造成失业和流民,也直接冲击社会安定。

周小川行长和温家宝总理有可能终于会把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也就是当中国10%的厂家倒闭之后,而且5%的人民饿死之后。全世界的粮食,石化产品,工业金属需求量必然下降。惟一让老衲不理解的是周小川和温家宝总理为何要让中国牺牲以解决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呢?

下一篇老衲会继续写中国的通货膨胀。

注1:为何对存在央行存款储备金发放利息是违反经济规则和一个国家的央行原则呢?

央行的功能和性质不是一般商业或投资银行,不以盈利和创造GDP为主。央行可以按需要无限制的印钞票。央行的存在是稳定一个国家的货币值,控制货币流量,以创造稳定经济环境如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成长。但是央行不可以直接创造GDP和参与经济活动。因为央行可以印钞票,若参与经济活动,直接创造GDP,就会完全破坏市场机制,破坏经济原则。

举个例子:比如央行直接发放每国民每月一千元来达到消除贫穷和促进经济。显然,每个国民每月多了一千元必然会增加消费,也必会促进生产而达到经济成长。然而这么做必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因为每人都可以不劳而获得一千元,这一千元就不值钱了,也许就相当于之前的一元价值。许多国家如印尼和密鲁最小货币为一千元(或壹万元),每个人月薪至少百万元以上。当然这些货币以美金来算是1:10,000或更大。若干年前,这些货币非常接近美元的价值(1:1)。

同样的,中央银行不可以以印刷钞票来购买物资以刺激经济。如国民党政府因为政府缺钱,加上无知,以为拼命印钞票就可以解决。结果造成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导致民不聊生而失去民心和政权。

那么,苯。南基(Ben Bernanke)所谓的创意道具(creative tools)之一。发放0.25%利息给银行存在央行存款储备金就是等于多印钞票来补贴银行。这0.25%乘上某金额就是联储会凭空创造出来的GDP。既然今天可以发放0.25%,为何明天不可以发放25%或250%的利息呢。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把钱存到央行赚250%利息,大部分人也就不需要工作了。

正常情况,央行存款储备金不但不发利息,而银行需要向央行借钱来满足央行规定存款储备金额或银行资金比率(Bank tier one capital ratio requirement) 时还要收利息。这就是隔夜拆款利率
(Intra Bank overnight lending rate)和discount rate (银行直接向央行短期借款利息)。这样,银行的钱才会有成本。银行就会有节制的放款。日本经济所犯的错误其中之一就是把银行各种利息降得太低太久。由于银行借钱的成本过低,造成银行钱泛滥,到处随便贷款。在经过80年代银行业辉煌和房产泡沫之后,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有严重到可以影响银行倒闭的呆帐问题。日本政府在经过了超过十年的处理,整合之后,在最近几年才算解决了银行呆帐的问题。

参考:

1。中国中央银行储备率历史图形。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614/15189989272.shtml

2。交通银行:上调存准金将冻结资金3800亿元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614/16219989676.shtml

3。US Reserve Requirements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reservereq.htm

4。Reserve requirement (Contained a list of bank reserve requirement for
many countri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erve_requirement

5。人民币存款利率表。http://114.xixik.com/lilv/

6. China and Copper—A Dangerous Carry Trade. http://www.cnbc.com/id/43045324

7.China Money Market Rates Surge After RRR Hike。http://www.cnbc.com/id/43404976 

力挺温家宝,就是救中国

假如,去年8月26日,温家宝在深圳首倡政改的时候,中南海的领导人都能积极响应,随之达成共识,或者海内外的中国人都能同声支持的话,可能情况会截然不同,那时,国际上还没有中东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也没发生中国的早产的茉莉花革命,党内这股极左的倒退文革的思潮也没有市场,只要像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那样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中国社会躁动的危机就可能舒缓,但可惜温家宝没有军队的支持,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只有汪洋等寥寥几人站在他的一边,发表的激情洋溢的讲话,还没全部变成铅字呢,就淹没在保守势力的唾液里了。

最可悲的是,连惯于鼓吹民主与自由的一些知识份子,也不相信他的真诚和开明,有关他是"影帝"的议论甚嚣尘上,海内外都充斥着帮倒忙的舆论,如今想来,真的令人难过:为什么过世了的赵紫阳引来浩如烟海的赞誉,而活着的改革者却得不到应和的掌声,为什么我们要以党派划线议人,而遗失了中国民主化的最好的契机?为什么海内外的中国人不能精诚地团结起来,喊出支持温家宝的强音,给中共保守势力以沉重的压力,使民主转型在和平演变中完成?

当我耳听接连不断的爆炸声,我不会因为钱明奇的举动而幸灾乐祸,正如我听到弱势女子唐福珍自焚前的哭诉,我不能安眠一样;当我看到广州新塘的骚乱的录像视频,我不会手舞足蹈,正如我看到怀孕的小贩被打,我的心在流血一样,让我坦率地对人们说,统治者相信暴力可以维稳,但越是高压越是反抗;被统治者相信暴力可以求得民主与法制,也未必成功,正如街头的茉莉花革命,使众多的民主人士再次被捕入狱一样,我们依然没有读懂中国政治的诡异,所以,也读不懂温家宝,走不出以暴易暴,冤冤相报的怪圈。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封建大国,渗透民众骨髓的是皇权思想,延伸到家族就是父权,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自幼饱尝了爸爸的拳头,而我们并不抱怨,却说"打是为了我们好",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却鲜有这种情况,所以,小而大之,自下而上的造反和革命能推动中国前进十分艰难,虽然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他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既便这样,民主革命也尚未成功,因此,中国的彻底变革急需民众的支持,也必得借助于胡耀邦,赵紫阳,温家宝这样的历史人物才能事半功倍。

但是,由于中共的多年专制独裁统治,伤透了中国知识份子的心灵,所以,对他的厌恶和仇视已经遮挡了人们高瞻远瞩的视线,而温家宝的政改呼声,又因为顾及官位的考虑而有所保留,因此,指责他的人可以找出种种理由而伤及他的软肋,但是,假如中国按照他的呼声走出了第一步,即,执政党只能在法律的框架里活动,那么,接下去再走出第二步和第三步就顺理成章,何必急呢?回国去看看左邻右舍的形形色色的邻居吧,你就知道了着急没有用!欲速则不达啊!

最近,我对照地反复读了赵紫阳的《改革年代》和杜导正的《赵紫阳晚年还说了什么》这两本书,又再次仔细阅读了有关蒋经国开放党禁报禁的许多历史资料,深感中国大有希望,现在大陆的形势,和当年台湾酷似,也就是像民运人士秦永敏所预测的那样,未来十年中国将实现宪政民主化的目标,但我认为,要想避免走弯路和回头路,就应当力挺温家宝,依眼下形势而言,力挺他就是救中国啊!

据海外媒体报道,内地敢言杂誌《炎黄春秋》社长杜导正,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虽然,总理温家宝去年因倡言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而在中南海内遭孤立,但他未为所动,仍屹立不摇。而且,温总理的主张也获得中共党内不少人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杜导正对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仍抱有希望,并提出应推动上层与下层结合的改良主义道路,这种代价小,多数人可接受的道路,才是中国民主宪政的最佳路线。 我认为,这是清醒而理性的观点。

由于中南海的权力运作是在铁幕中隐现,再好的汉学家和再明智的评论员,也会有跌破眼镜的时候,所以,过细的推测可能要冒些风险,但在我看来,眼下的思路已经清晰:可能温家宝在2010年4月15日选择《人民日报》,刊出纪念胡耀邦文章的用意,是以此扯起政治改革的大旗,而胡锦涛去国外访,是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后来他匆忙回国则是这篇文章,在党内引起轩然大波,他不得不救急,也就是说,他未必不知道"两条腿"似的改革之弊端,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能用前进的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办法解决问题,就给了主张倒退的党内保守派一个可乘之机:薄熙来在江泽民,李鹏等人的支持下,抛出了唱红打黑的所谓"重庆模式",他先是自编自导了"319枪击案",以此激起民愤,争取军心和胡锦涛的首肯,然后,砸烂了公检法,成立了200多个专案组,调动了7000余人,把凡是反对他的势力都打成了"黑社会",党内的持不同意见者成了贪官,文强是也;党外的不听话的维权人士,成了暴力犯罪份子,黎强是也;而经济上则用"城市户口"骗取农民土地,以房地产开发引领地方财政,"地票"是也。

他的精明与阴险,是温家宝所不能及,早在90年代初结交的张某卿,以海外媒体而为薄熙来造势,香港《亚洲周刊》,《明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是也;在大连用优惠土地价格豢养的地产大亨,以重庆"民营企业论坛"对其众星捧月,提供经济上的强有力支持,万达集团老板王某林是也;用"作家协会事件","重庆宣传部长张宗海贪腐案","副部长刘健春受贿案",制服了重庆地方媒体,为其阳奉阴违,涂粉抹脂,《重庆日报》是也。

然而,山外青山楼外楼,智者千虑有一失:为了掩盖"打黑"变"黑打"的内幕,也为了震慑太子党内的对立派,他使出了徇私枉法的杀手锏,抓捕了京城律师李庄,第一回合小胜,第二季却大败,温家宝旗下的国务院法制办和最高人民法院,与众多大牌名律师上下互动,合围狙击,使薄熙来颜面丢尽,只得再求张老板的媒体势力帮忙,刊发文章,以"不怕说三道四"而自我解嘲,已使国人看清了文革倒退的危险。与此同时,薄熙来的马仔又在《明报》刊出小广告为其打气,香港某媒体又编造贪腐故事诋毁温家宝,想抗衡他的政改意向,进而对总理席位取而代之,这就是温家宝2011年4月27日,接见吴康民转发心声,和破天荒地刊出夫妇合影的深层原因。

保守派们之所以围攻温家宝,是因为他的政改方案已经触及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疼处:如果中国接受普世价值和开启宪政民主,贪官污吏必将受到民众的整肃和唾弃,寄生在公权力上的大款们,必将失去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以"回国投资,报效祖国"为幌子,猎取国人血汗钱的香港文化商人,也丢失了无限商机,所以,支持薄熙来"唱红打黑"的海内外的五毛党们,空前地团结一致,使"谎言帖子"瘟疫般充盈了网络,连原《纽约时报》总编辑西默坎平都在李希光的忽悠下,在2011年5月25日去了重庆,为其张目;连世界著名的CNN也迷失了方向,把荣誉的桂冠错给了薄骗子。

虽然,基于中东政局对中国的影响,胡锦涛乱了方寸,一度倒向了保守派,但从6月11日的重庆红歌会京城受到高层官员冷落,和《北京日报》刊发俞可平力挺"公民社会"的文章看,形势似乎有点好转的迹象,艾未未迟迟不批捕也不释放,可能是党内两派势均力敌,正在搏弈的结果,假如此时,老态龙钟的江泽民早些去见毛泽东,那垂帘听政的屏障落下了,或许中国民主化和温家宝的政改计划还有希望再起。

因此,我恳请海内外的中国人,摒弃前嫌,放远眼光,力挺温家宝,上下互动推进政改,切莫鼓吹暴力革命,而被薄熙来等野心家所利用,比如,新塘事件是由司法不公,滥用权力所致,但薄熙来的马仔,暗中操控"袍哥文化"熏染的山城人武装暴动,扩大事态,给汪洋抹黑,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胡锦涛必须立即支持温总理的政改方案,以6月28日内地居民赴台游试点为新的契机,既给同胞带去钱财,也把蒋经国的政治遗产拿来:开放党禁和报禁,还中国人以天赋权力:公平和正义,民主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