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文章,原题: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如果想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
在购买智能手机时,无论买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半导体企业。中国从几十年前就开始高唿培育半导体企业,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培养出一家世界顶尖级半导体企业。
半导体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多年的研发。而且,这些努力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因此,企业需要具备能够果断做出决策的领导,以及能够应对灵活变化的企业组织。中国之所以没有培育起半导体产业,原因就是没有具备以上条件。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如果满脑子只想着马上赚钱,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资金很少会投向半导体之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盈利的烫手山芋。
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年轻的时候,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制造生产螺丝时使用的"螺纹切削工具"的日本企业。那是一家员工不足100人的小企业。制造螺纹切削工具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反观中国,资金都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因为贷款困难,很容易就会倒闭。如此一来,就积累不到技术。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来说,今后重要的应该不再是量变,而是质变。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但质变没有窍门,就算抵制日本企业也无济于事。
如果我是中国人,或许会这样说:"走上街头唿吁抵制日货未尝不可,但让我们更加踏实地工作吧。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超过所有日货。如此一来,日货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国市场上消失。"
2012年10月5日金曜日
"辽宁舰"――纸老虎还是正在长大的幼兽(作者美国外交学会军事研究员布赖恩・基洛)
周二,中国继另外9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泰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之后,成为新一个海军武器库中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但是,这对于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它的长期意义呢?
对于许多地区问题观察家们来说,这个消息很难让人抓狂。事实上,一些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负担。
中国领导人首先承认"辽宁舰"只是用于训练,而事实上中国空军也根本没有能够在舰上起降的飞机。
另外,如果没有起保护和支援作用的战斗群,航空母舰是很容易受到攻击的。这样的战斗群需要10多年的技术研发、投资和训练,然后才能将各类舰艇融合成一支有效的战斗部队。与此同时,正如上面所指出的,航空母舰集中了军力、资源和人力,不但会很快成为一个高价值资产,同样也会成为敌人的一个高价值目标。
那么航空母舰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好处呢?首先,对于一个在东海和南海等问题上越来越经常地团结在民族主义大旗下的国家来说,它是国家的骄傲;第二,它可以充当试验平台和试验舰艇,有报道称中国正在设计和研发最多5艘下一代航空母舰;第三,即便中国海军并不打算与其他的世界超级大国开战,航母肯定也能让中国多一个选择,让中国在海外有战略利益的地区展示其军事实力。
这一点让人想到19世纪的炮舰外交理念。
例如,对于一个与中国有大量资源贸易的沿海非洲国家来说,如果它在未来的开采权或者如何对待华人等问题上与中国发生争执,一艘中国航母出现在这个国家的海岸线上,这可能就会影响到它的决策了。
航母还使中国海军在东海和南海争议地区能靠得更近。如果该航母装备了歼-15机群(目前中国正在研发),然后部署到钓鱼岛、帕拉塞尔群岛(即我西沙群岛―一本网注)和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本网注)的话,中国毫无疑问将在那些地区拥有持久的制空权。
所以,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辽宁舰"到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新的军力,还是在中国永远无法达到的军力上浪费资源呢?现实情况可能介于这两种可能性之间。
中国领导人明白,随着经济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激增,他们必须准备好部署一支深海部队来保卫他们的战略利益。"辽宁舰"是建立一支全球化海军的长征路上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步,因为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需要一支全球化的海军。
对于一个长期审视历史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合乎道理的投资。它也清楚地表明了其意图,只是至少现在还未构成威胁。
周二,中国继另外9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泰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之后,成为新一个海军武器库中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但是,这对于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它的长期意义呢?
对于许多地区问题观察家们来说,这个消息很难让人抓狂。事实上,一些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负担。
中国领导人首先承认"辽宁舰"只是用于训练,而事实上中国空军也根本没有能够在舰上起降的飞机。
另外,如果没有起保护和支援作用的战斗群,航空母舰是很容易受到攻击的。这样的战斗群需要10多年的技术研发、投资和训练,然后才能将各类舰艇融合成一支有效的战斗部队。与此同时,正如上面所指出的,航空母舰集中了军力、资源和人力,不但会很快成为一个高价值资产,同样也会成为敌人的一个高价值目标。
那么航空母舰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好处呢?首先,对于一个在东海和南海等问题上越来越经常地团结在民族主义大旗下的国家来说,它是国家的骄傲;第二,它可以充当试验平台和试验舰艇,有报道称中国正在设计和研发最多5艘下一代航空母舰;第三,即便中国海军并不打算与其他的世界超级大国开战,航母肯定也能让中国多一个选择,让中国在海外有战略利益的地区展示其军事实力。
这一点让人想到19世纪的炮舰外交理念。
例如,对于一个与中国有大量资源贸易的沿海非洲国家来说,如果它在未来的开采权或者如何对待华人等问题上与中国发生争执,一艘中国航母出现在这个国家的海岸线上,这可能就会影响到它的决策了。
航母还使中国海军在东海和南海争议地区能靠得更近。如果该航母装备了歼-15机群(目前中国正在研发),然后部署到钓鱼岛、帕拉塞尔群岛(即我西沙群岛―一本网注)和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本网注)的话,中国毫无疑问将在那些地区拥有持久的制空权。
所以,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辽宁舰"到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新的军力,还是在中国永远无法达到的军力上浪费资源呢?现实情况可能介于这两种可能性之间。
中国领导人明白,随着经济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激增,他们必须准备好部署一支深海部队来保卫他们的战略利益。"辽宁舰"是建立一支全球化海军的长征路上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步,因为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需要一支全球化的海军。
对于一个长期审视历史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合乎道理的投资。它也清楚地表明了其意图,只是至少现在还未构成威胁。
9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出了中共十八大会期,同时作出了「双开」薄熙来的决定,这令整个 10 月,成为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和中共十八大的最后筹备期,同时也是最关键的筹备
期。这最后筹备期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有个「翻盘」之忧。
首先要明白这「翻盘」之忧,可能翻的是什么盘。大而看,这盘就是中共十八大的大格局,细而分,这盘有两个,一个是人事大盘,一个是政治大盘。
人事大盘,主要由政治局常委的名单定出盘心,然后是政治委员的名单构成盘形;而这一人事大盘,还影响到明年3月,国家领导体制的人事调整,以及政府、人大、政协三套班子的调整。
政治大盘,由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来承载。这份报告,既是胡锦涛念的最后一份政治总结报告,同时也是习李新领导层大政方针的施政新纲领,所以真的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正因此,这又是各方势力必然要进袭的一个盘子。
要弄清楚「翻盘」之忧,还要理顺五个关连的时间点。首先一个,是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经过一场重大翻盘之后,定出中共十八大会期;第二个时间点,是进入10月,每周要召开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第三个时间点,预计10月底,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严格讲是政治局扩大会议;第四个时间点,是11月1日,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召开;最后一个时间点,是11月7日,中共十八大的预备会议。
这五个时间点,就这样集聚在这一个月零一个星期的中共十八大最后筹备期中。其中,第一个时间点,是翻盘的结果,也是可能翻盘的开始。其后四个时间点,随时可能出现「翻盘」现象。
对外界来说,八千万人的执政党、五年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影响未来五年的人事体制、大政方针的调整,居然可能在最后时刻出现「翻盘」,是不可想像。然而熟悉中共91年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63年历史,会发现没「翻盘」反而较稀罕,唯一区别,只是「翻」的盘子大小、时间早晚、频率快慢。
就今次中共十八大而言,又限定于今年而言,已有三次重大的「翻盘」。前面两次,我们简而言之,一次是2月王立军奔逃美领馆、3月薄熙来和薄谷开来就擒,令之前中共最高领导层协商出来的新领导层名单,被迫出现翻盘。与之同时,在政治报告的起草中,就如何反左,如何推进改革,出现重大交锋。
另一次「翻盘」,则在7月间的所谓北戴河会议时期,对5月中共党内类似海选的领导层推举后的人事名单,出现重大翻盘,这是因为各方势力完全跳了出来。与之同时,胡锦涛勾勒十八大政治报告轮廓的「723讲话」,也受到多方批评,重点也是在改革、治党、创新三大领域,要求加进像样的内容。
最近一次,也是最诡异的一次「翻盘」,用北京政界人士的话来说,相当于一次悄无声息的政变。这次「翻盘」,有三个触发点,即中共十八大要确定会期,而会期确定前,要人事基本定案、政治报告基本定稿;二是薄熙来案必须要在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给全党一个交代;三是中日钓鱼台大交锋,毛左势力全力发动,与中共党内极左势力结合,险酿全国性失控局面。
这三大触发点,引动了最不讲情面的大摊牌,其发展蜿蜒曲折,其内情发展错综复杂,最后大致有三个结果,一是对薄熙来案情,不再紧包细庇,而是更清晰公布,同时意味着要更严厉地处置;二是有了新共识,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不仅要写进政治体制改革口号,还要写进政治体制改革内容;三是有了新主张,要有治党新方,而且要成为中共十八大的重要内容。
这次「翻盘」,对最后的人事名单,有多大的影响,虽然说法多多,但越多越不可信,唯一可信的,是在人事名单的最后定版上,有关键性的调整。但人事争斗没有停止,政治交锋还在继续,所以更值得关切的,是未来一月间,会否再行「翻盘」。
期。这最后筹备期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有个「翻盘」之忧。
首先要明白这「翻盘」之忧,可能翻的是什么盘。大而看,这盘就是中共十八大的大格局,细而分,这盘有两个,一个是人事大盘,一个是政治大盘。
人事大盘,主要由政治局常委的名单定出盘心,然后是政治委员的名单构成盘形;而这一人事大盘,还影响到明年3月,国家领导体制的人事调整,以及政府、人大、政协三套班子的调整。
政治大盘,由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来承载。这份报告,既是胡锦涛念的最后一份政治总结报告,同时也是习李新领导层大政方针的施政新纲领,所以真的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正因此,这又是各方势力必然要进袭的一个盘子。
要弄清楚「翻盘」之忧,还要理顺五个关连的时间点。首先一个,是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经过一场重大翻盘之后,定出中共十八大会期;第二个时间点,是进入10月,每周要召开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第三个时间点,预计10月底,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严格讲是政治局扩大会议;第四个时间点,是11月1日,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召开;最后一个时间点,是11月7日,中共十八大的预备会议。
这五个时间点,就这样集聚在这一个月零一个星期的中共十八大最后筹备期中。其中,第一个时间点,是翻盘的结果,也是可能翻盘的开始。其后四个时间点,随时可能出现「翻盘」现象。
对外界来说,八千万人的执政党、五年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影响未来五年的人事体制、大政方针的调整,居然可能在最后时刻出现「翻盘」,是不可想像。然而熟悉中共91年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63年历史,会发现没「翻盘」反而较稀罕,唯一区别,只是「翻」的盘子大小、时间早晚、频率快慢。
就今次中共十八大而言,又限定于今年而言,已有三次重大的「翻盘」。前面两次,我们简而言之,一次是2月王立军奔逃美领馆、3月薄熙来和薄谷开来就擒,令之前中共最高领导层协商出来的新领导层名单,被迫出现翻盘。与之同时,在政治报告的起草中,就如何反左,如何推进改革,出现重大交锋。
另一次「翻盘」,则在7月间的所谓北戴河会议时期,对5月中共党内类似海选的领导层推举后的人事名单,出现重大翻盘,这是因为各方势力完全跳了出来。与之同时,胡锦涛勾勒十八大政治报告轮廓的「723讲话」,也受到多方批评,重点也是在改革、治党、创新三大领域,要求加进像样的内容。
最近一次,也是最诡异的一次「翻盘」,用北京政界人士的话来说,相当于一次悄无声息的政变。这次「翻盘」,有三个触发点,即中共十八大要确定会期,而会期确定前,要人事基本定案、政治报告基本定稿;二是薄熙来案必须要在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给全党一个交代;三是中日钓鱼台大交锋,毛左势力全力发动,与中共党内极左势力结合,险酿全国性失控局面。
这三大触发点,引动了最不讲情面的大摊牌,其发展蜿蜒曲折,其内情发展错综复杂,最后大致有三个结果,一是对薄熙来案情,不再紧包细庇,而是更清晰公布,同时意味着要更严厉地处置;二是有了新共识,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不仅要写进政治体制改革口号,还要写进政治体制改革内容;三是有了新主张,要有治党新方,而且要成为中共十八大的重要内容。
这次「翻盘」,对最后的人事名单,有多大的影响,虽然说法多多,但越多越不可信,唯一可信的,是在人事名单的最后定版上,有关键性的调整。但人事争斗没有停止,政治交锋还在继续,所以更值得关切的,是未来一月间,会否再行「翻盘」。
中国十年一次的政治权力交替即将在今秋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揭晓。由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外界对中国新一届最高领导层将把中国领向何方普遍十分关注。 VOA卫视记者林枫最近采访了多位在美国的中国
问题专家,请他们分析十八大对中国政治、经济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影响。
习近平"失踪"引来外界猜测
9月中,在从公众视线中神秘消失了整整两个星期后,即将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来到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然而,习近平的出现与他的失踪同样充满神秘色彩。中国官方媒体始终没有透露这位中共未来的领导人到底在这两个星期去了哪里。从9月1日"失踪"以来,习近平先后取消了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丹麦首相施密特的会晤。中国外交部多次拒绝回答记者有关习近平下落的问题。
习近平的神秘失踪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一开始有人说他只是游泳时背部受伤,后来又陆续传出他接受肝部手术、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等各种传闻。但也有报道称,习近平的身体并未出现任何问题,他在失踪的两个星期中去筹备十八大,为接班做准备。
习非胡首选,被元老批"不听话"
据英国《电讯报》报道,习近平在中共8月初秘密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遭到了中共元老的尖锐批评。报道说,中共两位元老乔石和宋平批评以习近平为首的太子党"不可靠"、"不听话"。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表示,习近平起初并不是胡锦涛接班人的热门人选。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前的数年里,胡锦涛更中意同样来自共青团的李克强。他说:"李克强在他整个从政生涯中一直追随胡锦涛。很显然,他曾是胡锦涛中共总书记的第一人选。他们两人都来自于共青团。他们的确是团派的,如果团派确实存在的话。"
但在时任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和他的得力干将、中共党内重要权力掮客曾庆红的协助下,中共内部的两大派系-江派和团派达成了某种妥协,习近平最终被选定为接班人。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李成表示,习近平被选中为接班人是中共两大派系都能接受的。他说: "他是一个
两个派系都能够接受,而要是某一个领导人在派系之间都能够接受的人可以让两个派系在关键时刻团结起来。在这样意义上来讲他(习近平)的任命就显得非常重要。"
习具备接班人素质,或改善中央与军队关系
习近平的背景和良好的资质显然是他能够被两大派系接受的重要原因。
沈大伟说: "他(习近平)非常自信。他不像胡锦涛那样木讷。他有性格,会笑、会讲笑话。他的形象很好,在公众面前风度翩翩。他的讲话也非常好。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非常务实。他一点儿也不拘泥于意识形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中国研究主任大卫•兰普顿(David Lampton)说,习近平在军队工作的经历使他将来掌权后能够与军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他在中央军委当过耿彪的秘书。和江泽民、胡锦涛不同的
是,习近平至少有一些直接的在军队工作的经历,也就是在中央军委。所以,作为一个文官,他有希望能够和军队建立更好的联系,甚至对军队有更多影响力。但这是一个问号,我不能肯定。"
除此之外,习近平在政治上从未"犯过错误",也没有"站错过队"。虽然美国彭博新闻社曾大篇幅披露习近平家族拥有过亿美元的财富,但这些巨额资产没有追溯到习近平本人、他的歌星夫人彭丽媛和女儿习明泽名下,而且也与中国官场盛行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文化无任何不和谐之处。
"他的确有经济包袱。路透社、彭博新闻社刊登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调查报道,曝光了习近平家族中的财政状况,价值数以百万计美元的资产。"沈大伟说,"但这并非不合常理,每一位中国领导人都是这样!"
私见胡德平是否意味习将启动政改?
习近平的太子党身份,再加上他先后出任福建、浙江和上海三地省委、市委书记的经历,让外界普遍对习近平重启中国已搁置许久的政治体制改革抱有希望。9月初,在外界仍猜测中共十八大何时召开之际,路透社独家披露习近平曾私下会见中共改革派代表人物胡德平。报道说,习近平向胡德平表示,中共必须以新的活力来迎接改革,从而解决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中的顽疾。胡德平的父亲是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
然而这是否是习近平即将启动政治改革的信号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兰普顿教授认为,能否开启政改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习近平能否战胜既得利益。 "问题是这是否在习近平的工作日程上?他是不是这么看的?即便他真是这么看的,他能
不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来克服既得利益?"
但也有一些专家和观察人士认为,他们有理由对习近平抱有希望。
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的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说:"老实说,我对他能意识到对经济进行重大改革确实有一定信心。他也知道进行改革要面临一些重大的政治阻力,因此政治改革也是必要的。" 中式政改=完善现有体制? 但习近平和他的领导班子所要推动的政治改革绝非西方式的民主模式,而是完善现有体制。 "在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改革家的话,就是要回归到曾庆红、江泽民和王沪宁在上一个十年初期推动的政改议程中。"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伟说:"因此进行政治改革的问题就是习近平是否能回归到那个日程。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日程,这是一个旧的日程。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个政改日程背书,然后让即将成为政治局常委和已经成为政治局委员的一些干将比如王沪宁、李源潮、刘延东、汪洋加入进来。这些人是政治改革派,而且他们是中国政改议程的支持者。" 在江泽民时代提出的中国政改纲领包括推动党内民主、党外协商、官员择优选拔、干部培养、更加开放的媒体、政务公开透明和严格纪律检查。然而,从中国目前的政治格局和体制来看,推动各项改革的难度和阻力都异常艰巨。兰普顿说:"他要对付的是一群非常有实力的人。因此现在并不是谁能说话算话的问题,而是一个谁有能力组成一个政治联盟的问题。习近平是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呢?我们都知道他是相当不错的,你看他从浙江到福建再到上海走了这么远。所以说他是有一定手腕儿的。但可能在他真正接班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后,我们才能看到他的英雄本色,才能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大。" 在习近平即将执政的10年中,中国社会将面临全面挑战:经济增长放缓、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官场腐败盛行、官民矛盾激化、以及社会道德体系崩溃。习近平是像他的前任胡锦涛那样裹足不前,还是大刀阔斧、深化政治、经济改革?人们将拭目以待。
问题专家,请他们分析十八大对中国政治、经济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影响。
习近平"失踪"引来外界猜测
9月中,在从公众视线中神秘消失了整整两个星期后,即将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来到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然而,习近平的出现与他的失踪同样充满神秘色彩。中国官方媒体始终没有透露这位中共未来的领导人到底在这两个星期去了哪里。从9月1日"失踪"以来,习近平先后取消了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丹麦首相施密特的会晤。中国外交部多次拒绝回答记者有关习近平下落的问题。
习近平的神秘失踪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一开始有人说他只是游泳时背部受伤,后来又陆续传出他接受肝部手术、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等各种传闻。但也有报道称,习近平的身体并未出现任何问题,他在失踪的两个星期中去筹备十八大,为接班做准备。
习非胡首选,被元老批"不听话"
据英国《电讯报》报道,习近平在中共8月初秘密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遭到了中共元老的尖锐批评。报道说,中共两位元老乔石和宋平批评以习近平为首的太子党"不可靠"、"不听话"。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表示,习近平起初并不是胡锦涛接班人的热门人选。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前的数年里,胡锦涛更中意同样来自共青团的李克强。他说:"李克强在他整个从政生涯中一直追随胡锦涛。很显然,他曾是胡锦涛中共总书记的第一人选。他们两人都来自于共青团。他们的确是团派的,如果团派确实存在的话。"
但在时任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和他的得力干将、中共党内重要权力掮客曾庆红的协助下,中共内部的两大派系-江派和团派达成了某种妥协,习近平最终被选定为接班人。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李成表示,习近平被选中为接班人是中共两大派系都能接受的。他说: "他是一个
两个派系都能够接受,而要是某一个领导人在派系之间都能够接受的人可以让两个派系在关键时刻团结起来。在这样意义上来讲他(习近平)的任命就显得非常重要。"
习具备接班人素质,或改善中央与军队关系
习近平的背景和良好的资质显然是他能够被两大派系接受的重要原因。
沈大伟说: "他(习近平)非常自信。他不像胡锦涛那样木讷。他有性格,会笑、会讲笑话。他的形象很好,在公众面前风度翩翩。他的讲话也非常好。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非常务实。他一点儿也不拘泥于意识形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中国研究主任大卫•兰普顿(David Lampton)说,习近平在军队工作的经历使他将来掌权后能够与军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他在中央军委当过耿彪的秘书。和江泽民、胡锦涛不同的
是,习近平至少有一些直接的在军队工作的经历,也就是在中央军委。所以,作为一个文官,他有希望能够和军队建立更好的联系,甚至对军队有更多影响力。但这是一个问号,我不能肯定。"
除此之外,习近平在政治上从未"犯过错误",也没有"站错过队"。虽然美国彭博新闻社曾大篇幅披露习近平家族拥有过亿美元的财富,但这些巨额资产没有追溯到习近平本人、他的歌星夫人彭丽媛和女儿习明泽名下,而且也与中国官场盛行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文化无任何不和谐之处。
"他的确有经济包袱。路透社、彭博新闻社刊登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调查报道,曝光了习近平家族中的财政状况,价值数以百万计美元的资产。"沈大伟说,"但这并非不合常理,每一位中国领导人都是这样!"
私见胡德平是否意味习将启动政改?
习近平的太子党身份,再加上他先后出任福建、浙江和上海三地省委、市委书记的经历,让外界普遍对习近平重启中国已搁置许久的政治体制改革抱有希望。9月初,在外界仍猜测中共十八大何时召开之际,路透社独家披露习近平曾私下会见中共改革派代表人物胡德平。报道说,习近平向胡德平表示,中共必须以新的活力来迎接改革,从而解决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中的顽疾。胡德平的父亲是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
然而这是否是习近平即将启动政治改革的信号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兰普顿教授认为,能否开启政改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习近平能否战胜既得利益。 "问题是这是否在习近平的工作日程上?他是不是这么看的?即便他真是这么看的,他能
不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来克服既得利益?"
但也有一些专家和观察人士认为,他们有理由对习近平抱有希望。
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的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说:"老实说,我对他能意识到对经济进行重大改革确实有一定信心。他也知道进行改革要面临一些重大的政治阻力,因此政治改革也是必要的。" 中式政改=完善现有体制? 但习近平和他的领导班子所要推动的政治改革绝非西方式的民主模式,而是完善现有体制。 "在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改革家的话,就是要回归到曾庆红、江泽民和王沪宁在上一个十年初期推动的政改议程中。"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伟说:"因此进行政治改革的问题就是习近平是否能回归到那个日程。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日程,这是一个旧的日程。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个政改日程背书,然后让即将成为政治局常委和已经成为政治局委员的一些干将比如王沪宁、李源潮、刘延东、汪洋加入进来。这些人是政治改革派,而且他们是中国政改议程的支持者。" 在江泽民时代提出的中国政改纲领包括推动党内民主、党外协商、官员择优选拔、干部培养、更加开放的媒体、政务公开透明和严格纪律检查。然而,从中国目前的政治格局和体制来看,推动各项改革的难度和阻力都异常艰巨。兰普顿说:"他要对付的是一群非常有实力的人。因此现在并不是谁能说话算话的问题,而是一个谁有能力组成一个政治联盟的问题。习近平是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呢?我们都知道他是相当不错的,你看他从浙江到福建再到上海走了这么远。所以说他是有一定手腕儿的。但可能在他真正接班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后,我们才能看到他的英雄本色,才能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大。" 在习近平即将执政的10年中,中国社会将面临全面挑战:经济增长放缓、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官场腐败盛行、官民矛盾激化、以及社会道德体系崩溃。习近平是像他的前任胡锦涛那样裹足不前,还是大刀阔斧、深化政治、经济改革?人们将拭目以待。
2003年,有人将中国官场腐败省份列出排行榜,黑龙江、河北、福建、辽宁、安徽等都在其列,而"荣登"榜首的,竟是贵州。接替刘正威的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刘方仁,副省长刘长贵,省交通厅长卢万里,省政协主席黄瑶等一大批贵州官员,都因贪污腐败而相继垮台。作为八十年代中后期曾经在贵州主政的胡锦涛,一定心里不是滋味。
《他领导中国:胡锦涛新传》作者文思咏对明镜记者介绍,九十年代中期,刘正威一度成为江泽民用来压制胡锦涛的棋子。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胡锦涛被邓小平隔代指定为接班人进了中央,奉江泽民之命物色中组部长接班人选。胡锦涛属意的本是团中央共事的老部下、时任中组部副部长兼国务院人事部长宋德福,但毕竟宋资历太浅,恐难以获其他常委认可。他想起曾在贵州与自己合作一年半、时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的刘正威,觉得不妨让刘接任,日后交班给宋德福,便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这一人选。
但是,江泽民这次未置可否。此时他已指示曾庆红派人调查接到的贵州对于刘正威和阎建宏的举报。据知情人透露,1994年初,来自北京的官员到贵州,个别徵求意见和召开小型党员群众座谈会,了解民意对刘正威的看法。有参与者发现,官员并非来自胡锦涛主管的中组部系统,而是来自曾庆红执掌的中央办公厅——背后隐藏的内幕微露一角。
据专案组调查,阎健宏自恃是贵州"第一夫人",利用计委掌握平价物资、资金的便利,将进口化肥、农药、平价外汇指标、计划内铝锭、煤炭等指标批给儿子,由其子倒出去。
1994年10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阎健宏涉嫌贪污、受贿的经济罪案材料,摆在政治局的会议桌上。胡锦涛当然是灰头土脸,中组部长接替人选也肯定没刘正威的份了,中央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把即将退休的副部长张全景扶正,过渡一段。
传胡锦涛事后就推荐刘正威接任中组部长问题作了自我批评:"仅凭个人主观印象,没有对其后来表现作进一步调查了解"。胡锦涛再不敢轻易推荐中组部长人选。
随后中央下达对阎健宏"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命令,出乎很多人意料。
阎健宏是在任中央委员、部级官员的妻子,涉案金额按贵州法院最后认定的罪行看,"个人和伙同他人贪污220万元、挪用公款240万元、投机倒把获利40万元、受贿2万元",虽然严重,但也不算高得惊人;而且按照中共司法机关判案的惯例,同等罪行,男犯会判死刑,女犯则往往判处死缓。为何这次对阎健宏格外严峻?
《他领导中国:胡锦涛新传》中写道:据中办人士透露,1994年年底,中纪委和中央政法委上报政治局常委关于阎健宏案的刑事处理意见时,江泽民在"死刑"两字上打了个问号,在"死缓"两字后面打了个惊嘆号。然而贵州传出的消息则说,江泽民在这份材料具体批注了三句话:"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不杀不足以立党威。"
阎健宏最终被执行死刑,她是江泽民上台以后数年中所处死的数名经济犯罪的司局级官员中,仅有的一名女性。
刘正威后来续弦,但仕途就此到头,1994年,还不到65岁时黯然交权。
文思咏对《明镜月刊》分析认为,新华社这次说刘正威"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是对刘给予一定哀荣,表明江泽民势力走向式微,而胡锦涛藉此表达慰问惜别之意。
《他领导中国:胡锦涛新传》作者文思咏对明镜记者介绍,九十年代中期,刘正威一度成为江泽民用来压制胡锦涛的棋子。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胡锦涛被邓小平隔代指定为接班人进了中央,奉江泽民之命物色中组部长接班人选。胡锦涛属意的本是团中央共事的老部下、时任中组部副部长兼国务院人事部长宋德福,但毕竟宋资历太浅,恐难以获其他常委认可。他想起曾在贵州与自己合作一年半、时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的刘正威,觉得不妨让刘接任,日后交班给宋德福,便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这一人选。
但是,江泽民这次未置可否。此时他已指示曾庆红派人调查接到的贵州对于刘正威和阎建宏的举报。据知情人透露,1994年初,来自北京的官员到贵州,个别徵求意见和召开小型党员群众座谈会,了解民意对刘正威的看法。有参与者发现,官员并非来自胡锦涛主管的中组部系统,而是来自曾庆红执掌的中央办公厅——背后隐藏的内幕微露一角。
据专案组调查,阎健宏自恃是贵州"第一夫人",利用计委掌握平价物资、资金的便利,将进口化肥、农药、平价外汇指标、计划内铝锭、煤炭等指标批给儿子,由其子倒出去。
1994年10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阎健宏涉嫌贪污、受贿的经济罪案材料,摆在政治局的会议桌上。胡锦涛当然是灰头土脸,中组部长接替人选也肯定没刘正威的份了,中央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把即将退休的副部长张全景扶正,过渡一段。
传胡锦涛事后就推荐刘正威接任中组部长问题作了自我批评:"仅凭个人主观印象,没有对其后来表现作进一步调查了解"。胡锦涛再不敢轻易推荐中组部长人选。
随后中央下达对阎健宏"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命令,出乎很多人意料。
阎健宏是在任中央委员、部级官员的妻子,涉案金额按贵州法院最后认定的罪行看,"个人和伙同他人贪污220万元、挪用公款240万元、投机倒把获利40万元、受贿2万元",虽然严重,但也不算高得惊人;而且按照中共司法机关判案的惯例,同等罪行,男犯会判死刑,女犯则往往判处死缓。为何这次对阎健宏格外严峻?
《他领导中国:胡锦涛新传》中写道:据中办人士透露,1994年年底,中纪委和中央政法委上报政治局常委关于阎健宏案的刑事处理意见时,江泽民在"死刑"两字上打了个问号,在"死缓"两字后面打了个惊嘆号。然而贵州传出的消息则说,江泽民在这份材料具体批注了三句话:"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不杀不足以立党威。"
阎健宏最终被执行死刑,她是江泽民上台以后数年中所处死的数名经济犯罪的司局级官员中,仅有的一名女性。
刘正威后来续弦,但仕途就此到头,1994年,还不到65岁时黯然交权。
文思咏对《明镜月刊》分析认为,新华社这次说刘正威"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是对刘给予一定哀荣,表明江泽民势力走向式微,而胡锦涛藉此表达慰问惜别之意。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