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日曜日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唿"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此消息由名为"五言六句"的博友于今日凌晨最先发布,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学者观点:狂热地捧和粗暴地哄一个人都是非理性行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说不但需要尊重的地方。

  新农学派联合创始人马达飞认为,其实所谓文化,贵在"兼容并包"。李泽厚曾说:"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昨日一幕只能说,文化复兴,文人素质,还需假以时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北大学子一般绝对不会无端地对一位大师无理的;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我们恰恰要为北大学子的举动喝彩。

  微博发声:北大人哄的不是于丹,是他们自己

  微博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道德的确说的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但是在社会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我们。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因为不想被骗。她是说的是最理想状态的东西。

  微博网友@布伦南_Brennan认为,北大人哄的不是于丹,是他们自己,曾经多少国学大师在北大,于丹在主流媒体的出名不正是北大的耻辱吗?

  微博网友@SummerBlossom认为,于丹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的确让人反感。

  微博网友@喑篱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被妥协,而是不苟同。正因此种精神的倒退,如今的北大常成千夫所指。
"中共因为是一党执政,因此不需要选举,没有意义。美国如果也是一党制,选举也没有意义。所以,核心的问题是一党,还是多党"

美国现在是两党制,加拿大是多党制,选举就有意义吗?也是毫无意义。选举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象是进教堂看人家结婚,张着嘴看着人家高兴,于是乎自已也高兴起来了。婚礼一过,人家进洞房"I do "去了,你回家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所在我看来,"任期制"是根本,十年一換, 到时就走人,和平交班让新人上台,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是一党,还是两党、或是多党,那都是形式,选举也是形式。

中国共产党早就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的共产党了,不是列宁的党、也不是毛党、邓党、江党、胡党,现在是习党。切大饼由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积极的共产党挑操刀人和由全民投票挑出的人干,本质上不会不同。习党早就是全民党了。这不光从意形态上说来如此,从共产党的"物理"性质上来看也是如此,比如说吧,党员人数现在是八千万,大约是十分之一总人口,再算上家属呢,快一半了吧?!等到哪天共产党忽然酒醒了,将全中国人民都发展入党了,民奴就该傻眼了。

呵,补充一下,说"选举也是形式"指的是西方嘉年华式"两个坏蛋中挑一个"选举,免得人家认为洒家是拥护独裁,这年头要找一个皇帝效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大老弟,上书房、军机处这些个好词用在西方民主国家,比如说美国,也合适,内阁就省了。呵呵
最近,中共十八大,形成了中共新一届的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以习近平为首的七人常委。有网友谈中共的政治局常委制度,是来自于什么苏共,这也可能,因为中共历史上与苏共有很深的渊源,但是,这种政治局常委的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存在这么多年,而且并没有衰退的迹象,甚至还有可能与西方的民主内阁制度相抗衡,其真实的渊源,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是中国古代的内阁制度,以及清代的军机处制度以新的面目复活的结果,当然,同时也是中共自身实践选择的结果。

就中国历史而言,在秦代以后,一直都是皇帝以下的内阁制度在起作用,真正领导中国政治的,皇帝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内阁。而内阁是由高级官僚组成,内阁可以统帅群僚。中国的政治,就是皇帝以及内阁统帅群僚的政治制度。你可以说是一党制,因为只有皇帝一党,群僚可以分派,可以内斗,但国家整个就是一党。古代的所谓党争,如唐代牛李两党,明代的东林党,清代的清流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而仅仅是派系,是在一个皇帝党下的派系。当然,皇帝党里面,有的时候还分帝党和后党,甚至太监党,但这三个,基本上还要以合一的皇帝党的面目出现。

明代以前,中国有宰相制度,就是以宰相为核心的内阁制度,宰相对皇帝负责,如汉唐时代,不过,有的时候,有两个宰相,互相牵制。阁僚一开始是征召制,后来是靠科举制上来。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后,还是有内阁的,所谓大学士,阁僚一般也是集体制,三个,五个或七个都有。而且还有首辅,如张居正,这个首辅,没有宰相的名,但其实就是宰相。而阁僚们,也是各种派系的平衡体。

到了清代,康熙时候,是上书房为内阁,雍正以后,上书房基本被废,权力转移到了军机处,军机处就成为新的内阁,军机大臣,就是阁老。一般军机大臣也是三个,五个,或七个。军机大臣也分大小军机,还有领军机大臣,领军机大臣其实就相当于宰相。军机处里面,也是各种派系的一个平衡。

中共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制度,就其历史渊源来说,有两个,一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渊源,也就是变相的中国古代的内阁制度和军机处制度。另外的一个渊源,是中共自己的实践渊源。

共产党刚开始的时候,有中央局,其成员的概念和权力接近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其历史演进是:


中常委的历史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式开始(五、六大也称中常委)。在此之前,1921年的中共一大领导机构是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的中央局;1922年的中共二大领导机构是由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5人组成的中央执委会;1923年的中共三大领导机构是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为王荷波)5人组成的中央局;1925年的中共四大领导机构是由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5人组成的中央局;1927年的中共五大领导机构是由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3人组成的中常委(八七会议后改为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1928年的中共六大领导机构是由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5人组成的中常委;1945年的中共七大领导机构是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人组成的中央书记处。(以上历史演进后的资料是引自方绍伟博客的文章)

不过,按笔者的判断,1928年以后,也就是六大与七大之间,中共后来的政治局常委的现实出现,是源于江西时代的三人团,也就是博古,李德,周恩来的三人团。这个三人团的领导权凌驾于政治局之上。博古是当时的中共总书记,是政治上的最高掌权者,李德是军事方面的最高指挥者,周恩来是协调组织方面的最高决策者,因此,这三人团,其实是掌握了中共党政军大权的最高决策机构,与后来的政治局常委的决策权功能是一样的。在长征以后,尤其是在遵义会议以后,这个三人团被批判,也被解散了。其中一段时间,恢复到政治局会议说了算,反对独裁,讲民主,也包括军事民主。可是军事斗争有特殊性,就是要决断快,行动快,政治局大会的效率太低。所以,后来毛又提议组成新的三人团,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包括毛在内,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周恩来作为军事方面的最后下决心者。这个军事三人团,再加上周恩来本来是红军总政委,另外,朱德是红军总司令,张闻天是总书记,那个时候,中共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五人班子的雏形,就是张闻天,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到了延安整风以后,在七大上,正式形成了五大书记的集体领导: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将张闻天,王稼祥给换掉了,换上了刘少奇和任弼时,这两个人都是毛的人。其实这就是中共后来政治局常委的雏形了,也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体的组织机构。

不过,在毛时代和邓时代,政治局常委也说了不算,毛和邓都相当于皇帝,有最高决策权。当然,这个皇帝可以终身,但是不能世袭,然后是总理与其他的内阁。但到了江朱和胡温以后,有变化,就是没有皇帝了,不仅不能世袭,也不能终身。那么就出现了总书记,这个总书记其实就是弱化了的皇帝,不能世袭,也不能终身,有任期,然后是其他的阁老。

因此,中共变化最大的,是那个皇帝在变化,在弱化,但内阁制度,在加强,军机处还在。中共,就是靠这个大内阁制度来统帅群僚的。然后在内阁里面,形成了总书记与总理的二人体制,突出二人,但最重要的还是总书记,因为总书记是党政军一把抓,是国家主席,还是军委主席,与西方的总统相似。

中共因为是一党执政,因此不需要选举,没有意义。美国如果也是一党制,选举也没有意义。所以,核心的问题是一党,还是多党。如果是一党,中共这种体制,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形,中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与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是皇帝没有了。但一党,又代替了皇帝党,皇帝没有了,皇帝党还存在,弱化的不能世袭与不能终身的皇帝也存在。如果说中国政治体制有什么变化,那就在这里。
许多海外媒体视李源潮和汪洋为改革派,因俩人未列政治局常委之位,就断定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停滞不前。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积累了财富和国力,同时也积累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人期盼中国进行一场大刀阔斧,淋漓尽致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一个公正廉洁的政府。中国文革时期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如今则轮到政治体制学美国,多党竞争,全民选举,媒体监督,司法独立和三权分立。但是,历史证明,砸碎一个政府,由造反者上台,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往往并不能解决本来想要解决的问题。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台任何一项新的政治大举措,放在第一位的考量该是其可能产生的最差结果,而不是对理想和实现某种价值观的期盼。中国文化因此认为战战兢兢,若临悬崖,如履薄冰式的政治稳健,渐进式的改革甚至微调,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的变革进步,治大国如烹小鲜,才显真正的政治智慧。从这个角度看,习氏的新班子值得期待。

习李体制还是习王体制

十八大政治局中,最耀眼的人物除习之外,实力第二的不是李克强,而是王岐山。王氏纵横政商两界,妥善地处理过多起风口浪尖上的国家大事;国际政要不太认可中国的政治体制,但多年交往下来,大多认可并敬重王氏。许多人强调体制,但在同样的美国体制之下,克林顿和小布什执政的结果可以截然不同。目前看来,王氏是一位值得民众期待的人。

中国当前最大的软肋是权力腐败。现今,把经济发展和治理权力腐败相比,治理腐败更难,更重要。在这个时点上,由王出任中纪委书记,掌管治理权力腐败的重任,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王氏如果用心治理权力腐败,无论其成功与失败,都可能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未来数百年的历史进程。

如果说政治有戏剧效果,中国未来十年可能由习王体制,而不是习李体制主导。

政治改革的马蜂窝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假说在重复千万遍之后,似乎成了普世真理。事实上,现今世上不存在绝对的权力;权力过期作废,所以才有贪污受贿。邓氏时期制定的任期制,限定持有权力的期限,就是打破所谓绝对权力的做法之一。事实上,只要某一位置涉及经济利益,就可能有人利用其职权谋取私利。在经济分工高度发达,现代通讯科技进入日常百姓家的现代社会,绝对权力已不存在,但权力腐败在世界各国依然还是每天发生。

只要有权力,就可能有腐败。靠推翻一个政党解决不了腐败问题。但是,有矛就有盾,权力腐败可以治理,而且治理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在旁观者看来,政治改革的难点有三个:一是当权者及其家属经济收入合法化的问题。当权者大多为社会精英,这些人的收入稍微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属于正常现象;其家属也不应因其在位而受到过多的限制。但是,如何做到合理合法,政府应该划出一条明确的红线。假设当权者无私和假设当权者有绝对权力,都偏于极端。

其二,政改不能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政改可以发展到允许正常的内部政策争论,人事安排,但不能导致政府内部分裂,尤其是国外势力的插手。类似本次十八大之前,有人利用国外媒体,试图影响政局和人事安排,如属实,应该严惩不贷。政改如果改到像美国一样,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副作用太大。

其三,明确共产党和国法的关系。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至于形式像谁,像美国还是像俄国,像瑞士还是像新加坡,并不重要。

谁主沉浮?

网传十八大会议中江泽民霸道无理,尽显流氓本色,胡锦涛木呆凄凉,洒泪离席,权力斗争也许本该如此。但看胡传位军委主席给习近平,王岐山执掌中纪委,是非常理性的安排。汪洋腾笼换鸟式的理想主义,李源潮的好大喜功,与习王俩人的务实精神并不合拍,中国人才济济,将俩人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并不可惜。

胡温十年为习王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今后十年,抑制中国官员的权力腐败,或许将主宰中国社会的许多沉浮,上演许多精彩大戏。习王作为实干家,可能抛开所有意识形态的面罩,在此问题上时有创新,造就新型的政治体制。
中共十八大上,选举"两委"(中央委员和中央纪委委员)是重头戏。

  据新华社报道,这次"两委"选举采取差额选举。以中央委员的选举为例,提名十八届中央委员候选人224名,差额数19名,应选205名,差额比例为9.3%。
  这个差额比例要比以前几次中共党代会的差额比例都高,于是被媒体称为党内民主的重大进步。然而,只要我们对十八大的选举过程稍加考察,就可以发现,十八大的选举程序大有问题,十八大的选举严重作弊。它不是民主选举的重大进步,而是对民主选举原则的公然违犯与肆意践踏。

  阅读有关报道,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次"两委"选举,居然进行了两次!

  一次叫预选,另外一次才是正式投票。13日举行了一场预选,是差额选举;14日又举行了第二场选举,是等额选举,这一次选举才算正式投票,"两委"是经过第二次选举才产生的。

  这就怪了。同一个选举,为什么要选两次呢?

  按理说,第一次选举是差额选举,投票情况一统计,结果就出来了。以中央委员的选举为例。候选人有224名,应选205名。那么,根据得票多少的顺序,后面那19名被淘汰,前面那205名就算当选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举行第二次呢?

  根据报道,第二次选举是等额选举,这等于是每一个候选人都自动当选。请问,这第二次选举的候选人名单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如果是根据头一天的预选结果确定的,以得票多少为准,前205名就是第二次等额选举的候选人,从而也就自动当选。这就意味着头一天的预选实际上已经选出了中央委员,那么,第二次选举就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如果第二次选举的候选人和第一次选举的结果不一致,那问题就更大了:什么人,凭什么权利,可以置第一次选举的结果于不顾,擅自加以改动呢?这不是公然而然的作弊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们知道,十八大是换届大会。上面的头头们务必要控制选举结果。他们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内定了一批人进入中央委员会以及进入政治局进入政治局常委会。可是既然要采取差额选举的方式,因此就有风险:万一头头们内定的人在差额选举中就选输了,就被差了下去?那又怎么办呢?

  记得在1987年举行的十三大上,有"左王"之称的邓力群雄心勃勃,打算问鼎总书记,殊不知在中央委员的差额选举中就被差了下来,连中央委员都没当上,自然就进不了政治局当不成总书记了。

  现在的中共,内部派别纷争,暗潮汹涌。上面的头头们不得不担心,他们内定的人选,特别是那些内定要入局甚至要入常的人选,在差额选举中遭到被淘汰的命运。

  于是,上面的头头们就设计了一套分两次选举的办法,以保证他们内定的人选安全无虞。

  新华社报道有两句话暗含玄机:一是说"各代表团以差额选举方式对'两委'人选进行预选",一是说"大会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经预选产生的'两委'候选人名单"。

  这就是说,首先,预选不是全体代表一块儿进行的,而是分成各代表团分别进行的。这样,每个代表只知道他这个代表团的选举结果,不知道别的代表团的选举结果,因此对整个大会的选举结果也就无从估测。

  然后,各代表团把本团的预选结果上交给主席团。按理说,主席团唯一该做的是计票,也就是把各代表团的投票结果加在一起,从而得出整个大会的投票结果。但是新华社报道写的却是"大会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经预选产生的'两委'候选人名单"。可见,主席团不是只做统计。主席团不是只扮演计票的角色。

  这就含蓄地暗示,主席团会议通过的名单,并不一定就是各代表团投票的统计结果。这就意味着,主席团会议可能在其中做了手脚。

  主席团可能把他们属意的人选,虽然其得票总数很低,本来是名落孙山的,硬把他放进正式候选人名单里,与此同时,则把一些得票总数比较高,理当列入正式候选人的人,硬是排除在正式候选人的名单之外。

  由于预选投票是分成各代表团分别进行的,每个代表只知道他那个代表团的选举结果,不知道其他代表团的选举结果,因此对整个大会的选举结果就无从估测。如果主席团会议在通过正式候选人名单时暗中做手脚,广大代表不容易觉察;即使起了疑心,因为不准串联,不准打听其他代表团的情况,因此也很难找到证据。

  举例说,假如你是四川代表团的代表,在差额选举的预选中,你知道在你们四川代表团,张三的得票是最少的,是垫底的。可是,后来,在主席团会议通过的正式候选人名单上,你却发现张三赫然名列榜上。你觉得有些蹊跷,但问题是,你无法断定这是不是主席团的人做了手脚;因为那也可能是张三在其他代表团的得票相当高,因此总票数足够上榜。

  而实际情况却是,在差额选举的预选中,张三在绝大多数代表团的得票都很低,都是垫底的,按总票数算肯定是名落孙山的。只是各代表团的代表都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别的代表团投的和自己不一样呐。

  就这样,主席团的大佬们就可以把他们自己属意的人,不顾其得票偏低理当淘汰,欺负代表们不知情,硬是塞进了正式候选人名单,并进而在等额选举的正式投票中,让他们被"选"上中央委员。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十八大"两委"选举有严重作弊:

  第一,上面的头头们很可能篡改了预选的结果,虽然到目前为止,由于有关信息保密,我们对这一点还拿不到确凿的证据;

  但是第二,分两次选举这种程序本身就极其不合理,本身就该算严重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