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奇怪,这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西方文化,精神第一,继而精神转化为物质。
因为人的解放,本质是精神的解放。精神第一,就解放了个人,而人是物质生产力的第一因素,因此个人的精神解放,同时是物质生产力的解放。
这种精神解放,转变成物质生产力,有两个集中表现:
一是个人的精神解放,是个人独立自由平等的政治文化基础,而这种政治法治基础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精神第一的思想,就会产生寻求自然物质世界发展的精神源泉的科学思想,西方的科学文化正是在这种探求永恒性的自然理念的哲学文化的氛围中,不断的前赴后继的向前发展。牛顿、爱因斯坦就是追求这种科学绝对精神理念的杰出代表。
中国文化,物质第一,继而物质转化为精神。
中国文化的物质性很强,物质性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把人当做物质工具,这种特点是中国奴才文化的根源。
物质性的奴才文化扼杀人的精神创造性。因此,无论是商品经济自由平等的精神(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还是自然科学精神理念的永恒信仰和追求,都不会与中国物质文化结缘。
因此绝对的物质文化就如同绝对沉静的物质世界,死气沉沉,停滞不前,追求不到外部物质世界内在的本质精神。
不仅如此,中国物质文化的经验主义,还根本性的否定这种物质精神性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是老庄的物质虚无主义哲学,庄子在养生篇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俗话说:"同性相斥",越是追求物质,越是得不到物质,进而排斥物质,贬低物质,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中国古代的科学为什么无从提高,就是这种辩证法的结果。
科学的不断提高,本质是精神的不断提高,精神的不断提高,本质是永恒的相信有越来越高级的精神。
我们看到流行的老庄哲学,把这扇物质精神的大门一劳永逸的关闭了。老庄用物质的眼光看待物质,仅仅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认识水平,只看到物质表面的不可靠性,表面的兴衰,由此产生物质怀疑主义,由此也怀疑依附于物质的精神,由此怀疑世界的一切。
中国的物质性文化,本能的产生绝对性的物质主义认识论,这种经验世界观对物质的认识浅尝辄止,自圆其说,井底之蛙,固步自封;这种文化在探求精神时,走向怀疑主义,虚无主义。
而科学产生的第一因素,便是承认精神的绝对性;其次承认人的认知理性和经验认识的有限性,这种认知的有限性,导致知识的不可靠性,怀疑性,这种怀疑性,导致认知的无穷进步性。
科学就是在精神理念的绝对性信仰和人的经验认识相对怀疑性的矛盾活动中,不断发展提高。而中国文化只有后者,缺少了前者,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就是中国科学精神罕有的根本原因。在此,顺便回答了读者有关这一问题的提问。
离开了精神信仰,物质文化反而无从发展提高。
于是中国的物质文化停滞不前,但是物质竞争仍然存在,这种竞争如同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而中国物质文化中的这个"天",就是道德。
解读中国文化的第一路径就是《易经》,而《易经》最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二是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代表在物质生存和竞争中一种应有的状态,如同"物竞天择"中的"物竞";"厚德载物"代表道德对物质竞争的统帅作用,如同"物竞天择"中的"天择"。
中国文化的这种核心,始终是围绕着物质。中国文化的道德精神,也是物质性的,它代表的是物质分配的正义原则和精神,只有遵循了这一精神,才有资格收获和支配天下的物质,即"厚德载物"。
因此,中国文化的物质转化为精神,表现为物质竞争越是自强不息,越是困兽犹斗,就越是需要精神道德去缓冲社会物质竞争中的生死冲突。
于是物质转向精神,需要精神道德去平衡社会的物质利益。
这种精神思想的典型是"不患贫而患不均",读者请注意,这个表述,把精神看的比物质更加重要,即精神意义的道德的公平分配,比财富的追求更加重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也是突出了物质分配"义"的道德精神第一性。
但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西方文化的精神信仰有本质区别。
中国文化道德精神内涵,是人类物质生存经验性的物质利益平等价值观,是物质功利性的精神价值观;而西方文化的精神,是可以脱离物质功利的一种精神绝对信仰。
西方历史上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的表现远不如中国社会爆炸性的尖锐,这种原因可以通过西方文化对物质的彻底决裂的文化精神中得到解释。
西方文化,精神变物质,但是这种物质是精神的物质,是精神对物质的不断深入的精神认知;中国文化,物质变精神,但是这种精神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的道德精神意义的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