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水曜日

  "中国与蒙古煤炭纠纷升级",美国《华尔街日报》28日以此为题发文称,中国铝业公司高管威胁,如果蒙古合作方EET公司撕毁双方2011年7月签署的"煤炭换贷款"合同,中铝将采取法律措施。25日,蒙古国驻中国大使登扎布苏和巴托称,蒙古无法接受之前同中铝的协议,已停止向中国出口煤炭,并唿吁另一家中国能源企业神华集团介入,以"打破僵局"。
  "中国国有能源企业经常互为对手,蒙古国正在盘算利用这一点",美国媒体这样评论。路透社29日称,同中国的纠纷让外国投资者日益担心潜在能源大国蒙古的投资环境。

  中国和蒙古就煤炭价格的纠纷俨然已成为国际话题。《华尔街日报》28日称,在蒙古政府及企业屡次威胁撕毁同中铝的协议后,负责协调与蒙古煤炭协议的中国铝业香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翔宇说,协议是一年多前签署的,也得到了中蒙两国政府的批准,蒙古官员最近对协议条款的反对"毫无根据"。


  中国铝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光28日称:"单方面违反合同意味着无限的赔偿,希望蒙古方面不要在违约的道路上走得太远"。2011年,中铝同蒙古国有企业EET签署"TT东区煤炭长期贸易协议",以开发号称世界最大潜在煤矿的塔本陶勒盖。根据合同规定,中企向蒙古方面贷款3.5亿美元,用煤炭偿还。

  蒙古方面称,合同规定煤炭价格每吨最高70美元,"严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华尔街日报》称,据咨询公司的信息,炼焦煤进口价格现在已经攀升至每吨190美元。但中铝方面否认这一说法,称塔本陶勒盖煤矿出口中国的煤炭价格随行就市,没有规定最高价格。

  25日,蒙古国驻中国大使登扎布苏和巴托称,中铝2011年只是利用蒙古政府急切需要融资的机会获得了这笔交易,"从正常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令人难以接受"。他还称,蒙古方面已经偿还了中铝3.5亿美元贷款的2/3,现在希望就协议重新进行谈判。

  苏和巴托称,"蒙古现在希望在双边煤炭业务上与中国神华集团交易,而非中铝集团。神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公司,他们有基础设施,是国际性大公司,中国铝业则没有任何煤炭业务"。《华尔街日报》称,蒙古的提议将中国两大企业置于竞争关系中,神华目前尚未明确表态。中铝集团官员则表示,相信神华公司不会抄另一家中国公司的后路。

  "能源民粹主义",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在解读中蒙煤炭纠纷时,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个词。路透社称,2012年蒙古议会选举中,能源民粹主义议员大获全胜,蒙古新总理阿勒坦唿雅格上台后,开始大范围修改前政府同外国企业签署的开发合同。

  去年5月,蒙古通过备受争议的限制外资在"战略资源"领域权重的法律,被广泛解读为针对中国。《华尔街日报》称,此次同中铝的争议是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矿之一塔本陶勒盖煤田开发过程中的初期考验,"急需资源的中国希望获得该煤矿的供应,但蒙古国内正面临资源民族主义的抬头,同时也担心中国在蒙古的经济影响力会不断加大"。

  路透社称,塔本陶勒盖煤矿协议不是蒙古国政府试图修改的第一个外资协议,蒙古对2009年同力拓签署的奥尤陶勒盖铜矿开发协议同样不满,正试图说服力拓中止合同,重新谈判。

  中铝同蒙古EET公司的供应协议仅占塔本陶勒盖煤田储量的不到1%。有人预计,该煤田能够提供超过10亿吨高质量炼焦煤。《华尔街日报》称,蒙古方面尚未确定其他区块的开发权归属,在被叫停的2011年招标过程中,中国的神华集团、美国博地能源公司以及一个蒙俄联合财团参与投标。

  路透社称,除非蒙古新政府能够证明其欢迎外国投资者,不会试图修改或通过法律限制外资在煤矿中的占有率,外国企业才会真正大手笔参与蒙古资源开发。但现实并不乐观:蒙古政府要讨好焦躁的民众,维持脆弱的联合政府,很难创造稳定的法律环境。

  "蒙古国一直盯着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煤炭的价格,嫌自己吃亏,但完全忽视了塔本陶勒盖煤矿恶劣的运输条件",一位熟悉中蒙煤炭协议内情的人士2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彭博社称,因为资金困难,蒙古方面已暂停了EET公司今年上市的计划。路透社29日称,蒙古正在面临"能源诅咒"。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第一季度,蒙古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6.7%,几乎是中国的两倍,成为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世行预测,蒙古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6.2%。但该国已显现出明显的"荷兰病"征兆,极度宽松的信贷环境导致了高通胀和超过13%的利率。
  香港《南华早报》1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只会继续增长 中国在非洲地区的贸易规模令其竞争对手望尘莫及。走进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赌场,什么场面会让你感到震撼?绝大部分赌客都是中国人。虽然中国人在非洲还没多到无处不在,但最近10年来其在非人口、投资和贸易已呈现井喷之势。若对比中美在坦桑尼亚的投资,美国只有认输的份儿。


  1970年中国工人开始修建坦赞铁路,这是中国首次进入非洲。多年来,这条铁路一直遭受资金缺乏、机车维护不善和各种故障的影响。如今中国人正试图使之重焕生机。与美欧不同,中国从未试图在非洲构建军事同盟或基地,但提供武器是其长期政策:先是援助解放运动,而后拓展商业利益。不过。中国最新对非政策的调门和规模均已发生变化。如今或许有100万中国人生活在非洲。中国已成为联合国在非维和使命的主要参与者。中非贸易已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1660亿。
  据新书《中国和非洲:百年交往》介绍,中国与尼日利亚的经贸关系增长显着,两国经常达成"新的交易、投资和协议"。该书作者表示,已有"600家中资企业和合资公司经营建筑、石油和天然气、科技、通信、制造和教育产业。"

  中国的活动并非局限于经济领域。在非洲最大城市拉各斯,中国商人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是一个类似于中国长城的大型红色城堡。中国小商小贩的足迹已遍及多个非洲国家,并因削价和以牺牲当地人利益为代价的方式扩张生意而引发不满。但中国购买的原材料已成为许多非洲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国将成为非洲未来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中非关系会继续扩展和深化。来自西方、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投资者很难跟上中国在非洲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