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月曜日

  近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冲突升级,一万多缅甸人逃亡至中国云南省地区寻求避难,战火一直燃烧到中缅边境,特别是在年12月28日和2013年1月1日,分别有2架缅军战斗机在攻击克钦武装时盘旋在盈江县那邦镇和保山市腾冲县上空。2012年12月30日18时30分,还有3发缅军炮弹落入盈江县那邦镇,损毁了一幢民居。


  不明真相的朋友乍一看很是气愤,缅甸战机"入侵"中国领空,缅军炮弹毁我民居,这还了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事件态度却不温不火,仅仅是向缅方提出交涉,并且说缅北问题是缅甸的内部事务,为什么不见外交部抗议,解放军还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静下心来看一看美国的态度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缅甸政府军动用战机对克钦独立军进行大规模武装进攻,很明显是克钦独立军吃亏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敦促缅甸政府与克钦军停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原来克钦独立军尽管离中国很近,却和我们中国不是一伙的,眼见克钦独立军战场上要吃亏,美国人就跳出来喊停火。

  其实中国在缅甸还有一手大棋在下,这就是中缅输油管道,如果一切顺利将于今年竣工,现在中国的原油大部分还是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而南海局势不稳定,将来变数太多,中缅输油管道若是建成,石油运输可以绕过南海,取道缅甸来保障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这条输油管路成本上比其它方案低,还比其它方案更具安全保障。

  相比密松水电站,这条输油管道对中国的意义无疑重要得多,这条输油管道尽管没经过克钦邦,但是距离克钦邦还是很近,相比吴登盛政府,这个克钦独立军叫中国心里很是没底。

  对于克钦地区居住的都是华人,所以就有很多网友说为什么不支持克钦族,并让它独立?我我想说的是这刚好中了美国的圈套。要知道克钦族一直接受美国为首的有 关势力的援助。我是听来的消息不负责鉴定
:克钦族武装从上世纪90年代,一个是接受从香港过去的资金,一个据说是接受W的资金。


  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克钦的一些举措,与中国大陆并不合拍。由于当时中国埋头苦干阶段,外部势力当时并没借用克钦力量牵制中国。但到了21世纪初,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特别是油气资源的膨胀式
增加,在2000-2003年开始规划,到2008年开始施工。由于西方阿战牵制,加上需要中国,同时中国对外 并没有表现出这一年多来的特点,克钦族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但08年美起源的金融危机,而且在大中东问题上,中国并没给予完全的配合,对美金融危机问题上,也没有给予美最希望的帮助,于是克钦武装被激活。最明显的是去年的水电站事件,本来对克钦部落的好处最大,但克钦要价太高,且克钦想独立。

  西方的资金其实一直在鼓动克钦独立,克钦独立与中国的政策抵触,中国当然不同意,于是水电站就成了僵局。其实克钦部落本来是个地缘陷阱,有人就想让中国掉 进去。结果中国并没有如西方所愿,现在网
络中的分析很多,许多持的立场不同,对一个事实的解读是不同的。前阵子我说过,美国人手伸到哪里,就乱到哪里。

  当时说缅甸时也说到这个问题。克钦武装冲突的背景,大体如此。现在,鼓动克钦武装冲突的人反而处于极其被动的地步。中国立场当然要保证中国国家利益最大 化。对油管当然是重大利益,过两年就成
了核心利益,谁也不能阻挡中国的油管正常使用。现在支持克钦的西方势力难在哪里?如果出面谴责缅甸,前阵子的热脸就 真的碰到冷屁股,如果支持缅甸清剿,对克钦武装几十年的投资
就打水漂,且信用也大打折扣。呵呵,我知道的就这些。

  因此,中国的表态还是恰如其分的。对缅甸不能急功近利。中国采取的是稳妥策略。


  一直以来,缅甸都处于中国的势力范围内,"胞波友谊"、"全天候朋友"是双边关系的生动写照。但是,去年吴登盛担任缅甸总统后,彻底改变了缅甸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吴登盛不断向印度、英国,法国,特别是向美国、日本伸出了手。

  但是,近两年缅甸军政府退出政治层面,缅甸民主化的本质就是拥抱西方价值观。这正中美国、日本的下怀。许多迹象表明,美国、日本进入缅甸的敲门砖,一是价值观,二是金钱。

  最新的例证是,日本的安倍政权刚刚成立,作为第一次高官的出访,就是由副首相麻生出访的国家,不是别的国家,恰恰是缅甸,这多少有些出人意外,但其实也在 情理之中。加上麻生访问缅甸时,正值缅甸
政府军打击反政府武装,炮弹"越境"炸到中国民居,致中缅关系出现波动,更给外界传达出了一种复杂的信号。

  缅甸对西方来说不再是一条沉睡的龙。而且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甚至超前一步。年4月底,吴登盛总统首次访日就收到了大礼:日本免除缅甸共计近40亿美元的债 务,并许诺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日元优惠贷
款。麻生太郎此次访问缅甸,更是带来了500亿日元的贷款并免除缅甸5000亿日元的债务,日本想借此把自己定位 成可影响东盟的大国,试图向中国在缅甸的利益发起挑战。

  在这之前的年11月,获得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缅甸进行了访问。由于这是任期内首个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坊间普遍给予了密切关注。奥巴马此 举发出了两个信息,其一是重申"重返亚洲战略"
以及对缅甸的民主化改革模范予以报答。其二奥是巴马访问缅甸、泰国、柬埔寨,其背后有着联手东盟"围堵中 国"的意味。

  自1962年缅甸军人独裁开始以来,曾经不被美国、欧洲和日本所接受,结果西方把向该国进军的机遇让给了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直成为缅甸的靠山。过 去,缅甸虽然作为东盟成员国,除了参加东盟
会议外,在国际社会上基本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但中国算得上是它的"铁杆朋友"。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当时的缅甸不愿意进行改革,许多国家对缅甸实施了制裁。在缅甸经受制裁期间,中国对其进行巨额投资,在其遭受国际谴责期间对其提供政治支持,让缅甸经济社会不至于崩溃。

  不过,转眼之间,一切都似乎在变。由于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亲睐,缅甸人感到已不用再依赖中国投资。他们认为,政治开放会使缅甸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 西方企业将带来更大的利益。现在,中国似
乎成了缅甸改革开放的一个绊脚石。为什么缅甸官方或民间,都在反对中国?这很值得深思。

  一年来中国对缅甸的影响减弱是个不争的事实,例子之一就是中国对缅的两大标志性投资项目都出现了问题:2011年中方投资36亿美元的密松水电站工程因当 地人反对被缅甸当局叫停;不久前投资近10亿美元
的莱比塘铜矿工程也因涉及到环境问题而暂停。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成了中缅关系的现实。

  半路杀出的美国、日本对中国在缅甸甚至整个东南亚的利益造成巨大威胁。若中日在钓鱼岛擦枪走火,日本可怂恿缅甸在西南部给中国添烦添乱。同时,日本正积极 拉拢越南、菲律宾,希望做通东盟多数国家
的工作,共同对付中国,今后在东盟与中日韩的10加3会议中更可登高一唿,声讨中国。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中美日的缅甸争夺战中国已落败"、"中国人自己输掉了这场游戏"。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击中了中国的软肋。

  但是西方出于牵制中国的需要,也过于太急于求成了。印度去缅甸,日本随即就去了,用意太明显了,只是他们对缅甸的理解与中国对缅甸理解,差远了,中国与缅甸打交道多少年?缅甸采取的是小平衡事略,缅甸是想缓和西方对缅甸的制裁,在有些事上只是表面做的事,但缅甸对中国的依赖,西方想象不到。就目前而言,中国有能力参与中美日在缅甸的角逐,但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有角逐斡旋的条件和能力,但缺的只是意愿。

  对于中美日在缅甸的角逐,谁将笑到最后?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中国要以不变应万变,既要有新的思维,要有新的思考,也要有新的战略和战术,否则,在美 国、日本,包括印度的大力的扩张之下,中
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很可能被逐步排除。因此,对中国周边新一轮的热闹,我建议十六个字:冷静观察,区别对待,触我核心,必受重击。
据中评社报道,日本防卫省透露,日本航空自卫队10日中午发现多架中国军机进入钓鱼岛附近空域的所谓日本「防空识别区」。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升空多架F-15战斗机实施拦截,中方战机不久飞出了该区域。期间,双方没有发生直接摩擦。这是中国军机第一次近距离飞临钓鱼岛空域。


  要了解此事的意义,还需要对相关概念作一个简单介绍。所谓「防空识别区」,是指一国基于空防需要,单方面划定的临近本国领空的一片空域,以方便军方防护本国领空。通常情况下,当一国飞行器进入另一国防空识别区后,该国会起飞战斗机监视,但无权对飞行器采取迫降、击落等措施。
  显然,日本划定的「防空识别区」对中国军机并不具有任何约束或限制意义。事实上,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中国军机已经有飞临日本「防空识别区」的经历。 2011年3月2日,两架隶属于中国海军的
「运-8」军机从东海南下,飞至距离钓鱼岛只有55公里的空域。


  当时,日本航空自卫队起飞1架F-15双座型战斗机进行拦截伴飞监视。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日本媒体于当年10月曾报道称,中国海军「歼轰-7」攻击机曾越过「中日中间线」进入所谓「日本防空识别区」,日本自卫队出动战机进行拦截,中国军机随后返航。

  不过,这次中国军机进入日本的「防空误区区」,仍有值得特别关注之处。首先,军机距离钓鱼岛之近前所未有,如上所说,此前中国军机距离钓鱼岛最近的一次飞行是相距55公里。而这一次虽然没有明确公布距离,但从日本的反应及媒体报道来看,要比上次近得多,很多媒体都以「中国军机飞临钓鱼岛」报道此事。其次,以前接近钓鱼岛的中国军机仅为单架次的电子侦察机或巡逻机,而这次则是大批次军机,包括先进的歼-10战斗机。

  显然,中国已经明显加大了对钓鱼岛的执法与巡航力度。那麽,中方此举的动机、目的和意义何在呢?

  其实,对于钓鱼岛目前的形势,我们在此前的社评中早就预言过。在去年12月20日的社评中,我们明确指出,「钓鱼岛执法,中国还有很多第一次」。这篇社评的背景是,中国海监飞机此前几天第一次飞抵钓鱼岛上空,文章明确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中国军机第一次飞临钓鱼岛的事情;在1月3日的社评中,我们再次指出,「东海执法,中国做好了以军护民的准备」,「以军护民」,指的就是中国军机将为海监飞机巡航执法保驾护航。现在看来,这些预判都基本上变为现实。

  遗憾的是,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政府却无动于衷,并继续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意孤行,导致事件朝着两军对垒的方向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日本政府继续执迷不悟,下一步将极有可能发生两国军机在钓鱼岛空域发生冲突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强化姿态,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以军事手段解决钓岛争端。恰恰相反,中国只是想逼日本同中国就钓鱼岛主权展开谈判。因为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拒不愿意同中国就此问题展开谈判。

  日本的如意算盘在于,想利用实际控制的优势,达到「久占为主」的目的,最终实现对钓鱼岛非法控制的「合法化」。这两年,日本已经有人公开主张所谓的「五十年时效」说,即一个国家对有争议领土的不间断控制如果达到五十年,这块领土就应当属于实际控制方了。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任何正义性与合法性可言,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日本的非法控制时间越长,中国收回钓鱼岛的难度就越大。

  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当然不可能任由问题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中国的应对策略是,运用经济作业、行政执法、军事巡逻等多种方式,直接挑战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控制现状。去年7月,中国海监船首次突破钓鱼岛12海里以内范围巡航,在7月23日的社评中我们就指出,此举意味着「中国正式挑战日本非法控制钓鱼岛的现状」。如今,中国军机第一次近距离飞临钓鱼岛,同样是通过挑战钓鱼岛现状的方式,逼日本回到谈判桌上来。

  但反观日本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它的姿态仍然没有任何改变。就在中国军机飞近钓鱼岛的第二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仍然明确表示,「对于钓鱼岛问题,日本依然会坚持一贯立场,没有任何和中国谈判的余地。」

  毫无疑问,日本政府如此冥顽不化,只能逼着中国进一步加大对钓鱼岛现状的挑战力度。所以,我们相信,今后中国对钓鱼岛的巡航执法,还会不断有「第一次」。虽然不知到底哪一次能把日本拉到谈判桌上来,但我们确信,每一回「第一次」都会让日本更加接近谈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