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傅高义(Ezra F.Vogel)来台宣传新着作《邓小平改变中国》,同时也接受访体访问,畅谈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他认为邓小平如果在世,会继续追求中国统一,但不会采取激进的手段。对两岸这几年的发展,他认为不论谁执政,都无法避免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台湾社会不该过度批评马英九总统。
哈佛任教30年的傅高义,是中国大陆研究的西方权威。他在2000年退休后,花了10年的时间访问前美国总统卡特、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前大陆国家主席江泽民等,完成《邓小平改变中国》一书。
他表示,两岸这些年的交流仍以经济议题为主,但国共平台建立的管道,也发挥不少作用,与过去民进党高举台独旗帜的时期相比,现在的两岸关系确实是好多了。
他认为台湾经济向大陆过度倾斜是不可避面的趋势,任何人执政都无法改变,台湾社会不应该过度批评马英九。他认为,台湾的民主发展可以给大陆带来影响,不过官方并不会承认这样的改变,但他建议,大陆官员有机会,确实应该来台湾走走看看。
谈到邓小平主导的"一国两制",傅高义认为邓小平如果看到台湾民众反对这样的用法,或许会有所适当的改变,但整体基调应该还是会继续维持。
他还强调,邓小平有生之年很希望两岸能统一,但如果形势朝好的方向发展,他也不会躁进。但如果台湾坚持独立,不愿动武,信奉韬光养晦的他,还是会在最后出手,同时也可能联合美国、日本,一起对台湾进行施压。
不过傅高义认为,邓小平是有宏观的领导人,对于问题的考虑也是比较深远的,至少会想到未来50年的事情,而非只想到眼前4年的问题。
2012年6月16日土曜日
"蛟龙号"首次下潜的具体方位(6月15日摄)。6月15日,"蛟龙"号海试现场指挥部确认,"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的首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6671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次海试是由"海洋六号" 船为"蛟龙号"承担了选址,地形、水
深、密度、温度及流向等技术支撑和警戒护卫任务。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5日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北京时间当日早晨7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7时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7时22分开始注水下潜,试航员为叶聪、崔维成和杨波。
据海试现场指挥部发布的信息,8时37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9时40分,潜水器打破去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10时整,潜水器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并继续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
在完成全部预定试验任务后,"蛟龙"号于北京时间10时44分抛载返航。14时34分,潜水器浮出海面。14时45分,三名试航员走出潜水器。
据叶聪介绍,在当天的下潜过程中,试航员主要检测了潜水器本体的运动状态。潜水器到达6000米深度后,试航员开启了水下灯光和摄像机,进行了水下手动操控航行,通过机械臂取得了三个水样,并在达到本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时通过声学设备测量离底距离。"根据测量到的数据,我们距离海底还有 200
多米,"他说。
据海试现场指挥部介绍,在今天的试验中,试验母船的数字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海试团队立即切换为模拟通信模式,保证了潜水器与试验母船通信畅通。目前故障原因已经查明并进行了相应处理,不会影响未来的下潜试验。
"经过以往的海试,我们对设备故障的排除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今天下潜试验中遇到的问题都在预计的范围,试验整体进行比较顺利,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崔维成说,"我们对完成7000米级海试更有信心了。"
他同时表示,对于第二次下潜试验的安排,还需要根据设备、天气和人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深、密度、温度及流向等技术支撑和警戒护卫任务。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5日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北京时间当日早晨7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7时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7时22分开始注水下潜,试航员为叶聪、崔维成和杨波。
据海试现场指挥部发布的信息,8时37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9时40分,潜水器打破去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10时整,潜水器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并继续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
在完成全部预定试验任务后,"蛟龙"号于北京时间10时44分抛载返航。14时34分,潜水器浮出海面。14时45分,三名试航员走出潜水器。
据叶聪介绍,在当天的下潜过程中,试航员主要检测了潜水器本体的运动状态。潜水器到达6000米深度后,试航员开启了水下灯光和摄像机,进行了水下手动操控航行,通过机械臂取得了三个水样,并在达到本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时通过声学设备测量离底距离。"根据测量到的数据,我们距离海底还有 200
多米,"他说。
据海试现场指挥部介绍,在今天的试验中,试验母船的数字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海试团队立即切换为模拟通信模式,保证了潜水器与试验母船通信畅通。目前故障原因已经查明并进行了相应处理,不会影响未来的下潜试验。
"经过以往的海试,我们对设备故障的排除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今天下潜试验中遇到的问题都在预计的范围,试验整体进行比较顺利,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崔维成说,"我们对完成7000米级海试更有信心了。"
他同时表示,对于第二次下潜试验的安排,还需要根据设备、天气和人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韩国军事网站《新罗空军论坛》日前发表文章,对韩国最新公布的编号KFX200自研第五代战机的性能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对韩国而言,轻型常规机型的KFX200计划基本符合本国需求。参照日本的"心神"战机计划的经验,美国出于第五代战机成熟度与技术保护的考虑,短期内是不会向盟友出售美国模式的第五代战机的核心技术的。相比之下,中国第五代战机更加适合亚洲使用环境。有鉴于此,韩国应参照中国经验,立足现有技术,通过有效升级整合,研发机动性为主,部分放弃隐身性能的第五代战机。
韩媒称,首先,轻型常规隐形战机符合韩国的装备需求。作为亚洲的新型国家,韩国对空军军备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本地区的任何国家。在2010年获得首批美制F-15K战斗轰炸机,进而获得东北亚地区最强远程空地打击能力之后,近期又推出了经过系统升级的KFX200第五代战机计划。与中美俄不同,而与日本相同的是,韩国的第五代战机计划从一开始就立足发展轻型战机,对重型第五代战机仅作有限研究,成果作为技术储备服务于轻型战机的研发。从技术角度而言,韩国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从日本研发"心神"战机的经历来看,即使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国,不仅不能获得成熟先进的美制第五代战机技术,同时还出于革除军备竞争对手的考虑,研发过程中甚至将受到美国的严重打压。有鉴于此,着眼于韩国相对有限的航空技术能力,将自研第五代战机定位为轻型战机,一方面能在获得较少外来技术支援的情况下保证完成,另一方面也能与现有性能尚佳的第四代战机形成战力搭配,保证国防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而在此之前,韩国必须解决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在无法完全依仗本国技术力量完成第五代战机研发的情况下,目前世界现有的第五代战机方案中,哪种能为韩国提供更多参考?答案是中国。
韩媒称,其次,中国第五代战机符合亚洲使用环境相比单纯的技术性能,能否适应使用环境才是衡量一款装备是否成功的最基本标准。而对于第五代战机而言,在目前现有的研发计划中,中国的歼-20无疑是最适合亚洲世纪使用环境的战机。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谓的使用环境更加偏向于传统的"技术环境"而非"作战环境"。众所周知,仅战机的作战环境而言,亚洲与世界的其他地区并不存在明显区别。但技术环境则完全不同。随着中国的歼-20战机的成功研发,东北亚成为继北美、东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存在第五代战机研发计划的地区。但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亚地区的技术环境整体上落后于后两者,因此,在这一地区中,在任何冲突中,过于先进的战机在攻防双方手中均难以获得有效应用。而歼-20的成就在于,其技术性能与研发过程是完全参照东北亚的客观使用环境进行的。歼-20尽管在整体上保有一定的F-22的技术特征,但却对美国确立的"5S"标准进行了重新排序并进行了适当取舍,从而同时保证了歼-20战机的可研发性与先进性。对于韩国而言,中国经验的最宝贵之处在于,应客观的解读第五代战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的真实价值,不盲目跟风,研发符合本国及亚洲使用环境的第五代战机。有鉴于此,参照中国经验,研发机动性为主隐身为辅的第五代战机最适合韩国的发展道路。
韩媒称,首先,轻型常规隐形战机符合韩国的装备需求。作为亚洲的新型国家,韩国对空军军备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本地区的任何国家。在2010年获得首批美制F-15K战斗轰炸机,进而获得东北亚地区最强远程空地打击能力之后,近期又推出了经过系统升级的KFX200第五代战机计划。与中美俄不同,而与日本相同的是,韩国的第五代战机计划从一开始就立足发展轻型战机,对重型第五代战机仅作有限研究,成果作为技术储备服务于轻型战机的研发。从技术角度而言,韩国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从日本研发"心神"战机的经历来看,即使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国,不仅不能获得成熟先进的美制第五代战机技术,同时还出于革除军备竞争对手的考虑,研发过程中甚至将受到美国的严重打压。有鉴于此,着眼于韩国相对有限的航空技术能力,将自研第五代战机定位为轻型战机,一方面能在获得较少外来技术支援的情况下保证完成,另一方面也能与现有性能尚佳的第四代战机形成战力搭配,保证国防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而在此之前,韩国必须解决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在无法完全依仗本国技术力量完成第五代战机研发的情况下,目前世界现有的第五代战机方案中,哪种能为韩国提供更多参考?答案是中国。
韩媒称,其次,中国第五代战机符合亚洲使用环境相比单纯的技术性能,能否适应使用环境才是衡量一款装备是否成功的最基本标准。而对于第五代战机而言,在目前现有的研发计划中,中国的歼-20无疑是最适合亚洲世纪使用环境的战机。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谓的使用环境更加偏向于传统的"技术环境"而非"作战环境"。众所周知,仅战机的作战环境而言,亚洲与世界的其他地区并不存在明显区别。但技术环境则完全不同。随着中国的歼-20战机的成功研发,东北亚成为继北美、东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存在第五代战机研发计划的地区。但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亚地区的技术环境整体上落后于后两者,因此,在这一地区中,在任何冲突中,过于先进的战机在攻防双方手中均难以获得有效应用。而歼-20的成就在于,其技术性能与研发过程是完全参照东北亚的客观使用环境进行的。歼-20尽管在整体上保有一定的F-22的技术特征,但却对美国确立的"5S"标准进行了重新排序并进行了适当取舍,从而同时保证了歼-20战机的可研发性与先进性。对于韩国而言,中国经验的最宝贵之处在于,应客观的解读第五代战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的真实价值,不盲目跟风,研发符合本国及亚洲使用环境的第五代战机。有鉴于此,参照中国经验,研发机动性为主隐身为辅的第五代战机最适合韩国的发展道路。
香港回归15周年在即,中共现已进入全方位预热阶段。除了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宋湘燕透露的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将会于"七一"访问香港外,中共党报也预备在 15周年前夕推出一系列报道,对香港15年之变进行多角度、
宽维度的回顾。不过,鉴于民运人士李旺阳之死,虽然北京和香港进行了积极的预热准备,但仍有消息称胡锦涛"七一"访港期间或将遭遇大游行。
日前,人行副司长宋湘燕在北京会见香港传媒高层参访团时透露,为配合香港回归15周年,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会于"七一"访问香港。这一表态,与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的"暗语"不谋而合。
除胡锦涛借"七一"之机访问香港外,中共党报也为迎接香港回归15周年进入了全面预热阶段。15日,《人民日报》推出题为"香港回归15周年系列访谈"的专题。并在第5版核心位置发表香港中联办主任彭清华的访谈文章。文章以《"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为主标题,同时在"开栏的话"中用寥寥数语盛赞了15 年
的意义所在。
在访谈中,彭清华用回归15年来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呈明了香港总体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如2011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4万美元增长到 3.4万美元。在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经济平均增速达5%,是同
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两倍。而当被问及舆论将中共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形容为"送大礼"的问题时,彭清华坦言,"送大礼"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对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可,但这一举措并非单方面的"送礼"。
不过,中共全方位的预热准备并未换来等同的礼遇。受"六四"民运人士李旺阳悬疑之死的影响,有舆论称香港或将以大规模的游行作为"大礼"送给即将赴港访问的胡锦涛。泛民人士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会上街向胡锦涛唿吁彻查李旺阳死因,到时"胡锦涛去哪,我们就追到哪"。可见,如若胡锦涛访港期间爆发港人大游行,其重要诉求之一,便是刚刚发生的李旺阳死亡事件。除此之外,中国内地和香港也频频生发摩擦。如"六四"期间香港大游行、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爆粗口发出 "港狗论"、
"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等摩擦,将中国内地和香港"本是同根生"的关系一度拉入谷底。对此,彭清华用"两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境遇、文化氛围、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予以了回应,并建言要正确看待和尊重彼此差异,求同存异,理性做好疏导工作。
香港自1997年移交主权回归以来,取得经济成就中众所瞩目。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预言回归后香港将日渐衰落;回归10年后,还是《财富》杂志,在2007年发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而今,在香港回归15年后,如若《财富》杂志愿意再腾出版面,或将只好以《哎呀呀,香港将长生不老》为标题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胡锦涛"七一"访问可能遭遇的游行"大礼",还是中共的全面预热准备,作为"同根生"的北京和香港,遇到各类摩擦应避免陷入"相煎太急"的局面。世界风云变幻,但未能阻挡住中国前进的步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地,香港的发展亦离不开血浓于水的"祖国"。
宽维度的回顾。不过,鉴于民运人士李旺阳之死,虽然北京和香港进行了积极的预热准备,但仍有消息称胡锦涛"七一"访港期间或将遭遇大游行。
日前,人行副司长宋湘燕在北京会见香港传媒高层参访团时透露,为配合香港回归15周年,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会于"七一"访问香港。这一表态,与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的"暗语"不谋而合。
除胡锦涛借"七一"之机访问香港外,中共党报也为迎接香港回归15周年进入了全面预热阶段。15日,《人民日报》推出题为"香港回归15周年系列访谈"的专题。并在第5版核心位置发表香港中联办主任彭清华的访谈文章。文章以《"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为主标题,同时在"开栏的话"中用寥寥数语盛赞了15 年
的意义所在。
在访谈中,彭清华用回归15年来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呈明了香港总体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如2011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4万美元增长到 3.4万美元。在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经济平均增速达5%,是同
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两倍。而当被问及舆论将中共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形容为"送大礼"的问题时,彭清华坦言,"送大礼"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对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可,但这一举措并非单方面的"送礼"。
不过,中共全方位的预热准备并未换来等同的礼遇。受"六四"民运人士李旺阳悬疑之死的影响,有舆论称香港或将以大规模的游行作为"大礼"送给即将赴港访问的胡锦涛。泛民人士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会上街向胡锦涛唿吁彻查李旺阳死因,到时"胡锦涛去哪,我们就追到哪"。可见,如若胡锦涛访港期间爆发港人大游行,其重要诉求之一,便是刚刚发生的李旺阳死亡事件。除此之外,中国内地和香港也频频生发摩擦。如"六四"期间香港大游行、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爆粗口发出 "港狗论"、
"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等摩擦,将中国内地和香港"本是同根生"的关系一度拉入谷底。对此,彭清华用"两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境遇、文化氛围、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予以了回应,并建言要正确看待和尊重彼此差异,求同存异,理性做好疏导工作。
香港自1997年移交主权回归以来,取得经济成就中众所瞩目。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预言回归后香港将日渐衰落;回归10年后,还是《财富》杂志,在2007年发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而今,在香港回归15年后,如若《财富》杂志愿意再腾出版面,或将只好以《哎呀呀,香港将长生不老》为标题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胡锦涛"七一"访问可能遭遇的游行"大礼",还是中共的全面预热准备,作为"同根生"的北京和香港,遇到各类摩擦应避免陷入"相煎太急"的局面。世界风云变幻,但未能阻挡住中国前进的步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地,香港的发展亦离不开血浓于水的"祖国"。
印度多年来一直紧盯着中国的核武发展。印度三军智库刊物《印度防务评论》6月14日刊登塔普里亚尔少将(Sheru Thapliyal)的文章说,中国于1964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1966年成为解放
军的独立军种。
战时核导弹的使用,由中共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军委决策;常规导弹则临时配属"战区"指挥。二炮总部位于北京附近的清河,总兵力约9万人,有的估计达12万人。下辖8个基地司令部和一些师级单位,共22个导弹旅,数十个导弹营。营下辖导弹发射连。每个连有一部导弹发射车、一部发电车、一部导弹运输及补给车,以及若干部观测车、通讯车。
机动核导弹旅装备"东风-31"洲际导弹、"东风-4"、"东风-21"、"东风-3"中程导弹。非核导弹旅装备"东风-15"、"东风-11"短程导弹。未来"东风-21"中程导弹可能装备常规弹头。此外,二炮和中国陆军可能在"短程导弹旅"配备陆基机动发射巡航导弹。
二炮部队努力提高核导弹的生存能力。新型的固体燃料导弹,如"东风-31"洲际导弹、"东风-21"中程导弹,可在具有全地形越野能力的车载竖式发射架上直接发射。为加强导弹突防能力,二炮研发了红外隐形涂料、等离子隐形涂料、弹头机动变轨技术、各类诱饵弹头、弹头信号变换技术、攻击卫星技术等。
二炮还大力发展各种新型非核弹头。如能投放小型多目标非制导炸弹的弹头;能在几秒钟内破坏广大地区电力设施的"电磁脉冲弹头";能破坏电子装置的"高能微波弹头";专门攻击地下指挥所、空军机库等目标的"深度钻地弹头";爆炸力和热力比常规炸药高5倍至8倍,破坏力巨大的"热压弹头"等。
在核威慑方面,解放军的战略目标是,在核导弹数量上不追赶美国和俄国,但能确保中国具有核威慑能力和国际政治压制能力。例如,解放军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经能制造现代化小型氢弹头。这一成就为发展新型机动导弹和多弹头导弹奠定了基础。
最初的"东风-5"洲际导弹只有一枚重3,000公斤的核弹头,精确度较差。新的"东风-5"改进2型洲际导弹,安装了多个重约500公斤至700公斤的新型核弹头,而且精确度大为提高。现在虽然只有约20枚,但每一枚最少能够携带5个核弹头。所以仅仅"东风-5"改进2型一种导弹,就有运载100枚核弹头的潜力。
预料2015年至2020年,解放军将开始部署三种新型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其中有射程8,000公里,只携带一个弹头的"东风-31"导弹;射程12,000公里,携带3枚弹头的"东风-31A"导弹。这两种导弹都是道路机动型,易于隐蔽,避开美国卫星的侦查;发射准备时间很短,难以防范。估计2010年这类导弹已经增加到60枚,其中40枚是机动发射的。
第三种是脱胎于"东风-31"的新式"巨浪-2"型潜射洲际导弹,射程超过8,000千公里。中国海军每艘"094"新型核潜艇载有16枚"巨浪-2",使其成为解放军第一种可靠的"第二次打击"平台,从"第一岛链"便能够打击美国大部分国土。如果在南半球潜航,从南极海域发射导弹,美国将束手无策,因为美国没有针对南部方向的陆基反导系统。
军的独立军种。
战时核导弹的使用,由中共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军委决策;常规导弹则临时配属"战区"指挥。二炮总部位于北京附近的清河,总兵力约9万人,有的估计达12万人。下辖8个基地司令部和一些师级单位,共22个导弹旅,数十个导弹营。营下辖导弹发射连。每个连有一部导弹发射车、一部发电车、一部导弹运输及补给车,以及若干部观测车、通讯车。
机动核导弹旅装备"东风-31"洲际导弹、"东风-4"、"东风-21"、"东风-3"中程导弹。非核导弹旅装备"东风-15"、"东风-11"短程导弹。未来"东风-21"中程导弹可能装备常规弹头。此外,二炮和中国陆军可能在"短程导弹旅"配备陆基机动发射巡航导弹。
二炮部队努力提高核导弹的生存能力。新型的固体燃料导弹,如"东风-31"洲际导弹、"东风-21"中程导弹,可在具有全地形越野能力的车载竖式发射架上直接发射。为加强导弹突防能力,二炮研发了红外隐形涂料、等离子隐形涂料、弹头机动变轨技术、各类诱饵弹头、弹头信号变换技术、攻击卫星技术等。
二炮还大力发展各种新型非核弹头。如能投放小型多目标非制导炸弹的弹头;能在几秒钟内破坏广大地区电力设施的"电磁脉冲弹头";能破坏电子装置的"高能微波弹头";专门攻击地下指挥所、空军机库等目标的"深度钻地弹头";爆炸力和热力比常规炸药高5倍至8倍,破坏力巨大的"热压弹头"等。
在核威慑方面,解放军的战略目标是,在核导弹数量上不追赶美国和俄国,但能确保中国具有核威慑能力和国际政治压制能力。例如,解放军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经能制造现代化小型氢弹头。这一成就为发展新型机动导弹和多弹头导弹奠定了基础。
最初的"东风-5"洲际导弹只有一枚重3,000公斤的核弹头,精确度较差。新的"东风-5"改进2型洲际导弹,安装了多个重约500公斤至700公斤的新型核弹头,而且精确度大为提高。现在虽然只有约20枚,但每一枚最少能够携带5个核弹头。所以仅仅"东风-5"改进2型一种导弹,就有运载100枚核弹头的潜力。
预料2015年至2020年,解放军将开始部署三种新型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其中有射程8,000公里,只携带一个弹头的"东风-31"导弹;射程12,000公里,携带3枚弹头的"东风-31A"导弹。这两种导弹都是道路机动型,易于隐蔽,避开美国卫星的侦查;发射准备时间很短,难以防范。估计2010年这类导弹已经增加到60枚,其中40枚是机动发射的。
第三种是脱胎于"东风-31"的新式"巨浪-2"型潜射洲际导弹,射程超过8,000千公里。中国海军每艘"094"新型核潜艇载有16枚"巨浪-2",使其成为解放军第一种可靠的"第二次打击"平台,从"第一岛链"便能够打击美国大部分国土。如果在南半球潜航,从南极海域发射导弹,美国将束手无策,因为美国没有针对南部方向的陆基反导系统。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