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火曜日

  在王立军出事,薄熙来被免职、被调查,中共内斗日趋激烈之际,军方分别于3月19日、3月27日和4月6日,在中央军委的机关报《解放军报》上发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高调表态,效忠军委主席胡锦涛。

  3月19日和27日的社论中都称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部队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国家主席兼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挥"。而4月6日,则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把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到实处》,内称要切实做到"不为噪音所扰 不为流言所惑不为暗流所动",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部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要"密切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内外因素,坚决打击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如果说,3月19日和27日的社论不过是要突出强调军队坚决听从胡锦涛的命令,那么4月6日的评论员文章则在此基础上,将剑锋指向了"暗流",指向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内外因素",而显然"暗流"来自中共内部,目前的侧重点也是内部因素。

  从当前的中共内斗分析,胡藉由军报所指的"暗流"和"不稳定因素"当是周永康及其控制的武警系统。为何武警系统让胡温等人有所担心?

  早在江泽民当政时期,武警开始急剧扩张。一方面,江利用裁军,直接把军队改成武警以迅速扩充武警部队;另一方面,江不断提升武警地位,使其享受军队同等待遇。比如,1996年,将武警部队总部由副大军区级升格为正大军区级等。截止2011年,武警总兵力约120万人,并成为遍布全国各地、具有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且俨然成了江系的私家军。

  虽说武警部队是军委和国务院双重领导,但实际上,武警中的公安现役部队直接由公安部管辖,地方上出事调动武警也是找公安,直至政法委。在过去的几年中,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一年就要使用武警15次。因此,对于这样一支掌握在周等人手中、有着相当战斗规模的力量,胡温不能不有所担心和防备。

  说也奇怪,在军队几番高调效忠胡锦涛之际,堪与军队在某些方面抗衡的武警系统,却鲜有人表态支持胡温,除了稍微能沾上点儿边但并没有什么根基和实权的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曾在首期全国政法委书记培训班的结业式上表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也就难怪胡要通过军报警告、威慑周永康以及其在武警系统的同党。

  事实上,早在两会期间,胡与习近平在出席人大解放军代表团会议时,就表示"军队要参与'维稳'"。3月19日,周永康"政变"未遂,其后在3月22 日,传出一则官方没有证实的消息,称国务院中央军委将调整武警指挥关系,武警不再受中央政法委协调,中央军委也不再受理中央政法委以"维稳"名义的调兵申请。今后各地应急使用武警,由各省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直接向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申请,并同时上报所在大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备案。对地方应急使用武警申请,则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第一主任(胡)、主任(温)、常务副主任(梁)签字后,由总参给武警总部下达调兵指令。此外,到下半年武警司令也将不再担任政法委委员。

  而最新消息称,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温的卫士长李润田已去职,由王庆接任李润田的职务。此前有消息说,薄熙来曾通过周永康的关系,收买了中央警卫局里的一个人,此人向薄熙来泄漏过很多中共高层及胡、温的内幕消息。人们推测这个泄密者是李润田或与他有关。

  上述措施表明,胡温对周等人在制度和用人上已有所防备,避免让其有机可乘。然而,迄今为止,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和武警总司令王建平依旧没有表态。不过,没有表态并不表明两人没有态度,以两人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他们应是心中早有盘算。

  由江泽民一手提拔起来的孟建柱,早在2009年就被江斥责为"背信弃义",原因是他脚踩两只船,秘密地和胡锦涛的亲信来往,据说也多次给胡通风报信。后来受到江的威胁,在一再表忠心和周永康的协调下,才得到江的"赦免"。之后,他多次请辞,可以说是不想趟江周的浑水,但没有成功。如今,江不死不活,周绝地犯险,以孟建柱的"识时务",未必会选择与胡温对着干――即便周以其贪腐相威胁,毕竟身家性命更重要。不过,孟显然也并不想与周公开撕破脸皮,是以没有公开表态,但私下有否与胡温接触也未可知。

  而1953年出生的王建平,曾任第40集团军120师师长、武警西藏总队总队长(副军职)、武警副参谋长、武警参谋长,2009年接替贪腐被免的吴双战出任武警总司令,2007年7月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由于王建平比较低调,外界对于其所知并不多。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指,其属于胡锦涛一系。如果这样,那他将是周永康发动政变的最大阻碍。王的不表态,如果不是暗中支持周,那就有可能是为胡最后一击做准备。

  不过,由于周在公安、政法系统盘踞时间较长,而曾担任武警司令长达十年的吴双战亦是江系人马,他们在武警系统中必有一些死党。这些死党是否会因利益攸关而选择孤注一掷,为江周拼死效忠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找出这些死党,将脓包挤破,应是胡温下一步要做的,而最佳方式就是进一步开放网禁,逼周等人自投罗网。

 据《新闻晚报》报道不少欧美国家正遭遇经济低迷、就业率下降的局面,个中动荡令不少在海外工作的白领想要回国发展。记者从一些职业咨询机构了解到,今年开春以来、尤其是迈入"金三银四"之后,来自海外白领的远程咨询量骤增。如何实现海外经验和国内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久居国外怕"不领行情"

  从19岁出国读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算起,刘先生已在加拿大生活了9年,目前是温哥华一家零售业公司的市场主管。不过,他最近正频繁向在上海工作的老友打听国内就业市场的动向,打算辞职回国发展。

  "去年以来明显感受到经济形势带来的压力,薪水、福利都缩水不少;想跳槽吧,这种大环境下,每家公司都差不多;而且他们本国人又频频要求优先得到工作机会",刘先生说,"作为外国人,除非是竞争力特别强的,总之这种动荡感让你特别不安。"由于听朋友说国内发展机遇佳,又考虑到家族人脉都在国内,刘先生萌发了强烈的回国意愿。

  不过,去他国离乡近十年,刘先生对零售业在国内的发展状况、相关行业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对回国工作的薪酬待遇心里也没数,更没仔细考虑过怎样把自己的海外经验"迁移"回国。 "说实话,回国后我最怕万一不领行情而被企业或猎头忽悠。 "因此,刘先生这段日子除了天天上网搜索国内新闻,也提高了和国内朋友联系的频率,千方百计打听"消息"。

  出国这个书基本白读了

  除了对"不领行情"的担忧,对回国后可能遭遇的就业困境的预期,也令不少"海归"倍感纠结。

  在新加坡一家会展公司担任总经理秘书的夏先生就在为此事而烦恼。2007年本科毕业后,夏先生到新加坡攻读商业管理方向硕士,主要研究创业行为。毕业后,他与人合伙在新加坡做商务拓展,半年后和合伙人闹翻收场。随后,夏先生到朋友的公司做总经理秘书,职位看似高,成日处理的却都是杂务,待遇也很一般,并非长久之计。看到国内发展形势较好,夏先生希望回国发展。然而,他却遭遇了困扰――他的硕士专业在国内用武之地并不大,托国内的朋友找了一圈,鲜有机构招聘创业行为的研究者。而在通过网络投递简历的过程中,他失望地发现,给予他进一步面谈机会的通常都是市场营销类的中层偏下岗位,稍高一些职级的都没有回音,薪酬也仅在月均4000元至6000元。"找工作时的竞争力和普通应届生没什么不同,那我出国这个书基本上白读了。"夏先生无奈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部分如夏先生这类"海归"回国就业困境的因素,主要为市场提供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与心理期待不符,令他们产生一种"掉价"的负面感受;"海归"在海外学习、工作中所掌握的技能与国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符,令他们感觉自己颇引以为豪的这段经验被"清零"了。

  海外经历不都能"兑现"

  对于海外白领欲回国发展却遭困扰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来自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的就业专家闫岭。她透露,近三个月来,该中心已接到80多例来自海外白领或留学生的咨询求助,其中不少还是远程咨询,密集程度之高在她从业生涯中还是首次。遭遇回国发展困扰的海外白领,主要在意大利、瑞典、英国、美国等受到欧债危机影响的国家工作;分布在土木工程、化工、经济、环保等多个行业。

  闫岭表示,国内就业市场对"海归"的盲目推崇早已是过往。更何况,有些海外白领当年是出国读书,在当地工作了一年半载便匆匆回国;有些在国外从事的仅是服务性、行政类的低端岗位如销售助理、文员等,工作经历含金量有限。然而,具有海外经验的白领心理预期往往较高,并希望通过高薪来使此前几十万的留学投资尽快得到回报,这些外在因素又会干扰到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及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

  "其实,国内企业对具有海外经验的求职者真正的需求体现在中高端职位上,这就要求其掌握国外最先进的科技、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或跨文化交流经验。若没有这些超出本土人才的优势,仅凭'海归'身份,不足以在就业市场上换取更多。 "闫岭说。

FW:

  日前,温家宝一句"银行获利太容易,中央已统一思想破垄断"激起千层浪。温家宝此番话的逻辑,同内地颇具影响力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所提的"强盗逻辑"论及其相近。张维迎属极右翼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如他是温家宝的民间代言,主张用"市场逻辑"对抗政府的"强盗逻辑",以打破银行垄断作为敲门砖的话,中国的市场发展将易走入极端化,恐怕这剂勐药对肌体阵痛会很大。

  温张都推崇"市场道德主义"

  温家宝说,"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这个逻辑看似很是这么一回事,但细想,银行的高利润就只因垄断造成的吗?

  观察人士注意到,张维迎在其论文集《市场的逻辑》中也写到,"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靠政府垄断,只允许一部分人干,这就不是市场的逻辑,是强盗的逻辑。就像国有银行,赚那么多钱,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强盗的逻辑",这和温家宝此番言论的逻辑性及其相近。

  不仅针对银行,有关市场,温家宝和张维迎"默契度"很高。在张维迎的论文集里就可看到他的核心观点是:坚持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用"市场逻辑"对抗"强盗逻辑",其"市场道德主义"的倾向,集中地反映在"市场制度最道德"的判断上。虽然,不敢说温家宝所持的理念也是这样,但至少有一点,他也很推崇"市场道德"。温家宝近年年来在不同场合的表态,都有所表现。

  温家宝2008年9月23日在纽约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

  2009年2月2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了《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他引述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看法:"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温家宝表示,"有效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他前一日在伦敦出席英中贸协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即席演讲时也曾提"经济学家、金融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温家宝引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如果领导人、企业家、金融家为人民着想,为社会公平正义着想,为世界和谐进步着想,人类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并且,温家宝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也曾提《道德情操论》。温家宝说,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

  他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据不完全统计,温家宝至少公开推荐了《道德情操论》不止5次。而在张维迎的论文中,也出现了不少《道德情操论》的内容,而且他所宣传的"市场最道德",正是以"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展开。他认为,"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亚当•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写出《道德情操论》,也不会写出《国富论》"。张维迎还认为,"市场逻辑"是以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原理"为基础的:追求自我利益者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他去直接追求社会利益时还要大。

  "市场逻辑"可以断病根吗?

  如果温家宝也像张维迎这样,认为银行的获利,就只是靠政府垄断是强盗的逻辑,是"强调的逻辑",那他也同张维迎那样,是主张用"市场逻辑"对抗"强盗逻辑"的吗?温家宝是否也有"市场道德主义"的倾向呢?他也认为"市场制度最道德"吗?如果是那样,观察人士认为,这个极端是可悲的。因为如此草率的结论,特别是温家宝作为国家总理级别,会让人误以为市场制度包含着道德的最高境界,会让人误以为市场制度可以进入社会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还会让人误以为市场制度带来的问题无须其他制度进行协调平衡。

  而"市场道德主义"本身也潜伏着巨大问题。从张维迎论文里面有这样的说法,"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但这一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和找到。哪个地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健全,哪个地方人的道德水平就比较高,更诚实守信。相反,哪个地区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受到政府的干预多,哪个地方坑蒙拐骗就多"。然而,当张维迎坚信"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时,他所崇拜的"市场逻辑"偏偏不争气,道德偏偏没能在市场中实现。就说对美国造成严重影响至今的次贷危机,用高杠杆谋取次级抵押贷款,又是琳琅满目的各式垃圾债券,好一个"市场最道德"啊!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实现"市场逻辑"是有很多前提的。比如诚实的道德前提、信息对称的资讯前提等等,但现实中,这些前提却不必然存在。正是因为这样,政府都会对市场或多或少的进行调控。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还是资本主义市场。其实,中国的市场问题不仅是"政府强盗"进入了经济领域,而且是"政府强盗"没管住"市场强盗",甚至是"市场强盗"勾结和买通了"政府强盗",而"买通"本身可能是 "原罪",也许不算是市场的错,但这表明的正是市场的不完美和特权的力量,所以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单单是防止"政府强盗"进行行业垄断就可以解决的。进一步说,难道打破银行垄断,那些中小企业们就一定能活的过来吗?必须加一句,并不是说银行垄断不该打破。

  政治体质改革的扛旗人和拥护者

  除上述"雷同:外,温家宝和张维迎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也都是锋芒人物。

  一个政界,一个学界;一个可谓是政改的扛旗人,一个是政改的死忠者。众所周知,温家宝被网友喻为"改革帝",利用各种场合鼓吹政治体制改革,大声疾唿推动政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他提及政改话题15次。在上个月闭幕的两会记者招待会,温家宝再次提及政治体制改革,阐述了政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他甚至将政改提到了"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文革可能重新发生"的高度。

  温家宝屡谈政改,不难看出他的政改思路。第一,"民主自由"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这点他在境外多次访谈可见。第二,坚持依法治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反腐要推进财产申报、公示制。这是温家宝强调的政改路线。"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并且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改变以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这是他认为的政改重点。这是出自温家宝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与企业家对话的原话。

  张维迎在政改问题上,亦坚持认为"未来30年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在他看来,过去的这些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改革一直有两个核心任务――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这两项改革进行的。现在两大改革基本上已经完成,接下来改革应该转到政治体制改革;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完成以后,才能巩固经济改革成就。政治体制改革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为15年。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就是建立一个法治社会。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要建立民主选举制度。不过我强调,社会民主一定要使每个投票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