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月曜日

重重大山头上压 中国民众活得累

美国密歇根大学最近公布幸福指数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五十二个国家和地区中,有四十国幸福指数在过去十七年中有所增长,认为自己「很幸福」的人平均增加近七个百分点;但有十二个国家幸福指数下降,中国为其中之一,而且幸福指数下降幅度居于前列,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也呈现严重负增长。

  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连美国也沦为其「债仔」,在这「大好形势」下,为何中国人幸福感反而明显下降了?

  有内地学者归咎于中国社会的金字塔结构,认为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高踞金字塔尖的同时,大多数人却处在最底层,背负的大山愈来愈多,愈来愈重。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如果你不是大官、富商或演艺界名人,想在北京买一套面积一百平方米的住房,代价非常沉重。按一个农民种叁亩地,每亩纯收入四百元计,要从唐朝开始种到现在才能凑齐买楼的钱。而普通工人,若月薪一千五百元,需从鸦片战争时期上班至今;白领按年薪六万元计,需从一九六○年上班至今,而且不吃不喝,取消法定假期;妓女则要连续接客一万次,从十八岁起干到四十六岁,中间还不能来例假。在贪官们拥有几套,甚至几十套豪宅的时候,普罗市民却在为摆脱无壳蜗牛的身份苦苦挣扎,他们会感到幸福吗?

  求生不得 求死不能

  教育、医疗开支亦令民众不堪重压,有打油诗为证: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起;读不起,选个学校叁万起;住不起,二万多元一平米;老婆不是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叁万几。如此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何来幸福感?

  有人形容,当今各行各业都令人沮丧,送子女读书的,「希望进去,绝望出来」;到医院看病的,「小病进去,大病出来」;搞演艺的「玉女进去,小姐出来」;下矿井挖煤的「蹲着进去,躺着出来」。更不堪的是,民众有冤无路诉,去信访办告状「窦娥进去,疯子出来」;事关官场早已是大染缸,「海瑞进去,和珅出来」。难怪有外国记者惊唿,在中国,人人都抱怨「活得太累」。

  哀莫大于心死,困境中挣扎的人们,不排除部分会铤而走险,当局若掉以轻心,让民众继续「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应勇当世界资本的蓄水池!

  近四个月,我国新增外汇占款约12000亿人民币,不到2000亿美金,某月比上月增21%,有人就慌神了谈虎色变。我实在不明白,血汗工厂廉价商品出口换来一堆外汇储备,同时国内印发相应的人民币带来通胀被说成是发展了,哪怕是钱跑到了极少数人手中。而国外的钱进来了却被说成是乱我中华。做惯了送钱生意而惧怕被送钱来的目地不正,就是跪惯了怕坐下来。

  我认为大可不必为热钱涌入耽心,我们可做好股票,房产等大涨的战略,这样有三大好处:

  一,肉烂了在锅里,反正钱在中国转,不怕它折腾。如美国进来那么多的钱,物价反而便宜得很。

  二,既然是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就得尊重资本,顺应了市场规则。

  三,百姓投资无门的问题可解决,给中国人找到了出路,带来了希望。

  同时在我国不缺外汇的情况下,让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关闭。我以前讲过中国的产品出口就像我国的稀土出口一样,你想卖就卖大白菜价,你不想卖就卖黄金价,所以不必担心我国的产品出口,在减少出口的情况下,出口产品价上涨几倍完全可能,特别是我国的产品出口价本来就过低。同时也消解了热钱涌出的问题,热钱进来时一美元一件衬衫,热钱汇出时十美元一件衬衫。同时可学美国,搞财政赤字,卖外债,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印钞票来还。

  至于国内的就业问题,完全可搞领工资学习等办法解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也可靠印钞给每人发钱消费来解决,反正你在挣老美印的钞票,不如自印自用。

  所以,中国必须勇当世界资本的蓄水池!

警惕南海风波引发亲美大合唱以压倒七月红歌

 1

  地球就是一个棋盘,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在全球下棋,而日本、韩国、越南等小国都是美国手中的棋子,国家之间的矛盾正是"将军"的机会,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臣服美国,从而完成其称霸世界的所谓全球大业。

  这也不是美国有多坏,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见利忘义,为了一己之私利,他们甚至将生灵涂炭的战争作为自己的兜售军火的发财机会。

  一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支配起一个个的民族国家,国家意识就会被这个"利"字所支配,而写在国旗上的神圣和庄严就会变成伪君子衣冠楚楚的遮羞布,地球村的各个国家也就会像农村那些巴结财主的破落户一样,变成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

  于是我们看到,整个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国际交往已经堕落成了"交以利"而非"交以义","君子交以义,小人交以利",交以利的脆弱性在于,一旦有更大的利益诱惑,原来的利益关系就土崩瓦解,而一旦一方有难,则出于对自身利害的计较,通常会选择所壁上观、隔岸观火甚至落井下石的态度。

  这种交以利的外交思维是全球市场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至全球之后在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资本的利刃让同根相生同病相怜的人类相互攻伐相互算计相互争斗,就像人与人的友情遭到了利益的奴役而扭曲一样,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纷纷变成了利益关系,而在那看似彬彬有礼的握手和拥抱的背后,在那笑容可掬实则是笑里藏刀的背后,掩盖着的则是你争我夺的狼子野心。

  2

  在利比亚的问题上,中国完全可以和非盟联合在一起,和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在一起,甚至和西方那些爱护和平的国家联合在一起,为全人类构筑起一条维护世界和平的统一战线。

  但遗憾的是,我们这个号称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我们这个仅仅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中国家,在外交上却被一种"穷汉子乍富就挺胸凹肚"的暴发户思维所支配,这群精英摸着自己刚刚鼓起来的口袋,进而以为自己混进了西方的上流社会了呢!

  就像国内那群精英富豪和名人名流看不起草根百姓一样,被这种精英意识所支配的中国外交也开始脱离第三世界、脱离发展中国家了,为了一时的短期利益,他们连正义这一长久的利益都不要了,从地球上空俯瞰,我们这个负责任的所谓大国,就像一个"只顾自己门前雪、只管自己瓦上霜"的个体户一样!

  从利比亚撤侨之后,我们不仅没有发出本应该发出的正义呼声,竟然也坐山观虎斗当起了"和稀泥"的老好人,甚至再转而与利比亚的反对派暗送秋波,当起了见风使舵的势利眼,这种被利益驱动下的所作所为,哪里还有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身影?

  责任就是"义",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每一个国家的责任也应该是全球性的,应该体现为"全球大义",它的敌人就是"利",逐利而忘义,就是对责任的丢弃,要在国际交往中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最智慧的方法是以义取利,而非见利忘义。

  以义取利的本质是坚守正义,是以正义联盟打破利益结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正义的统一战线,是联合并团结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以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还有什么比这一大业更能赢得全世界民心的吗?

  而见利忘义,则是只顾自己,则是作缩头乌龟,则是鸵鸟政策,则是让一个泱泱大国变得胆小如鼠,这样的国家如何能赢得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拥戴呢?

  3

  义是最大的利,因为义能赚到人心,能得到心灵的选票,能得到更长更远更多的利;而利,纵然会鼓起一时的口袋,但却会丢失全世界的民心,会造成长远的失利,会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利比亚的撤侨演变成了在正义面前的撤退,这难道不正像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批判王明博古在撤退时犯下的逃跑主义吗?而如今发生的南海风波,正标志着这股势力已经进犯了我们的南大门!谁能否认,此时的得寸进尺与彼时的步步退让没有必然的关系呢?

  九级大地震引发的核泄露危机使日本自顾不暇,钓鱼岛风波暂时风平浪静,但丧失了一枚小卒,却可以再挑动一个小兵,南海风波就是对中国的"挺兵一将",争论怎么接招之际,则正中了"以外力而促内变"的下怀。

  不要只盯着南海风波像那头蠢驴一样在战争与和平这两堆稻草之间来回奔波,更要看到,这是国内那群即将失势的亲美派精英的外部援军,是洋主子对豢养的这群洋奴才们的保驾护航和摇旗呐喊!在这种风波面前,他们将会用亲美的大合唱压倒建党90周年这个七月的红歌!

  下棋最忌讳的就是只看眼前的一两步,而看不到全局,看不到每一步引发的连锁反应和可能性,最忌讳的是遵循常规思维、陷入寻常套路,而只有出其不意才能出奇制胜。如果你走的每一步都在对手的预料之中,对手都做好了应对准备,那还有什么胜利的可能性呢?

  "止戈为武终须文",只有笔杆子才能打败枪杆子,只有用"义"才能战胜"利",只有用"德"才能战胜"霸",面对危机四伏的世界大棋局,陷入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个出奇制胜的新思路,迫切需要思想、智慧和真理来荡平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南海冲突中的中美博弈

  近日,南中国海风云再起。过去两周,中越两国纷纷指责对方侵犯南海主权。越南这次动作很大,该国高层甚至发出了全党全国全军的动员令,又计划从周一(6月13日)开始海上实弹演习。无疑,这将增加区域的紧张形势。美国的态度耐人寻味。

  向来,不管有关国家是否希望美国介入,南海都少不了美国的影子。原因很简单,美国在南海有利益:一是基于能源安全的海上通航利益;二是基于政治的连横合纵利益;三是基于地缘的岛链遏华利益。因此,中美在南海上空不仅发生过战机碰撞,也有过舰船对峙。去年,美国实施重返亚洲战略,中美在南海的地缘利益冲突变得更加难以预料。由于北部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中越之间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美国重返亚洲的着力点落在越南,以越制华。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世界大国的博弈,通过地缘见招拆招,并不令人惊奇。因此,中越南海之争,说白了是中美两强的过招。

  南海地区的局势已经变得讳莫如深---因为美国对南海乱象的态度变得矛盾复杂、游移不决。首先,在10日越南高调宣布实弹演习后,白宫副发言人当即表示:"我们不支持任何加剧目前紧张程度的做法,我们不认为这是有帮助的。"美国并希望有关方面用"和平"、"合作性的外交渠道"化解冲突。

  可是,菲律宾6月12日却宣布举行美菲联合军演。由于美菲签有《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将在"南海有事"时帮助菲律宾。显而易见,在中国强烈呼吁美国不要介入的情况下,美国还是耐不住寂寞把"腿插进来了"。前有越南的示威,后有美菲军演的夹逼,中国该怎么办?

  事实上,中国已经承认在建航母,而且中国舰队列对出现在冲绳海域。中国已经用声东击西的含蓄方式向越南、菲律宾和美国发出了警示信息。不想打、不能打、又不能在主权上放弃底线,这对中国是个煎熬。越南也好,菲律宾也罢,恐怕都摸到了中国的命脉,才会如此步步紧逼。美国呢?反对越南军演是对的,但美菲联合军演却是火上浇油。

  越菲玩得再过火,中国基于和平崛起的承诺,以及中国和亚细安国家签有和平为基础的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中国都不会和这两个"闹腾"的邻国动真格的。何况,其他亚细安国家都在瞧着呢!对于美国,中国恐怕不会这么隐忍下去。从南海到东海,从越南到日本,从南亚次大陆到亚细安,美国的亚洲战略布局全部聚焦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不可能是永远蹩居于大陆,她需要和其国力和贸易相称的海洋利益。何况,美国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把中国堵绝到大陆上,不现实也不厚道。美国的立国和强国之路,也曾遭遇过欧洲列强的战略空间挤压,否则就没有门罗总统当年的"门罗主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美国现实政治的提醒。给予中国适当的海洋发展空间,有助于舒缓中美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亚细安国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亚细安国家对中国强大有股心神不宁的忌惮。而且,相较于美国把拉丁美洲当成自己的后院,内敛的中国不会把亚细安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了解中国的立场和处境,这恐怕才是美国在南海摇摆失据的主因。美国深知:既然重返亚洲,和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和影响力是必然的,南海、东海和黄海都是应对中国的博弈场;既然亚细安国家希望美国介入,美国当然不能退缩,否则会让相关国家失望,美国失去号召力;然而,中美南海一战的成本太高,可以说是玉石俱焚,美国不会走此险棋。更重要的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拉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并非是要中美火拼,而是假美国之威阻遏中国。南海冲突,斗而不破,亚细安诸国尚能靠中国经济引擎高速发展;一旦中美冲突,不仅中美两败俱伤,亚细安各国也跟着遭殃。

  故而,越南实弹演习玩得过火,美国会撇清反对;菲律宾是盟国,美国不得不用联合军演的方式来尽其责任。所以,无论进退,美国在南海都是做做姿态而已。

  问题在于,既然美国搅了浑水,中国也须亮剑应对。搞不好,刚刚开始的中美军事交流又要出现断档了。

中国的政治改革要从细节开始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推进,对政治改革的讨论却越来越具有意识形态化倾向。大凡在强人政治时代结束之后,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强人政治时代,因为有强人的存在,政治问题是否可以争论取决于强人的政治意志,争论或不争论的意义也取决于强人的判断。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初,为邓小平时代,为强人政治。这段时间可以分为"争论"和"不争论"两个阶段。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很多政治问题都可以讨论,才形成了八十年代中期的政治改革运动。但九十年代初变成了"不争论"。邓小平当时的判断是,对很多问题如果老是围绕着意识形态进行争论,那么就不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就当时人们对中国是否应该走市场经济道路,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他选择了"不争论"政策。邓小平的结论就是,市场经济并没有那么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更多的是具有工具性质,因此无论哪一个制度,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市场经济这个工具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强人政治后趋于要争论

  有一点,非常明确。在强人政治时代,执政党是行动取向的。无论是"争论"还是"不争论"都是以促进改革行动为依归的。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强人政治过去之后,一个自然的趋势就是要有争论,因为没有人可以说"不争论"。但有趣的是,今天中国社会处于一种难以理解的尴尬状态。一方面,对政治改革缺乏共识,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不同的领导人不时地传达出不同的有关政治改革的声音,有强调需要政治改革的,也有强调"不改革"的。很显然,强调"不做什么"的声音已经大大超越"做什么"。社会层面也是如此,一些群体拼命鼓吹政治改革,而另一些群体则公开反对改革。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意见之间并没有发生任何有意义的争论。尽管双方会释放出一些不同的声音来,但争论本身是缺失的,对话更是不可能。政治改革陷于沉默状态。这种情形之下,人们难以对政治改革达成任何理性的认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方对政治改革的方方面面又在进行变相的争论,并且越来越高调。大家都在争抢政治改革的话语权,争抢道德制高点。一边是拼命对政治改革进行道德化,把政治改革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道德水平,而另一边则是对政治改革进行拼命的妖魔化,好像提倡政治改革者图谋不轨。结果,双方经常陷入一场虚伪的竞争,比的是谁更道德。

  就是说,各个群体已经把政治改革或反对政治改革提高到意识形态层面,或者道德层面。这种争论和八、九十年代的争论不一样,因为这种道德化的争论不是行动取向的,实际上,可以说是"反行动取向"的。把对方置于不道德的死地,自己不想变革,也不容许他人进行变革。这种没有任何改革动作的争论拖延着时间,浪费着时间。不进行政治改革,很多方面都在每况愈下。看来,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下去,这很可能最终是一场同归于尽的游戏。

  中国除改革外无其它路径

  现实的情形是,如果不要革命,避免同归于尽,那么就必须改革。除了改革,中国并没有其它路径选择。执政党必须是行动取向的。如果不行动,或者行动受到各种既得利益的制约而不能行动,那么只能说明执政党出现了问题。

  理性地看,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并不是不可能。政治改革没有行动主要是虚无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占据着主导地位。邓小平在九十年代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在意识形态和道德层面进行无谓的争论,争论不会有任何结果,更难以产生行动。要改革,就要跳出意识形态和道德,回到技术和制度面,因为只有在技术和制度面,争论才会是具体的,改革才会是行动取向的。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也表明,意识形态和道德的争论经常导致革命。要革命,革命家就需要把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技术问题提高到意识形态和道德的高度。相反,对制度技术的争论经常导致改革。要改革,改革者就要把原本具有意识形态和道德含义的事物转化成为一些具体的制度技术,重点不在意识形态和道德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实践逻辑。

  中国的改革不需要前者,而需要后者。随便举一个有关财产公开的例子来说。在中国,党政干部腐败现象已久,并且越来越甚。如何控制腐败?这是执政党多年来的议程。很显然,党政干部公开财产是非常有效的一个举措。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一旦发现一个干部官员的生活方式与其正当收入不相称的时候,有关部门就可以介入,看看该干部官员是否有不法收入。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八十年代讨论到今天,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执政党高层也不乏信誓旦旦的时候,不断呼吁党政干部财产公开,但就是没有行动,没有结果。原因很简单。这样一件在理论上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在政治现实中没有可行性。那么庞大的干部队伍,那么多年积累起来的腐败,如何有可能公开财产?公开财产等于要了大多数人的命。很多人担心,一旦公开财产,整个执政党就会面临总体合法性危机。

  理性的做法是既往不究

  在这样的情形下,理性的做法就是既往不究。从前的腐败不再追究了,从现在开始做起,或者从新人(新进入干部官员队伍的)做起。除了公开财产,还可以实行公开的财政预算,看看每一年那么庞大的财政预算到底去了哪里。如果这样,国家就可以告别一个腐败的过去,迎接一个清廉的未来。

  但是,没有一个政治人物敢这样做。原因很简单,这件事情很容易被高度意识形态化,被道德化。一旦某一个政治人物这样做了,很快就会被妖魔化,被各方面的道德压力所淹没。因此,一个理性的政治人物往往选择高调一些,道德一些,说一些根本实施不了但在道德上可以避免被攻击的所谓"改革"目标。即使没有改革行动,但道德的制高点是守住了。问题是,这种选择的结果不仅使得腐败照样继续,而且在鼓励继续腐败。因为腐败者也是理性的,知道这个制度的弱处,知道执政者不会来真的,因此腐败得更为肆意妄为。这就是中国的官场的现实。

  与此类似也发生在经济领域。很多年前,一些人终于有勇气提出了不要追究企业家的"原罪"。改革开放以来,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红色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都经历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而"发财致富"。这种情况实际上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因此,免除"原罪"是理性和现实的做法。但是,这种呼声立刻被淹没在高调的道德声中。现在因为社会的高度分化,民众中要清算企业家"原罪"的人还不少,杀富济贫的道德气氛日益高涨。结果呢?受害者与其说是企业家,倒不如说是社会,是那些反对免除企业家"原罪"的群体。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家感到很不安全,纷纷出走国外,寻找安全的落脚点,避免日后被算账。一些红色企业家更是加快速度侵吞国有资产,转移到海外。党政官员和红色企业家已经成为了中国资金流向海外的一个重要来源。

  "党内民主"很难成为真的

  再举一个例子。这些年来,执政党呼吁实行和完善"党内民主",这是大势所趋。因为是民主,一些干部开始去游说,拉选票。结果,很多人被查处,因为"党内民主"的内容中是没有游说和拉选票这个环节的,或者说,这样的手段是不被容许的。但是,实际上的情形又是怎样呢?要民主,就要游说、拉选票;没有这个环节,就很难是民主。正因为有这个需要,而正式规定又不能游说和拉选票,结果在党内竞争过程中,潜规则横行,就是腐败,拉关系,送金钱。如果真要实行"党内民主",理性的做法就是开始制定党内竞争规则,明文规定如何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潜规则,消除腐败。但是,没有人敢提出党内的合法竞争、游说和拉选票,因为很容易被说成是搞西方式民主。一旦被意识形态化,什么样的明文竞争规则变得不可能。这样,"党内民主"很难成为真的,更谈不上改进和改善了,而潜规则则是越来越甚。

  正因为是细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实际上,任何制度都是由许许多多细节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制度。政治改革就要从各个制度细节做起。但在意识形态和道德横行的情况下,任何细节都可以被意识形态化,被道德化。等到没有人去做细节了,那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制度衰退下去。到一定程度,制度或者被轻易推倒(即革命的情形),或者自行倒下。问题在于,就制度消亡之后,新的制度还得从细节做起。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各个社会群体,因为革命的需要,学会了如何把一件具体的事物意识形态化、道德化,但从来不知道如何把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转化成为具体的制度细节。如果这种情形再继续下去,一味地追求大制度的变革,中国的制度建设很难有一个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