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4日土曜日

奥运是令人兴奋的。各国打破头争夺奥运的举办权。拿到举办权之后,无论是世界最富有的(如美国)还是实际上非常贫穷的(如墨西哥与中国),甚至债务连身很快要揭不开锅的(如希腊),还是不顾国内一片嘘声反对甚至连巴士司机都乘机罢驶要挟的如英国伦敦,都要聚集万金风风火火办得人仰马翻热气腾腾。无论旅馆餐馆乃至一切服务都涨到天价,这些举办城市都是人满为患。在电视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几乎不管男女老幼,无论是生来的体育运动迷还是几乎对体育一窍不通一瞧不懂的主妇宅男孤男寡女,这时候都盯着眼睛看奥运。无论是有健将打破世界纪录还是有败将败出世界记录,大家都兴奋莫名。

当然,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兴奋剂。中国16岁的姑娘叶诗文游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并且破了世界纪录,关于她是否服用了兴奋剂的问题,就让世界特别兴奋,哪怕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她有任何违规服用任何违禁品。

仅仅从这一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奥运的兴奋剂不那么简单——并非仅仅是指违禁的药品。无论叶诗文是否服用了兴奋剂,从中国到世界的媒体与观众甚至有关官员,都兴奋——这个兴奋剂实在不简单。

那么,到底究竟什么是奥运根本的或者最大的兴奋剂?奥运的历史与章程, 应该告诉我们——可能也根本就象运动员服用的兴奋剂一样,根本就不告诉我们,要我们自己锲而不舍地去查验。

让我们首先查验一哈《奥林匹克宪章》。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 《奥林匹克宪章》作过多次修改。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在国际奥委会1996年7月18日亚特兰大第105次全会上批准生效。奥林匹克章程或规则,是国际奥委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而制订的总章程。第一部章程的倡议和制订者是顾拜旦。1894年6月在巴黎国际体育会议上正式通过 。主要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基本宗旨、原则、以及举行奥运会的有关事宜。虽经多次修改、补
充,但据称由顾拜旦制订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未变。

奥林匹克宪章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据《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据说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

俺说"据说",是根据各国奥委会官方以及运动员公开的表达。这跟据说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都是不谋私利的人类最先进阶级的先锋队一样,也同美国民主自由是宪法体现的精神,从总统到部长到每一个公民母民从娘胎里就有的品质一样,只能据说是充满着魅力的东东。

凡是据说的东西,就有魔力和魅力,就同兴奋剂一样。如果据说阿妞不牛长的特美或者特丑,只要据说到一个"特级",俺相信大家都想人肉俺一下一睹为快。俺就这样"人肉"了一哈奥林匹克,现在把结果报告一哈。

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个兴奋剂。这个兴奋剂的学名叫"竞争", 而且不是拉丁文,是希腊文。

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而"挑战和竞争"简化一下,就是战争。战争除了砍脑袋,还要用脑袋用谋略,不只是用刀枪拼命。奥利匹克的高明,就是不用这个"简化",而一定要拉长,据说还是为了取代甚至消除战争。这样,奥林匹克运动的竞争,也是据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而竞争作为运动,要同战争有区别,区别就在于公正和平,争取以流汗流泪代替流血死人。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但是,"谋
略",或曰'战略战术",不但不在禁止之列,还是要特别看重的不可缺少的。

问题来了:无论什么精神和原则,争夺的一个具体的唯一目标是"优胜",就是金牌。这个金牌,是货真价实的黄金,是名和利的凝聚,是泪水汗水甚至鲜血的结晶,是体能与智力,个人与国家民族荣誉利益的凝聚。而只要上升到民族与国家的高度,至少从希特勒举办柏林奥运起,运动员摘取金牌的竞争,就是国家民族对这一切的争夺,而争夺的手段,就是不怕你想不出,就怕你做不出。金条在保险柜里禁止偷。谁拿走了你抓不着就行。无论什么严格的科学的"合理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惩罚奖励,都挡不住人类自从懂得"竞争取胜"以来的这个本能和创造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二战后的冷战时代,苏联东欧国家同英美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争夺战,其黑幕内幕的肮脏与手段的残酷血腥,大家只要对齐奥塞斯库和昂纳克"培养造就"奥运明星的故事略知一二足矣。

说实话,1984年才重返奥运的中国,在当时确实为奥运带来了新风:不但打破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而且还创造了兴奋剂使用的零的记录。可是,好景不长。急于追赶学习"世界先进"的中国,很快从东西两大阵营学到了用兴奋剂来兴奋自己的国民,用东德与罗马尼亚的"先进技术手段",加上美国的先进药物,甚至加上自己带的祖传神功大力丸,在游泳体操等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对美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学习,也很快发展出中国特色的马家军"龟鳖精"的巨大的市场效益。 俺一位中学体育老师就从专卖
"龟鳖精"赚得脑满肠肥。当然,他卖的"龟鳖精"绝对无毒,就是糖精水,真正的水货,不是马家军的秘方正品。

奥运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它最大的好处与功劳,是用汗水代替血水来竞争,夺取的还是政治经济利益—-个人的与"国家"的。这个"国家"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运动员和教练作为形象大使与战士将军,代表的"国家",可能是民族与民众,也可能就是国王或者领袖同志。朝鲜运动员获奖后或者败北后的疯癫状感言,就是后面那个代表的确切生动体现。而满世界对奥运的关注和热情激情,也就正面表述着运动员和教练确实代表民族和国家情感欲望,荣誉和利益。

那么,"竞争取胜"就是奥运真正的兴奋剂。这个兴奋剂使得使用各种兴奋剂成为永恒的问题与现象。而这些药品以及其他肮脏甚至毒辣手段的使用,将永远同奥运宗旨所标榜与追求的其他价值理念相冲突。为了追求到最大限度的"公平文明竞争",以及在为了利益荣誉全力拼搏的同时保持和平甚至附带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最主要的就是公开合理公正的规则制度以及监督。这个制度,一定要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科学,要保证人道和平, 要公开,要允许质疑挑战,这
其实就是一个世界民主自由公民社会的要求与模式和环境。

从这样的最基本点看,象这次对叶诗文夺冠的质疑与挑战,是正常的,这就是争夺荣誉和利益必须面对的。上不了这个台架,就不要去玩,怕热,就不要下厨房。而羽毛球比谁最会输那样的事,就是真正的不正常:因为这是制度与规则出了错,是制定这些规则程序的人脑子的程序规则进水了:在国家团队竞争取胜天经地义的目标与原则下,让运动员必须求败才能获得最终所追求的大胜,而同时又不许她们求败, 这样的"第22条军规",就不是简单的只把运动员教练员当猴耍,而是
把参与支撑奥运的世界观众耍猴。这是到目前为止伦敦奥运让俺看到的最不令人兴奋的"兴奋剂丑闻"。而只要世界舆论的压力迫使国际羽联废除和修改这样的比赛规则程序,避免类似的场景再现,尽管不可能根绝,奥运又终将把人类的竞争朝文明再跨进一步。那么,哪怕这样的羽毛球求败臭球,也是一个正常的"兴奋剂"。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经常是嘴上说得相当动听,真正做起来却寸步难行。《印度斯坦时报》8月3日提供的最新例证是,印度"友好"地申请在中国极敏感地点拉萨开设领事馆一事已遭拒绝。中国建议改在四川成都,因为那里有很多印度公司,有助于扩大贸易关系。但印度方面却又偏偏不愿"将就"其它地点。拉萨目前只有一个尼泊尔领事馆。

经贸方面也是摩擦不断。根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报道,与亚洲对手中国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让印度越来越感到担忧。印度要求中国购买更多药品和软件等等,同时又要想办法减少从中国的进口。

华尔街日报指出,包括美国、巴西和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都对中国产生了巨额贸易逆差,但印度对此特别敏感,因为中印两国是一对相邻的劲敌,彼此战略利益相互冲突。中印两国在接壤的喜马拉雅边境线地区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印度越来越担心中国对印度洋航道的影响,而中国则对印度在南中国海勘探石油保持警惕。

截至3月31日的上一财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勐增42%至接近400亿美元的水平,是印度贸易逆差总额的最大构成部分。

贸易危机已成为印度面临的一个严重经济威胁。截至3月31日的季度,印度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创历史新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卢比贬值,并给印度带来了吸引外资的巨大压力。

印度商务部长夏尔马说,印度最近提交了一个包括916种商品的单子,他认为中国应当提高这些商品的采购量。


与此同时,不管是重型工业设备、笔记本电脑还是化妆品,中国商品正在充斥印度市场。印度政府数据显示,中国仅用十余年时间,就从印度第七大进口来源国变成第一大进口来源,把美国、德国和日本甩在后面。

一些印度官员公开指责中国实际上在阻止印度商品对华出口。在今年5月调任政府另一部门前曾任印度商务部长的库勒说,已经向中方表明中印之间这种规模的贸易逆差无法持续;有人明确认为,印度生产的部分产品──无论是药品、化学品还是加工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香港智库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印度难以扩大对华出口商品规模并不是因为中国市场存在壁垒,而是印度无法生产出质量过硬的制成品。高路易说,中国制造业非常强大,印度难以同中国竞争。

让印度感到担心的不仅是对华贸易逆差的规模,还有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构成。中国向印度出口了各类技术复杂的产品,产品利润率较高,能够在中国国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这一财年,中国向印度出口了价值67亿美元的电信设备,其中包括无绳电话、手机和蜂窝基站。

(Sanjit Das/Panos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一名男子在新德里一家电子产品商店试用一台在中国组装的电脑。印度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在急剧增长,而印度公司却似乎很难打入中国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对华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原材料。在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这一财年,印度对华出口前两大商品铜和铁矿石的价值在印度19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总额中占比接近一半。

在德里老城区由莫卧儿王朝建立的萨达尔巴扎批发市场那些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可以清楚看到潮水般涌入的中国商品。这个市场销售玩具、五金、服装首饰、化妆品、家电和针织品。

在此经营的商户说,五年前中国商品在他们的库存中占比仅有5%,现在占比已经超过一半。甚至就连中国制造的印度教神灵画像都进入了萨达尔巴扎市场。以前要跑遍印度向小厂家采购商品,如今他们定期到中国补充库存。

印度企业一直在向本国政府施压,要求阻止中国产品蔓延。面对过去三年本土企业针对中国公司提出的35项倾销投诉,印度政府已22次为保护本国产品征收新税。

(Bloomberg News:相对于进口,印度较低的出口水平是一个弱点。图为加尔各答港口。)
上个月底印度内阁批准对大型电力项目所需的进口设备征收21%的关税,此举旨在保护本地制造商免受中国竞争对手的威胁。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也有缺点。从锅炉到涡轮机等中国先进技术正日益成为印度能否成功建设其有史以来最大发电站项目的关键。印度的发电装备中超过40%由中国提供。

很多经济学家说,印度的保护主义措施从长远来看对印度自身的伤害可能远大于对中国的伤害,因为这剥夺了印度企业和消费者使用本国所没有的产品的机会。

新德里研究机构发展中国家研究和信息系统组织的负责人达尔说,试图调整进口的策略不会起到多大作用,需要的是出口战略,这才是严重欠缺的。

到目前为止,印度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向中国输送它在出口其它国家获得成功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印度医药公司目前是低价仿制药的主要供应商。印度药企在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在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据印度药业贸易组织印度药品出口促进委员会统计,该国对华药品和化学品出口额已降至区区1.08亿美元,较2007年减少了12%,而同期印度对美国的药品和化学品出口额增长了一倍多,达到近20亿美元。

印度制药公司抱怨,中国的价格战十分残酷,而且它们也无力在中国的国有医疗体制中摸出门道。

另外,印度还促请中国购买更多外包软件服务。印度科技业以外包软件服务闻名。印度最大的技术外包企业塔塔咨询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已有10年时间。但该公司首席执行长陈哲说,迄今为止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进展远不如预期。

陈哲说,向中国国企出售产品需要很强的政府关系,印度公司在这一点上并不适应。出差到中国的时候,陈哲一般会与中国发改委官员以及省委书记等省级领导和地方官员见面。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另有报道说,目前中国和印度都遇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难题,但它们应对这一挑战的条件却完全不一样。北京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重振经济增长,而新德里却必须做出艰难的政治抉择才能阻止增长率下滑。

中国不想重复孤注一掷应对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犯下的错误,比如吹起楼市泡沫。而印度却是在艰难地实施几年前经济繁荣时未能实施的结构性经济改革。

现在,中国应对冲击的条件优于2008年。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已经下降。通货膨胀率也已经下降到3%左右,政府负债估计占GDP的22%,而且还在下降。这样一来,在面对需求减少的时候,中国就有很多经济刺激工具可以使用。

香港智库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项目主管高路易说,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条件非常宽裕;与其说问题是它能不能刺激经济,不如说是它将选用哪些政策措施来刺激。

实际上,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确保不要做过头。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曾下令国有企业大幅扩大放贷规模。结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和一场房地产泡沫。中国政府已经花了两年的时间,试图刺破这个泡沫。

印度面临着与中国类似的经济挑战,但潜在的解决方案却比中国要少。截至3月31日的一个季度,印度经济增速只有5.3%,是九年来的最低水平。最近一个财年,印度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8%,高于4.6%的目标,这使印度几乎没有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据估计,印度国债占GDP的比重约为67.6%。

印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刺激企业投资。由于国内外企业对印度不断变化的税收政策和规定感到不安,企业投资在不断枯竭。经济学家说,印度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方法是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监管环境并实施经济改革。

政治分析人士认为,2006年至2010年印度经济以年均8.5%的速度增长时,印度本该实施上述改革。过去两年中,腐败丑闻不但令总理辛格领导的政府难以集中精力应对经济问题,而且削弱了政府的政治资本。随着2014年全国议会选举临近,改革的希望将变得更加渺茫。

华盛顿邮报8月2日报道说,印度的报纸一致断言,缺乏有效的领导给印度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印度周二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后,印度政客们不是发誓如何改善印度的电力体系,而是争相拉别人做替罪羊,印度总理辛格甚至没有为停电事故向全国老百姓说一句安抚的话,印度政府对是何原因导致6亿多印度人周二都遭受断电之苦依然说不出个所以然。

更加糟糕的是,印度每年发出来的电可能有高达40%要么被偷去了,要么因输电线路绝缘不好而散失掉了。


华尔街日报说,印度作为投资者宠儿和崛起中超级大国的地位都受到了质疑。电力领域的问题让印度暗淡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遭遇国际收支危机后,印度还没有遇到过像当前这样暗淡的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