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火曜日

从珍宝岛看钓鱼岛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上来看,钓鱼岛与珍宝岛一样都是中国的故有领土,但要从强权手中拿回那怕一寸土地都是极其艰难的。

当时强大的苏联帝国陈兵百万于中苏与中蒙边境,可见中国是顶着多大的压力决定在珍宝岛向苏开战的。毛泽东秉承他一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军事思想,是举全国之力,作万全准备之后,才打了这小小一仗的。在土地的得失,人员的伤亡上赢得并不多,但打的是一种气势。这一仗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这一仗对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仗使得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决定联中抗苏,放弃扼制中国的国策,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姑且不说钓鱼岛的资源和经济意义,它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是最有利于中国的一个作战点。一无人烟,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靠我近,离敌远,可以使用陆基武器。这一仗的重要性对中国远大于美国。中国只有在钓鱼岛的争夺上压倒美日,才能真正制服台独,港独,求得祖国的真正统一。我相信中国的上层大有能人在,一定会举全国之力,枕戈待旦,在此一展不怕一战的决心。两军对决勇者胜,看谁先退回去。

钓鱼岛是困境,也是机遇!
 英国《金融时报》21日引述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称,连接缅甸若开邦和中国云南的中缅油气管道将于5月底、6月初全线贯通,正式输气运营,除了将大幅缩短非洲和中东石油出口中国的路程外,还将使中国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文章引述国际危机组织东北亚事务负责人克莱恩的分析称,如果马六甲海峡因为海盗、恐怖主义或军事冲突被关闭,中缅油气管道将为中国提供新的输油线路。北京还担心,如果台湾海峡或其他地区发生冲突,马六甲海峡也面临着被美国切断的风险。据悉,该管道年输油能力达2200万吨,输气能力达120亿立方米。
  美国国务卿希拉妮在即将离任之际,就钓鱼岛问题发表明显偏向日本的讲话,进一步助长安倍晋三政府的嚣张气焰。可以说,中日一旦擦枪走火,责任全在美国。

  近月,面对持续紧张的钓鱼岛局势,美国始终讲两句话:在钓鱼岛最终主权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承认钓鱼岛在日本行政管辖范围内。现在,希拉里加一句:反对任何寻求破坏日本行政管辖的单边行动。言下之意,就是指中国公务船巡航钓鱼岛破坏亚太稳定,挑战美国利益。
  希拉里这席话很危险,接下来,安倍政府将要求美国协助,保护日本在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共同驱逐中国公务船。如此一来,中美之间迎头相撞将不可避免,美国势必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到时只会让日本渔翁得利。

  事实上,现在的安倍与当年的陈水扁一样,都是麻烦制造者,是亚太不稳定的因素,美国政府至今仍然不遗余力地为其背书,相当于为虎作伥。中国官方喉舌已警告美国,有甚么话想好再说,图一时之快,由着性子乱来,不符合美国的大国身份,有损美国的战略利益,绝非虚言。

  和战开关白宫掌握

  希拉里在临别秋波之际说一通过头话,或许是其个人风格使然。希拉里在对华问题上历来持强硬立场,虽然在要求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时曾经低声下气,说甚么同舟共济,但实际上她是美国重返亚洲、编织对华包围圈的主要操盘手,也是绥靖日本挑衅中国的幕后推手。今时今日,希拉里仍固执己见,目的就是要绑架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使美国这架战车继续在围堵中国的大道上疾进。

  不过,华盛顿一些有识之士已认识到钓鱼岛之争升级的危险。比如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表示,如果中日因为钓鱼岛主权争议爆发军事冲突,而美国因为《美日安保条约》被卷入其中,实在愚蠢之极。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李侃如则上书奥巴马,认为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是在催生而不是消除糟糕的安保后果,奥巴马应权威性地澄清美国不持立场的态度,以消除中国的疑虑,并建议奥巴马及早同习近平建立稳固的私人关系,利用今年春天采取主动措施,巩固和加强最核心的美中双边关系。这些言论说明,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对华外交政策可能出现微调,希拉里的话只是强弩之末。

  某程度上,中美日三国和战的开关掌握在白宫手中,如果美国继续放纵安倍,中美之间的太平洋今后恐难有太平,中日之间一衣带水也将变成一衣带血。对中国来说,现在的政治外交角力已到了关键阶段,只有不畏战不避战,才能最终止战。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日前表示美国承认钓鱼岛在日本行政管辖范围内,反对任何寻求破坏日本行政管辖的单边行动。如何理解日美互动中政策和措辞的变化,来看凤凰观察。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共同会见记者时称,美国承认钓鱼岛在日本行政管辖范围内,反对任何寻求破坏日本行政管辖的单边行动。
  希拉里即将卸任,在她任美国国务卿期间,其个人外交风格给美国外交特别是亚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带来深远影响。从美国角度和希拉里的个人性格来看,希拉里是一个有丰富历史评价的国务卿,但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令即将引退的希拉里晚节难保,对她的历史地位注入负能量。

  有理由认为,希拉里希望看到由她所主导并推行的亚洲政策也占有历史地位,而不是随着她本人的离去而改弦易帜。

  外界观察,希拉里的继任者克里的行事风格或许和他强势的前任有较大区别,希拉里版本的包括美日,中日,中美关系在内的外交思路是否回调,是未来奥巴马国安团队理念的重要看点。

  希拉里的语气中的不容商议,是试图固化过往四年的政策,还是给继任者留下更大的回调余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希拉里言论遭到中国外交部、官方通讯社等强烈质疑的讲话,或许还不能被视为美国和中国摊牌的迹象。

  加强美国和日本的安保同盟关系并不出人意外,但日本试图检验这层关系的诚意或含金量,并非美国意愿。如果将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争端看成一出戏的话,美国并不愿意双方都演过头。

  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希望确保日美同盟这一外交轴心,同时需要实质性快速提振经济,包括贬值日圆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某种程度上已经和美国的量化宽松,和奥巴马5年内出口翻番的目标相冲突和对撞。

  摆在安倍面前的是一道包含外交和经济的错综复杂的组合方程式,作为鱼和熊掌的外交和经济问题,新首相如何取舍和平衡,可以确定的是日本和美国在平衡算计一切得失的时,中国不会仅仅当一个看客。
  中日因钓鱼岛争议引发的对立升温之际,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近日在考察济南战区时登上一艘战略核潜艇,引起关注。可发射洲际导弹的战略核潜艇是中国核威慑王牌之一,有军事专家认为,许其亮此举对内旨在鼓舞军心,对外则是警示美国和日本,表明军方捍卫国土的决心。

  《解放军报》昨日报道,许其亮在总政治部副主任吴昌德、海军政委刘晓江、济南军区司令赵宗岐陪同下,到驻河南洛阳和山东青岛的部队调研。他先后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总装备部某基地和北海舰队等单位视察,在连队和水兵食堂与官兵一同进餐,并指示部队要坚持不懈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做到一切工作向打胜仗聚焦。
  或以最新型潜艇宣示实力

  中央电视台前日播出的片段显示,许其亮在视察期间登上一艘停泊在青岛港口的潜艇,但未提及该艘潜艇的型号。央视网相关报道称,许视察的是战略核潜艇。内地多个大型新闻网站转发视频截图时称,许视察的是092型潜艇,澳门国际军事学会会长黄东则指出,许可能视察了更新的「094」型核潜艇。

  中国现有战略核潜艇包括1970年代研制的092型及近年才服役的094型,西方军事分析相信后者可携带射程上万公里的「巨浪2」型洲际导弹。黄东向本报指出,「094」型近年一直处于有艇无弹的尴尬局面,不排除许藉今次视察向外宣示「巨浪2」型的研制工作取得成功,「094」型将可出海测试。

  海监船今年第4度进钓岛

  美国国会授权的一个委员会在2012年报告中指出,中国可能在两年内部署实战潜射核武器,实现由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空投核弹组成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黄东强调,「094」型是否具备实战能力,仍须透过卫星图片等作进一步分析,但中方在美国于钓鱼岛问题上向日本倾斜之时亮出战略核潜艇,显然有警告美国的意图。

  另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中国海监137、23、46三艘船组成的编队,昨日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其间曾对日方船只进行跟踪监视,并严正声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要求日船立即离开中国领海。日本传媒引述海上保安厅消息称,这是中国海监船在今年内第4度进入钓鱼岛的「日本领海」。
 据报道,昨日,在外交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有媒体称中国应准备为钓鱼岛一战」,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意志和决心坚定不移,同时一贯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领土争端。

  发布会上,有媒体问,中国部分媒体称中国应准备为钓鱼岛一战,中国政府对此持何立场?为解决钓鱼岛问题,中方对日方有何具体要求?
  洪磊表示,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中方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意志和决心坚定不移。同时我们一贯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领土争端。中日之间就钓鱼岛问题保持着沟通。我们希望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切实地冷静对待,显示诚意,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磋商找到妥善解决和管控问题的办法。

  另外,还有媒体问,据报道,日本外务省发言人称,中国军力建设正在改变本地区的安全环境。中方采取胁迫手段增加在日本「领海、领空」物理性存在,试图改变现有秩序。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洪磊表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其领海是中国领海。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领海巡航是履行中方管辖权的正当公务行动。

  长期以来,中方一直坚决反对日方在钓鱼岛及其领海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活动,日方的所谓「存在」和「管控」从一开始就是非法和无效的。中方有决心、有能力坚定维护钓鱼岛领土主权。

  日公明党党首携安倍亲笔信访华

  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今起将携带首相安倍晋叁的亲笔信访华,这是安倍政权上台以来,首个访华的执政党政治家。

  1月19日,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与日本首相安倍晋叁举行会谈,双方就改善日中关系作为迈开政治对话的第一步达成了共识,并确认了由22日起访华的山口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转交安倍亲笔信。安倍当天就此称:「尽管日中两国之间出现摩擦,希望此行能为通过政治对话改善关系迈出第一步。」

  日本公明党是当下安倍政权的联合执政党,其政治决策将直接影响自民党的判断。在公明党历史上,其创始人池田大作是中日建交的推动者,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

  自安倍政权重新上台后,公明党也再一次成为了执政党。而从今年初开始,山口那津男就在各种场合高调表态要改善中日关系,系列发言引起日本国内关注。

  在访华前的1月21日,山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看法,称「钓鱼岛问题现在仍然难以解决,冷却化处理依旧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即主张应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

  山口那津男将于22日至24日访华,山口此行除将会晤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塬国务委员唐家璇之外,还希望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举行会谈。这是自日本去年9月将钓鱼岛国有化中日关系遇冷后,中日间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进展

  中方海监船钓鱼岛跟踪日船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昨日,中国海监137、23、46船编队继续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其间,中国海监编队对日方侵权船只进行跟踪监视,严正声明我国政府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要求日船立即离开。

  新闻背景:日本公明党简介

  Komeit ;Japanese Clean Government Party

  日本政党,自称是贯彻中道主义的国民政党。1964年11月成立。前身是宗教团体创价学会于1961年创建的公明政治联盟。1964年11月改称公明党,通过了沿用王佛冥合说的党纲。1964~1969年间,实行政教合一体制,党员来自学会会员。中道主义和人性社会主义是公明党纲领的理论基础。中道主义具体内容包括:把人视为最高价值和目的的人性主义;把社会看成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宗教等组成的多极结构的总体主义;主张通过议会制民主实现社会变革的渐进主义;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党的最高机构是中央委员会。执行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13个职能局。党员21.3万人,主要成分是中小资本家、职员和青年学生。妇女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一半。1989年起,石田幸四郎任委员长,市川雄一任书记长。机关报《公明新闻》和《公明新闻星期日版》;理论刊物《公明》(月刊)。
曾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原中共政治局委员杨白冰遗体昨在北京火化,备极哀荣,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都前往送别。在花圈排名中,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首次排在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后。

  昨日杨白冰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官方报道献花圈者名单中,国家主席胡锦涛排名第一,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排名第二 ,随后依次是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以及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及张高丽等政治局常委。而江泽民排名则在张高丽之后。十八大前,有江泽民出现的集体官方活动中,江泽民的排名都紧随胡锦涛之后,居第二位。
  十八大前排名仅居胡总后

  有报道称,江泽民在十八大结束后,曾写信给习近平,要求在今后的领导人礼宾顺序中,和其他老同志排在一起。

  杨白冰是前国家主席杨尚昆胞弟。1987年中共十三大后,杨尚昆、杨白冰分别出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被称为「杨家将」。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杨白冰率将领高调宣称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矛头直指江泽民,被明升暗降,进入政治局但免去军职。
中国在秦汉发生第一次的制度变革,从分封诸侯分权制的封建社会转变成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这一变革起自商鞅变法,成形于秦始皇。项羽企图恢复旧制度,却失败了;而刘邦的胜利说明秦朝灭亡了,但是秦制却延续下来,直到中国文明遇到了西方文明。


1840年以来,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遇到了挑战,东西方文明碰撞在一起。中国不能不在这个"千年未遇之危局"中挣扎图存,先是洋务运动,后是戊戌变法,然后是君主立宪,最后汇聚成一个洪流要走向共和。


但是,制度的变迁是长期的也是痛苦的,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残酷战争,付出了多少人的非正常死亡?走向共和的道路遇到了毛泽东为首的复辟力量的阻挠,一个号称"共和国"的中央集权国家逆转了向西方文明学习的步伐。数百万受过西方文明影响的知识分子被打击,中国的大门被毛泽东重新关闭了近三十年。


毛泽东是中国文化土壤中酝酿出来的独特产物。毛泽东不是历史伟人,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是历史巨人。历史人物已经不是他个人了,而是代表着历史的力量。毛是秦始皇代表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在今天的历史符号。反对毛泽东,必须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也必须反思儒家文化是如何支撑了中央集权制度。毛逆转了中国走向共和的潮流,因此他是一个改变历史的巨人,但他绝对比不上秦始皇。秦始皇开创的新制度决定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走向,而毛泽东只是秦始皇制度的最后的回光返照,只是暂时打断了中国走向新文明的步伐。


虽然毛让中国暂时避免了中西文明的撞击,但是鸵鸟式地逃避无法减轻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压力。为了中国能够生存下去,邓小平不能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洋务运动。这一次比起慈禧的洋务运动在经济上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但是今天的中国在文化上比清朝末年更加的脆弱,因为毛泽东已经彻底摧毁了中国文化的精华,真正让中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心。中国人第一次仿佛用价值观的裸体展现在世界各个文明前面。中国人在信仰上空前的困惑,这标志着中国文化又一次在崩溃当中,恰如春秋战国前中国古老信仰体系的崩溃一样。


中国的未来不是分封诸侯的分权制度,而是地方高度自治的联邦制度。学工程的人们都知道,集中控制的系统是简单的、小规模的系统,而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必须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高度集中控制的,结果就是强迫庞大的社会成为整齐划一、单调的简单系统。全中国采用同样的课本,看少数几个电影,严格限制人员的流动。中央集权社会一定是死气成成毫无创造力的社会。


中国未来的数十乃至百年如同春秋战国,将是十分悲惨的混乱期。邓小平的经济改革让中国貌似崛起,其实只是大历史潮流的一个小浪花。中国文明远远没有从毛泽东的复辟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专制与共和之间的拉锯战也许还要持续好几代人,如果环境污染没有将我们的人种彻底消灭的话。从鸦片战争以来已经170年了,但是中国文明的转型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文明的更新需要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未来几代乃至十代人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历史漩涡,中西方文明冲撞空前,只有春秋战国可以比拟。今天的中国人很幸福,有机会经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文明的变革与制度的创新。今天的中国人很悲惨,不能不在全社会不知所措的价值混乱中生活,承受制度变迁带来的各种人间悲剧。一个长治久安、安居乐业的中国还遥遥无期。
寡言博一篇引发思考的好文 国家冲突, 如何计算优势和劣势,理性冷静探讨现代世界战争的演变控制与结局,可惜参与讨论评论者不多。俺有感而回帖,现在单独挂出来,希望引发更多认真理性思考目前中日对峙的网友更多思考。

关于国家实力与势力对比,关于二战后世界的局部与整体战争,冷战时代美国西方有过汗牛充栋的著作,其中不乏振聋发聩的名家与著名研究理论成果。如果缩小到寡言博此文具体的两国或者大国与小国交战的范围,(俺估计读者不难联想楼主在指目前潜在的中日或者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的战争考量),其实最核心最具体的问题就是:战争发动者的战略目的目标是什么,整个世界对这场战争的反应,以及发动者参与者的对战争战略目的目标的认识与态度。
朝鲜战争与越战的大背景,是二战后苏美世界对抗。整体态势是苏联在世界范围影响与势力的扩张,美国的防堵应对(老毛很清楚地表述了这样的认识判断,只是他的出发点以及目的不同于俺和世界任何其他人),同时是苏美都进入了核时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之处:两个对抗阵营的首脑,苏联与美国,其最高领导人与领导集团,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到美国的各位总统,无论从个人还是最高决策集团,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到个人品质,都不是希特勒那样可以丧失全部理智良知的疯子:就是说,他们不但清醒认识到核大战将导致同归于尽的世界毁灭,同时他们都不是那种孤注一掷管他身后洪水滔天的丧尽天良的独裁者。因此,这种MAD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确保相互毁灭就构成一个恐怖平衡,双方都心照不宣地极力避免正面全面不可控制不可转转的战争升级,比避免撞到核大战同归于尽。这就把二战后的国家战争控制在局部战争和"代理人战争"。

而即使是局部战争,只要是拥有核武力量的大国直接冲突,要控制在局部不升级到全面较量,也非常难得。几乎只有毛时代同苏联的边境冲突珍宝岛之战一个孤例。而珍宝岛冲突,也确实曾经导致了莫斯科郑重考虑在美国理解同意默许下对中国实行核打击,一举摧毁中国的核基地。当然,庆幸的是,美国无法理解同意苏联此想法。美国对此的反应,是基于如下三个基本认识判断:一是动用核武的门槛不能降低到如此地步,二是中苏交恶的实质是共产阵营内部分裂, 三是珍宝岛事件实际上主要是毛泽东为了国内政治需要进行的宣传煽动,毛泽东并没有真正同苏联进行全面军事对抗, 真正争夺领土或者进攻苏联的打算与计划。而没有美国的默许同意,苏联不敢贸然对任何国家――哪怕是美国的敌对国家,使用核武器。这就是冷战时期核阴影下的和平, 以及冷战阴霾下代理人战争热点可控的基础。朝鲜越南战争,都没有超出这个可控度――有撤退的出路,有停止键。

应该说,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先突破了代理人战争规矩,美国直接披挂上阵。但是,有明显的史实证明美国不是首先挑衅进攻发动战争的一方,按照中共的标准官方用语,应该叫"自卫还击战"――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还击阻遏共产主义的武装暴力扩张进攻进犯,而且是通过启动联合国宪章与程序。美国不但在道义上程序上符合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同时在核武和常规军力以及综合实力上也远强过苏联,而且实际上符合斯大林需要和理解的底线:避免苏美两大国同归于尽式的互相毁灭。所以就有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苏联对于联合国按照宪章第一次启动维和机制干预朝鲜战争的讨论与决议,放弃使用否决权,而以笑话般的"不同非法代表中国的蒋介石代表共事"的借口缺席联大安理会表决,让联合国名正言顺组建"联合国军"在美国率领下开进朝鲜,让毛中国成为试牛刀的"代理人"同美国进行非对称型的战争。

美国当然也有了惨痛的教训。因此,越南战争就没有完全按照朝鲜模式进行。
伊拉克阿富汗,则提供了世界核武恐怖平衡下,美国一强独大"非对称战争"的另类例子:国家民族战争中的优势劣势,不是那么容易理性计算的。战争的目的和战略目标,不是体育竞技那样容易明确定位的。美国人至今说不清打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真正战略目标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明确:美国没有宣称要把伊拉克阿富汗变成美国殖民地,也没有说就只是要干掉萨达姆和塔利班。前一点,使得其他大国特别是核武大国,没有卷入同美国开战较量的冲动与理由。后一点,使得美国人没法有取得战争"胜利"的战略意义标准,而可以明确衡量的只有惨痛的代价。

而中日美俄直接卷入对抗的战争,无论是领土还是其他攸关利益冲突,是真正的世界博弈:战争棋局一开,没有简单的我吃掉你多少卒,你打掉俺几个车马炮然后逼和的问题:要到"将死"才结局。而现代核恐怖平衡下,没有将死对方自己保住帅的结局。在这个意义上,钓鱼岛不会是珍宝岛――启动的按钮容易按下,但是没有停止键。这个核反应,不是密封壳里面的那种。没有战略意义的大国直接战争,在今日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大国较量的战略意义,战争威慑与危险。而中日美俄较量甚至威胁开战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俺的话就暂且到这里,留下大家思考吧。
国家多有冲突。当领导人考虑手中选项和下一步应对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占有的优势以及自己的弱点。在某种意义,如何计算优势和劣势,又如何判断对冲突的影响是外交军事最大的技巧。

历史上,国家冲突主要表现形式是陆地战争。 在长期军事实践中,据说军事家总结出若干基本规则,一条就是"进攻方需要有三倍优势"。 古今中外战争艺术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在总实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如何在局部主攻战争集中优势兵力。 当然所谓估计优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包括数量,装备,质量,经验,军心等因素。

当双方实力相差不大,战争往往演变为两败俱伤的战争。 历史上也有"皮洛士的胜利", 也有惨败后的胜利者成为在中立第三方的目标和牺牲者的例子。

现代历史,美国是参与发动战争最多的国家。 中国参与的战争也不少。 美国参加战争虽多,除了朝鲜战争外,其他敌国其实都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差极大的国家,我们对这个事实不能不重视。

二战后,苏美实力相仿。苏联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但幅员广大,军事力量超强,可说和美国平分秋色。 有意思的是,美苏虽然有意识形态重大差别,苏联还有一度以消灭资本主义为自己的目标,但双方在直接对抗方面非常谨慎。 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核协议,努力把未来冲突的危害缩到可以控制的范围。 说到底,两方都认为自己的优势不足以抵消对方在另外一方面的优势,没有任何把握能把战役的胜利变成战争的胜利。

战后美国选择战争对象其实相当谨慎,选中的敌国常常和美国实力相差极大,而且在国家上没有多少朋友。 朝鲜战争也许是场例外,为唯一与"大国"交锋的战争。 当时中国经济实力虽差,但按人口幅员军队数量考虑还是大国。 公平而论, 美国是被动卷入这场战争的。 事前杜鲁门总统三番五次表态,如果中苏出兵,美国将止步三八线。 如果中国不是派志愿军出战,而是正式宣战而后出动正规军, 朝鲜战争如何演化是个极有意思的问题。

朝鲜战争双方误判极多,这里不详谈。只谈两点,一点是苏联不出兵不表态(甚至在联合国投票弃权)对美国的"误导",另外是文化的差别。 欧洲国家战争很少不宣而战, 脱亚入欧的日本奇袭珍珠港前也预定递交宣战书(但耽误),但历史上亚洲国家战争宣战从来不是传统。

除去朝鲜战争,美国各次战争的对手都是中等以下的国家,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和美国相差极大。但战争结果表明实际实力差距并不像表明看起来那么大。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美国方面军事花费十倍于对手而无法取胜。 这是否是因为社会制度呢? 苏阿战争给了一个反例,苏联有极大军事经济优势,照样碰了一鼻子灰,证明战争经常不按照优势一方的思路走。计算优势是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不能不说美国吸取了某些教训,对战争演变的估计比前更谨慎。 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军人的心理和思维有极大影响。

在现今这个世界,如果美国能动用核武器,美国应该是世界第一强国,有绝对优势。 美国核武库基本具有第一次核打击力量, 即使俄国承认这个事实。 但是现实是,美国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基本没有用, 无用到这种程度, 美国愿意把自己三叉戟导弹改装常规弹头。 我觉得,在北朝鲜这样的国家,核武器才真正能发挥威力, 因为使用核武器的一个前提就是得把大量平民和核武器绑在一起。 如果核能成为讹诈的一张王牌,前苏联解体后,俄国应该使用这张牌讹诈西方得到大批经援, 事实是俄国反而向美国求援销毁自己的核武器。 可见,至少对于俄国而言,核武器没有多少讹诈功能。

抛开核战争的可能,我们又如何估计各国的优势呢? 美国仍旧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对大国甚至中等国家而言,只有相对优势。 当然地理环境也起了一定作用。 不考虑技术优势,按数量算美国全部航母舰队加起来的空军实力,大概和大国或中等强国相仿。 对于弱国美国才有绝对优势。 但多数情况,打弱国又有多大意义?

中国现在经济上是世界第二强国,陆军可说数一数二。但就海空军而言,恐怕仍在美国之外强国集团中。虽然好像要脱颖而出,尚需时日。中国有优势,但只是相对优势,并不具有绝对优势。

中国的优势能让中国抵抗周边国家联手进攻而不败但不足让中国主动进攻周边国家而必胜。

有意思的是,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空军在数量上应该算有绝对优势,但中国空军几乎没有露面,中越之战仍旧是传统的陆地战争。

美国国力在不断衰落,美国战略也在相应调整, 从打赢两场战争到现在最新的一场常规战争不败。 中国和周边许多国家都有过战争,到底中国的战略是什么呢? 同时打赢三场中等规模战争? 同时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和一场中等规模战争? 连续打赢两场战争? 没有人知道。 这许许多多问题, 还值得我们加以关怀。

让我们用下面的估计结尾,在目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其他重要国家有绝对优势,战争大概还将是政治的延续, 而不是最终解决方案。 今后十年二十年,是否国家形势演变能打破这种准平衡? 或许有国家愿意冒险,那是一个大问题。

心理最紧张的国家可能是面对核伊朗。 伊朗领导不止一次表示对以色列的极端敌意, 以色列国土又小到经不其第一次核打击。 以色列有足够的优势吗? 会如何对付伊朗呢? 有了核武器后的伊朗,到底如何使用核武器呢?

不过至今为止,以色列和伊朗还是嘴仗。 有了核牙齿的北朝鲜也至今相当克制。 印度巴基斯坦这个热点也还没有到沸腾之点, 相比之下, 中日和南海恐怕还算不得炽热,只能算是粉红地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