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周强和胡春华到底还是不是胡锦涛属意的真正核心人物呢?"种种迹象来看,老胡最属意的,即非两强(李克强、周强),也非小胡,而是另有其人,"知情者説:"这个人就是令计划。"
"作为中办主任,令计划不仅是胡最信任的第一秘书。在中共体制下,胡之公私,皆为事关国家之大事。所以无论胡的家事还是国事,令都有第一时间协助处理之责任。从中共官场逻辑看,令即是胡,"知情者説:"令的一些话,估计连胡的儿子女儿家属亲戚们都得听,何况中共大小官员?尤其是在人事任用方面,令计划负有甄别、考察、推荐之责,可以说,所有由胡提拔的官员,都是经令之手上位的。令实际上是胡身边的组织部长。"
在处理为世界所关注的薄熙来问题上,令计划更是成了胡锦涛可以信任的不二人选。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对薄熙来3月9日在重庆开放日上的"告白",采取的是"听而不播,视而不报",就是遵照令计划的要求。
知情人对明镜月刊称:"是令计划下令要求中央级媒体'封口'的。不仅如此,是次对薄熙来的处置就是由胡锦涛直接命令令计划秘密执行,包括动用"御林军"中央警卫局在内的内部文件的签署和落实都是由令计划亲自操办的。"
胡锦涛要力推令计划入常?
令计划到底何许人也?何以不显山不露水之间拥获如此大的权力?
其实早在2007年令计划坐进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宝座,随后在十七大上进入中央书记处时,党内就此起彼伏,不时响起质问:令计划是个什么人?不就是那个站在胡锦涛身后不言不语的娃娃脸随员吗?他何德、何功、何能,凭什么乘坐直昇飞机,接二连三加官进爵,进入最高决策圈,成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个心照不宣的答案是:令计划赢得了胡锦涛的高度信任。
2010年年初,从接近中央高层的人士那里,传出一个信息:对于中共十八大布局,胡锦涛现在最费思量的是,如何提携令计划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
对这一信息,不少人嗤之以鼻,认为胡总书记是如此谨小慎微之人、又并非强势掌权,他怎么会给自己提出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列举令计划的种种弱点、不利因素:令计划在中国权力结构各大板块中,除了直接服侍胡总书记以及身属"共青团派"外,几乎没有别的政治渊源。而他虽然因为在共青团岗位上工作了近 20年,感情和人脉很深,但他当时多半也是扮演幕僚的角色,最高只担任过共青团中央
宣传部部长,欠缺权威性。更关键的是,在令计划的资历中,完全没有经历过在地方担任党政主管的台阶,这可以说是他的致命伤;令计划除了给胡总书记安排视察和出访、字斟句酌地给胡总的文章把关、毕恭毕敬地站在胡锦涛身后保驾,没有在任何有关全党、全国和全军的重大事务中展现自己的任何创见和韬略——他若上去,如何让上下心悦诚服?
但是也有人认为,此事未必就那么"异想天开"。诸侯资历并非进入最高层的必不可少的硬杠杠,当年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人,进入中央决策层前也并没有当诸侯的资历,而他们当时又拿出了什么治党治国的锦囊妙计?
至于这是否胡总书记的"不可能的任务",有人也说,全看胡锦涛是否愿竭尽全力。如果他将"令计划进常委"作为自己与其他派系讨价还价的优先条款,甚至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唯一交换条件,为了令计划,他宁可放弃其它主张,怎么会办不成呢?
分析家认为,说到底,问题可以归结为:胡总书记是否认定令计划是他的路线的最忠实接班人、他的利益的最有力保障者?如果是,令计划就会排闼直入政治局,如果不是,他就没戏。
要找到答案,就需要探究:令计划究竟为胡总书记做了什么?或者换个问法:令计划究竟为党国做了什么,让胡总书记认定必须让他在未来的政治局常委中有七分或九分之一的决定权?
然而,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共青团的"五朝元老"
令计划,1956年10月生,正是中共八大刚刚闭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之时,山西平陆人。令计划一直用的是"令"姓,据其自己介绍,确是"令狐"的简称,但一出生就这么简称下来了。
令计划在全党、全国民众面前亮相,不过十几年光景。在此之前,除了共青团系统和中央办公厅内的一些官员,这个名字几乎无人知晓。
2000年6月,"令计划"这个特别得让人一见难忘的姓名,首次出现在报端——他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身份为中宣部长丁关根出访送行,随后又陪同胡锦涛出访亚欧五国,在社会上开始曝光。
一般认为,令计划出身一个基层干部家庭。其实,他和李克强一样,父亲的级别在地方上都不低。令计划的父亲令狐野曾是晋察冀边区第一任医药局长,任过陕西省华清干部疗养院院长,晚年他住在山西运城市干休所,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令狐野当年特别喜欢看报纸,五个子女的名字均取自于当时报纸上一些见报率较高的词汇,分别是令路线、令政策、令方针、令计划、令完成,其中令方针为女儿,是运城市医院院长。令计划为三子,大哥令路线早已去世。
二哥令政策先后担任过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和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令计划的弟弟令完成,曾长期在北京新华总社的瞭望杂志社、内参部门工作,后来昇为新华社部门主管,近年在网络公司任职。
在官方发布的令计划简历中记载:"1973-1975年,山西省平陆县知青,县印刷厂工人。"这里有意将"知青"和"县印刷厂工人"放在一起,着意向人显示,令计划这两年都是在社会最基层。实际上,令计划在农村插队时间极短,而当时进工厂也并非一般人所能办到的。据调查,1973年12月,17岁的令计划一度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上山下乡,成为平陆县一名插队知青;但没多久就脱离农村,在其他知青艷羡的目光中进了县印刷厂当工人。究其原因,与他父亲的干部身份有直接关系。
1975年6月,不到19岁的令计划,再次得到机会,被视为"根正苗红",进入共青团平陆县委工作,不久被提拔为平陆团县委副书记。1978年12月,他被调到中共山西省运城地委任职。1979年,重新恢复的共青团中央在全国选拔干部,23岁的令计划被选中,被安排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这样的起步,为令计划日后担任高层要职,奠定了重要基础。那时正是也来自山西的韩英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时期。
不久,令计划就被安排为团中央书记处主管宣传的书记高占祥的秘书。按照编制规定,高占祥这一级官员还没有资格配有专职秘书,但他的工作极其繁重,确实需要一个专职秘书,于是组织部门采取了一个变通办法:令计划名义上还隶属宣传部,但是全职跟随高占祥。高占祥分工主管宣传口,这样一来,哪怕就是团中央宣传部长,对令计划也要另眼相看。
王兆国、胡锦涛等人在1982年秋冬先后被邓小平、胡耀邦调到团中央,党中央本来有意让团中央书记处老班子中的高占祥再留一段时间,对这些新手"传帮带",但事到临头突然有了变故,于1983年年初调任河北省委书记,为四把手。
高占祥在去石家庄前徵求令计划的意见,是否愿意随自己调任河北?令计划盘算一番,认为还是留在团中央更有前途,就婉言谢绝了。倘若令计划一直跟随高占祥,就不一定有今日的辉煌了,因为高占祥后来的仕途停滞不前:历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2001年退下,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1983年,文凭升值正是大势所趋,组织部门强调干部要"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在团中央机关一直没有一官半职的令计划,领会到文凭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他争取到领导点头,1983年8月脱产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政教专业学习。两年拿到毕业文凭后回到机关后,果然开始升迁:1985年 7月
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1990年6月昇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国共青团》主编;1994年6月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他后来又在职拿到湖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文凭。
关于令计划,《胡锦涛传》作者之一任知初曾分析说:与李源潮、李克强这些一调到团中央就担任领导职务、在共青团岗位上只工作了几年的政治新星不同,令计划在共青团的岗位上工作了20个春秋,而且是从基层、从一般干部起步,虽然更为艰难漫长,其共青团的人脉关系更为深广,对共青团的感情也更为深厚。
1995年12月,先后经历了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五届团中央第一书记,堪称"五朝元老"、已经39岁的令计划,从共青团的岗位上转业,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三组负责人。 1998年6月,他昇任中办调研室主任;一年半之
后,1999年12月,昇任中办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中办调研室主要是为政治局常委负责起草报告、文件、讲话等。
1999年底,令计划昇任中办副主任兼胡锦涛办公室主任,成为副部级高官,也是中办最年轻的副主任,2000年8月,又增加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头衔。
2012年8月22日水曜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蔡英挺率军事代表团20日启程赴美访问。美国《汉弗顿邮报》就此评论说,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访美仅3个多月后,中国高级军方代表团再度访美。
对此次访问,中美双方均未作事先预报。《华盛顿邮报》21日称,中国官方媒体在军方代表团启程第二天发布短讯,称"随行主要人员包括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广州军区的高级将领",五角大楼则稍透露代表团行程:包括访问美国得克萨斯州胡德堡陆军基地。双方均未发布更多细节。
《汉弗顿邮报》称,近10年来,除个别时候中方因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暂停交流,中美双方高层军事互访基本每年举行,但近来更为频繁。
合众国际社评论称,美国官方军方一直十分希望和中国保持密切高层军事接触,且在局势微妙、复杂时更加渴望,其目的首先在于增加双方接触机会,避免误判造成严重后果,其次,美国一直担心中国"防务不透明",认为密切双边军事交流是"透明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但中美双方的军事接触是小心翼翼的。《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国防部长对中国二炮司令部的访问仅有两次,中国二炮司令的访美日程则一直"未能落实"。去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不接待中国人参观美国宇航中心,去年10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到美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参观计划因美议员阻挠搁浅,美国《大西洋月刊》就此评论称,即便在冷战最紧张时期,美苏在太空领域仍有飞船对接等密切合作,而今美中在航天方面合作受阻,有损各自利益。
对此次访问,中美双方均未作事先预报。《华盛顿邮报》21日称,中国官方媒体在军方代表团启程第二天发布短讯,称"随行主要人员包括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广州军区的高级将领",五角大楼则稍透露代表团行程:包括访问美国得克萨斯州胡德堡陆军基地。双方均未发布更多细节。
《汉弗顿邮报》称,近10年来,除个别时候中方因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暂停交流,中美双方高层军事互访基本每年举行,但近来更为频繁。
合众国际社评论称,美国官方军方一直十分希望和中国保持密切高层军事接触,且在局势微妙、复杂时更加渴望,其目的首先在于增加双方接触机会,避免误判造成严重后果,其次,美国一直担心中国"防务不透明",认为密切双边军事交流是"透明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但中美双方的军事接触是小心翼翼的。《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国防部长对中国二炮司令部的访问仅有两次,中国二炮司令的访美日程则一直"未能落实"。去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不接待中国人参观美国宇航中心,去年10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到美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参观计划因美议员阻挠搁浅,美国《大西洋月刊》就此评论称,即便在冷战最紧张时期,美苏在太空领域仍有飞船对接等密切合作,而今美中在航天方面合作受阻,有损各自利益。
"未来中国'东风-41'洲际导弹搭载的核弹头足以瞄准每一个人口超过5万的美国城镇。"中国二炮
部队7月24日进行导弹试射后,研究中国核项目的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菲利普*卡博做出这样的警告。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2日(提前出版)宣称,这次发射的就是中国最新型"东风-41"洲际导弹,它不仅大幅提高了射程,而且还能携带多达10枚分导核弹头打击不同目标。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魏国安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否认试射的导弹是 "东风-41",但他表示,二炮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洲际导弹符合西方描述的特征,"中国必须有限度地发展第三代核武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
《简氏防务周刊》称,从2007年以来,中国网络上出现多张照片,显示搭载"东风-41"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TEL)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报道援引美国匿名官员的话说,7月24日二炮部队发射的就是当前中国最先进的"东风-41"洲际导弹,"这是美国当局首度确认该导弹项目的存在"。尤其让西方关注的是,"东风-41"可能采用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技术。该技术并非是简单地在一枚导弹上装载多枚分弹头,而是让每个分弹头都有独立的飞行弹道,可调整轨迹攻击不同目标。这样每枚反导拦截导弹最多只能摧毁一个分弹头,让反导系统的效能大为降低。一名亚洲军事专家告诉简氏记者,"东风-41"可携带多达10枚分导式核弹头,这将严重动摇美国反导系统的可靠性。
《简氏防务周刊》称,与中国现役的"东风-31"和"东风-31A"洲际导弹一样,"东风-41"可能也采用"冷发射"方式,即借助辅助动力单元把导弹从发射筒内弹射出去,在导弹到达一定高度后再点燃主发动机飞行。报道猜测,"东风-41"属于三级固态燃料推进导弹,与"东风-31"相比,前者弹体直径更大,长度更长,意味着弹头载荷与射程更具威慑性。此外,"东风-41"采用与俄制"白杨-M"洲际导弹相同的TEL三用车作为机动发射平台,比"东风-31"机动平台更具打击灵活性。
对于中国核力量的发展,西方总是投以各种猜疑的眼光。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刊登的报道称,二炮部队7月24日从山西五寨导弹基地向数千英里远的西部沙漠发射新型导弹,这类飞行试验往往会通过限制第一级火箭的工作时间来缩短射程,以确保导弹落入中国境内。
该报道还说,中国一直声称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核力量用于反击针对其领土的核袭击。但由于装备MIRV的洲际导弹是理想的"第一次核打击"(打击军事目标)武器,"东风-41"不仅是中国第一种携带多弹头的战略导弹,而且也具备可靠的"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这可能代表中国将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卡博说,未来二炮部队只需要拥有32部可重新装填的"东风-41"洲际导弹发射装置,其携带的核弹头就足以瞄准每一个人口超过5万的美国城镇。他宣称, "如果中国最终制订了这种针对美国城市打击社会财富的战略,而我们不建设用来抗击的导弹防御系统,就意味着在亚洲增强核威慑力量的终结"。
"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的报道还说,"东风-41"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约1.4万公里,从中国东部或北部发射,足以打击美国全境。早在1992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到"东风-41"项目的存在,但美国认为"过长的研发周期"导致解放军放弃该项目,集中力量开发"东风-31"洲际导弹。美国军事专家费舍尔说,事实证明五角大楼忽视了这种新导弹的研制。
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魏国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具备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的第三代洲际导弹的确是二炮的发展方向,但7月的试射并非以此为目的。他表示,中国的第三代洲际导弹仍处于科研阶段,这次试射主要还是在测试现有导弹武器的性能。
魏国安还表示,从技术上看,第三代洲际导弹完全可能控制全球有威胁的战略目标,提升全球打击能力,但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未改变,中国研制新导弹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是为防范可能挑衅中国的敌对势力。他认为,美俄当前宣称的"大幅削减核武器"才是概念炒作。因为"大幅削减"只是核武器状态的转换,而不是彻底销毁。美俄并未真正销毁核弹头,而只是从高戒备状态转化为低戒备状态。他认为,中国面临的核威胁在增加,必须有限度地发展第三代核武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
关于"DF-41"洲际导弹试射,美国资深媒体人比尔-戈茨(Bill Gertz)2012年8月15在华盛顿自由灯塔(freebeacon.com)网站发表文章,给予了极大关注,文章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中国军方首次试射了其新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DF-41)。美国高官表示该导弹将是中国首款配备多个弹头的战略型导弹。了解试射相关报道的美国官员表示,中国于7月24日试射DF-41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的试射引起了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对中国远程导弹威胁的新担忧。
基于DF-41的移动性、射程、精度和配备多弹头的特性,DF-41具有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能力。此前,中国研发的DF-31 和DF-31A短程洲际弹道导弹被认为是针对印俄设计。美国官员表示,新的洲际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为打击美国境内目标而研制。
中国一直坚称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其核力量用于反击针对其领土的核袭击。但这种新型洲际导弹将加强中国的战略力量,使他们拥有各种中短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从而成为世界上导弹种类最齐全的部队。据信,"东风41"导弹是中国努力研制能突破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的一部分。
前军事情报官员、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成员拉里*沃策尔(Larry Wortze)表示,估计"东风-41"导弹的多弹头中将包括被称为"突防辅助装置"的诱饵弹头,专门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传感器。由于其机动性,"东风 41"导弹很难被探测和打击。DF-41也被认为是中国为击败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而研发的导弹。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拒绝就中国DF-41导弹试射发表言论。试射的详细情节还无法了解。
原美国国防部官员、中国战略核系统专家、2049项目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执行主任石明凯(Mark Stokes)表示:"中国文献中含有DF-41项目的可靠数据。不同于DF-31所使用的动力装置,DF-41看起来使用了新型、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地面试射已进行了数年之久。"石明凯表示,中国军方负责战略打击以及常规导弹研发的二炮正将DF-41纳入其操作性战略储备。
美国情报专家怀疑DF-41是基于俄罗斯远程机动导弹SS-27研制而成,采用了俄罗斯制导技术。研究中国核项目的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菲利普-卡博(Phillip Karber)表示DF-41导弹的试射或意味着外界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评价将明显提高。卡博表示DF-41很有可能将携带三枚弹头。如果中国遵循俄罗斯模式为每个发射车备弹3枚,中国战略型核弹头的数量就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倍以上。未来,部署了32枚多弹头导弹,并有补充能力的DF-41部队足以使中国能打击美国每个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市。
美国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国际评估战略重心高级研究员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表示中国DF-41项目早于1986年便已开始,而美国政府现在才意识到它。"美国国防部没有披露有关DF-41导弹的信息。而2007 年起,DF-41 18轮运输起竖发射(TEL)车的图片在中国网络上可见令他们更加迷惑。""四张运输起竖发射(TEL)车上的图片清晰显示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移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同俄罗斯的现代移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大小类似。"
费舍尔表示此次试射的导弹可能就是美国国防部2011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简要提到的导弹,但该信息又被从今年上交到国会的简要报告中略过。国防部报告称:"除了DF-31 和 DF-31A,中国也可能正在研制携带多枚分导制导弹头的新型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而名为导弹威胁(missilethreat.com)的网站报道称,DF-41能够配备10枚以上的分导式核弹头。
该网站对DF-41的评估报告称,"DF-41具备轻易打击美国的能力,有可能成为中国解放军的核心核打击武器。"该导弹的最大射程预计有8699英里,足以从中国东部或北部的移动式发射车打击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目标。"
中国总共储备了多少枚核弹头还不得而知,但美国情报机构估计中国储备了300到400枚核弹头。DF-41的出现也证实了那些试图降低中国核雄心的专家们的分析有误。例如,美国科学家联盟2008年报道称中国DF-41的项目已被取消。
行业出版物《简氏战略武器系统》2月报道称DF-41将取代中国DF-5 和 DF-5A等旧式、基于发射井的战略导弹。该杂志在其报道中指出"DF-41的研发由中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负责管理。"
部队7月24日进行导弹试射后,研究中国核项目的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菲利普*卡博做出这样的警告。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2日(提前出版)宣称,这次发射的就是中国最新型"东风-41"洲际导弹,它不仅大幅提高了射程,而且还能携带多达10枚分导核弹头打击不同目标。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魏国安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否认试射的导弹是 "东风-41",但他表示,二炮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洲际导弹符合西方描述的特征,"中国必须有限度地发展第三代核武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
《简氏防务周刊》称,从2007年以来,中国网络上出现多张照片,显示搭载"东风-41"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TEL)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报道援引美国匿名官员的话说,7月24日二炮部队发射的就是当前中国最先进的"东风-41"洲际导弹,"这是美国当局首度确认该导弹项目的存在"。尤其让西方关注的是,"东风-41"可能采用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技术。该技术并非是简单地在一枚导弹上装载多枚分弹头,而是让每个分弹头都有独立的飞行弹道,可调整轨迹攻击不同目标。这样每枚反导拦截导弹最多只能摧毁一个分弹头,让反导系统的效能大为降低。一名亚洲军事专家告诉简氏记者,"东风-41"可携带多达10枚分导式核弹头,这将严重动摇美国反导系统的可靠性。
《简氏防务周刊》称,与中国现役的"东风-31"和"东风-31A"洲际导弹一样,"东风-41"可能也采用"冷发射"方式,即借助辅助动力单元把导弹从发射筒内弹射出去,在导弹到达一定高度后再点燃主发动机飞行。报道猜测,"东风-41"属于三级固态燃料推进导弹,与"东风-31"相比,前者弹体直径更大,长度更长,意味着弹头载荷与射程更具威慑性。此外,"东风-41"采用与俄制"白杨-M"洲际导弹相同的TEL三用车作为机动发射平台,比"东风-31"机动平台更具打击灵活性。
对于中国核力量的发展,西方总是投以各种猜疑的眼光。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刊登的报道称,二炮部队7月24日从山西五寨导弹基地向数千英里远的西部沙漠发射新型导弹,这类飞行试验往往会通过限制第一级火箭的工作时间来缩短射程,以确保导弹落入中国境内。
该报道还说,中国一直声称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核力量用于反击针对其领土的核袭击。但由于装备MIRV的洲际导弹是理想的"第一次核打击"(打击军事目标)武器,"东风-41"不仅是中国第一种携带多弹头的战略导弹,而且也具备可靠的"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这可能代表中国将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卡博说,未来二炮部队只需要拥有32部可重新装填的"东风-41"洲际导弹发射装置,其携带的核弹头就足以瞄准每一个人口超过5万的美国城镇。他宣称, "如果中国最终制订了这种针对美国城市打击社会财富的战略,而我们不建设用来抗击的导弹防御系统,就意味着在亚洲增强核威慑力量的终结"。
"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的报道还说,"东风-41"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约1.4万公里,从中国东部或北部发射,足以打击美国全境。早在1992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到"东风-41"项目的存在,但美国认为"过长的研发周期"导致解放军放弃该项目,集中力量开发"东风-31"洲际导弹。美国军事专家费舍尔说,事实证明五角大楼忽视了这种新导弹的研制。
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魏国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具备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的第三代洲际导弹的确是二炮的发展方向,但7月的试射并非以此为目的。他表示,中国的第三代洲际导弹仍处于科研阶段,这次试射主要还是在测试现有导弹武器的性能。
魏国安还表示,从技术上看,第三代洲际导弹完全可能控制全球有威胁的战略目标,提升全球打击能力,但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未改变,中国研制新导弹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是为防范可能挑衅中国的敌对势力。他认为,美俄当前宣称的"大幅削减核武器"才是概念炒作。因为"大幅削减"只是核武器状态的转换,而不是彻底销毁。美俄并未真正销毁核弹头,而只是从高戒备状态转化为低戒备状态。他认为,中国面临的核威胁在增加,必须有限度地发展第三代核武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
关于"DF-41"洲际导弹试射,美国资深媒体人比尔-戈茨(Bill Gertz)2012年8月15在华盛顿自由灯塔(freebeacon.com)网站发表文章,给予了极大关注,文章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中国军方首次试射了其新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DF-41)。美国高官表示该导弹将是中国首款配备多个弹头的战略型导弹。了解试射相关报道的美国官员表示,中国于7月24日试射DF-41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的试射引起了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对中国远程导弹威胁的新担忧。
基于DF-41的移动性、射程、精度和配备多弹头的特性,DF-41具有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能力。此前,中国研发的DF-31 和DF-31A短程洲际弹道导弹被认为是针对印俄设计。美国官员表示,新的洲际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为打击美国境内目标而研制。
中国一直坚称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其核力量用于反击针对其领土的核袭击。但这种新型洲际导弹将加强中国的战略力量,使他们拥有各种中短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从而成为世界上导弹种类最齐全的部队。据信,"东风41"导弹是中国努力研制能突破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的一部分。
前军事情报官员、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成员拉里*沃策尔(Larry Wortze)表示,估计"东风-41"导弹的多弹头中将包括被称为"突防辅助装置"的诱饵弹头,专门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传感器。由于其机动性,"东风 41"导弹很难被探测和打击。DF-41也被认为是中国为击败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而研发的导弹。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拒绝就中国DF-41导弹试射发表言论。试射的详细情节还无法了解。
原美国国防部官员、中国战略核系统专家、2049项目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执行主任石明凯(Mark Stokes)表示:"中国文献中含有DF-41项目的可靠数据。不同于DF-31所使用的动力装置,DF-41看起来使用了新型、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地面试射已进行了数年之久。"石明凯表示,中国军方负责战略打击以及常规导弹研发的二炮正将DF-41纳入其操作性战略储备。
美国情报专家怀疑DF-41是基于俄罗斯远程机动导弹SS-27研制而成,采用了俄罗斯制导技术。研究中国核项目的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菲利普-卡博(Phillip Karber)表示DF-41导弹的试射或意味着外界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评价将明显提高。卡博表示DF-41很有可能将携带三枚弹头。如果中国遵循俄罗斯模式为每个发射车备弹3枚,中国战略型核弹头的数量就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倍以上。未来,部署了32枚多弹头导弹,并有补充能力的DF-41部队足以使中国能打击美国每个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市。
美国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国际评估战略重心高级研究员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表示中国DF-41项目早于1986年便已开始,而美国政府现在才意识到它。"美国国防部没有披露有关DF-41导弹的信息。而2007 年起,DF-41 18轮运输起竖发射(TEL)车的图片在中国网络上可见令他们更加迷惑。""四张运输起竖发射(TEL)车上的图片清晰显示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移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同俄罗斯的现代移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大小类似。"
费舍尔表示此次试射的导弹可能就是美国国防部2011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简要提到的导弹,但该信息又被从今年上交到国会的简要报告中略过。国防部报告称:"除了DF-31 和 DF-31A,中国也可能正在研制携带多枚分导制导弹头的新型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而名为导弹威胁(missilethreat.com)的网站报道称,DF-41能够配备10枚以上的分导式核弹头。
该网站对DF-41的评估报告称,"DF-41具备轻易打击美国的能力,有可能成为中国解放军的核心核打击武器。"该导弹的最大射程预计有8699英里,足以从中国东部或北部的移动式发射车打击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目标。"
中国总共储备了多少枚核弹头还不得而知,但美国情报机构估计中国储备了300到400枚核弹头。DF-41的出现也证实了那些试图降低中国核雄心的专家们的分析有误。例如,美国科学家联盟2008年报道称中国DF-41的项目已被取消。
行业出版物《简氏战略武器系统》2月报道称DF-41将取代中国DF-5 和 DF-5A等旧式、基于发射井的战略导弹。该杂志在其报道中指出"DF-41的研发由中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负责管理。"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