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火曜日

决定二战走向的三次局部战争

历史上,决定后来战争和历史进程的往往是一些小的战役,甚至是局部战役,但这些小战,从后来看,却可以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足以影响如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大的世界级别战争的战争走向。


笔者这里要提的是三次局部战争,一次是苏芬战争,一次是诺门坎战役,另外一次是中国东北的9.18事变。


苏芬战争也叫冬季战役,是一场苏联和芬兰之间的局部战争。苏军在这次战役的失败,当然表面上是苏联胜利了,却奠定了后来苏德战争的大规模的爆发。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这次局部战役苏军表现好一些的话,有可能就会避免后来的大规模和极其惨烈的苏德全面战争。


而苏日的诺门坎战役正好相反,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在满蒙交界处,完胜日本关东军,最后导致日本的北进方略彻底被抛弃,苏联因此非常幸运的避免了两线作战,为将来战胜德国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东北的9.18事变,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不仅致使日本用区区一万人就占领了东北三省,还导致了后来更大规模的中日全面战争。


由此可见,局部战役也非常的重要,战争双方局部的表现,从表面上看好像不是很重要,但往往会决定日后战争的走向。局部往往也会决定整体。


从时间上来看,苏芬战争是在最后,是发生在193911月底到19403月份。这个时候,德国已经在欧洲开打,二次大战已经拉开序幕三个月了。只是,在19398月,苏联和德国刚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已经共同瓜分了波兰。而苏联这个时候,还是非常警惕德国的,因此发起了这次战役,其目的是扩大列宁格勒的战略缓冲地带,因为芬兰的边界离列宁格勒仅仅30多公里,如果德国先占领了芬兰,然后由芬兰进攻苏联的话,列宁格勒就会完全暴露在德军的炮火之下。


苏联那个时候非常狂妄,觉得半个月就可以拿下芬兰,因此很多军队只是准备了两个星期的弹药和食物。苏联军队出动了23个师,50万人,2500辆坦克,500架飞机,兵力和装备都占绝对优势。而芬兰,只有正规军3万人,预备役10万人,也就是13万人马,装备也无法与苏军比,当然,芬兰有一些的国际志愿人员支持,但总数也就1万多人。但是,这场局部战争,不是打了两个星期,而是打了四个月,最后苏联惨胜,但也只是签订条约,芬兰割让了10%的领土给苏联而已。这次苏芬战争,苏军自己报道死亡了4.8万人,伤13万人,后来的资料显示,苏联死亡了17万人,伤病近50万,而芬兰军队仅仅死亡了2.8万人。这种结果,你都无法想象。芬兰军队还创造了以死800人的代价,将苏军第44师全歼,苏军死23千人。这仗是如何打的,难以想象,真是非常神奇。苏联人后来自己说,自己仅仅是得到了埋葬自己人的土地而已,而芬兰人说,每个芬兰人可以对付10个苏联人。


苏芬战争这样的结果,大出世界各国的预料,希特勒德国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苏联是表面上的庞然大物,其实是不堪一击。后来希特勒下定入侵苏联的决心,便是来自这次的苏芬战争的结果。而希特勒在一开始对苏联的进攻战役上,的确是完胜苏联,很快俘虏了苏军140万的军队。


我们再看看发生在苏芬战争前面的苏日的诺门坎战役,结果却完全不同,原因大概是指挥官不同。苏芬战争,前期指挥是弗洛西洛夫元帅,后期指挥是铁木辛哥元帅;而苏日战争指挥官是朱可夫大将。那两位老帅,都是苏联军队早期的将领,已经落伍了。而朱可夫大将,是新崛起的苏联新一代战将,是指挥苏联装甲部队的最优秀者,与德军的坦克专家古德里安有一拼。古德里安的坦克战术,有些都是学的朱可夫。


诺门坎战役是发生在1939年的5月到9月,也是打了近四个月,是在苏芬战争之前。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越打越大。开始只是小分队战斗,然后是团级战斗,然后是师团也就是军级战役,再之后是集团军级战役。双方最后都各自动员了近6万人的部队,进行血拼。


而直到诺门坎战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军级战役的时候,朱可夫大将才出场,担任苏军特别57军的军长,后来再担任新组建的第一集团军军长。而日方,一直都是以23师团为主,后来再加入了第7师团,组建了第6军。但战役的结果是日本大败。苏军号称伤亡1.8万人,后来1991年解密后,苏军伤亡为2.4万人,其中死7000人;日本也号称伤亡1.8万,死7000人,但日本的靖国神社的牌位显示是死1.8万,但据说死1.8万还不准,日本伤亡在5万人左右,23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日军在诺门坎的失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北进战略,日本后来放弃了北进,而改向南进。可见,一场小仗是如何的重要哇。



中国东北的9.18事变就不用细说了,总之日本当时只有1万人的部队,而东北军当时在东北有14万人的部队,只是张学良在得知日本进攻后,下令不可抵抗,任由日本人为所欲为。当时张学良是在京津,蒋介石在919日才得知事变,还是从上海方面得知的。而张学良在事变的5天以后,在北平的协和医院与东北军将领协商以后,下的命令还是继续不抵抗。后来蒋介石下野,国民政府由汪精卫和孙科主持,在锦州是守还是丢上面,张学良仍然是选择逃跑。后来在热河方面,张还是选择不抵抗。这就是张学良这个不抵抗将军的由来,一点都没有冤枉他。张是中国抗战中的千古罪人。


由于张的不抵抗,最后日本人轻易占领了东北,而且也开始藐视中国军队。因为东北军在当时中国的各路军阀当中,是装备最好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张有40万的东北军,虽然事变发生的时候,东北军主力不在东北,但东北仍有14万人的东北军,可张面对一万日军,就下破了胆。而锦州本来可以守,张面对的也只是4万日军,但张有几十万人马而不敢一战。可以说,张学良没放一枪就丢了全东北,这没有什么疑问。张有很多放枪的机会,但张都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蒋介石,推给汪精卫,当然,在90年代,张学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将责任揽在自己头上,说与蒋介石无关。可是问题很简单,东北是你张学良的地盘,是你的老家,你不守,谁守?


由于一开始中国军队不能压住日本人,日本人后来的胃口就大开,中日的全面战争由此爆发也是必然。


我们对比建国后的几次战争,如朝鲜战争,如果毛不是果断出兵朝鲜,压住美军的势头,那么日后会如何,不得而知,总之,不会是好结果。而在后来中苏珍宝岛战役中,中国军队也是表现良好,压住了苏军,结果是苏联就没有敢轻举妄动。对印度作战也是如此。


但现在中国在钓鱼岛方向,和南海方向的表现,中国人可以说是胆小如鼠,不敢有任何的举动,结果是必然被他人轻看,其后果也许非常严重,只是现在中国人自己不知道而已。一场小仗,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决定日后的大战。而如果处理的好,可能会避免日后的大战。当然,不打无准备之战,打则必胜,这是毛的用兵原则。


美曝中国一批新型尖端武器 军力发展令美吃惊

 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说,这将成为美国军事威慑力量。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上将上月在一次会改上说,这将改变作战模式,"非常具有创新性"。

  是什么让这两人看起来如此兴奋?答案是:空军、海军还有其他国防部官员正在制定新的海空一体战概念。虽然这种高姿态的联合作战计划可能会是美军在本世纪军事行动的主导,但问题在于这是否能够应对已知和未知的威胁。

  以"海空一体战"应对"拒止"

  没有迹象显示美国空军和海军的长期谋划是针对中国。然而,尽管美军作战不断有创新,比如无人空战系统(UCAS),但美国应对中国威胁的选项大多不包括快速研发和部署重要新型武器。因此,即将出炉的海空一体战概念依赖于现有计划的革新,通过联合作战的方法,在拒止或区域阻绝的环境下保证军事行动自由。

  位于华盛顿的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公布了一些关于海空一体战概念更详尽的文件。该中心一份最全面的报告强调,"海空一体战作为一种战时行动准则不能、也不应该看成是'赢取战争'的概念。它也不应被视为针对某种特殊情况,比如保卫台湾。相反,它应被看成是为了在军事行动层面上创造条件来维持西太平洋区域的稳定和良好的常规军事平衡"。

  所以它不是关于对付中国,而是通过保持军事平衡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它也是为了作战而制定的军事概念,以此回应中国的显著发展以及它对其战略意图缺乏透明性的态度。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和其他机构提到的"海空一体战"概念包括:

  空军反太空行动可阻断人民解放军基于卫星的海洋监视系统,阻止它为反舰弹道导弹锁定目标。这是否就是美国空军发展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原因还不得而知,但据传统基金会的迪恩・郑说,中国网民对此感到担忧。

  另一个"海空一体战"的例子是发展基于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机载红外传感器来防御弹道导弹,到本世纪20年代,该系统将基于太空飞行器。两种系统都让未来装有下一代宙斯盾导弹的新"伯克"级驱逐舰比现在淘汰的CGX导弹巡航舰更有效。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的远程反舰导弹计划也意在提高"海空一体战"能力。该计划包括设计两种远程反舰导弹(LRASM),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导弹与火控武器研发部门完成,还包括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设计的通用传感器系统。

  LRASM-A正由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打击武器研发部门生产,它使用了联合战区外空地导弹(JASSM-ER)的弹体结构。LRASM-B是由得克萨斯州大草原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战术导弹研发部门生产,它装备了增压发动机,是一种超音速巡航导弹并具有一定的隐形能力。

  这种远程反舰导弹将使用多重感应器,可以在复杂的海上战斗条件下自动选择攻击目标。

  这些新的武器发展计划没有充分体现在美国政府的文件中,就像中国每年的军力报告也没有真正提及歼-20隐形战机在这10年的发展。

  中国军力发展令美吃惊

  在苏联时期,美国情报机构常常夸大苏联的能力,预计新型武器会迅速大量地投入使用,而对中国发展的一贯预测却正好相反。所以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项目让美国海军大吃一惊。

  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罗伯特・威拉德上将去年年底意外地宣布,东风21D导弹已基本具有初步作战能力,这意味着这种导弹已经过测试,可以借助超视距雷达和海洋侦测卫星等系统攻击目标。

  人民解放军准备执行新的"历史使命",它日益在亚洲展现拒止和区域阻绝能力来应对挑战。我们开始看到解放军走出国门,与俄罗斯(2008年)和哈萨克斯坦 (2010年)举行联合演习,它自从2009年起还加入到打击索马里海盗的队伍中。

  在一些情况下,华盛顿开始对中国"拒止和区域阻绝"的回应是与之对抗。比如,能够打击射程达2000到 3000公里的东风21D导弹的,是海军的无人空战系统验证机(UCAS-D)项目,其中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生产的X-47B无人机在2月2日进行首飞,但它要在 2020年左右才会加入海军。2月,中国的报纸罕见地发布说,到2015年,人民解放军将部署新一代具有4000公里射程的中程弹道导弹。报道说,这种导弹将执行进攻任务,包括核打击和常规打击,以及防御任务。

  中国的消息人士说未来的东风-25/26/27导弹的其中一个型号可能会是新型4000公里射程的导弹。未来中国军队的中程和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将变得更快更灵活来穿透敌方防线。

  到本世纪20年代,美国希望取得科技突破,以便部署定向能武器。但许多数据显示,人民解放军在这个领域可能也并不落后,它发展了激光战术武器、高能微波武器和磁轨炮。中国的激光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非官方消息称,激光武器将被部署在下一代中国海军驱逐舰上。中国还大量投资研究电磁发射技术,这是制造磁轨炮、电磁飞机弹射器和太空船发射台的基础。

  中国还致力于发展反隐形和反网络技术。在2月举行的一次国际防务展上,中国公布了新型雷达的细节,侦察范围可达500公里。这些雷达可实现更精准的追踪系统。

  中国历来对限制其军事发展的对话和协议没有兴趣。中国拒绝对其核武器和太空武器的意图进行对话表明,这个国家将不在任何外交或其他外部限制下不断增强军力

究竟谁应该对房价负责

  有关房价的博弈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3月28日,有40个城市公布了2011年房价的控制目标,这个时间离1月26日国务院要求各地方政府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最后期限只有三天时间。从已经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看,有些城市提出"房价上涨速度不高于GDP增长速度",有些城市则是"房价涨幅不高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幅度",总之,所有的城市都未提"降价"二字。这让建设部坐不住了,3月30日发通知让各地出台的房价调控目标"要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酌情调整"。

  就在同一天,北京公布了2011年的房价控制目标—稳中有降。显然,这个目标符合"民意",也符合1月底国务院文件的"旨意"。但截止到3月31日,大多数城市并没有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规定出台本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已经出台房价调控目标的也没有及时按照建设部的要求"酌情调整"。

  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有关调控房价的博弈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央政府为什么要地方政府出台控制房价的目标?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控制房价?地方政府为什么不愿意提"降价"二字?怎样的房价上涨速度是科学的?谁应该对调控房价负责?

  一、房价背后的财政难题

  中央政府要地方政府出台房价控制目标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来引导市场的预期,稳定社会公众的情绪。2009年以来,各城市的房价都出现了过快上涨的局面,国务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三轮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但房价依然还处在上涨的趋势中,这让中央政府感觉到了事态的严峻。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有关房地产调控措施时存在"打折扣"现象,因此,只有让地方政府对房价负责,调控房价才能起到效果。

  实事求是看,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刺激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政府是土地的唯一出让方,抬高土地价格成为不难实现的目标,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刺激房价的快速上升。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让地方政府承担起调控房价的重任是不无道理的。

  同样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色来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现行的财税体系使基层政府缺乏财政的支配权,财权主要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依赖土地财政实在是无奈之举。因此,要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前提应该是改革现行的财税体系,把更多的财权下放到基层政府。在改革现行的财税体系之前,地方政府无法离开土地财政,这是首批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40个城市不提"降价"二字的最重要的原因。

  与控制房价类似的问题还有兴建保障性住房。假如各地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兴建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同时,房价出现下跌,结果将是土地价格下跌,土地交易大幅度减少,出让土地获得的收入大幅度减少,于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很快暴露,各城市融资平台的贷款的不良率将大幅度上升。目前,平台贷款余额大约有12万亿左右,相当于地方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2倍多,还本付息的希望都寄托在土地上。简言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房价只能涨不能跌,这是地方政府的难言之隐。

  二、地方政府如何控制房价

  尽管土地财政是导致房价不断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从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看,土地价格上涨导致住房的成本上升,进一步会传导到房价上升,这是从供给的角度分析房价上涨现象的。价格不仅取决于供给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由需求决定的,如果成本超出了市场需求的承受力,则市场无法出清。

  从需求的角度看,导致这些年房价飙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与信贷的快速扩张(有时是超常规增长)。从2003年开始,随着中国出口的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升温,全球热钱开始流向中国,很多热钱汇聚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05年7月开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速了全球资本投资中国楼市的步法。受此影响,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总量M2从1999年的11.99万亿增加到2009年的60.62万亿,增长幅度超过4倍。其间,楼市的价格涨幅与货币增长幅度保持了基本同步。这似乎有佐证了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名言"无论何时、何地,物价都是货币现象",10年来的中国楼市价格的上涨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

  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楼市亦有重要的影响,当年中国的信贷增长超过10万亿(官方数据是9.5万亿,其中不包括信贷类理财产品),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接近30%,刺激了楼市价格快速上升。北京有些楼盘在2009年上涨了100%以上,上涨速度为近年之最。2010年的信贷与货币增长速度虽然稍有放缓,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长速度都比2009年有明显的下降,但从绝对数量看,信贷数量还是保持在12万亿左右(将银行的表外帐户的信贷资产计算在内),与2009年持平。

  2009年和2010年,我国的广义货币增加了22万亿,这是房价难以控制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让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房价负责,在道理上不是十分充分。

  如果强行要求地方政府出示一个房价的控制目标,结果一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笔者不清楚所谓的房价调控目标是指全年平均价格的涨幅还是年底的价格与年初价格的比较。如果是后者,则地方政府十分容易对年底的价格进行调控,只要在年底集中给价格较低的新楼盘发放预售许可证即可。

  三、控制房价的责任应该交给中央银行

  从上述分析可知,尽管地方政府的确对房价上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房价上涨起更关键作用的是货币因素。与其让地方政府对房价负责,还不如让中央银行对房价负责,应该将"维护房价的基本稳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从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看,还没有将"维护房价的基本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维护"币值稳定"的责任,同样,对"维护房价的稳定"责无旁贷。理由之一,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买房支出占其支出总额的比例较大,房价应该包括在衡量货币的一揽子商品价格之列,理由之二,鉴于房地产价格对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应该将房价与CPI并列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大国经济都曾经被绊倒在房地产这块"石头"上,30年前的拉美诸国如此,20年前的日本如此,10年前的亚洲"四小龙"如此,在金融监管制度上堪称完美的美国在几年前同样犯了类似的错误。但各国的货币政策却刻意回避房价问题,按照格林斯潘的话说"房地产泡沫在破裂之前无法判断"。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回避房地产泡沫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在民主制度下,选票对政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毫无疑问,如果采取措施打压资产价格,一定会导致自己的选票减少。因为,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地产,涉及面都非常广泛,几乎影响到所有的中产以上阶层,任何导致资产价格下跌的政策都是"不得人心"的。即使像美联储的运行机制那样,从形式上看似乎很独立,不会受政治的影响,其实不然。例如,格林斯潘在其自传《我们的新世界》里,详细描述了1996年美国股市出现"非理性繁荣"时美联储的行为,他说"联邦储备委员会并不是在真空中运作。如果我们的升息所持的理由是我们要控制股市,这将引发一场政治风暴。我们曾经被控伤害散户投资者,破坏大家的退休计划。我们可以想象我在下一次国会熬夜召开听证会里遭到炮轰的情形"。可见,美联储没有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其他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时就更难以摆脱政治的桎梏了。

  我国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无需关注类似政治选票的问题,因此,将包括房价在内的资产价格列入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应该不存在政治上的障碍。

  可行的方案是,将房价与CPI挂钩,存款利率与CPI挂钩。只要做到银行的存款利率大于CPI,而房价涨幅不高于CPI,则持有货币者心态会比较稳定,经济运行会有序而健康。

钱能养老吗

有个电视台请一批"专家"在讨论钱养老的问题。现在问题来了,钱能养老吗?答案是否定的,钱不能养老,至于那些忽悠"财产性收入"的人,由于对经济缺乏认识,就不分析了。有人会问,有钱可吃、喝、玩、乐,怎么钱不能养老呢?是的,在一个社会生产有保证的情况下,钱可以养老,但如果大家都拿钱养老时,钱就不能养老,在极高的社会成本的情况,年轻人不会傻到去工作的地步的。

"专家"们受西方经济学的毒害,又由于知识破坏了智慧,就鼓吹钱养老的问题。我给个极端的例子,比如由于社会老龄化,1个生产人员养100个人,这时生产人员还会生产吗?不生产,钱买什么养老?在那个时候,生产会由于税收高得离谱而选择不生产。我一直在说中国在10年之内会放弃市场经济就是这个道理。可惜,一些人没有基本的逻辑,而又有决策权,这样的人在决策,能不祸国秧民吗?我一直在说中国的经济如果照现在这个样子走下去,必然走到崩溃的边缘,中国从当官的(包括大官)到研究经济学的,几乎没有懂经济学的,他们口里不是古典就是新古典,不是自由主义就是新自由主义,不是凯恩斯就是FRIEDMAN(普通话不标准),或者新制度经济学(还是断章取义的新制度经济学)……,他们就是不去自己思考经济到底怎么运行的。看看我们的财经官员所鼓吹的,就知道什么叫无知。

钱不能养老,能养老的是人,没有足够的人员生产,养老,做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