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日曜日

美元箱体振荡阶段结束

《美元末日理论:美元箱体振荡》这篇文字是一直置顶的。因为这个是一个大阶段的模式。现在这篇文字将不再置顶,因为箱体振荡阶段已经结束。

一个长期的美元弱势阶段开始。

从美元最近走势看,应该是美国主动加速美元的下滑。或者说美国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撑持美元的汇率了。周五美指一度跌破73,已经在向着前低70.68逼近。

换句话说,美元这一次有可能创造历史新低。

究竟是美国在布局设陷阱,还是力不能逮?我认为是后者:

1. 美国的QE2还是在虚拟经济范畴内释放,产生的资金不会主动投资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汇率,希望刺激出口。

2. 救市资金因为美国利率低造成套汇套利交易,大量美元成为国际热钱,也造成美元汇率继续走低。如果美国加息快于欧洲,那么美国大量的资金将失去套利交易的收入,因此美国很难用加 息来提振美元。

3. 美国的财政预算减赤计划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收缩,为此美国更不可能再加息导致雪上加霜。

4. 然而美国减赤虽然雷声大,但是真的做,又处处捉襟见肘,阻力很大。其结果是经济是收缩了,但是钱并没有省下来,还是跑到投资者手里去了。因此,减赤计划也无法提振美元。

一个新的相对汇率(包括美元相对于黄金、石油、有色的比价)平台将在这一波下滑之后形成,究竟跌多深还不好说,但是你所谓大反弹,将是不可能的了。

由人民币低估思考中国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运,是民族发展的遗传基因密码。

我从小就喜欢时事政治。插队农村,也抱着政治热情。恢复高考,首届应试入江苏师院政教系。临上大学,有人要我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为什么两千年停滞不前。

一到大学,我对学校死记硬背的本本主义教学很反感,一头扎进校图书馆,非常幸运,图书馆有大量的供批判用的西方文化书籍,书中的思想,当时闻所未闻,而且特别惊叹古希腊的文化, 因此后来许多年以后,在文章中得知顾准也是特别迷
恋古希腊政治文化,让我重新感到身临其境,和顾准产生共鸣。

如若没有图书馆西方思想的集中阅读,我的人生道路会完全不一样。

大学读书时,历史教材论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机械性的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人类发展阶段理论,套用中国历史,当时最流行的是引用毛泽东的观点,毛泽东认为,明清时候中国就有了资本 主义的萌芽,如若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靠
自身力量的发展,也能上升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

对教科书上这种教条主义思想,我不以为然,大量的西方思想的阅读,使我认识到,西方的资本主义,是源于一种民主平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和中国古代专制等级文化有本质区别,我认为 如若不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一直还会处于古代政治封闭
状态。我这种思想遭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批判和讥笑,但是我深信不疑。实际上,马克思也是这种思想,马克思认为中国政治经济文 化是超稳定结构。

大学毕业后很多年,突然发现梁漱溟和我是一样的观点,80年代后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高级研讨班上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走的是分叉的道路,如同一棵树树干分了叉,各自长各自的, 它们永远不会合拢长在一起。西方的侵略,结束了
这个局面。

爱因斯坦说: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这种方法论、认识论,本质是强调精神是第一的,只有精神第一的思想,才能自信精神的独立性,而认识这种独立性,就只能通过精神的思辨。比如, 判断中国文化独特的道路,它的未来是无法用
经验证明的,而只能用精神去认识它的发展逻辑。

我和梁漱溟得出共同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的判断,这完全是一种精神逻辑,是说明精神决定物质。这就是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活动。在此,顺便回答一些读者我对爱因斯坦这一哲学认识 论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理解,关键要抓住精神的决定性,而这种决定性的背后,是精神的绝对信仰。如若读者对这点有启发了,那么就进入思想广阔天空的佳境。

为什么我扯的这么远?其实我在探讨经济问题的时候,总是从文化寻找它最深刻的根源。

如同中国的文化不能自动进入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遇后,中国文化也不可能对西方所谓高一级的文化百依百顺,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中国文化都会顽强的自我表现。我的 思想兴趣,就是去自觉的认识这种中西文化碰撞后的,
中国文化的下一步发展逻辑。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本质区别,前者基本上没有绝对精神信仰,社会游戏规则是依据经验的道德理性,因此政治的本质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血缘和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而西方文化是 有绝对精神信仰,因此社会规则是法治,因此人类的
思维会深入到具有信仰精神的科学技术领域。

人民币低估,最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不平等,是中国文化的物质主义倾向,是中国文化经验功利主义的短视性。

这种不平等,就是把农民推向被剥夺,变成廉价劳动力无穷无尽的供应市场。

其实每个中国人或近或远都是农民出生,但是对农民的苦难,社会为之正义的呐喊是极其微弱,乃至忽略不计。因为中国文化的指导原则,是物质主义,不关自己的物质功利,就不会真正关 心,不会当做一项信仰正义的事业为之奋斗。

而没有这种坚定信仰正义的奋斗,不正义的事情即便横行天下,社会普遍也是见怪不怪。十年前,有个日本人对我说,你们中国对待农民是极其不公平的,使他震惊。但是中国人却普遍泰然 处之,甚至以为理所当然,最多有怜悯之心,但
是几乎没有羞耻之心。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文学上最经典的镜子:阿Q和唐吉可德、浮士德,他们是有没有绝对精神的反方和正方代表。

广东怀集突现“无底洞”,35栋居民楼开裂

前日下午,广东肇庆怀集县城北一路一小巷内,出现一个直径半米多的"无底"坑洞,以该坑洞为中心,35栋居民楼出现房屋倾斜、裂缝、地面塌陷现象。政府指事发区为岩溶发育区,近期地下水波动,导致洞顶上部的土体失稳造成此次塌陷,可能与干旱天气有关。

广州日报肇庆讯 近10天来,住在怀集城北一路的一些居民发现,自家大门竟关不上了。他们以为房子出了问题,有的人家甚至将木门槛连砍3次,只求顺利关上大门。大门关不上的谜团,终于在前日解开。前日下午,肇庆怀集县城北一路一小巷内,出现一个直径半米多的"无底"坑洞,以该坑洞为中心,连续四排房屋、35栋居民楼出现房屋倾斜、裂缝、地面塌陷现象。
当地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事发区为岩溶发育区,近期地下水波动,导致洞顶上部的土体失稳造成此次塌陷,灾害属于自然因素诱发的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224名居民安全撤离,无人员伤亡。
现场
水泥地崩裂 楼房遍体鳞伤
昨日中午,在怀集县怀城镇城北一路上,4排居民楼被警戒线团团围绕。警戒区内,35栋楼房均贴上了盖着红印章的封条。从踏入警戒线开始,水泥地面上的多处裂痕清晰可见,最长的达五六米。一户居民楼门前的地面砖也出现裂缝,记者用手指测量发现裂缝至少3厘米宽。
地陷处位于一居民正门前,坑洞直径半米多,但低头望去,塌陷区横向分布。旁边的居民楼,有的楼前地面崩裂,有的楼房墙壁瓷砖脱落。多户人家的大门被挤得歪扭。以地陷处为中心,地陷的影响向北蔓延,七、八、九、十巷的35户居民楼几乎栋栋有裂缝。其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八巷、九巷住宅楼已明显向下沉降。
记者了解到,根据昨日下午的最新监测结果,此次地陷区一居民楼倾斜已达50mm,其他居民楼最小的倾斜也有2mm。负责勘测的719地质大队温工程师介绍,要等地质结构趋于稳定后才能对地陷处展开详细勘测。
抢运贵重物品不敢用大车
居民郭石荣回忆,从4月22日开始,他家的房门便无法关上,周围多户邻居也陆续出现这种情况,居民冯军不得已将木门槛砍去一截。不出几日,门又无法关上,算下来,不到10天里他将门槛砍了3次。
最近三四日,附近地面开始有水渗出。前日上午,自来水公司工人凿开了九巷55号门前地面,发现了一个大洞,当即停工。"我们用10米长的竹竿伸到里面,竟没探到底!"陈先生说。56号业主郭先生称,七巷至九巷的三排住宅楼的地基都深达4米,建楼时曾在四围向下挖了宽2米、深4米的深壕,用大石头和水泥填筑。"当初填埋的大石头和水泥都不见了,我们吓了一跳。"
向政府部门报告后,长达4个小时的人员疏散就此开始。"由于担心大货车压塌地面,我们只好用上车身轻便的'的士头'。"负责撤离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出动25辆"的士头"、上百车次,至当晚9时许,完成疏散224名居民。
调查
自然因素引发
岩溶地面塌陷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事发区为岩溶发育区,由于地下水波动,引致洞顶上部的土体失稳造成此次塌陷。本次定性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属自然因素诱发。
"可能是近期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下水波动,地下土壤由此塌陷。"怀集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综合719地质大队、当地国土部门的初步调查的结果,当地政府推测,此次怀城镇突然出现地陷,还可能与干旱天气有关。
怀集县县长江森源表示,将邀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的专家来怀集,由专家组对此次地质灾害作出一个全面、详细的判断,并制订具体的地质灾害整治方案,避免出现更大范围的地陷。

辟谣
地陷并非地震的前兆 居民无须恐慌
记者了解到,地陷发生后,怀城镇有些居民猜测纷纷,更有人怀疑,突然地陷,会不会是地震的前兆。昨日,怀集县政府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证实,他们未收到地震部门有关当地可能出现地震的报告,居民的猜测完全是谣传,居民无须恐慌。
此次已不是怀集第一次出现地陷。早在2004年怀集县大岗镇谭珠村委会太平自然村,在方圆30亩的范围内出现了大小地陷点18个。当时调查显示,地陷系长时间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导致;2006年2月,怀集县中洲镇香江村一幢两层泥砖瓦房坍塌,出现多处地面塌陷现象,30多户楼房出现裂缝。专家分析是因为村民过量抽用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发生变化失去平衡所致。
处理
当地政府启动紧急预案
当地政府表示,前日下午4时40分许,他们接到居民报告后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并成立了地陷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和领导小组对事故进行处理。当地政府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暂时居民还不能进入房屋。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尊重居民的意见妥善安置,保证其有饭吃、有屋住。同时科学妥善处置好此次地质灾害。此外,已派出工作人员对地陷区域进行严密监视。

原材料价格是否即将大跌

MarketWatch刊登的文章说, 铜价爆涨,石油价格爆涨,棉花价格接近历史高点。原材料价格推高了一切消费品价格,从汽油到食物。投机者仍然在继续推高价格。Danske Bank一位分析员Kasper Kierkegaard说,目前期货市场上很多原材料的多头达到历史记录之高。

今天CNBC的节目中说"铜是新黄金",难道银不是"新黄金"?或者银是"新铜"?原材料价格是不是到头了?也许。

已经有人这样说了。波士顿GMO的主席Jeremy Grantham是华尔街知名人士,他曾经准确地预测了2000年熊市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他警告说原材料价格可能很快会发生一次大跌 ? 同时这次大跌又会给人们创造一个非常难得的买进机会。

从长期角度讲,他是看好原材料的。但是他预期明年原材料价格会下跌,跌幅可能达80%。现在这个预测听上去几乎不可能。(www.creaders.net)

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农业原材料价格会下跌。去年是有史以来农业最差的一年,俄国很多地方出现大旱,澳大利亚水灾等。因此农作物价格大涨。但是今年的气候不会象去年那么差,如果能够比去年好的话,那么收成就非常高。

第二,中国是导致很多种原材料上升的原因,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年或明年会出现下滑。中国发展太快,为时太久,迟早会出现问题。从什么迹象可以看出呢?工资在上升,因此中国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50%是政府消费,因此造成极大的浪费,建造了过多的桥梁,机场,铁路和楼房等等。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疯狂,很象当年的日本。

Grantham说明后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25%的机会下跌。有些专家认为机率比25%还高。如果中国经济滑坡,原材料价格肯定会下跌。

他说原材料价格明年下跌的可能性在80%。同时,这个大跌之后会反弹,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就目前来讲,在这样高的价位买进原材料风险是非常大的。不过投资者在买进时通常比较跟风。须知真正投资赚钱是要买进明年可能赚钱的投资产品。

现在几乎人人都认为原材料价格是不可能降下来的,其中这样的时候大家真需要好好想一想了。历史经验是,当人人都相信股市会升的时候,通常股市会跌。

中国有钱人为何大量移民外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周发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中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人希望能移民国外。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其精英阶层拥有无穷的发展机会,为什么要寻求移民国外? 

发展机会良好,为何争相移民?

  在今天的中国,只要是在高端人群中活动,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身边总有一些可称之为社会精英的人士,或是已经办理了移民外国的手续,或是正在办理,或是有计划办理移民国外。甚至在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今年也有不少人士正在办理或考虑办理移民外国;而香港出现的这一趋势,与1997年后出现的"回流潮",亦即大量97前移民外国的人士看到97后香港局势平稳而返回香港,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一现象虽然不像房价、物价或贫富不均那样惹人注目,但却是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中正在显现的一个非常微妙的趋势。这一趋势的成因及其所反映的问题以及未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十分值得人们深究。

移民潮与过去出国潮的不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过几次公民出国潮,一是八十年代中期以私人留学为主要特征的出国潮,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出国大潮。前者发生在中国经济落后,年轻人普遍向往国外生活的年代,而后者则主要由于当时十分沉闷的政治气氛所致。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中国逐渐开始市场经济进程,出国大潮一度有所沉寂。与此同时,自费出国潮走上相对比较正常的轨道,即年轻人不再千军万马争出国,而是相当一部分人寻求在国内发展的机会。但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一些年轻的中国"富二代"开始走上出国道路;同时,一些中国贪官也开始寻求在国外存放个人资产的安全通道或退路。

  但这一次的精英移民潮与这些出国潮相比,都有许多不同的特征。首先,出国的方式不再是留学途径,而是直接诉诸移民渠道;二是出国的主体不再是年轻人,而是相当部分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士;三是与过去那些"裸官"(即妻子、儿女和财产已转往国外,自己一人在国内做官)不同,此次移民潮的主体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开办理国外移民手续。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士中的绝大部分不但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而且还在今天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当然,这些人中有的是为了转移来路不明的财产,但这部分人在数量上并不占移民大军的主体。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说过去的几次出国潮都是由于人们在中国国内无法得到经济和政治的满足,那么在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当许多人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经分到很大一笔红利时,为什么还要移民国外?

大部分人缺乏安全感的背后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自然是千姿百态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绝大部分移民外国的人士都感到在中国"缺乏安全感"。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对此恐怕又见仁见智。

  笔者曾就此问题随便询问身边办理移民的朋友,有人觉得财富没有安全感,也有人担心过去的"猫腻"会败露,更多的人则认为中国的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其中包括政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举例来说,在今天的中国,吃东西正成为一件越来越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吃到假食品或有毒食品,苏丹红、地沟油正成为人们谈虎色变的对象。

  与此同时,与假食品有关的,是中国社会几乎无处不在的欺骗和虚假:以前中国有句话叫"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今天则似乎变成"我害人人,人人害我"。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生活的健康成本和心理成本,都成为一部分有钱人移民国外的真正原因。

  当然,有钱人可以移民国外,那么普通的中国人呢?这个问题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中国社会更为深层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有中国媒体以"上梁不正下梁歪"来描绘,可谓一针见血。

  当然,在今天的中国,富豪移民与房价、物价和贫富不均相比,尚不十分为人关注,但其反映的问题却与房价、物价和贫富不均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导致中国大量的财富外流,其后果可能要在若干年后才能为人所觉察。

内行看门道 从习近平这一脚看中国新政

     习近平2008年这奋力一脚射门,"外行看热闹、懂行看门道",这一脚不是"扫把脚"传球,而是正式射门的"正面脚",估计小习幼时玩足球,爱打前锋位。似乎冥冥中暗示其组团,而其自领"前锋"?
小习这一脚,"外行看热闹、懂行看门道",小习这一脚不是"扫把脚"传球,而是正式射门的
正面脚",估计小习幼时玩足球,爱打前锋位。
  人的嗜好必然反映人的心理动态。小习幼时爱足球,必然经常关心中国足球发展,尤其是世界杯。足球运动特性与前面数位领袖所爱好的运动不同之处在于,足球固然必须要有个人技术,但足球是一种团体动作行为,个人能力再强,若无团体配合,必定是――没戏!
  喜爱足球的小习,成年后在政坛发展,却极力避免与人"结党",而毫无"团体",可见其从上辈衍生的心理压力。2008年这奋力一脚射门,似乎冥冥中暗示其组团,而其自领"前锋"?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民所赋,权�民所用。"此言据闻为小习所言,但无法核实确认具体在何时、何场合、对何人所言。无论如何,此言已传遍世界,并"出口转内销"至老爵处。
  老爵不以为此语为小习胆量所为,必然已有智囊"团队",最低限度已初具规模,故而在此时机有此石破天惊之言,可比老毛"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因而此言可圈可点!与前些日所谓"抗美援朝"语言小插曲,不可溷为一谈。那些话语实质背后用意多了去了,�时再聊。但"权为民所赋",此言非同小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言,最低限度将来登基时也要有个"新政"姿态吧。
  虽然胡留下负资产不少,但小习手上筹码亦不少。老爵断言:小习在"六四"与"法轮功"问题上,必然要有一个突破,何者为先?端看十八大形势确认后再言。未必以民意最强者优先,而是以如何吹响小习团队"集结号"为要!

胡锦涛是“偏左”还是“倾右”?

随着18大的日益临近,以温家宝为首的政治改革开明派和以吴邦国为核心的政治保守派之间的角力日趋激烈,两派貌似争论的核心是否应该进行政治改革,但由于2012年两派的领袖人物都要退休下岗,所以争论问题的实质还是接班人的问题,到底谁能18大入常,谁又能维护本派集团的切实利益,到底未来中国政治按照那一派意识进行,这才是争论的核心和焦点。由于随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渐入人心,两派都意识到用毛泽东的那一套治国已经行不通,在国民内部已经没有了市场,而且毛泽东思想本身又有很大的缺点和局限性,中国未来去毛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于是两派都推出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保守派推出了中国传统儒家创始人孔子,前一阵子,保守派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好不热闹,就连天安门广场上也出现了孔夫子雕像,与毛泽东画像遥相呼应,好不威风。可惜由于保守派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特别是孔夫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他们自己几乎一条都做不到,所以缺乏说服力,最近,改革派又占领上风,天安门广场孔子像被改革派的孙中山画像代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两派相争,胡的意思形态和价值取向尤为关键,那么到底胡是偏左一点还是偏右一点呢?
维基解密中说中共的政治局常委会好似是一个股东大会,胡好似董事会的董事长。细心的网友有没有发现中共的政治局常委在江时代是7人,到胡这一代变成了9人,为什么常委会人数总是个奇数呢?这里维基解密里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共在关于一般问题的决议中采取多票制,少数服从多数,而在关于重要议题中则采取一票否决制,这里的重要议题指的是涉疆,涉藏,还有台湾问题。那么我们很清楚为何常委数是奇数的原因了。一般性决议,像是否抓捕艾未未这样的议题,肯定是是采取了多票制,多票制的形式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刨除胡的一票,常委共有8人。在一般投票中,常委中的8人先行投票,如果结果4:4的情况下,胡在表态投票反对或赞成。如果多数票赞成议题就可通过,胡甚至可以不表态。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以下3点,逮捕刘晓波或艾未未等人的决议,第一点政治局所有的常委应该是都知晓的,第二点那么温很可能投了反对票,但由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议题还是通过了,第三点胡本人可能并未表态,但并未阻止,但议题还是最终成立了。
从胡所提出的政治口号中,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科学发展观中,我们似乎很难判定胡到底是偏左还是偏右,我们怀疑胡是否故意模糊或者保留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取向。这里有一个笑话,讲的是2008年12月在胡的一片讲话中提到了"不折腾"一词,令许多外国记者大伤脑筋,有人翻译成"�翻�倒去"(don't flip flop),还有人"�走岔"(don't get sidetracked),"�反覆"(don't sway back and forth),可惜这里正确答案一个都没有。可见胡的口号只是个平台,但很有可塑性,你可以随意加入元素变成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据说中国的一词的来意本不是指的是中国是世界中心之意,而是指中庸之道,既不偏激,又不保守,这其实也是一个政治老手处理政治的高明一个手段和方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说穿了就是在政治上搞平衡,保持自己的模糊形象,既不倾向保守派,也不倾向激进派,而是试图保持中立。只有这样,才能够左右逢源,成为左右两派竞相争取的对象,当然也不能任由任意一方做大,肆无忌惮打击另一方,从而最终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前一阵子,改革和保守派的对立日益尖锐,左派声势浩大打击讨伐温的杂音不绝于耳,甚至更有要弹劾或病退温的各种传言满天而飞,关键时刻,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才有了胡出手救温,提倡包容,反对打压的最后结果,这些其实并不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一切只不过是所谓的政治平衡术罢了。

比较朱�基与温家宝:搞经济,说真话与反腐败

  据外电报道,最近朱�基在清华对中央政府的一些做法多有批评,如清华经管学院师生要和朱�基合影时,朱�基说:"合影留念是现任总理的爱好。"直接讽刺温家宝。再如谈及分税制时,朱指中央政府在向地方返还税收时制造障碍,导致政策异化,害地方"跑部钱进"。另外报道还称,朱�基近年对其继任人温家宝的经济政策颇有微辞,如认为温不懂经济,对控制楼价不力等等。
  一时间媒体及网络多有将两位总理进行比较的文章,或长篇大论,或聊聊数语,基本上肯定朱的多,认可温的少。更有论者认为,温家宝在发展经济上吃的正是朱�基的老本,但同时也把朱经济政策的弊端"发扬光大",致使出现政府在全球眩富而民不聊生,经济社会险象丛生。综观新浪、网易等网民对朱�基与温家宝的比较,大约主要集中于三点上:
  一是谁懂经济。
  在这场讨论中,朱�基懂经济是被大多数所认可的基本共识。都认为朱是开拓性人物,当年因铁腕作风,于风雨飘摇中导演中国经济"软着陆",一时间举世瞩目,人称"经济沙皇"。接着导演中国经济史上最著名的分锐制、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大开大阖间毁誉参半,国家既得其利也受其弊。利弊得失是怎样的一笔账,这是争论不下的最大焦点。但有一些观点认为,从现在所谓"盛世"来看,胡温经济繁荣的局面,正是江朱时代奠定的,现在中国政府那么有钱,朱是头功。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大多数人肯定朱�基的作为,认为朱一口将国务院系统从70部门压缩为28个部门,工作人员减少了近一半,近乎奇迹。
  对温家宝经济管理方面的能力,认为比朱�基要差的显然占多数,比如新浪网友就称之为"改革开放后最不懂经济的总管"。大多数认为,十六大中央祭出"民生"大旗,这显然是对的,是试图对江朱经济繁荣而社会矛盾积累的一种修正。但想法好却不一定就能做好,在中央政府的具体落实中,"除了免除农业税一项,其他方面几乎乏善可陈"。网友认为,"温JB一面强调民生,一面却几乎全盘延续朱留下的经济格局,进一步放大其获取经济财富之利,同时也放大其掘取民生之弊"。"朱时代时大卖国企,可谓国退民进,而现时代则正好相反,缓过神来的国企,大肆扩张,国进民退,与民争利"。此外,房价飞涨,物价高企,多被网民认为是中央政府举措不力,甚至是胡乱作为造成的。"没有及时调整分税制弊端,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的主要财源",百姓不堪其苦。民生方面,"比起朱,现在这位已经是大大的倒退了"。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有评论认为"温不仅没有借助朱打下的局面,将机构改革引向地方",就连"国务院搞的'大部制'改革,也半途而废"。认为,在这方面"朱、温面临的体制压力是同样的,甚至朱时代改革来自僵化势力的阻碍要远大于现今"。但"朱能冲出一条血路,而温家宝却偃旗息鼓",能力高下也就很清楚了。
  二是说真话。
  这方面网络的反映可谓经纬分明,区别比较大。新浪就有网友尖锐指出:"一个是说真话,一个是拿'说真话'说事"。
  说真话的是指朱�基。普遍认为,朱�基有"铁面总理"、"大炮总理"之誉,"说真话在朱那里,算是家常便饭"。如《朱�基功过之一瞥》一文介绍,朱亲自兼任央行行长,以从根儿上控制住银行的货币泛滥和贷款腐败。他力挽狂澜,将几个省的人行行长撤职。某省人行行长被朱撤职后,又去担任该省政府主管金融工作的副秘书长。不久,国务院在天津召开金融工作会议,该副秘书长赴会。不料开幕式上,竟被朱先生点名起立并轰出会场,理由是"你连一个银行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一个省的金融工作"。
  朱这类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很多并普遍被肯定。"虽然不能说他句句是真话,从没有说过假大空的话,但总体而言,其政治操守,个人品德,还是要基本肯定"的。就连那些骂他大卖国企、搞"消气外交"、加入WTO"出卖国家利益"的左派,也很少质疑朱的个人品性和政治操守。
  温家宝提倡"说真话"则遭到大家的揶揄。就算有部分人为温辩解,呼吁大家"相信温总理提倡说真话的真诚",但也掩盖不住质疑的潮流。更有人以"拿'说真话'说事"评论之。这也符合基本的网络民意,自从进入2009年以来,温的亲民形象开始变得复杂、暧昧甚至走向反面。这种变化,大概是温始料未及的。与其将这种变化的原因归之于外界或政敌,不如说这与温自己过度树立和使用形象,在很多问题上"只说漂亮话但措施却往往流于形式"有莫大的关系。
  当民众从温点燃起的热望中回过神来,发现的却是"国家治理一日不如一日,民众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国人开始对温表达不满。"但W对这种不满的反馈,是将话题转向政治"。民众一旦清醒,仅仅靠语言的诱导、营造,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人们期待的是行动,就算大家能理解"政改不是他管的事",温家宝"不能实际上推行政改",但大家还是不理解一国总理"每天喊调控但房价物价越调越高"的现实。有人比较说,"李鹏时代、朱�基时代,经济压力也很大,但从来没有这么失控过"。
  这场讨论中,可能由于"影帝"一词过于敏感,一些人开始使用"仰望帝"、"政改帝"、"无奈帝"、"泪帝"之类的称号,指代温家宝。更有网民质疑,温家宝"大谈政改,不过是为了转移国人对经济社会政策失误的注意力","掩盖政府经济社会治理失败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