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金曜日

中国航母规格突然大提升:大型核动力9万吨级!

境外对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传言星期三突然"升级"。当天出版的《韩民族报》宣称,中国不仅在建造普通航母,而且"准备建造核动力航母"。该消息立即被日本共同社等媒体转引。在外界所有对中国军事能力的猜测中,中国何时建造航母一直是最大的兴趣点,但是"核动力航母"的说法过去还几乎没有出现过。对于造航母,中国国防科工委发言人黄强曾有权威表态:"中国具备制造航空母舰的能力,但具体什么时候制造目前还没有定。"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也对此作出正面回应:中国正在研究建造航母,立足于自己制造,"我们不存在旧的航母",一切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除此之外中国官方没有发布更多消息,而所有的具体时间表、航母的规模似乎都是媒体通过非正式途径的捕风捉影。

2020年,核动力航母?

韩国《韩民族报》报道称,韩国一位"精通中国军事问题"的消息灵通人士向该媒体披露:中国在建造4.8万吨级常规动力航母的同时,正在建造排水量接近美国最新型核动力航母"里根"号的9万吨级以上超大型核动力航母,并将在2020年完成这一建造任务。

韩媒体的报道称,中国的核动力航母将以前苏联未完工的"乌里扬诺夫级"核动力航母为模版,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除此以外,报道还"拓展"了中国的研究方向:中国正在推进防空驱逐舰、反潜驱逐舰的研发建造,全力推进以航母为中心的战斗舰队组建工作。

韩媒体的这篇报道甚至也为中国找了建核航母的理由——"突破美日海上封锁线"。文章称,中国一直在讨论造航母的必要性。美军在美日控制的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构成的第一岛链上,构建了由海底音响探测网、反潜巡逻机、反潜驱逐舰和潜艇组成的强大反潜系统,一旦中国核潜艇跨过第一岛链,就会被美潜艇和反潜机跟踪。如果爆发核战争,中国核潜艇在发射导弹前就有可能被摧毁。文章有鼻子有眼地宣称,出于这些原因,"航母拥有论"在中国得势。

关于中国军力传闻很多

《韩民族报》的消息出来后,当天迅速被日本共同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转引,引来颇多关注。

近期有关中国军力的传闻不断,如"中国潜艇巧遇美国航母","中国陆基激光射盲美国卫星","中国歼10战机性能堪比美F16"。本月初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又出最新报告,称中国正在进行装备远程弹道导弹的核潜艇试验,这将使中国核潜艇在海中潜伏的时间延长,"为中国提供现代化的、强有力的海基核威慑力"。如今,又出现中国计划在2020年造出大型核动力航母的消息。这些传闻涉及的领域无所不包,从太空到天空再到海洋,从导弹到潜艇再到航母,再加上对中国军费说来说去,这些话题总体上在西方对华报道中占据了相当比重,无形中增加了中国形象的"军事色彩"。

美国政界军界在谈到中国军事时虽口径不一,但总的看,他们就这个话题谈得过多。美国防长盖茨近期都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军力增长表达忧虑,新任国家情报局长麦克奈尔说"中国不仅现在是威胁,将来也会是威胁"。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在美国驻华使馆的新闻会上又对中国的军力显得很放心。在谈到中国军事威胁时他说:"我认为所谓威胁有两个部分:一是能力,二是意图。美国和中国的军队都有很强的能力。两国没有攻击对方的意图。因此我们都不是对方的威胁。"次日,在参观过解放军设施后,佩斯又说访问加深了他的看法,中国军队是"世界级"的。可是,美新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又说: "中国作为一个军事大国要赶上美国还差得很远,五角大楼会与中国人
进行军事演习,弄清他们的意图、战术和战略。他们在有限的领域里提供了战斗效率,但论总体地位,他们想要和美国相当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这样一会说中国军力有威胁,一会又说中国军事"小儿科"。全世界跟着一头雾水。

乱猜中国有原因:中国一位军事专家表示,中国军事传闻之所以这么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有很多人对中国军事确实不了解,而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崛起中大国,关于它的一切都能引起人的兴趣,军事就更不用提了,任何一个关于中国的军事传闻都会引人注目,所以关于中国军事的传闻才会一直 "高烧不退"。第二,一些人乱评乱传中国军事,是出于他们在本国的政治需要。需要迎
合本国******派或把国内矛盾引向国外时,就把中国说成青面獠牙,把中国当作靶子;不需要中国这个议题时,就把中国说得不堪一击。第三,还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看不顺眼。他们放出各种传闻,制造"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这样来牵制中国发展。

在这位专家看来,对于后两种情况,根本不需要理会;对于第一种情况,随着中国逐渐增大军事透明度,积极对外界解释自己的意图和进程,只要假以时日,不理解就会消失。但是,中国也不要指望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获得所有人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引来种种不实的传闻也算是中国在崛起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山东白菜再曝2分钱都没人要 菜农雇人扔菜

当岛城的市民在抱怨菜价高时,有谁能想到,菜农忙活半年种的白菜2分钱一斤都没人要。白菜收购价0.02元/斤,卷心菜收购价0.2元/斤,芹菜收购价0.1元/斤,而大葱直接论亩卖,一亩地300元……记者近日采访发现 ,在即墨移风店镇、平度南村镇的蔬菜种植区,
很多蔬菜收购价都低于成本价,相比去年也都是暴跌 。但是同时记者了解到,这些菜的终端销售价格却并不低迷,青岛抚顺路批发市场的白菜叫价0.25元/斤,卷心菜叫价0.6元/斤,华中蔬菜批发市场的大葱叫价为0.55元/斤,流通到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价格还要更高。

A 直击农田

白菜 扔在大棚里无人管

在即墨市移风店镇的青岛月牙桥蔬菜生产基地里,孙家村、张家村、付家村的不少村民都在农田里忙活着,"我们附近这几个村就是种菜,有大棚种植的,也有农田种植的。"张家村村民王成章说道。

来到王成章的地头,记者看到他正在种植大姜,谈到今年蔬菜价格的行情,王成章连连摇头,"我今年种的菜都亏本了,不想再弄了,种一点姜吧。"王成章说道,"今年什么菜都便宜。"

在蔬菜基地,白菜都是种植在大棚里,随后,记者走进一个白菜种植大棚,大棚占了三亩地的空间,多数白菜已经收割,但还是有不少白菜空置在地里,一位村民张女士正在收集白菜,她说村里很多种白菜的都是把白菜直接扔在地里,"这些白菜不是我种的,是同村的,因为太便宜,他们都不要了,我弄一些回去喂鸡,要不也浪费了。"

大葱 论亩卖,一亩300块

从月牙桥蔬菜生产基地出来,记者走进了即墨市移风店镇马军(微博)寨村的蔬菜种植区,记者看到,该村的蔬菜种植主要是依靠蔬菜大棚,大棚内现在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但是这些蔬菜少见有收购的。在一片露天的农田里 ,记者看到几个村民正在插葱苗,
农田旁边都是一些蔬菜大棚,里面种着芹菜、卷心菜、白菜等,"我这些菜都卖不出去,还放在地里呢。"马军寨村村民程敬漠说道。说起今年的菜价 ,程敬漠同样是连连叹气,"我现在在种葱,其实今年葱的行情一点也
不好,今年大葱都是菜贩到地里直接估地,就是论亩卖葱,一亩地也就是300块钱,看来以后也卖不出好价。"记者了解到,程敬漠所说的这种情况,指的是亩产量较少的葱,每亩产葱量大约为三四千斤。而那些亩产量较高的,大约每亩产量为8000 斤~10000斤,这种葱每亩地能卖到千元
左右。

对于每亩葱只能卖300元的情况,记者疑惑地问道:"既然这么便宜,为什么还要种葱呢?""不种葱还能种什么,什么都便宜。"程敬漠说道。

芹菜 菜农竟要雇人扔菜

在葱田的南侧,有一个蔬菜大棚,里面种了满满一棚芹菜,这些芹菜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但是里面一棵芹菜也没有动,这都是村民刘将军种的芹菜,足足有半亩。"我就种了一点芹菜,不管多少钱,差不多都卖了,但是他的菜一点也没卖出去。"程敬漠指着刘将军的芹菜大棚说道,刘将军听到后脸上也是无奈的表情。

"多好的芹菜,看着就愁。"跟随刘将军进入芹菜大棚里 ,记者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芹菜,非常新鲜,"这些芹菜一点农药也没打,正是吃的好时候。"

当记者问他以后该怎样处理这些芹菜时,刘将军很认真地说道,自己打算雇两个人,收收扔了,空出大棚来种其他的菜。

比对

菜价坐上过山车,去年价高今年暴跌

4月19日,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上周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价格下降9.8%,且"将呈现加速下降趋势"。而来自农业部的数字显示,4月20日,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78.9,比3月28日的182.2有所下降,如果从具体的蔬菜来看,降幅更显著。

去年4月20日,抚顺路批发市场卷心菜每公斤价格是2.4元,大白菜的每公斤价格是2.6元,而今年该市场卷心菜、大白菜每公斤的价格分别为1.2 元、0.5元,同比下降50%、77%;华中蔬菜批发市场大葱每公斤价格为2.1
元,芹菜为1.6元,而今年该市场大葱、芹菜每公斤的价格分别为1.1 元、0.6元,同比下降48%、62.5%。

不只是卷心菜,白菜、芹菜、大葱包括香菜等,价格相比去年下跌了30%到70%。"去年如果种一棚芹菜,可以挣两三千块钱,但是今年却要扔了。"刘将军说道。但同时,记者调查也发现,虽然卷心菜收购价走低,但是卷心菜的销售终端却并不低迷,卷心菜价格每公斤价格达 1.2元/公斤。
与卷心菜遭遇类似,大白菜收购价走低,终端销售价却仍然坚挺。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4月1日~10日,全国50个城市大白菜价格为 1.83元/公斤,同比上升1.7%。

明算账

一斤白菜成本约2毛最后只能一斤卖2分钱。

记者在采访时,很多村民也都会感慨道,"现在不是通货膨胀吗?怎么菜今年这么便宜呢?"一边是紧绷的通胀压力,一边是蔬菜收购价的加速下跌,让很多菜农摸不着头脑。

而当岛城市民在听说白菜价格每斤只有2分时,市民张先生也感到震惊,自己平时在超市 、农贸市场买的白菜也并不便宜,每斤都是五六毛钱。

在采访中,有的菜农直接说道,城市里的人都说菜价高,其实他们种植蔬菜的过程也处于通货膨胀中。"现在无论是化肥、农药还是人工成本,都比以前要高了,但是菜价却是这样。"一菜农说道,以前一车鸡粪也就是100块钱,但就是这两年,鸡粪的价格到了200块。

在计算大白菜到底多少钱才能不赔钱时,张起胜向记者算到,种植一棚白菜需要两车鸡粪、七八袋化肥、农药,再就是浇地。"现在无论是鸡粪还是化肥都涨价了,一车鸡粪要200多块,两车就是400多块,一袋化肥要200元左右,用八袋就要将近2000块钱,光肥料加起来就2000多块钱了。"

"现在种子便宜了,也就是三四百块,农药再用三四百块钱的,加上浇地等,差不多又是1000多块钱的成本,再加上乱七八糟的,要5000块的成本了吧。这还不算大棚,光做这么一个大棚就要2万多块钱,大棚上的薄膜两年一换,草帘子也要换,这些都是成本,反正最后算下来一斤白菜的成本在1毛7到2毛之间,如果最后卖2分钱一斤,可不是把本全赔进去了。"最后,张起胜特别强调了一点,算了这么多成本,最后并没有把人工成本加上。

"我们卖菜从来不算人工成本,能赚点就行了。"王成章说道。

说起人工成本,在蔬菜种植收获的旺季,菜农都会找一些人帮忙,而这些帮工的成本也在涨,"现在人家出来干一天活怎么着也得五六十元吧,不像以前,二三十就可以,但是一天找两个人,连着干四天,一棚白菜卖的钱就没有了。"程敬漠说道。

B 菜贱伤农

白菜2分钱一斤都没人收

即墨市移风店镇和平度市南村镇是两处生产蔬菜比较多的乡镇,4月21日,记者先后来到两个镇的不同村庄,发现蔬菜的价格确实是非常低廉,在田间地头的直接接触中,很多村民都被低价的蔬菜逼上了"绝路"。

"如果种的菜有一半价格好也行,这个赔那个还可以抵消一下,但是今年大多数菜都是赔钱的。"张家村菜农王成章反映道,而在采访中,不少村民也都持有这种观点。

"你都想象不到,今年白菜的价格才两三分钱一斤,我们农家人就靠这点菜,但是这个价让我们怎么办。"一菜农向记者说道。

在一个种植白菜的大棚里,大棚里白菜已经基本收完,菜农向记者说道,大部分菜都是按照3分钱一斤的收购价卖的,"很多菜其实就是直接扔了,一个大棚三亩地的白菜,能收20000多斤,最后只卖了400块钱,还不如扔了。"大棚菜农说道。

记者采访了解到,白菜价格每斤两三分钱,等于是白送,但就是这个价格也没有多少人收购,"别看一斤2分钱,但是没有人收。"张家村村民张起胜说道。

更郁闷的还有运输白菜的一个商贩刘先生,他说自己拉一车白菜也就是百十块钱,连油费都不够,"我们不愿意收也是有原因的,真是不赚钱。"

种4亩卷心菜要折本2000元

在当前的蔬菜品种中,除了白菜、芹菜、大葱无人问津外,其他的蔬菜如卷心菜的价格也非常低廉,"现在卷心菜都是封闭大棚里的收了,田里的还都没有开始收,但是价格也是非常低,每斤两三毛钱。"程敬漠指着自己种植的卷心菜向记者说道。"我的马上也要开始收了,今年种卷心菜的那么多,估计到时候也就是1 毛钱一斤。"对于卷心菜收获的行情,程敬漠一点信心也没有。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种植卷心菜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平度市南村镇的姜家埠村,该村几乎每户都种植卷心菜,4月21日中午12时,记者来到了姜家埠村,在该村刚好看到菜农齐新胜正在向商贩出售卷心菜。

"不要说便宜了,简直就是赔死了。"听说卷心菜菜价便宜,齐新胜摇头说道,"我今天卖卷心菜的价格是2毛6,这还是不错的价了。"据齐新胜介绍,自己今年种植了四亩卷心菜,这四亩卷心菜的成本就要6000多元,但是从现在的收购价来看,四亩卷心菜只能卖4000元左右,"这还要保证每斤卷心菜价格都在2毛以上。"

如此算来,即使每斤卷心菜价格都卖到2角以上,齐新胜种的卷心菜还是要折本2000元,"卖卷心菜时别人也都是挑挑拣拣,外皮都是要剥掉,只剩下里面的部分。忙活了半年,最后还赔钱,干着真没劲。"齐新胜剥着卷心菜叶说道。

延伸

菜贱伤农,菜贵也未"喜"农

菜价坐上过山车,相比去年出现暴跌,忙活了半年的菜农只能面临亏本,但是记者采访了解到,即使是去年菜价高的时候,菜农也并没有很高的收入 。

据菜农介绍,今年蔬菜行情比较好的要数黄瓜和西红柿了,黄瓜的收购价每斤在1.5元至 1.6元之间,种植了黄瓜的菜农能挣多少钱呢?"我就种了半亩黄瓜,其实也挣不到多少钱。"刘将军说道,"如果黄瓜都是由我自己来收,也就是种植、收获都不找人,那最后这一个大棚半亩地能挣近3000块吧,但是如果找帮手,再加上大棚的折旧费,其实是不挣钱的。"

"去年卷心菜一块钱一斤,我一个大棚最后挣了两三千块钱,如果真要细算的话,每个月折算下来收入还不到1000块。"菜农程先生说道。

在平度市南村镇,有不少村庄都是种植大蒜的,近年,大蒜价格因为比较高被戏称为"蒜你狠",而在"蒜你狠"的时期,菜农能收入多少呢?据一村民介绍 ,一亩地能收2000斤的蒜头,去年最贵的时候每斤卖到4元钱,蒜薹
每亩可卖两三千元,一亩地毛收入好的话也就是1万多块钱。

"一亩蒜的成本要4000多元,这样一亩蒜最多能挣六七千。"该村民在介绍的时候还是比较高兴的,但是与五块钱买两头蒜对比,村民忙活了大半年挣来的钱也并不算多。"去年蒜那么贵,今年种植成本要加大了,光种子就提高了两倍,挣的钱也要投入一部分。"该村民说道。

C 分析

盲目囤菜、市场供应量同步加大导致菜贱

多种蔬菜价格相比去年都暴跌了,很多菜农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记者采访了解到,蔬菜供应量价格、盲目囤菜以及个别菜种植面积扩大等是导致菜价下跌的原因。

"去年大白菜价格其实是比较高的,很多商贩就收了白菜囤在库里,结果最后新白菜上市,供应量加大,白菜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但是到了2分钱一斤还真是太便宜了。"一商贩向记者说道。

至于卷心菜,很多菜农也说,去年卷心菜的价格每斤达到了1元钱,这样的价格让不少菜农今年都扩大了种植面积,如此以来,最后卷心菜供应量同样是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跌。

"今年白菜价格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白菜长得不好,因为年后持续寒冷,白菜的生长周期都延长了,很多白菜在收获的时候都抽薹蹿花了,一抽薹蹿花就不好吃了,也就不好卖了。"张女士向记者说道。

同时,据市场工作人员介绍,原本南方菜先下来,随后本地菜就下来了,它们之间有个时间差。因为一些蔬菜的生长期延长,南北方菜时间上没有差异性了,南北方菜同时供应,供应量就比以前大了。"还有就是辐射的原因了,商贩在收我们的菜时,说芹菜不收 、韭菜不收 ,这菜
都不吃了,我们种的菜肯定卖不动。"王成章向记者说道。

农产品流通环节还是太多

记者采访时发现,菜农在因收购价暴跌而亏本的同时,其实岛城的消费者也没有得到价格上的实惠,很多人仍在抱怨市场上的菜比较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据相关人士介绍,主要原因还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太多。

此前,有关部委经过调研发现,普通黄瓜在冬季的大棚生产出售时,价格为1元/斤,但是经过多次中间环节,到了超市可以卖到6元/斤。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多次提出要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而记者调查了解到,菜农大多是将收获的蔬菜给商贩,商贩收购后发送到当地的农贸市场,当地农贸市场收购后,再送到华中、抚顺路等批发市场,在这些市场经过检测后有的被送到二级批发市场,最后再流到农贸市场、超市等。

大体来说,也就是经过了蔬菜生产-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超市销售六个环节,"每个环节收入10% 到 20% 的利润,这样算下来最后要增长好几倍。"市场工作人员说道。

该市场工作人员也说道,往往挣钱的菜农就是自己拿着菜到小区销售的,但是这也是不被允许的。对此,不少工作人员表示,要让菜农获益,同时又让岛城的消费者得到价格实惠,政府还是需要减少流通环节。

外媒解惑:中国高通胀的真正原因

中国决策者过去一年半的种种行为都似乎表明,他们可在经济继续以8%甚至更高速度增长的同时,轻易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如今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比预想得更为严重,但却仍对经济过热的根源存在误解。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过去两年中国大幅增加货币供应,这些供应目前仍在不断向实体经济渗透。

上周五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4%,为三年来最高升幅。由于中国政府在为过热的经济降温方面出手太慢,通胀率尚未达到峰值。这里的出手太慢意味着,除非决策者让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大幅降至近年来的一般增速以下,否则中国就可能面临通胀失控的风险。

上个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出席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国决策者倾向于把通胀原因归咎为供应方面的因素,如造成粮食短缺的恶劣天气等。但真正的原因在于北京方面为应对2008年末中国陷入经济衰退而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占GDP的比重接近40%,远远高于 2003年
占比27%的峰值。

中国政府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做法无疑提振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于2009年春天开始了强劲复苏,但仅在几个季度内就开始变得过热。到2009年中期,通胀开始在各个领域加速。消费品价格、房价和工资全都开始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以此来看,很难说中国的通胀不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供应过多带来的种种危害正在逐一显现。中国可能正处于一种恶性的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边缘,而这种形式的上升可能不利于当局对经济的控制。3月份实际通胀率很可能高于官方通报的5.4%,这也是当前中国政府忙不迭地实行紧缩政策的原因。尽管如此,它的行动还是开始得太晚了。通胀率一年多来不断上升,而实际存款利率在有关当局开始真正退出货币刺激政策之前,已有近一年都为负值。

为了理解政策反应滞后对经济增长意味着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追踪在商业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供应对通胀水平的推动作用。如果一国的实际产出超过其潜在产出,这个国家就会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也会开始抬头。对潜在产出的定义可以一定水平的闲置生产能力为依据。只要产出和价格之间存在相互推动、交替上升的现象,基本上就可以说,一定有某些生产能力被闲置。一个经济体越是不断接近其有限资源被完全利用的水平,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品通过提价的方式来把那些未经利用的资源投入生产。

2008年末和2009年初,中国就曾出现过闲置生产能力,这是由于以前维持中国工厂满负荷运转的外部需求突然大幅减少,中国经济随即陷入衰退,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年均通胀率的升幅迅速放缓,并在2009年初变为负值。然而到2009年中期,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强劲反弹,闲置生产能力也开始被完全利用,出现了过多的人民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和服务的现象。到2009年秋季,实际产出水平已经超过了经济潜能,并一直延续至今。如果在那时中国政府就开始收紧政策,通胀问题不会失控到今天这个地步。

好消息是,近来中国政府做出的紧缩努力可能已开始初见成效。广义货币供应(M2)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最近的趋势。按每季度的年化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从去年10月高达28.5%的增长率已放慢至今年3月的8.4%。上周五,中国第一次发布了有关GDP季度实际增长率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从去年第四季度的2.4%减缓至今年第一季度的2.1%。宏观经济预测顾问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对中国GDP季度实际增长率做了自己的估测,结果表
明,官方数据可能对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的程度有所淡化。

中国政府似乎有很大的决心,一定要赢得抗通胀斗争的胜利。另外,决策者也表现出,他们知道中国的增长模式需摆脱过去那种信贷推动的投资热,并且知道这种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改变中国经济的内在结构,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但问题是,面对经济增速大大放缓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中国准备好了吗?

吓出一身冷汗 这就是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

看过俺的帖子的人都知道,07年俺警告会发生危机,并预言危机发生后中国会大修铁路;08年俺提出度过危机的正确方法并反对刺激政策,并鼓动大家买黄金;09年预言中国必然发生滞涨;10年俺认定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已经无可避免必然全面爆发;11年说什么呢?没啥好说的了,现在就是在那里倒数计时等待危机的爆发。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讨论下危机爆发后,未来10年中国的出路吧!

危机的起源

关于07年开始爆发的危机,当初俺就一直说,那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的危机,金融危机只是其表现形式,其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下,所产生的严重的贫富分化所导致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是政府及少数人富裕,民众贫穷;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金融资本及原材料垄断财团富裕,民众及政府贫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极度的贫富分化。

这些贫富分化是怎么产生的呢?途径很多,有金融手段、有行政手段、有垄断、甚至近几年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也是一种掠夺的方式。我说金融手段、行政垄断掠夺,有头脑的人都可以理解,比如乱印钞票制造通胀掠夺财富;比如中石油、中石化是怎么通过行政垄断掠夺社会财富的,这些都比较明显。再说隐蔽些的,山西先是通过媒体造势,利用人们对矿工这个弱势群体的关心,通过对煤老板的抨击和用安全生产作为由头,对煤炭行业进行清洗,没想到的是私人煤矿居然对安全也进行了整改,最后没办法了,干脆撕下那些假面具,一张白纸要将私人煤老板赶出山西,实现煤炭的垄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增加定价权,什么叫增加定价权呢?拥有煤炭的人要增加定价权,说白了不就是要大幅推高煤炭价格,以实现对下游产业的掠夺嘛。最后怎么样,私人老板被赶走了,大型国企还不是照样出事故,怎么后来就没有媒体再去说了呢?因为目的达到了,山西已经实现了煤炭的垄断,目的达到了,媒体就视而不见了。最后说到宣传环保也是一种掠夺,这个话很多人肯定彻底不能接受了,保护环境是很高尚的事业啊,怎么也变成了对民众的掠夺了呢?这是个更加巧妙的手法了,说清楚需要

更大的篇幅,我们暂不作深入探讨,来看几个简单事实:一个请大家回忆下,从社会开始大规模的关注环境到现在,原材料的价格涨了多少?再说下中石油在伊拉克开采原油的事情:在伊拉克开采原油,中石油承包的费用是2块美元一桶,成本是1块4,就是说开采一桶原油2块就赚了6毛,现在原油价是多少钱呢?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成本1块多的油,凭什么可以从不到2块钱的成本,让你掏100多块钱去买?难道这不是一种对靠自己劳动赚钱的人的一种掠夺?如果学习中石油在国内那样通过行政垄断赤裸裸的涨价,市场将难以接受,怎么办?这时候手法上就需要细一些了,宣传资源的不可再生、有限,这样一来就可以改变市场对资源的预期,这时候再涨价,你不但不会说这是掠夺,你还会说很好很好,贵了大家就会省着点用了,减少污染。好,被卖了你还得替它数钱,数完钱你还会觉得自己很高尚。我告诉你不能相信这些鬼话,你还会骂我没素质。其实到头来,石油真的少用了么?只要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少用,因为这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有人问,用完了怎么办?最担心石油用完了怎么办的,应该是阿拉伯人,我们巴不得石油用完啊,我们可以用核能啊,还有数不清的能源可以使用,没有石油,就没有了塑料,届时还要用很多其他的产品来替代塑料,这将极大的推动其他产品的应用,对经济是非常大的促进,是大好事。还有地球的温室效应、日本核危机,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能源巨头借环保以推高能源价格的手法。就说核危机吧,如果核能不能用,大家想过油价要涨多少没有?这背后谁在获利?核能有啥恐怖的? 阳光
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太阳怎么发光的?靠核聚变。说白了太阳就是最大的核反应堆。大家怎么不怕啊?日本吃了两个原子弹,那辐射量大吧,广岛长崎不是一直住着人么!怕个鸟啊~为啥美国不肯签署关于大气排放的那个什么条约?因为美国人知道,这是一场骗局,不能签,签了自己将会被别人掠夺。为啥绿色和平组织共同创建者和前领导人
Patrick Moore和Schwartz(美国未来学家)都说过这么一句话--------环保运动将走向反科学、反技术、反人类。他们只是看到了环保运动的本质,但不知道其背后的原因。

贫富分化是如何引发经济危机的呢?其路径是这样的--------当大量的社会财富通过种种途径的掠夺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之后,整个社会就表现出了购买力的不足,此时投资实体经济已经无法获利了,所以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的资金只能通过垄断方式、囤积炒作固定资产、原材料等来获取利润;炒作推高了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穷人被迫接受这种价格,导致社会财富以更快的速度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此时经济增速需求放缓,物价飞涨,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已经脱离正常发展轨道,进入到了滞胀的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后经济已经完全走入死胡同了,松也不行、紧也不行,怎么搞都是错的,进入死局,怎么折腾都是死,没治了,早死和晚死的区别,越折腾越死,比如韩国、英国,死心了,干脆不动随它去了。除非你让以前吃了钱的人重新把钱吐出来,别无它法,那就需要战争和割命,这就是北非那么热闹的原因。当然我们不行,那好那就继续折腾下去,接下来经济就该向由滞胀到崩溃的阶段发展,我们将看到,随着物价的上涨,穷人开始被迫压缩自身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此时需求将开始出现非常明显的萎缩,企业开始倒闭,失业开始增加,最终走向彻底的崩溃或者无尽的下滑。下滑可以慢慢去忍受适应,但风险最大以及我们最为关心的,应该是大崩溃的时间节点,我是这样设想的-----当需求的萎缩达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这个临界点,我想可能是当价格上涨所获得的暴利无法填补因需求萎缩而造成的利润下滑的时候),或者当囤积到达一定程度或政府货币紧缩后,货币的流动性开始剧烈下降,囤积炒作者的资金链开始出现断裂,炒作资金被迫抛出库存,商品价格开始崩盘,危机爆发。

当然,因为货币、行政政策,使得市场的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得多。比如,当地产商的资金链即将断裂的时候,政府可以用刺激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增加流动性,那么市场就不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崩盘,而是要等到需求极度萎缩下才会逆转;如果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切断地产商的资金链,则房价则有可能提前下跌;还有市场的预期炒作、媒体的造势、政策的宣传、外部市场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危机爆发的时间、方式、烈度。所以我们的具体市场操作要远比这复杂得多,但这不等于我们不必认清市场的实质,唯有认清实质才能解开纷繁复杂的思路,把握住大方向,唯有大方向正确,才能在危机中生存下来。我不赞成散户重仓位做短线,昨天我刚刚因为手痒重仓短线而遭受重创,没办法,大家可以想想,市场上有多少职业屠宰散户而生活的人?他们的赖以生存的钱哪里来的?只要我们妄动,我们的心态早就被他们算死了,非专业人员做短线注定必死无疑。

关于危机爆发方式及时间点的探讨

有人说,现在经济不是在复苏么?这个问题我不想讨论,贫富分化没有得到解决的迹象,就说复苏,那完全是胡说八道,不值一驳。接下来我很想和大家讨论的,是目前的几个迹象,能否从这些迹象中判断出,由滞胀到危机爆发的节点是否快要到了,还差多少时间?是必须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滞涨的过程呢?还是危机爆发已经迫在眉睫?是漫长的阴跌,还是如暴风骤雨般的崩盘?

1. 大宗商品,甚至08年都没有大幅上涨的一些品种,目前都已经大幅度上涨,大量商品创出了新高,现在只剩下石油尚未新高了。石油还需要多少时间出现新高?大宗商品是否会如央视证券资讯频道远昌看市里说的"最后一冲"而后崩盘?还是像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几年后出现200多元的高点?

2.三辆马车即将同时熄火。出口因为成本上涨无法被下游所接受而严重萎缩,用出口厂家的话来说是------订单有,价格合不来,宁可不做,目前处于价格博弈阶段。如果欧美的需求因为库存消耗较大而最终向我们的出口企业妥协,那么我们将可以看到:在中国出口短暂的复苏后欧美将发生严重的通胀,继而迫使美联储加息;投资也开始萎缩,虽然目前地产投资尚未见到明显减速,但政府工程已经出现了资金无以为继的状况,承包政府工程的承包商被政府大量欠款的现象已经越演越烈,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出现萎缩下滑的趋势。例如:上海的政府工程对钢材的需求已经下降到了几乎为0的程度;内需也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价格的上涨开始萎缩,1-2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去年2月出现下降;1、2月PMI也出现下滑,3月虽然比2月高,但3月的天数比2月多了3天,扣除这个因素,3
月PMI仍处于下滑状态;前天宝钢下调其板材价格,就是因为汽车生产需求萎缩所导致的被迫下调,目前板材价格居然向螺纹钢价格靠拢,(板材的需求方议价能力要远强于螺纹钢需求方的议价能力)这就是国内可笑的产业升级所造成的恶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同时熄火,其后果就不用我来解释了吧。从这个角度来看,三辆马车同时熄火的时间点已经非常近了,近几个月就有可能看到。

3.钢铁在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高位、需求比同期萎缩的情况下,价格仍然开始了由成本推动的、逼迫硬需求就范的上涨。这不仅仅是钢铁,几乎所有的商品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种上涨最终将压制硬需求,迫使其萎缩,进而引发危机。但这个过程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价格上涨的速度,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仅凭成本推高价格,其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而且作为能够控制原材料价格的垄断者,只要它们稍微有点智商,它们完全可以少赚点钱来压低价格,何必迫不及待的将原材料价格拉高以至于同归于尽呢?比如欧佩克,它们完全可以增加产能来调整油价,避免油价上涨到令经济崩盘的程度。这点很希望能听到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

4.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的房价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直逼一线城市,这种上涨彻底透支了需求,使得市场再无价值洼地,一旦洪水到来,再无可以缓冲泄洪的空间。

5. 欧洲的加息宣告了欧洲经济正式步入滞涨,此时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了美国,现在关键看6月份美联储结束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是开始加息还是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美国加息必然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见顶基本上可以作为市场的共识,所以反转行情反而不大可能等到美国加息后才出现,只要美国加息预期确定,市场就有可能出现反转。由于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提振美国经济,所以要让美国加息,两个条件必具其一:美国经济复苏走上正轨;美国也发生严重的通胀。我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居高,而且时间点也不会太远了。

6.高盛通知自己的客户短期多单已经到达目标位可以获利了结,其理由是短期材料上涨已经遏制需求,市场应声大跌。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虽然高盛同时也说长期还要看涨石油到250美元。但我认为这很可能只是高盛的一次试盘,看市场对自己报告的反应程度。还有擅长做空的索罗斯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大资金对赌中国崩盘的消息。这些信息都预示着崩盘不会太远。

7.1、2月的外贸出现逆差,除了原材料上涨因素导致进口上升和出口的萎缩以外,热钱的出逃也有可能。热钱一旦出逃有多可怕呢?看一段数据:1995年中国外汇储备736 亿;2000年1655亿;2005年8000多亿;2007年15000亿;2009年
24000亿;2010年28500亿;现在3万亿!这些数据里我们能发现什么?要知道中国的出口很多是加工型的出口,其利润非常低,假设材料买入100元,卖出101元,创造了201元的GDP,但我们赚的钱只有1 元。在如此低的利润之下,而我们的外汇储备为啥能在后面
几年获得如此迅速的增长?建国前50年的储备只有1000多亿,这10年怎么就能增加到了3万亿? 再如,2009年出口只有15000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却增加了4500亿,用创汇已经完全解释不通了。由此可见,我们大幅增长的外汇储备根本就不是国人通过贸易赚取来的外汇,而是热钱的流入。也就是说,我们的外汇储备是别人寄在我们这里的钱,而不是我们赚来的钱。既然不是自己的钱,我们或者就放在那里不动,或者得把这些钱拿去投资,赚取利润,这样一旦人家问我们要钱,我们也有钱还给人家不是?回头看看我们是怎么花我们的外汇储备的呢?由于外汇的国家垄断,这些钱怎么安排,完全是政府行为,我们的ZF把这些钱都拿来干什么去了呢?除了买飞机、搞赞助这些动辄几千亿的花掉了以外,还有就是投资,这些投资的损失,其他的不说,仅仅两房,就有6000亿的说不清拿不拿的回来的投资。这些钱可是明明白白的花掉回不来了啊!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如果有一天,人家问你要钱的时候怎么办?当中国经济失速,投资中国已经不能获利,人民币升值到头,并开始转向的时候,这些热钱要不要外流?这时候就有两个问题出现了:一你必须从国内市场收回相应的人民币,同时拿美元还给人家,这时候国内的资金流动性就会发生严重的紧缩;第二个问题你有足够可以还给人家的美元么?我怕没有,前几年好用的时候都花光、赔光了。这时候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我们是否会一夜间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如果后面几个月外贸继续出现逆差,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情况已经开始发生了?

关于ZF应对危机的政策及其对后期形势的影响

谢谢大家的意见,俺也只是对目前形势和今后出路进行一些探讨,提供一些思路观点罢了,是非对错还是该由大家自己来判断,用事实来说话。关于危机会不会到来的问题,因为俺以前的帖子里已经反复进行了探讨,不想在这里过多的重复。俺的观点是:1承认ZF已经意识到了贫富分化的问题,的确也在采取一些举措,只可惜早几年干嘛去了,现在为时已晚,事到如今,已经进入死局,来不及了;2即便ZF采取了举措,也假设还来得及,但这些举措本身也存在滥用行政手段、举措脱离现实等大量问题,甚至有可能成为助推泡沫和引发崩盘的导火索。接下来,俺还是先说说自己这两天关于危机爆发方式的新思考。

07年开始的危机爆发的特点是股市、期货疯狂冲高后发生猛烈的下跌。这次是不是会以同样的方式爆发呢?我们要在市场上具体操作,绝对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因为上次危机是在一片乐观的情绪下突然爆发的,而这次大量的人都意识到了危险的来临,我们就不能天真的以为历史还会以同样的方式简单的重复。那么就有两个可能性了:一种是阴跌,当大家都在等待一波暴涨后的暴跌的来临,此时阴跌却开始了,等大家醒悟过来,已经回天无力了;还有一种是快速冲高后的暴跌。哪种可能性比较大?再次提炼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其核心焦点就 -------在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能否继续冲高?物价在崩盘之前能否
持续上涨?这个问题我已经问了自己无数次了,终于在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新闻后恍然大悟。这个新闻就是:沙特阿拉伯减产石油;我继续狗狗,又发现了必和必拓和力拓第一季度减产铁矿石。而后联想到电厂的缺煤、浙江的拉闸限电、国内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哦~面对需求的萎缩,可以通过减少产量,制造短缺,进而拉高价格。由此看来,还是冲高后崩盘的可能性居大。

接下来分别评论ZF应对危机爆发的各项措施。

1. 先说说房地产调控政策。前一段时间,曾经有地产商谈到地产不存在暴利,他是这样算这笔账的:50%是政府赚走的地价,20%是建筑成本及其他开支,30% 是地产商的利润。一个楼盘开发到收成需要3年,所以每年的利润只有
10%,所以不存在暴利。难道大家不奇怪么?每年10%的利润,每个月1分不到,这些钱还不如拿去放高利贷呢,那些到处借高利贷的地产商是怎么暴富的啊?奥妙在哪里呢?

奥妙在于资金的流动,开发商是这样操作的(具体操作比我说的复杂,这只是打比方):假设买一块地所需要资金1个亿,这个资金用多长时间呢?很短,拿下这块地,把钱交进去,很快再把土地抵押给银行,拿出钱来。但它们盖房子是不需要自己掏钱的,由建筑商来承建,三年后盖好卖出赚30%。那么这笔钱马上又可以用来买第二块地。于是同一笔钱可以不断的重复使用。假设这个地产商一年可以拿10块地,每块地赚30%,3年后它的利润是多少呢,900%。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地产商实际上玩的就是一个金融游戏罢了。这也是地产商为什么要不断的疯狂拿地,因为拿地的频率越高,相当于杠杆也越大,利润也就越高。这里问题就来了,一个亿的资金做了30亿资金才可以做的项目,一旦因为政策打压,银行贷款停止发放,会怎么样?此时地产商当务之急就是要赶紧把风险转移,让承建商尽快把房子盖起来,这样才可以套现,化解风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几个结果:1当银行收回第一笔贷出的一亿资金并停止贷款后,开发商就没有资金继续拿地了,风险在于地方ZF;2如果地产商来不及卖出房子,后面的银行将无法收回贷款,杠杆放大的风险在于银行;3项目能否完工的风险在于承建商。这次地产商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规避了风险,目前他们的担心主要还在于能否顺利套现。由此看来,短期内只要地产商停止拿地,压力并不算太大,所以房价马上下跌的压力也不会太大。所以说国内地产问题的爆发点有可能不在于房价下跌,而在于卖不出土地的地方财政,而后是房价下跌后的银行,最后才轮到地产商。

顺便说一点:当地方政府失去土地收入来源后,房产税肯定会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这是长期趋势,也是化解贫富分化的最佳途径,所以投资性的囤房绝对不可取,不要在49年加入国民党。

大力建设保障房这点我是赞同的,这对社会有利,也拉动需求,但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实在太有限了。

2. 工资倍增计划。这个问题我以前的帖子里已经分析过了,这个政策表面上看,其初衷是好的,工人工资快速增加,不就减少了贫富分化了么?但深入思考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如果有诚意增加民众收入,ZF完全可以在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多承担社会责任,就可以减少民众负担,无形的增加民众收入(农村医保的推广的确大大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个政策对农村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重视)。但在劳动效率、劳动力素质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凭空增加工资,只能是向社会传递严重通货膨胀的信号,即便工资能够倍增,只怕物价的增速早就远远高于工资增速了。所以,我认为工资倍增计划后面还暗藏着ZF试图有计划的推动通胀的政策意图。虽然ZF有这个意图,但工资真的能够增加么?一旦失去土地财政,地方财政根本就无力给机关、事业单位加工资,甚至目前的工资都无法保证,谈何工资倍增?我估计过一段时间,政府部门的工资发放很快就会出现问题。企业是否具备持续涨工资的能力呢?据我所知,目前大量的企业产能远大于实际产量,一方面缺工;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招收工人了;同时通过减产来提高价格也成为企业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应对策略。所以,不等工资继续增加,大量工人失业却要先于工资倍增出现了。

热钱多多益善,要会使用

资本具有趋利性,如水一样,都往地势低的地方流。资本则往获利多的地方流,这是自然规律。

世界几个有钱的地方,无非美国、欧洲、中东、日本。美国佬欠12万亿对外国债,欠这么多债,肯定会通过货币贬值来赖账,谁有钱敢往美国放?卡扎菲的300亿美元石油款,就轻易被美国佬打劫了。哈哈。欧洲佬现在也不行,且不说主权危机,在利比亚的大打出手,利比亚的难民将蜂拥进入欧洲,难免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而且欧洲市场基本饱和了,谁还把钱往欧洲放?日本佬,这次更惨了,一个地震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核污染,不死也要伤层皮,谁有钱敢往日本投?除非脑子有病。再说中东,那帮人有钱,但国力衰弱,任人宰割,钱放在中东绝对不安全,说不定哪天被美国找个理由给制裁冻结了。所以啊,钱只会往中国这边来。

钱太多了,会涌向我们的各个领域,势必造成破坏性的通胀趋势。就好比水一样,水少了干旱,水多了洪涝,都是灾害。现在关键是要把这些钱收集起来,先放在蓄水池中,然后进行重新投资分配。我们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比如农村的水利建设,需要很多钱;高铁建设,需要很多钱;大飞机研究和建设,需要很多钱;西部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很多钱;我们的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很多钱;我们城市保障房建设,需要很多钱;……

热钱有两类:一是破坏性的热钱,这类热钱进来,怀着邪恶的意图,想搞乱我们国家的经济环境,从中渔利。二是避难性的热钱,比如中东国家等弱小国家的钱,到我们这里来避难,顺便投资获益的。对破坏性的热钱,要坚决遏制打击,几种围剿;对避难性的热钱,采取收编。

继续加息,继续提高准备金利率,令狐冲的吸星大法太厉害了,就是自己的身子难受……

毒馒头与粮食危机

其实,鸦片战争是人类的第一场生化战争。当然,鸦片战争也可以理解为货币战争。千百年来,战争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形式。

中国的粮食安全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明眼人是知道的,真正能将中国导入动乱的只有粮食危机。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真正的通货膨胀不在于通货本身,而在乎粮食价格。

理论上,以中国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可以阻止粮食绝对短缺情况发生的。毕竟,我们的省委书记们,一直在紧紧抓着米袋子。

但是,毒馒头事件让我冒出了一层冷汗。粮食短缺可以是相对的。粮食的相对短缺,仍然可以导致粮食价格失控。

什么事件可以导致粮食相对短缺?我想到了粮食大面积污染的问题。

粮食污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化学污染;一种是基因污染。请注意,化学污染是在加工环节,基因污染是在生产环节,这两个环节均不在政府掌控之中。政府只是控制了一部分的粮食流通渠道。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看来,这两种污染已经在同时进行中了。据说,一些特殊的中国人已经不吃常规流通渠道流通的食品了。中国已经出现特殊的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工厂和食品流通渠道了。

我忽然意识到,毒奶粉是一次全国性的预演。毒奶粉事件,考验了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考验了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老实说,这两种能力,都异常脆弱。

我非常确定,人民币正处于被围剿的过程。我非常惊讶,有人将对人民币有组织的围剿美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我可以肯定,击垮人民币币值的最后一战,就是引爆中国的粮食危机。

不觉得奇怪吗?中国的粮食污染具有高科技的经典特征!无论是化学污染,还是基因污染,都有科学家们的影子。而在这些神秘的影子中,不乏那些海归们的身影。这些仅仅是偶然的吗?

我忽然想到我国强大的安全机构。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应该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吧。你们一定会认真防范敌人向领导人碗里投毒的。你们也应该防范敌人向全体国民碗里投毒的。应该意识到了,这不是偶发性事件了。在我看来,这是战争。这是一场没有宣战的,化学战争加生物战争。这场战争的后果,比常规战争甚至核战争更加恐怖。

有些事情令人费解。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在今年两会中提出了强化食品安全的提案。显然,一些敏感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王立军的提案,并没有促成强化食品安全的任何行动。相反,王立军的提案,被一些人攻击为"太暴力"。那末,有没有不暴力的方式呢?有的。笔者就提出了有毒食品集体诉讼的问题。保护人民群众的法律,不能被人民群众所掌握,那法律必然形同虚设。然而,很遗憾,所有关于食品安全的建议全部石沉大海了。不能"太暴力",也不能讲法律。嘿嘿,只许讲道德。

讲道德?这是在争取时间!他们在为全面的粮食污染争取时间!他们在为全面的粮食危机争取时间!

亲爱的同胞们,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绝对不会被阴谋论害死的。不过,所有的国家悲剧,一定包含着一个又一个的阴谋。当西方严格禁止向中国转让高科技的时候,涉及食品污染的高科技却静悄悄地进村了。我们看到生产和销售有毒食品的家伙们被抓获了。我们没有看到提供思路和技术的学者和专家被追究。他们仍然在行动。他们甚至非常高调地在行动。似乎没有人关注他们的道德问题。

我认为,对付有毒食品的办法是有的。短期的措施,就是采纳王立军的提案,以雷霆万钧的手段严打;长期的措施,就是完善针对食品安全进行群众监督的立法,必须将反对有毒食品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

这里必须强调,我最担心的还不是化学污染问题。化学污染,是可以控制的。我最担心的是基因污染问题。基因污染是不可控制的。当任何一个国际权威机构证明,中国转基因主粮存在某种风险的时候,中国将会出现难以遏制的粮食危机。我决不怀疑,中国的媒体有能力将风险渲染成为一场风暴。奇怪的是,我们至今看不到政府制订应对基因污染的任何应变措施。

谈到转基因主粮,我想到了地藏菩萨。人类何德何能,为了从"害虫"口里夺食,不惜改变生物自然进化的进程!"害虫"不属于众生吗?生物进化,乃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因缘未到,强行撮合,难免酿成悲剧。难道,科学家可以代表上帝吗?科技一旦失去了道德,就会变成魔鬼的仆从。利害利害,只知其利,不顾其害,是利还是害?因一己一时之利,谋害万千众生,且将祸及千秋万代!如此恶行,罪业无边,当入无间地狱!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些毒馒头,似乎不算什么。当年,大清的国民们不是也没有太介意那些鸦片吗。然而,很遗憾,那个GDP高居世界第一的大清帝国,就是被那些鸦片埋葬了。

电动汽车需要采用换电池这条发展路线!

4月15日中午,南方电网董事长赵建国在海南博鳌接受了《财经网》记者的独家采访。他对记者表示,由于现在电池技术不过关,导致电动汽车很难推广,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电池都达不到实际充放电次数。同时由于加电技术路线还没有最后确定,究竟是充电还是换电池,还没有明确这个路线。因此南方电网现在还没有整体的建设充电站规划。( 2011
年04月16日 《财经网》)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前些时候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对外表示:"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不日将批复公布。"

根据规划内容,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要达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要以纯电动为主要技术路线,未来10年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那么未来纯电动汽车在充电还是换电池方面,到底应该走何条发展路线呢?

综合分析看,充电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便捷;而主要缺点是充电时间较慢,电动汽车多了时,充电站占用的就将是一大片停车场。这在拥堵不堪的城市中,可能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死结。至于现行充电装置接口不统一等问题则还是可以想办法统一的。

而换电池模式的好处在于,它能解决电动汽车价格比较高的问题。因为电动汽车的核心成本就是锂电池等(占总成本的一半甚至更高)。如果是换电池模式,那么汽车厂只要销售裸车就行了,加电网络运营商会准备好新的电池随时提供给车主租用。很多在北京运行的公交车也是使用换电池模式的。但其缺点是各个品牌的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产品规格都不一样,换装管理繁琐。同样需要统一相关标准等等。

不过目前建设充电设施的地区越来越多,似乎预示着电动汽车在站点充电模式将可能成为未来主流方向,而换电池模式已陷入到了一种难以预测的被动局面。

对此笔者认为,如果将电动汽车放到整个新能源发展背景中看,那么或许就需要采用实行换电池这条路线了!

因为现在的新能源中,核电、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都是不可控的,需要蓄能调峰。尤为风力、太阳能发电,由于不太稳定,直接上电网容易影响电网安全,更需要蓄能调峰过渡节点。那么如果能将换电站同时建设为风力、太阳能发电等的蓄能调峰中心:先利用低谷电,风电等等为换电站内的动力电池充电蓄能,再为电动汽车换电池,或在高峰,应急时向电网供电。或许就能同时有助于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的发展了。

虽然蓄能调峰中心也可为电动汽车充电,但这样就会多了充电设施等成本,也可能不如换电池迅速;另外采用换电池路线,或许也就方便设立流动换电池车,为路上中途电力耗完之电动汽车提供应急换电池服务,减轻电动汽车用户出行之后顾之忧了。因此综合考虑还是直接采用换电池路线为好。

当然这样做就不宜优先发展市内电动公共汽车等了,而应该转而优先发展城际间的电动客车,出租车等了。比如在风能等比较丰富的城际公路两边,因地制宜地大量建设风力发电机组等等,然后由其为公路旁边换电站内的电池充电,风电等不足时才用电网电力充电。否则在市内用目前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来充电,对于我国整体能源的环保减排工作就作用不大了。

总之,纯电动汽车需要按照换电池这条路线去发展,努力统一电池标准,进行模块化设计等,以便快速更换电池;不断降低电池、风力发电等之成本,提高其性能,逐步扩大电动汽车应用规模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有助于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的加快转型。

热钱出逃或已准备就绪

笔者在写完《浅析: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有网友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并不能确信自已的分析和判断是正确的,因为该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在农行首席经济学家何志成先生的"瞒报"基础之上的,而笔者并未就此数据进行核实,其后的数据核实证明瞒报的可能性不大,假使有瞒报,数额最多也绝不会超过2000亿美元。错了笔者就及时改正,但即使没有瞒报外汇储备,此小文的人民币规模将极大的被动性紧缩观点和分析还是依然能够成立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因为中国在接下来的外资大撤离时有可能难以应对。

那么网友提出了什么呢?他提出:"如果这5000亿来自央行提前在外汇市场购买的储备,没有在市场上印钞对冲,如何解释3月份居民存款1.12万亿的大增和Shibor的低位呢? "

笔者给出的回答是:" 3万居民存款大增1.12万亿人民币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在低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热钱已经将人民币做了分解动作,只是暂时还没有流出中国。你不要盯死在居民存款大增上,而要看同期企业存款是否大减,如果企业3月同样是大增那么明确的说,我回答的问题就是错的,而不是本文的观点是错的。你们可还曾记得多年前有人在农村以一、二百元的价格大量收购农村身份证?这些身份证用在了什么地方?无非就是股市、银行账户!可记得中国公民每年可以换汇5万美元的规定?再想想网上银行什么时候兴起的?现在的网上银行一定非要本人亲到银行才能处理业务吗?如果真象我分析的,比1929年更大的经济危机最快5月到来的话,到时这些资金同时蜂涌而出,才会造成银行紧急缺钱,才会使得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才会出现居民存款大减、银行紧急缺钱的现象,现在的3月居民存款大增只不过是热钱为了方便以外汇不受管制的形式出逃而做的分解动作此时热钱并未流出,只是蹲身做好了起跑的动作!1.12万亿人民币对应5万美元的换汇额就是32万人民币,只需350万个身份证就能办到了。

350万个身份证看起来绝对数很大,但相对中国人口来说就很少了,而如果外管局真的放开5万美元的换汇额到20万美元,则还不用100万个身份证,会不会以热钱太多的名义放开额度就能看出一些很能说明的问题了。但即使是350万个身份证,也能轻松在一个月即30天之内搞定,以1000人来操作,即每人3500个,即每天约100个,即每小时10个,即6分钟一个,网上换汇,是换的现汇,而不是现钞,转账流出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行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1000人实际上并不多!如果这部分钱先走,最后FDI项下的无法管制的再撤出,而资金有缺口话,后果是很严重的。说不定4月公告居民存款大量减少的情况至少要到5月中才会统计公告出来,45天时间换汇并转移时间上应是足够了。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种猜测罢了。

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外币兑换:

中国银行(3.43,-0.03,-0.87%):95566,网银业务:外币互换可以操作,人民币与外币互换,只针对上海和广东(上海和广东的账户),其它地区不可以,只能到柜台办理。无手续费

工商银行(4.64,-0.03,-0.64%):95588,网银业务,人民币对外币互换业务,外币对外币互换来务都可以在网上操作。无手续费

招行:95555,网银业务,人民币对外币互换业务,外币对外币互换来务都可以在网上操作。(注,必须先到柜台开通网上银行专业版才行)无手续费

中信银行(5.78,-0.02,-0.34%):95558,网银业务,只能做外币兑外币的业务,人民币与外币互换只能到柜台操作。无手续费

民生银行(6.07,-0.01,-0.16%):95568,网银行业,人民币与外币互换网上不能操作,外币兑外币是可以操作的。

对于网上跨境汇款,建议还是到银行柜台办理,网上办理需要客服1-2个工作日审核,效率低,不建议此操作。"

进而网友质疑到:"谢谢博主的回答,我的说法有误,1.12万亿实际上是3月份人民币存款的增加值,不单是住户存款。根据楼主的回答,我对比去年的数据计算了一下,今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不到7000亿,非金融类企业存款减少1万亿,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企业存款向住户存款转移。另3月份同比,居民存款增加7500亿,企业增加2000亿。 还有一个疑问,既然外汇还没有流出,那5000亿美元计入外储后,央行的外汇储备应该大
幅增加差不多5000亿才是,而不应该仅仅增加不到2000亿,因为同期外汇存款只增加了112亿美元。而且外汇增加的2000亿美金正好和3月份多出来的人民币存款1.12万亿数额相近。所以我认为央行计入外储的钱减去一季度流出的钱等于2000亿美元是本季度的增加量,同时新印了对等的人民币放入市场。"

笔者开始放弃瞒报思维并重新思考这些数据,也查阅了央行相关数据:4月14日电 中新网金融频道从央行网站获悉,央行发布201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本外币贷款余额5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70亿美元。报告显示,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7.6%;一季度本外币贷款增加2.39万亿元,同比少增400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9.4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0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报告指出,分行业看,住户贷款增加75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83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24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2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83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2622亿元。3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794亿元,同比多增1727亿元。外币贷款余额4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一季度外币贷款增加270亿美元。中新网4月14日电 中新网金融频道从央行网站获悉,央行发布201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
据报告显示,一季度本外币存款余额7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3.98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12亿美元。报告显示,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7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7%;一季度本外币存款增加4.04万亿元,同比多增776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75.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0%,比上月末高1.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2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3.98万亿元,同比多增545亿元。报告同时显示,住户存款增加2.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844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460亿元。3月份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外币存款余额2369亿美元,同比增长9.4%,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112亿美元。而2011年1月,全国新增贷款规模为1.04万亿元,2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为5356亿元,3月份新增贷款规模为6794亿元。

对比以上几个数据(万亿人民币):一季度存款增加3.98,一季度贷款增加2.24,一季度存贷款总增加为+1.74;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2.67,一季度居民贷款增加0.7557,一季度居民存贷款总增加+1.9143;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及其它部门存款增加0.3844,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及其它部门贷款增加1.48,一季度非金融及企业及其它部门存款总增加-1.0956。笔者惊讶于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2.67万亿元和一季度贷款增加2.24万亿元,难道银行所贷出的钱全部变成了居民的创收存进了银行?而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及其它部门存款同期只增加0.3844万亿元却大量贷款了1.48万亿元(虽然这个数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难道非金融类企业及其它部门一季度收入如此之差而又陷入了不得不大量贷款以维持经营的境地?在企业经营业绩如此之差而又自身不保的情况下,居民的收入又如何能得以大增2.67万亿元呢?!2010年6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难道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一个季度居民的收入就翻了一翻?!

笔者分析居民存款增加可能是由于非金融类企业资金减少造成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由理财及投资收益所得。同比去年非金融类企业贷款数额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就排除了由非金融类企业转移资金到居民存款的可能性。剩下的就只有理财及投资所得渠道转移过来的可能性了。理财及投资什么呢?房产和股市!

2010年1月26日,证监会公布了2010年12月份统计数据,去年全年证券市场概况、筹资、股票交易以及期货交易等情况悉数披露。其中,A股2010年IPO融资达到4882.63亿元,相比2009年的187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59.9%。数据显示,2010年境内(包括A股IPO、再融资和债券市场)筹集资金1.03万亿元,同比增123%,截至2010年12月境内股市筹集资金3.18。万亿元。同时上交所在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六大证交所。而上证指数2010年01月04日开盘3289,2010年12月31日收盘2808,深证指数2010年01月04日开盘13766,2010年12月31日收盘12458。按笔者分析,实际上二市跌幅算得上微小,而且还在境内筹集资金1.03万亿元,故而根本就不可能有多少股市资金能分流到居民存款账户上来,因此笔者又排除了股市资金流向居民存款的可能性。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统计公报显示: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房屋销售价格全年平均涨幅在13.67%,在四月份的时候达到17.3%的高点,在年末的时候回落到8.5%。在2010年的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度增速上,中部地区为19.9%及39.7%,西部地区为13.5%及32.2%,均远高于东部地区的4.1%及10.1%。如此情势,说明二三线城市已成为房价上涨的主力。这与大型房企转战中西部二三线城市有关。2011年3月31日,是国务院要求各地公布本年度房价调控目标期限的最后一天。尽管仍有不少城市没有公布明确目标,但备受关注的"北上广"一线城市已经全部公布。令老百姓感到失望的是,原本为了给地方政府加压的调控目标,却"涨"声一片。除北京提出新建住房价格"稳中有降"的目标外,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涨幅目标都在10%左右。"我们也想过提房价稳中有降,让居民更加能接受。但是,房价最终还是由市场说了算的,我们若提出降价,仅凭现有的政策,没有信心一定能实现。"某市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如果目标最终没有实现,就将面临问责,那不如制定一个相对宽松、一定能实现的目标。

而国家面对7年的不断调控却越调越涨的尴尬局面最近又出台了诸如限购令、提高银行首付比例、二套房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上调和银行自行决定利率的相应政策,使得部分刚需的人们为了逃避限购,假结婚、假离婚,并使得有着所谓户口的人从中大赚一笔。自3月25日起,央行上调所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0年以来第九次、今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的历史高位。此次上调将大约冻结银行资金3600亿元。同时各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逼近了75%的红线,同时面临着步步近逼的资本充足率问题。普通购房者首套房首付从2成提高到3成,贷款利率由原来的7折、8.5折,到基准利率,再到现在的1.1倍。以额度100万元,周期20年,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的贷款为例,如果按基准利率7折优惠来算,月供大约6391元;如果按基准利率计算,月供大约为7514元;而如果按基准利率1.1倍来算,月供则需7909元。也就是说,如果首套房贷利率上浮10%的话,较之前两年的基准利率7折优惠,购房者每月就需要多支付1100多元;较之现在的基准利率,就要每月多付约400元。而这还不包括央行不断加息和房价一再上涨等因素。另一方面贷款额度的吃紧,受伤的不仅是购房者,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也捉襟见肘。目前除一些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能贷到款外,其他开发商根本贷不来款,随时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必须尽快把房子卖出去才能回笼资金。限购令落地却将大批投资者挡在了门外,目前楼市主要依靠刚需支撑,在当下房价没有下降,购房成本尤其是贷款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一些支付能力较弱的刚需购房者将被挤出市场,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刚需购房者寄希望房价下跌的观望情绪,楼市成交将持续低迷。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发布了调控楼市的"国八条",与以往相对温和的"限购"相比,严厉的"停购"政策成为楼市"利剑"。

面对如此的政策打压,楼市资金特别是能充分分析市场、利益目标明确、布局在楼市的中风险投资能不十分理性大量撤出吗?!但为何房价又表现为跌不下来呢?这与地方土地财政有着莫大的利益关系!就在媒体广泛质疑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财政时,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2011年4月19日明确表示:"在中国,土地财政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的一个制度安排。"甘藏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就是发达国家,城市政府这一级的财政收入70%甚至80%也同样来自土地税收。目前,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依赖扩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土地出让来获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这样客观上促使了多卖地、快卖地、早卖地、贱卖地,牺牲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地方政府财政实在没钱,在2000年以来,就靠卖地过日子。地方财政上之所以一直缺钱,就在于1994年之后的分税制改革。

2010年6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介绍说,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这离世界公认的警戒线60%已经很接近了。可见在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地方政府圈钱之猛。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5月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而从地方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债务率为97.8%,部分城市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超过200%。同期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进一步显示,2009年净新增负债约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万至3万亿元,2011年底约达到10万亿元。也就是说,很多地方政府的负债额将远远超过本级财政收入,会面临巨大风险。2011年的不久前,温州苍南县龙港镇3个商业及住宅地块,因报名单位不足3家而再度流拍,这距离上次拍卖仅仅只有40多天。 这只是近期温州土地集体流拍的一个缩影。从2010年11月
底,本轮地产调控趋严,温州开始出现土地流拍,这之后,温州市政府多次修改地块起拍价以使其重新入市,虽应者寥寥,地方政府"变现"的急切心态已不言而喻。怀同样心态的当然并非温州市一家。本报获悉,一位西安市官员在对当地区县进行工作总结时特地提醒,首先要注意经济金融风险,"从今年开始,贷款将进入集中还贷期,贷款靠什么还?怎么还?这些我们都要尽早考虑、提前统筹,确保资金链不断。" 这就形成了风险投资先撤,地方政府为房价站岗的局面。

在地方政府如此渴求资金的同时自然不会打压房价以自断土地财政的经济来源,而中央的限购令也将成交量速冻,使得房产价位停留在了高处形成了有价无市的楼市僵持局面。而正是这样国内前期风险投资资金却堂而皇之、从容不迫获利了解流入了居民存款账户进行分解换汇后流出。为什么楼市资金不能再次进入股市获利呢?在2009年8月至今股市扩容几近一倍,如果同容量复权股市价位已很接近6000点,即使楼市所有资金全部流入股市又能将股票推高多少呢?更何况还有融资融券能做空几倍、几十倍的获利?如此这般之下楼市资金只能选择流出。

如果真是笔者推论的房市资金大量流入到了居民存款,并且借用350万个身份证从网上换汇并流出的话,就是热钱逃离或已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接会看到5月的中国股市暴跌、中国楼市的暴跌、欧元的暴跌、日元的暴跌、黄金的暴跌、美债和日债的暴跌,只有粮食和原油期货能维持震荡和小幅上涨局面。重要的是什么?中国居民存款额到时候还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为这是股市资金再次流入到了居民存款项下,会造成股市资金大量出逃,而楼市热钱被深套其中的错误迷局。其实楼市完全出逃的热钱,此时正乐呵呵的等着中国资产见大底,资产价格打得越低就越开心。而伏击在居民存款项下的热钱能为下一次伏击中国省下流入中国受到严厉监管的制约。再次的资产抄底将由从中国股市出逃的热钱一分为二再次大量收购中国资产,而楼市出逃资金将长期的回流到美国。楼市热钱被深套观点也将严重影响决策层今后的判断。如果真象笔者所推论的最快5月全球股市大崩盘,那么就能看到以上现象。

有意思的是04月18日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中国应将外汇储备多元化,同时中国政府也正在努力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04月19日国务院参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网易微博举行的交流会上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就业、国内经济发展也不均衡的情况下,升值过快,不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但从长期来看,逐步的升值是必须的。在具体操作上,汇率浮动区间要扩大,不排除一次性升值的情况。中国持有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就足够,余下资金应该大量投资,加快战略性投资。投资组合应多元化。笔者且不论中投及大量央企海外投资,暂论此情况下,中国应不应该给外资出逃大开方便之门?外汇管理当局会不会在所谓的外储过高的理由之下提高居民5万美元换汇额度到20万美元?还会不会用所谓一次性升值来阻止热钱的进入?为何在外汇储备达到3万亿美元时才修正FDI项下的累计投资金额并许诺2100亿美元是不受管制流出的资金?即然中国持有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就已足够,是否意味着持有的1.1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至少要减少6000亿美元?在比尔格罗斯管理的2369亿美元的Total Return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自2008年初以来首次将美国国债全部出
手并表示此次卖出后该公司将不再直接配置美国国债之后?在债券市场的一些大型投资者也都已经做好了迎接美国国债市场牛市的终结在全球即将做空美债之时?

一切皆已明朗,笔者只能做为中庸看客,继续看着戏罢了,高潮即将迭起……

小型微型企业为什么难

用工难的问题极其尖锐地挑明了当前中小企业总体危机的实质,那就是投机经济极大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极大抬高中小企业基础成本,极大浓厚社会投机氛围,极大扼杀实体创业和企业家精神。要化解中小企业尤其小型微型企业的总体危机,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入手,以日本泡沫危机和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前车之鉴,坚决打压以房地产为先导和主力、以金融投机和资本炒作为支持与后盾的经济泡沫,回归实业兴邦的基本常识。

——题记

当前,中小企业尤其小型微型企业的问题与困难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全国工商联组织并进行了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在全国进行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据称,国务院或在下半年召开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专题会议,可能要出台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政策和文件。

首先必须看到,中小企业的问题和困难是一种大数表现,并非所有中小企业都存在困难,有一些还发展得相当的好,甚至发展态势十分巩固。但从调研所闻所见,无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都存在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好一些甚至是在温饱线上挣扎。应该说,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一种总体危机。

要如何看及分析中小企业的问题和困难?既要就事论事,也就是从中小企业来看待和分析中小企业,解剖麻雀;但更需要离事综观,即要跳出中小企业的范畴来看中小企业的问题,山外看山。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肯定,当前中小企业的问题和困难是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失衡、价值倒挂明显、投机氛围浓厚的具体反映。简单说,正儿不足,必邪儿有余;邪儿有余,则正儿不足。讲一个小故事:

张三在杏花村开酒店,由于酒好味醇,客人络绎不绝,生意热火朝天。路过此地的客商都要到张三的酒店歇脚,因为名气大,牧童遥指杏花村。李四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也到杏花村开酒店,虽然没有好酒,事实上也根本不知道弄酒,纯粹是眼红张三每天赚大钱而已。但李四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不仅选定一个交通更便利的位置,而且把自己的酒店装璜得十分排场。

张三一开始没在意,认为自己的酒是真家伙,祖传秘方,对方都没弄过酒,还想叫板不成?更何况自己已在这经营多年,客户们都买他的账。但客流量不客气,马上就有了下降!这是十分正常的,因为李四的酒店开张,多了一重信息干扰。尽管不知道李四的酒怎么样,一部分本地客人肯定要去尝尝鲜,外地客商可能更要一睹为快,因为这里的装璜更排场。甚至村口的牧童也受到信息干扰,由于没喝过酒,不知道哪家的酒更好,不能随便指了。但大多数情况下,牧童可能会为人指点李四的酒店,因为这是新开的,而且装璜排场,会下意识地认为这里的酒要好些。

张三还算精明,立即作出调整,转移一部分心思和财力到包装上,也大搞装修装璜。虽然张三这样做,但心里面还是有些别扭,觉得这是在舍本逐末,做表面文章,甚至时不时一声叹息:这世道怎么啦?李四完全另一种心态,虽也重视把酒弄得更醇正一些,但原本就不是弄酒的,拿手好戏就是做表面文章。看到张三也大搞装修装璜,又在包装上下起功夫来,不仅在村口树起了巨大的广告牌,标榜"杏花村正宗"云云,而且还贿赂牧童一些好处。以至牧童再也不指了,每有客商问起,就眼神往广告牌上一飞。

张三得知,一时竟晕了过去,自己的祖传酒店莫非要在自己手里败落?怎么办呢?难道我也削尖脑袋抓装修搞包装上广告?难道我再把牧童收买回来?事情就这样越搅越复杂,一个仿冒做酒的搅得一个真正做酒的没法子安心做酒了!

原本一个酒的竞争,却导致装璜、包装和广告的竞争,乃至贿赂的竞争 ,并且愈演愈烈。谁是受益者呢?毫无疑问,仿冒做酒的李四!谁是受害者呢?张三当然深受其害,原本有真家伙,现在却不得不随李四起舞,大搞歪门邪道。

但最大的受害者还不是张三,而就是广大的消费者,装璜、包装和广告是需要成本的,贿赂更是需要银子的,最后都摊给了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受到毒化,原来赚钱可以这样的,一个个学习李四好榜样,世风日下,都不务正业了。

近些年来,以房地产泡沫为先锋和主力,以金融投机和资本炒作为支持与后盾,我国经济领域的价值倒挂日益明显,社会领域的投机氛围日益浓厚,导致各方面的资源流出实体经济,乃至部分地方出现"产业空心化"的恶劣现象。一个数据很能够反映问题:2009年浙江省100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有60余家非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涉足房地产开发,制造业销售额度仅占企业销售总额的60%,同比下降24%。

直接后果就是中小企业在获取生产要素上越来越难,不仅是融资难,也不只是用地难,甚至还包括用工难——说来还真有点骇人听闻,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尽管个人不赞同所谓"人口红利"的概念,但无论是相关的调研报行,还是正式的官方看法,都不否认所谓的"人口红利"仍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那为什么小型微型企业会出现用工难乃至用工荒呢?原因主要在于小型微型企业自身的日子就不太好过,手里能分的米饭和银两极其有限。用工难的问题极其尖锐地挑明了当前中小企业总体危机的实质,那就是投机经济极大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极大抬高中小企业基础成本,极大浓厚社会投机氛围,极大扼杀实体创业和企业家精神。

要化解中小企业尤其小型微型企业的总体危机,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入手,以日本泡沫危机和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前车之鉴,坚决打压以房地产为先导和主力、以金融投机和资本炒作为支持与后盾的经济泡沫,回归实业兴邦最光荣、劳动创业最光荣、劳动者最光荣的基本常识。如果针对小型微型企业问题和困难的政策设计不从经济社会全局出发,抓不住投机和泡沫挤压实业的主要矛盾,偏离实业兴邦的基本常识,就存在误入歧途的巨大风险!

时下十分流行品牌和资本运作,大伙儿争先恐后往所谓的价值链高端蜂拥。实际上,一些所谓的高端价值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脱离制造业,脱离中小企业,不过就是空中楼阁。在杏花村开酒店的故事中,李四的假冒伪劣也是以张三的真抓实干为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没有张三的祖传好酒在先,李四会做酒店吗?不仅不会做酒店,李四甚至都不会到杏花村来,说白了,李四就是张三的寄生虫。平常都在说骗子,其实骗子是最需要讲诚信的。收到一欺诈短信:请速把钱汇入这个账号。顺手一回复:已存9000,请查收。第二天收到对方的短信:都去银行三次了,没有钱,你这个骗子!不是吗?欺骗必须寄生在真诚的基础上。

包括包装、策划、品牌和资本运作乃至整个服务业在内,一切非生产性的经济都是寄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朴素的生产劳动作为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制造业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广大中小企业的脚踏实地,其他一切非生产性经济都得靠边站,"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但愿以国务院的中小企业专题会议为契机,恢复宏观经济总体平衡,压缩包括房地产投机和金融投机在内的一切经济投机空间,让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获得本应有的光荣与梦想,让实体经济获得本应有的光荣与梦想!

文章以《中小企业为什么难》为题刊发于《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4月13日,刊发时被删改

系统性能源政策方案研究

一、引言

以前我国的能源政策政出多门,缺乏系统性的思考,能源政策分为财税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又分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在制定能源政策时顾虑又多,一是要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二是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三是要鼓励新能源发展,四是要考虑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结果导致我国能源政策都是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甚至是一些笑话政策,这些政策构成复杂,相互矛盾,神仙都看不懂,执行效果奇差。现在国家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为主任的国家能源委,本文就从全局着眼,提出了一个系统性能源政策方案,算是给国家能源委的贺礼。

二、我国能源政策存在的问题

1、行业管理政策都是鼓励垄断的政策

电网公司属于绝对垄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属于严重的寡头垄断。我国政府不但不反垄断,还千方百计保护垄断行为,造成效率低下,人民群众受尽剥削。

2、能源价格政策都是想当然的弱智政策

能源价格充满了政府价格管制,政府都这些能源价格管制政策都是一些想当然的弱智政策。比如电力这一种商品,国家发改委给一种同质同量商品制订了无数个不同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发改委在制定这一套价格体系时没有一点自知之明,想当然给这套价格体系赋予无数"好职能"。却不知道这套价格体系多么弱智,造成了多少资源的浪费,制造了多少腐败行为。因为上网电能因为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电同质商品,但是上网价格差距巨大,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太阳能电每度要1.07元钱,风能电每度要0.53元,火电每度0.33元,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下,电网公司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首先就控制太阳能电和风电输送,保证火电和水电的输送,电网公司首先限制就是太阳风发电和风电,而太阳能发电和风电都属于建成之后,成本很小电力。经济参考报曾报道,每年内蒙古风电因为送不出去造成浪费惊人,光京能国际公司这个不知名小公司浪费风能就达1.8亿度。另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多轨制,制造大量腐败行为,一些发电企业与电网公司员工勾结卖给电网公司火电,按太阳能电与电网公司结账,形成腐败行为,一些用电企业本来是营业用电,但是与电网公司员工勾结,按居民用电结账。

3、能源财政补贴都是鼓励浪费与腐败

我国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五花八门,基本上属于一种鼓励落后,打击先进的政策。对技术成熟新能源补贴少,对于技术不成熟补贴多,就造成了一种补贴落后的局面,既然我的技术落后补贴多,那我就不用搞研究改进技术了。比如由于国家对太阳能发电补贴很多,结果导致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风能产业投入不足。而实际上风能技术非常成熟,太阳能发电技术还不够成熟,结果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惊人。不仅如此,还让企业养成一种不扎实研究新技术,只知道哭着要政策扶持的坏习惯。而且对一个企业补贴多少完全由某些人和部门决定,腐败和瞎决策问题不少,结果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还有就对公交车、出租车等燃油补贴一律取消。这些补贴资金应该用于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

三、系统性能源政策设计

1、征收碳税和碳关税

所谓碳税就是二氧化碳排放税,是指对使用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和天然气等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和个人征税,为了征收方便采取直接向煤、天然气、石油生产和进口企业征收,征收标准每吨二氧化碳150元。所谓碳关税就是对除了煤、天然气、石油之外的其他进口产品都征收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税,一般实行从价征收,但是企业能够给出该产品有说服力的碳排放量,可以按排放量征收。

我国一年煤炭消耗量约为30.5亿吨,那么一年征收的煤炭的碳税和碳关税约为19800亿元,石油总消耗量为3.88亿吨,征收石油碳税和碳关税为2095亿元,天然气消耗量0.8亿吨,征收天然气碳税和碳关税为384亿元。

2、打破行业垄断

电网公司属于绝对垄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属于严重的寡头垄断。

⑴打破电网垄断

一是立法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建输送电网,只要企业或个人愿意并且符合国家环保与安全生产标准就可以建立输送电网。

二是电的销售模式要改变,电力生产企业既可以把电卖给电网公司,也可以直接把电卖给终端用户,发电企业(或购电企业)给电网公司支付输送费。电网公司的输送费收费标准由国家发改委制定。

⑵打破石油行业垄断

一是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建立炼油厂,当然前提是符合国家环保和生产安全要求。

二是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建立加油站,当然前提是符合国家环保和生产安全要求。

三是对中石化和中石油要进一步分拆,都分别分拆为采油、炼油、销售三个不同的公司,提高石油化工市场竞争性。

3、确立能源行业市场定价的主导地位

除了电网公司的输送费收费标准和居民用电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最高限价外,其他的能源价格在三到五年全部改为市场调控,国家不再利用政府定价这种行政手段调控能源市场。避免现在同质同量商品不同价的问题,消除商品价格双轨制和多轨制,扭曲市场机制的现象。

4、提高全体国民福利

新增碳税和碳关税估计在2.5万亿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险金或经费的补贴标准,建立普惠制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住有所居。关于构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住有所居的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我曾在《普惠制养老保险机制研究》《和谐共赢的医疗体制研究》《和谐共赢的基础教育机制研究》《和谐共赢的房地产政策研究》有详细研究。

5、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加大对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投入,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后劲,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创造力。我认为日本之所以由盛转衰,经济发展乏力,不是因为日元升值造成的,而是日本人没有创造力造成的,如果是日元升值造成的,那么他们家电、汽车、钢铁等传统行业也会衰败,但是他们的家电、汽车、钢铁等行业仍然是世界一流,而是信息技术方面是全面落伍,不但落后于欧美,甚至已经落后于韩国。我国要超越欧美不是在汽车、家电、信息技术等技术成熟的行业,更不是在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而是要在新能源研发方面超越欧美,因此,我国可以把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每年翻一倍,连续十年。

6、取消所有对能源有关的财政补贴政策

我国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五花八门,基本上属于一种鼓励落后,打击先进的政策。对技术成熟新能源补贴少,对于技术不成熟补贴多,就造成了一种补贴落后的局面,既然我的技术落后补贴多,那我就不用搞研究改进技术了。比如由于国家对太阳能发电补贴很多,结果导致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风能产业投入不足。而实际上风能技术非常成熟,太阳能发电技术还不够成熟,结果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惊人。不仅如此,还让企业养成一种不扎实研究新技术,只知道哭着要政策扶持的坏习惯。而且对一个企业补贴多少完全由某些人和部门决定,腐败和瞎决策问题不少,结果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还有就对公交车、出租车等燃油补贴一律取消。这些补贴资金应该用于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

四、新政策的影响分析

1、对煤炭和石化行业的影响。

对煤炭影响甚大,几乎使煤炭的价格提高了一倍,从而减少煤炭需求,使煤炭行业不再是高利润行业,而成为一个只能拿到市场平均利润的行业。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是有利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减少依靠煤炭发财的暴发户;二是有利于安全生产,由于煤炭利润变薄,让煤炭企业必须考虑生产安全,不然就会倾家荡产;三是避免那种山西国进民退的问题,国进民退的本质就是官僚资本主义。对石油行业影响,由于碳税和碳关税只能使每升汽柴油价格上涨0.5元左右,并且由于打破了垄断使炼油企业利润变薄,需求会受到一些抑制,会影响原油价格,实际汽柴油价格涨幅会更小,对石油影响需求甚微,远远达不到节约能源的目标,因此,同时还必须提高燃油税的征收标准。

2、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影响

由于征收了碳税就使煤炭价格上涨660元每吨,每度电成本上涨0.22元左右,火电上网均价就会达到0.54元。简单计算就是这样,但是由于火电价格上涨,造成对火电需求减少,导致电煤需求减少,同时煤炭价格大涨也会抑制其他行业对煤炭需求,会使煤炭价格大幅度下跌。估计火电价格上涨一段时间后就会往下走,保持在0.5元左右,而不是0.54元。由于水电、风电、太阳能电、生物质电等再生能源电的相对竞争力增加,企业会加大投入,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电价格会大幅度下调,会使上网电价在一定时期内保持0.5元,以后随着技术成熟,价格逐渐往下走,以后会停留站0.4元左右。销售电价格均价会在0.6~0.7元。对风电和水电企业是利好消息,将会促进风电和水电业高速发展。风电的装机容量会在未来的5年内成倍增长,10到20年全部可利用风能基本开发完毕。水电事业也会有高速增长,会形成一个新的开发高潮。对于太阳能发电会有一个短暂的低谷,但是会在五年之内重回高潮。因为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还偏高,但是电价偏低,会导致太阳能发电会有一个短暂的低潮,随着技术成熟,又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入发展高峰期。生物质能源,不适合大规模建厂,但是可以非常灵活在大范围应用建厂,这样在未来的二十年之内,生物质发电厂将遍布华夏大地。

3、对再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由于碳税和碳关税是面向煤、天然气、石油生产和进口企业征收的资源税,使废橡胶和废塑料的价值倍增,有利于废物利用。特别是对城市垃圾处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相当于一年补贴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量,估计在5年实现碳排放量零增长,10年内实现负增长。

4、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我国一年煤炭消耗量约为30.5亿吨,那么一年征收的煤炭的碳税和碳关税约为19800亿元,石油总消耗量为3.88亿吨,征收石油碳税和碳关税为2095亿元,天然气消耗量0.8亿吨,征收天然气碳税和碳关税为384亿元。我国GDP为335353亿元,碳税和碳关税对GDP成本影响为6.6%。

征收碳税和燃油税可以起到一个均贫富的作用,碳税和燃油税主要是来自富裕阶层,因为他们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排量和消耗燃油是普通人的几十倍。新能源政策实施后,中国的碳税、碳关税、出口退税以及各种以前各种福利补贴合计将有超过5万亿元作为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福利,将使中国成为一个全民都能享受福利国家。这样就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对国际贸易影响

对出口的影响,由于我国征收了碳税,会让我国生产成本提高6.6%,会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影响我过出口商品竞争力。但是可以防止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减少贸易摩擦,优化国际贸易环境,实际上对出口影响利大于弊。征收碳税会提高国产商品价格,但是征收碳关税抵消了这个影响,实际上没有影响。征收了碳税和碳关税有利于中国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但是会减少对非洲、亚洲等不发达国家的出口。但是这样有利于我国一些传统行业向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转移,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且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上看,未来十年我国的体力劳动者将越来越少,我国必须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穷困的国家,或者大量的劳务输入。

五、系统性能源政策的好处

1、有利于新能源发展

在没有征收碳税和碳关税的情况下,风电的成本已经基本与火电相当,由于碳税和碳关税征收,使得风电在价格方面有了较大的优势。估计十年风电的装机容量可以达到与火电并驾齐驱的地步。由于新政策采取了补贴研究开发,不补生产企业的做法,使研发投入会提高上百倍,但是总补贴投入还会下降,会促进技术快速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降了下来,使得太阳能发电也会在未来20年内确立价格优势,太阳能将会成为未来最主要能源来源。

2、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我国上网电价价格都是实行不同企业不同价格,不利于各个企业的公平竞争,在新政策下,不同的企业也许上网电价会有不同,但是属于市场竞争的结果。那个能源补贴政策执行过程整个就是一个政府权力寻租的过程,没有公平可言。

3、有利于控制腐败行为

一是可以控制政府定价过程中腐败行为,二是可以控制补贴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从体制机制上消灭腐败行为,而不是通过增加监督控制腐败行为,在中国这种财政供给体制下,通过增加监督机构控制腐败只能是多增加一个分赃的,没有任何作用。

4、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

由于煤炭利润变薄,让煤炭企业必须考虑生产安全,不然就会倾家荡产,煤炭企业不得不更多考虑安全问题。

5、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就实现了人人都能够幼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消灭了贫困人口。新政策还消灭了垄断,有利于控制不合理暴利和高收入。

6、有利于社会效率提高

以前鼓励新能源政策,包括价格政策和财税补贴政策,简直就是一个鼓励落后,打击先进的破坏市场规律的政策。比如风电的上网电价是每度电0.5元左右,太阳能电上网价格是1元左右,这样就会造成一个落后生产力超前发展,给社会资源造成巨大浪费。风电本来很成熟,成本低得多,但是错误的价格激励机制导致有限资源投向高成本的太阳能行业,而不是低成本的风能行业。现在混乱的能源价格体系,还导致低成本的清洁能源被抛弃。在电力充裕时,首先被控制的就是太阳能电,然后是风电,因为太阳能电每度要1.07元钱,风能电每度要0.53元,火电每度0.33元,电网公司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首先就控制太阳能电和风电输送,保证火电和水电的输送。实际上风能和太阳能建成后运行成本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没有任何污染。一个复杂的政府定价的能源价格体系,运行复杂,监督管理困难,白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能源补贴政策那就是更加麻烦,什么可研、评审一大堆工作,最后还是多数资金都到了贪污腐败分子和弄虚作假者的手中。

7、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

由于征收碳税和碳关税后,我国商品生产成本上升7%左右,就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7%左右,从而导致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能够与取消出口退税相配合,可以基本上解除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同时可以增加3万多亿财税收入。

中国人口学摆脱不了洛克菲勒基金的魔掌

我在《美国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计划曝光》和《洛克菲勒基金影响中国人口政策》已经介绍了洛克菲勒基金、基辛格、联合国人口基金控制中国人口的计划。

1979年以来,联合国人口基金共资助中国2.395亿美元。

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中国的项目:

第一周期 ( 1980一1984)援助金额为5000万美元,主要支持综合性项目,合作领域包括:人口普查和人口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计划生育科学研究、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人口与人口政策研究和人口信息网的建立。

第二周期(1985一1989)援助金额为5000万美元。

第三周期(1990一1994)援助金额为5700万美元。

第四周期(1998一2002)援助金额为2000万美元。

第五周期(2003一2005)援助金额为1350万美元。

第六周期(2006一2010)援助金额为2700万美元。

第七周期(2011一2015)援助金额为2200万美元。

其中第一期赞助计划效果最好,帮中国建立了整个计划生育体系、人口学体系(现在活跃的人口学家基本都是1980年代初联合国人口基金P01、P02计划培养的)、人口数据体系。

此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福特基金、比尔盖茨基金也给予中国计划生育巨额赞助。

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而西方认为人性本恶,即便政府也需要民众的监督。中国1950年-1980年平均外汇储备才1.47亿美元,但联合国人口基金1979年就资助中国5000万美元用来推行计划生育、建立人口学。从中国人哲学理念看,这种捐助是善意的,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是有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但既然西方的哲学理念认为人性是恶的,尤其是1970年代还处于冷战时期,那么他们为什么如此大方地给中国天文数字般的资助?"善"的面具下到底掩盖着什么样的"恶"的目的?

其实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有很多研究,认为中国计划生育是受洛克菲勒基金和联合国人基金的影响,是国际势力控制中国崛起的计划,还出了很多专着。我相信中国的一些人口学家也是知道一些内幕的, 但他们却并没有将这些信息让
国人知道。

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如David Rockefeller已经公开夸耀他们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计划。基辛格也公开承认中国计划生育导致中国无法真正崛起、无力与美国竞争。

美国人口理事会(Population Council,洛克菲勒三世于1952年创办)的保罗。德曼(Paul
Demeny, 1932-)教授2003年在《PopulationPolicy: A ConciseSummary》(2003
No. 173。 )中也公开承认: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 as they were commonly conceived had a strong
resemblance to health programs. But given the special priority accorded to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in foreign assistance, typically they were
organized as a separate "vertical" program, or kept administratively
distinct within the broad health program. The justification for such
treatment was that while clients of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are recruited
because the program satisfies their individual needs, the program also
serves a national developmental need by helping to reduce aggregate
population growth and hence deserves priority. Once a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is organizes, its managers and professionals form a natural advocacy
group strongly interested in the program's sustenance. Invoking the public
interest in lowered fertility, as distinct from simply serving the needs of
the program's clients, has long served as a key supporting argument in that
endeavour.

Overtime, this developmental prop has eroded. This was in part a result of
criticisms of the intrinsic scientific merit of the argument but most of all
are flection of the extensive decline of fertility that has occurred, a
decline often at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family programs themselves.
Accordingly, the development rationale of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 was
gradually dropped and was replaced by the argument that the programs satisfy
important health needs and help people exercise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

译文:计划生育项目与医疗健康项目有一些类似。但是由于得到国外特别优先资助,计划生育项目通常被进行"垂直管理",或者在其他医疗健康项目内保持独立。这种特殊管理方式的设立,是因为计划生育项目既能满足个体对控制生育的需求,又可以通过减少总人口增长而有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是值得这种优先考虑的。一旦计划生育组织成立,其管理人员(比如中国计生委)和专业人员(比如中国人口学家)会自发性地形成利益集团,他们会一直主动地继续控制人口计划。与简单地满足民众对控制生育的需求不同,这种项目还能唤起公众对降低生育率的共同兴趣,这是长期以来这类项目得到重点支持的重要理由。

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生育的所谓"持续发展"的理由会渐趋式微。这部分是源于大众对计划生育的内在科学性的批判,更主要的是人们对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的全面持续降低的自然反应。自然而然地,计划生育的"持续发展"的理由渐渐消失,而人口政策将由满足了人们重要的保健需求和帮助人们行使基本人权的理由所代替。

可见,保罗。德曼非常清楚地知道,计划生育官僚机构一旦设立,那么它将自成一体,它们将设法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努力 -- 他们将不断宣传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自己这一官僚机构的存在,
不择手段。根本不管国家民族会因计划生育而导致衰落甚至崩溃 -- 那都不是他们考虑的:他们考虑到只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饭碗。恶狼放出来之后,会自己找食吃。保罗。德曼也知道所谓的"计划生育有利于持续发展"只是一个幌子,迟早会被揭穿的,但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还是会找出其他替代理由,由简单的控制人口转变为计划生育服务,目前中国人口学就是准备朝着这条道路走。

保罗。德曼知道中国人口学家和计生委会沿着他当年设计的线路图走,因此他即便公开承认当年的意图也无妨。基辛格也意料到即便全世界人都知道他曾经推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知道中国由于计划生育而无法崛起,但中国政府是不会承认的,仍会将他视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政要们仍会争先恐后地请他为新书作序,中国人口政策还会有几个前滚翻之后才会停住(那个时候育龄妇女数量很少了,生育率已经在悬崖下了,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也意义不大了)。

中国人口学家们的心态变化,中国人口政策的走向,保罗。德曼在几十年前就准确预测了。保罗。德曼和基辛格等人是中国人口学的导师,是如来佛,中国人口学家和人口政策都跳不出他们的掌心。

保罗。德曼教授还在另一本书中写道:

Concerns with the harmful effects of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manifest in
academic studies and eventually also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ublic opinion
and in official policy formulations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gencie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were not only humanitarian.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impoverishment in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deemed as having
potentially ominous consequences in the context of Cold War rivalries. Quite
apart from the latter consideration; sharpening income inequalities among
countries were seen as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instability. And, in the
long term, the growing im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sizes in the low-growth
regions as compared to regions experiencing rapid demographic growth had
unwelcom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Page 34)

译文:人口快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最先由学术界进行研究,然后形成大众舆论,最后通过国际、国家层面的研究经济发展的机构形成控制人口的官方政策。其实控制人口不只是人道意义上的理由,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冷战环境中的敌对状况下,经济动荡和落后国家的贫困都被视为潜在威胁。此外,国家之间的收入高度不平等也被视作国际动荡的根源。再者,从长远角度看,低生育区和高生育区之间人口规摸失衡不断加剧将有让人难以接受的国际地域政治后果。

可见,发达国家要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是出于"难以接受"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速超过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严重的"国际地域政治后果"。因此发达国家一方面鼓励本国生育,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设法让那些高生育国家来减少生育,以保证这个人口规模失衡不至于过大,从而保证于自己有利的国际地域政治地位。为了保证在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这个过程中保持平稳,就必须消除经济上的贫困和动荡,比如1970年代美国都让其盟友巴西、台湾、韩国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当然生育率也快速下降。效果虽然很残酷,但手段却比较温柔(美其名曰:家庭计划)。1979年西方国家也是一方面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免得经济出现动荡),一方面又积极推动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保罗。德曼于1973-1988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人口理事会(Population Council)的副会长,在1973年的人口学会议上,他作了一个口头发言,没有在会议文集里留下书面纪录(他当时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他对基辛格1974年的报告《NSSM-200》起了重要作用。

保罗。德曼还是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人口所的创办人。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对中国人口学的创建起了关键作用。其中段纪宪(Chi-Hsian Tuan)应该起着桥梁作用。

根据网上的资料(包括他的室友康有德教授提供给台大校史馆的相片和文字资料)整理的段纪宪的履历(不知是否准确):

段纪宪是贵州人(待考证),抗战胜利后,由于当时的政府实行大陆与台湾交换学生的计划,段纪宪就读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比李登辉晚一年的同系师弟),他们的宿舍是青年军宿舍,原为日据时期的大学寮,光复后由来台退役入学的台大同学占为学生宿舍(那么段纪宪可能是退役的国民党军人,待核实)。

他本来应该是1950年毕业的。但因为抗拒让出宿舍给大陆撤退来台的教育部人员,被傅斯年校长开除。台大民国38年(1949年)10月1日卅八酉东校训第八一八一号布告说"学生段纪宪在校屡次滋事,应即开除学籍"。当时段纪宪室友、后为台湾大学园艺系主任的康有德,在《从帝大到台大》一书的口述回忆:"…当然,傅校长是山东人,性子直有时做事不太考虑。农经系有一个同学段纪宪,跟我一样住在现在公馆捷运站对面的学生宿舍里。那时教育部里有很多由大陆出来的人员没地方住,要求学生腾出宿舍来让给他们。段纪宪等人不愿意搬出来,就跟两、三位同学去见傅校长。傅校长不愿意学生在政府风雨飘摇之际还闹学潮,不容分辩地将这位只差半个学期就将毕业的学生开除了…"

段纪宪在台湾大学 1950年

但是,知道段纪宪同学的农经系教授万分不舍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在段纪宪被开除后,转介其至农复会人口研究单位,后又再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世界最早的人口所,属于外交学院,与洛克菲勒基金关系密切,是以减少发展中国家人口为目的的)深造研究,应该算是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华人人口学家。段纪宪在1951年就在台湾出版了一本人口学的书《台湾之人口》。

1950年代初期年洛克菲勒基金社会学部副主任Rogers F Evans推荐普林斯顿大学人口学者George W Barclay博士到台湾进行人口研究。段纪宪是Barclay在台湾的合作伙伴。下面有
段纪宪的资料:

George W Barclay对段纪宪评价很高。1953年的时候说段还要回普林斯顿。但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到普林斯大学人口所读书的?

1957年,段纪宪前往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当年便回到新中国。回国后,他被分配在农业科学院工作。但没过多久,大跃进便开始了,段纪宪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当英语教员。几年后,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段被扣上"台湾特务"、"美国特务"、"英国特务"等罪名,被关进牛棚,后又下放到团河农场劳动。中国加入联合国之后,段于1973年在官方批准下再度离开了中国(不知是否是他们普林斯顿大学老师的帮助)。在香港居留几年之后,又在他的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推荐下到了夏威夷,在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作研究员,一直工作到退休。

中国在1979年第二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成立了中国人口学会筹备组(1981年2月中国人口学会才正式成立)。根据1980年《人口研究 》 的资料:

中国人口学会筹备组应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的邀请,派出刘铮、张乐群、田雪原、袁方、蒋琦等五同志,于5月19—23日去美国夏威夷出席了该所举办的"中国人口分析会议",刘铮同志在会上宣读了《中国一个农业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初步分析》论文。会后观摩了该所的工作,并访问了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回国路过东京时,应邀访问了日本大学人口研究所、联合国亚太统计研究所、日本总理府统计局,受到了热情友好的接待。

中国人口学会筹备组选择到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可能(待考)是段纪宪起到桥梁作用(懂中英文,又是普林斯大学培养出来的科班人口学家)。段纪宪凭着人口所所长赵利济(韩国籍)对他的倚重和信任,也靠着他的努力,他先后把众多中国学者和学生安排到东西方中心进行交流或留学(如田雪原、马赢通、阎志强、杨宜勇等),其中不乏后来担任了国家重要职务的人士。他与宋健(当时是国家科委主任)和航天部系统所的于景元所长合写的一部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英文专着《Population Control
in China: Theory and Applications》于1985年出版(书稿完成时间比出版时间要早很久,尤其是宋健、于景元的文章还需要段纪宪翻译成专业英文),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于景元在1986年还获得东西方中心的一项大奖。可见美国东西方中心在创办中国人口学、培养中国人口学家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段纪宪是在1979年之后与宋健联系上的,还是在此之前,目前还不清楚。1978年宋健到欧洲开会,有人给他提交的控制人口的资料,是不是段纪宪(华人中唯一人口学家)整理的?1980年宋健受中央委托为独生子女政策进行人口学预测的时候,是否请教过段纪宪(当时他是华人中唯一科班出身的人口学权威,刘铮等人根本还算不上什么),或者段纪宪帮宋健提供过方法学资料,也不清楚。

段纪宪早就想回大陆生活,但他老婆还没有退休(他太太应该比他要年轻很多),2008年左右两人回中国定居了。

段纪宪虽然是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华人人口学家,也长期在保罗。德曼所创办的美国东西方中心工作,但他是否知道洛克菲勒基金和保罗。德曼控制中国人口的真实意图,很难说。顾宝昌教授认为人口学属于学术讨论,我相信他这个层面(以及后面到美国东西方中心、美国人口理事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受训的那些中国学者)应该确实如此。但段纪宪这个层面就难说了。也许段纪宪也是被别人当成了棋子而本人还蒙在鼓里,还真以为减少中国人口是对中国有利。

1970年左右国际控制人口的思潮是如何影响中国学界和政界的,值得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