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水曜日

楼市泡沫是怎样吹出来的

一位"不学有术"炒房者的印证

市场机制像政治上的民主游戏,商品的价格是多数人通过购买力"投票"决定,它必须适应限定系统内的多数人,而非相反,由限定系统内的多数人去适应它。何谓泡沫?很简单,泡沫就是脱离特定系统的多数群众!还需要数据来证明中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吗?所谓"为富人造房"就是泡沫的强力证明,所谓"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就是泡沫的鲜明表现。财经界济济精英多大程度上被"不学有术"的炒房者耍了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题记

按:去年底,见一位朋友,原本也是上班族,但大约两年前离职创业,公司做得还不错。看他一脸喜气,于是就问:经商最主要的心得是什么?朋友几乎脱口而出:"我是真切体验到了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重要,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最关键的是价位,这个一定要首先摸清,要不然,你做什么市场!" 所谓市场经济,根本上是需求驱动。理论上讲,如信息完全对称,市场能够实现按需生产,不会
存在供给一时过多的现象,更不会存在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

可为什么中国房地产商公开叫嚣"为富人造房"(其实富人已有房,甚至是好多套房),置最广大的群众需求于不顾(可能不只是广大群众,印象中已有不止一位副部级以上高干买不起房)呢?在一个特定的市场系统,由于各方构成自由交换关系,此方满足彼方的需求,彼方也满足此方的需求,各方是可以相互反制和平衡的(该文提到一句"那个1米7几模特身材明星面容的售楼部经理的长头发遗留在酒店贵妃椅和浴室里的迹象表明,老B给经理的月工资至少6位数",为什么她能够拿到一般人望尘莫及的6位数月薪呢?因为她在满足房地产老总的需求,在一个特定的市场系统,她可以反制甚至平衡她的房地产老总),谁也"牛"不到哪儿去,可为什么当前中国最广大的群众却对一路高攀的房地产价格一点也无能为力呢?

这就是泡沫——巨大的泡沫!怎么来的呢?偶然在网上读到《中国证券报》一篇炒房者揭秘的文章,觉得所谈可信性相当高,充分印证了中国楼市泡沫巨大的论断,也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泡沫怎样吹起来又如何膨胀的过程。尤其有趣的是,该炒房者提示:"其实,炒房团的组成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没读完的,自己签个名字都歪歪扭扭。炒房的技术含量确实很低,真的很低,会用加减乘除足矣,甚至连加权平均都不用。更不用看什么各类权威的什么CPI、PPI、GDP。"财经界济济精英多大程度上被高中没读完的炒房者耍了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特发一飨:

本文写于2010年12月

何谓泡沫?泡沫咋来

再驳住房"双轨制"暨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挑错

在《中国住房已大大饱和——驳住房"双轨制"暨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挑错》发出后,有朋友问及中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我十分郁闷,不只是感觉朋友有些麻木,我从一开始就呐喊并后来多次重复强调中国房地产泡沫巨大,咋还问呢?也并非朋友没水平,专业虽不是经济学,但已在财经领域工作多年,而且近些年来因个人住房问题,深度关注和研究房地产。我所郁闷的是:在当前中国房地产泡沫巨大的情形下,为什么有没有泡沫竟然还是个问题?

原因有可能是舆论被误导,近些年来,由于住房问题系关千家万户,加上媒体的急功近利,再加上整个社会的风气浮躁,哗众取宠者一波接一波,你方唱罢我登场,普通民众变得无所适从,一方面是偏离常识,一方面是自己没了判断力。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还是整个财经界的愚昧,乃至整个社会的糊涂,大伙儿都在就市场高谈阔论,但没有谁真正知道市场究竟是一种什么机制,竟至于"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成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主流经济学界竞相"打着红旗反红旗"。

该朋友之所以还问我中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也明显是在市场机制及相关问题上懵了。当我再次肯定中国房地产泡沫巨大时,他反问了一句:可你有权威的数据吗?这的确是个问题,也是一般人在论及相关问题时十分犹豫的,我在大胆假设"中国住房已大大饱和"时提到:"我没有权威的数据来作支持,仅只是从逻辑上作个特意和善意的提醒,诚望鼓吹中国楼市没有泡沫的专家和房地产商能拿出权威数据戳之穿之,同时也反驳这个大胆假设背后的逻辑。"

但回答中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的问题,不需要数据,包括房地产的成本数据及整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数据,都不需要——尽管有关数据不是被房地产商视为"商业机密",就是被政府方面视为保密数据。朋友相当惊讶,一副饶有兴趣的表情,我讲了个小故事:

前不久,见了一位朋友,原本也是上班族,大约两年前离职创业,公司做得还不错。看他一脸喜气,于是就问:经商最主要的心得是什么?朋友几乎脱口而出:"我是真切体验到了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重要,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最关键的是价位,这个一定要首先摸清,要不然,你做什么市场!"

这应该不是朋友的个人心得,而应该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共同经验,如果不从消费者的需求和价位出发,商品卖给谁呢?利润从哪来呢?所谓市场经济,根本上就是需求驱动的,一定程度上说是按需生产的。理论上讲,如果信息完全对称,市场能够实现按需生产,不会存在供给一时过多的现象,更不会存在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

话说至此,朋友似有所悟,但仍然有点朦胧,我再点了一句:为什么当前中国最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市场不能满足,甚至根本不予置问,要被推给所谓政府保障呢?设想一下,某房地产开发商到某国开发房地产,可该国绝大部分国民根本就买不起他开发的房子,他在干什么呢?他又要干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干呢?这一切难道不蹊跷吗?

另一方面,在一个特定的市场系统,由于各方构成自由交换关系,此方满足彼方的需求,彼方也满足此方的需求,各方是可以相互反制和平衡的,谁也"牛"不到哪儿去,可为什么当前中国最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却对一路高攀的房地产价格一点也无能为力呢?

朋友恍然大悟,一声叹息:"泡沫,泡沫,就是泡沫,确实畸形!"我呵呵一笑,又点了一句:市场机制像政治上的民主游戏,商品的价格是多数人通过购买力"投票"决定,它必须适应限定系统内的多数人,而非相反,由限定系统内的多数人去适应它。何谓泡沫?很简单,泡沫就是脱离特定系统的多数群众!还需要数据来证明中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吗?所谓"为富人造房"就是泡沫的强力证明,所谓"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就是泡沫的鲜明表现。

在当前情势下,"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确能够"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畸形的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的双输。主要由美国"两房"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或许已表明这一点。

在此也再次提醒,必须回到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层面来谈论经济,包括既有经济学的任一个基本概念,要不然,一切都扯不清,对价格及泡沫的糊涂再次证明这一点——愿与诸君共深思:

下面两篇文章分别解释了什么是泡沫及泡沫是怎么来的,文章写于2007年4月,节选自论房地产的长篇文章《准确认清市场机制,真正确立市场信心》。根据当时房价与股价双双飙升的现实情况,《泡沫就是价格脱离多数群众》亦顺便论及股市的泡沫问题。

泡沫就是价格脱离多数群众

当前,财经界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可能就是泡沫。不久前是谈房市泡沫,眼下是论股市泡沫。中国房市和股市是不是都存在泡沫呢?

经济泡沫是什么呢?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这样解释:泡沫是指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又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获取收益的投机者,对资产本身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不能不说,这一解释切中某些要害,但仍没有揭示本质。

为方便讨论,不妨举个例子,您手里有个宝贝,成本在五块钱,只要不低于五块钱,您就可以卖,但越高当然越好,谁不图个多赚呢!现在您面对黑压压的购买者,第一个报价,一块钱,不行;第二个报价,二块钱,不成——第五个报价,五块,嗯;第六个报价,还行——第N个报价,N块钱,再看看……购买者不断,报价越来越高,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钱。显而易见,您的宝贝永远也卖不出去。

您要把宝贝卖出去,就必须设定一个时间,比如二十四小时内卖出,这样能够成交,二十四小时内的最高出价者得之;或是圈定一个人群,比如三十六个人内卖出,三十六人中的最高出价者得之。

这一个最简化也最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成交必须在限定系统内进行,如果系统无限开放的话,均衡永远也达不到。西方经济学在阐述价格理论时,隐含着限定系统的意思,但没有明确指出价格均衡只有在限定系统内才能达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更是稀里糊涂地忽视了这一个不能够忽视的前提。

在任意市场上,任意一个商人,都追求高价格,但他对高价格的追求并不是无节制的,他能且只能追求限定系统内的高价格,也就是特定人群中和特定时间内的高价格。更准确地说,任意一个商人在推出任意一个商品时,也都是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时间的。换句话说,一个商品有价格底线——那就是成本,也有价格上限。商品成本主要由生产决定,价格上限则由限定系统内能够也愿意为该商品支付的购买力决定。

价格上限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数目,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大多数商品尤其特定人群个个必需的商品,价格上限不能够超过特定人群中的最低购买力。即便一时稀缺,价格上限也不应该超过特定人群中的平均购买力。换句话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限是特定人群中的多数人决定出来的,它必须适应多数人。

一部分人可能感到惊讶:怎么能把多数人决定搬定经济学上来?一个人或一桩事要在政治上被接受,必须通过多数人的投票决定,这是一条政治常识。但隔行不隔理,实质上,这也是经济学的道理,只不过经济学是在用另外的话语——即价格——进行表述而已,商品价格由多数人通过购买力"投票"决定的,它必须适应限定系统内的多数人,而不是相反,限定系统内的多数人来适应它。更广义地说,市场经济就是群众路线经济,就像"市场政治"是群众路线政治。

从成本到价格上限之间,就是价格的上涨空间,出售者能够在这个空间自由获利,自由其实是限定系统内的自由。越过价格上限,岂只是暴利了得,而就是泡沫,不管什么原因导致,都是泡沫,因为一个商品原本是针对限定系统的,而现在其价格却超过限定系统的价格上限,成了空中之物!

"一点真疑不间断,打破沙锅问到底",泡沫的本质就是脱离大多数群众。有些商品,我们是允许它脱离大多数群众的,比如说古董字画之类的奢侈品,它可以泡沫化,在空中飘,让人去追去捧。可房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需品,它能够在空中飘吗?一些专家学者,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对泡沫研来究去,却不知道泡沫的本质就是脱离多数群众!

就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或是将出现泡沫问题,曾有开发商表示:"户均拥有住宅超过1∶1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泡沫,中国现在还差得很远,大概只有0.7,所以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在连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出现泡沫。"这是典型的教条迷信!不需要搬弄数据,也不需要对比中外,一个常识明摆着:中国房价已经脱离大多数的群众——不是泡沫,是什么?

至于股市,似乎并不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恰恰相反,眼下近乎全民炒股,不正是群众路线吗?但群众路线的实质是脚踏实地!一种商品的价格脱离大多数群众的购买力,明显是凌空蹈虚;若一种商品的价格脱离实物经济,乃至完全脱离实业生产,也明显是凌空蹈虚,甚至更明显是泡沫!

不幸的是,这正是中国股市眼下的情形,虚假繁荣,全民一窝风,大部分人想的是投机捞一把。作为资本市场,股市原本是为实物经济和实业生产服务的,可在人心作祟下,股市自个儿浮上去,飘起来,不亦泡沫乎!

李嘉诚老人说得好,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都应实干,致力创新,才会不断发展,创造繁荣。

——实的就是实的!

价格曲线上升时会怎样飘成泡沫

从成本到价格上限之间,是一个商品的价格上涨空间,出售者能在这个空间自由获利,即便进行一定的炒作,也未尝不可,价格曲线在这个空间可自由上升,购买者在这个空间内自由竞价,价高者得。在实际中,由于限定系统往往难以确定,或是因为限定系统常常太大,导致出价最高者难以暂定,一个商品的上涨空间会更大。这就是给了精明的出售者一种价格曲线上升而且不断上升的深刻印象,也给了购买者一种价格曲线上升而且不断上升的深刻印象,进而可能趋使出售者和购买者同时预期曲线还会不断上升,而不知道曲线已变成一个飘起来的泡沫。

——题记

那为什么一种商品的价格会超过限定系统的价格上限乃至发展为泡沫呢?且看我们向任先生请教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供不应求是因为穷人在求还是因为富人在求?

任先生曾声称自己就是为富人造房的,不为穷人造房,不造卖不出去的房,穷人和富人要分区。我们承认,任先生是坦率的,敢想敢说,在眼下的中国精英分子中,任先生这样的人不多。

可任先生似乎没有细想:您为什么能够为富人造房?富人为什么买您造的房?任先生或许要说:这不小儿科吗?富人对房子有需求嘛!

且不说富人应该都已经有了房,按一些调查报告所指出的,北京的富人好一部分都已经有两套或超过两套房。我们现在退一万步,认定富人也像穷人一样,虽不至于露宿街头,但的确也没有房。可富人凭什么高价买您任先生造的房呢?或者说,您凭什么与富人谈判房价呢?

摆在您面前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们富人不接受我的价格,我不卖了,这对您不合算,因为您已经投资造了房;第二个:你们富人不接受我的价格,我就不卖你们了,您威胁说,我卖别人去!

这个别人是谁呢?从群体上划分,当然就是您所谓的穷人——中国社会的中低收入群体。如果没有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活生生地挺在那儿,富人可能不会买您的房。即便是打算买,也可能不愿意接受您的高价。不正是因为他们如果不出高价,中低收入群体就买去了么?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在这里为您作了个托,任先生!

如果富人有了房,您还为他们造房的话,按边际效益递减,您这个房即使造得再好,在他们心目中可能也不咋的,可他们为什么又买您的房呢?不就是看到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活生生地挺在那儿吗?他们能够赚取房租,或有一天再卖给中低收入群体赠取升值嘛!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就更是您的托、您的垫底了!

总而言之,您所造房的高价是广大的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和认同提上去的,富人是不会自动提的。这个道理应该显而易见,也就像拍卖,没有前面低价位购买力的"投票",价格会无缘无故地升上去吗?千万要明白一个道理:社会的需求是一个整体,不要把穷人的需求弃之一边!

任先生认定中国房市没有泡沫,却没有想到自己为富人造房的高论就是泡沫的最大表现,原本是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所托起来的房地产市场,而今却被任先生们弃之不顾——这不是泡沫,是什么?

事实上,任先生们最初最主要的动机,应该还是把自己的目标顾客锁定在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原因不仅在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经有了房,更在于中国最大多数人就是中低收入群体,任先生们的限定系统能且只能是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这并不否认可以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造一部分更好的房子,即所谓改善型房屋,但它们的比重应该说是很少的。

可任先生们为什么"叫嚣"不为穷人造房乃至于完全投入泡沫的怀抱呢?这就是因为任先生们看到了一条曲线——一条上升的价格曲线。理论上讲,从成本到价格上限之间,就是一个商品的价格上涨空间,出售者能够在这个空间自由获利,即便出售者在这个空间进行一定的炒作,也完全是允许的,价格曲线在这个空间可以自由上升,购买者在这个空间内自由竞价,价高者得。在实际中,由于限定系统往往难以确定,或是因为限定系统常常太大,限定系统内的出价最高者也就难以暂定,一个商品的上涨空间会更大。

这就是给了精明的任先生们一种价格曲线上升而且不断上升的深刻印象,也给了购房者们一种价格曲线上升而且不断上升的深刻印象,进而可能趋使任先生们和购房者们同时预期曲线还会不断上升,而不知道这条曲线正变成一个飘起来的泡沫。

有这种预期的人还不只是任先生们和购房者,还有站在旁边冷眼旁观的投机客。由于住房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尤其是它固有的保值甚至增值的功能,更由于价格曲线上升而且不断上升,投机资本加入到宰杀广大中低入群体的屠场。

当投机入市后,任先生们可能更加迷失方向:"好啊,这么多人要我的房,涨!涨!涨!"于是把投机需求被当成了真实需求,从而高价竞地,进而高价造房,以至于洋洋得意地"叫嚣"只为富人造房,把"商品价格上限必须适应特定人群中的大多数人"的常识抛到九霄云外!

——该醒醒了!如果不想进一步制造泡沫,别无选择,任先生们必须转向为穷人造房,甚至要不再为富人造房,这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唯一的出路!实际上,这只是恢复常态,因为原本就是广大的低收入群体需要房子。当然,这需要政府种种政策的配合,最明显地就是必须不遗余力打击购房投机,使房市净化为真正的房市!

投机者可能不只有投机者,还有房地产商自己,且看我们向任先生请教的第三个问题:第三个,供求关系是不是一对博弈?

三万亿外汇储备与“印钱消费”的关系

最近有多位学者,发文就三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发议论。越积越多的美元外汇储备,显示中国人的愚蠢与管理无能,是当今事情(指美国印钱消费中国)的事态继续恶化。我的《货币迷局 -当代信用货币论》发行己经一年多了,其中所揭示的
"印钱消费"理论,我原来所担心的被美国人先用上,但事情正如我所担心的一样,还是发生了。美国人在开始的时候的确有一部份人 真想压中国的人民币升值,到去年,伯南克终于用自己"印钱消费"事例说服
了美国人,美国人终于明白了,压人民币升值是对他们自已不利,只有人民币不升值,他们才能更多地"印钱消 费"中国而自己不发生通货膨胀。因此,表面上是继续地压人民币升值,而实际上将此议题
一次又一次地推迟。而我们的总管家,则一次又一次地在大庭广众中说,外汇储备是政府的负债。
在美国人面前暴露中国主流与精英对当代信用货币理论毫无所知。

试想,美国人享受国际货币发行价值几十年,深懂负债消费的好处无穷,那有不懂国家外汇储备是穷国之道的道理的?从来就没有人会愚蠢到竟然不懂得国家货币发行价值是可享有货币 发行价值(俗称铸币税)的,这一笔钱是可以作为国民福利,
可用于调节社会贫富差距而用于老百姓消费买单的(详见《货币迷局》第一章25页至32页)。

上面ddd网友所转的《中国储备3万亿美元是不是有点太傻》一文,其实作者也仅看到问题的一部份,还没有真正懂得我的当代信用货币理论的真谛,更不懂"印钱消费"理论的真正原理 ,虽然比那些为外汇储备叫好的人要进步得多。国家的外
汇储备,其本质是企业多出来的钱,是一种过剩货币,作为企业主体正是因为没有地方可用,所以才存到银行里成为国家的外汇储备 ,因此,企业是不可能拿去按照作者的意图做作者所说的使用的。而我们的总管
家又说,国家外汇储备是负债,是不能动用的。所以,这笔钱实际上是没有使用主体的,上文的作者的主意实 际上也是不可行的。外汇储备只有当作国家的资产,以国家为使用主体,才能用掉它。
《货币迷局》一书中早就讲了,国家外汇储备是用国家货币发行价值购买下来的,是国家的资产,而不
是负债,国家外汇储备的存在,表明的是国内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表明的是国内的贫富差距,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东西,它对国内经济所造成的损失是双倍于外汇储备的,这笔钱既使是 打了水漂,也比有它存在的好(详见《货币迷局》第二章
28页至32页)。"印钱消费"的主体也只能是主权的国家。不理解这些,就不是真正理解当代信用货币理论的真谛。

美国人负债60万亿,一些人老在谪诂,美元将由此而崩溃。2008年如此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元都没有崩溃,现在走出危机了,反而会崩溃吗?这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啊!美元贬值是可 能的,因债务而崩溃是不可能的,这其中的道理,在我
的《印钱消费》一书中,将得到详细的阐述。也可以这样说,美国正是因为得益于60万亿的债务,所以才有普通老百姓的富裕,国家的 富强。中国之所以老百姓特穷,为什么,这就是归功于中国有3万亿美元外
储备。大家可以考察一下,那一个富裕国家不是政府负债累累?或许有人会说,日本也不是有一万多亿外汇储备?但 日本政府的负债是GDP的两倍,是外汇储备的十倍。

中国的这些外汇储备,都是由国内的中外资本家的过剩货币而堆积起来的,是中国贫富差距的象征。由于是过剩货币,所以企业主体就不会支用于购买实物商品,成为一种投机货币,一 种炒作用的热钱。出于资本赚美元的本性,权力资本家不仅不
可能自己去改变这种现状 ,而且会努力维护这种现状,因此,虽然大家都看到有问题,但是却改变不了,因为说到底,它与我 国当前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有关,这是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是当前中国
政经体制的必然。很多的人其实都懒得说这个事了,我在2009年4月份发文《中国的当务之急》后,也是再 也不想说这个事,就是因为深层的原因与体制有关。其实我早在2003年就发文(《收购
中国!--关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问题的讨论》),发出了人民币低汇率对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威胁。但
是,由于主导集团的利益不同,资本赚美元的本性决定我国必然要走的这条路。

以税治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逻辑。外资蜂拥而入中国,是因为中国可以提供其他国家无法提供的高额投资回报。这才是我国汇率问题的关键。抓住这个关键,办法其实很简单。

请注意笔者的用词:提供。提供一词的含义,就是通过转让国家利益或国民福利来增加外商投资回报。换句话说,就是提供了巨额外商投资补贴。关于各种提供补贴的方法,已有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笔者认为,在我国特定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亟需资本投入,适当牺牲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换取经济发展,增加国民就业,可以算是一种权宜之计。然而,当中国累积了3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成为主权投资大国的时候,仍然使用权宜之计,确实有点儿胡闹。

笔者认为,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不宜过度干预。但是,在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到合理水平之前,政府有责任通过二次分配来保障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简单一点儿说,我们必须对环境和特种资源予以保护,我们必须对高额资本利得实施累进制征税,我们必须对外汇结算进行平衡管理。我们有必要通过税费调整,对严重受损的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进行补偿。同时,我们必须降低高额外商投资回报的巨大吸附效应。

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开征三税一费。所谓三税:第一,环境补偿税;第二,特种资源税;第三,资本利得税。所谓一费:外汇损益补偿费。我们应当让外商投资利润回报恢复到国际平均水平。

笔者知道,有些人一定又会拿国际惯例说事的。管理层必须明白,崛起的中国必须创造国际惯例,而不是被国际惯例所束缚。此外,必须让外资及其代理人稍息。外资及其代理人在我国干政的局面早就应该结束了。挂一只"羊头",就可以"横扫"神州的历史早就应该结束了。

笔者一直惊讶,我国政、商、学三界,人才济济,照理不应该举国昏昏然的。所谓货币政策,包括那个所谓的汇率问题,还有那个伪得太大的"热钱"问题,本质上都是财政问题,是经典的社会分配问题。就财政技术而言,解决方法并不复杂。为什么非要画地为牢?为什么要自设圈套?升值!升值!升值!举国上下,就像是被下了魔咒一般!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变成了"两难"?

在经济学上,货币政策是社会分配的工具之一。汇率政策当然不能例外。所以,汇率政策几乎毫无例外是国家财政管理的范畴。以税治汇,根本不是发明创造。这是宏观经济管理复位。中国金融当局强横介入社会分配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笔者必须强调,国家经济主权的主体是财政主权,财政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货币政策管理权。国家经济主权不容分割。金融管理权不能凌驾于财政管理权之上。我们不能允许金融利益集团强横介入社会分配,获得制度和政策安排的非法暴利;我们无法接受金融利益集团制造两级分化、激化社会矛盾、扭曲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让金融利益集团受到有效约束。一句话,我们必须对货币政策实施正常的、规范的、有效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前不久,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蹲在墙上》。其实,经济学是最讲政治的。管理层必须从墙上下来。管理层需要学习的不是国际惯例,管理层需要解决的是立场问题。经济管理无非是利益分配。立场一旦确立,绝无两难可言。管仲解决了立场问题,方法就层出不穷了。管仲的许多方法后来都成了"国际惯例"。一部《春秋》,哪里容得下小聪明!如果管仲蹲在墙上,齐国何以称霸春秋?

以税治汇,要点在于将财政金融统一管理。政府必须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统一和协同,这或许可以大大"提高驾驭开放经济的水平"。毫无疑问,这也是落实三个代表理论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稳定汇率”很荒唐 “出口就业”更荒唐

中国央行以20万亿人民币买美元,唯一的理由就是"维护汇率稳定"。

汇率稳定当真这么重要?是不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原则?完全不是。

经济学中根本没有稳定汇率的说法。

为什么?因为汇率与币值是两个概念,币值是货币的真实价值,汇率只是不同货币的比值。

一个国家可以维护本国货币的币值稳定,但不能维护汇率稳定,因为汇率是多边互动关系,不是一个国家可以稳定的。

比如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你跟谁"稳定"?该升还是该降?

无论升降,都是顾此失彼。

所以汇率稳定之说逻辑上就不通。

目前央行所说的"汇率稳定"实际上只是指与某货币捆绑,就象人民币与美元只是一种捆绑关系(不是真实的市场汇率),并不是真的稳定。

试想美元本身就不稳定,老是贬值,跟它捆绑的货币能稳定吗?人民币不也就跟着贬值吗?

这叫什么稳定?跟上贼船差不多。

日本不稳定汇率(升值300%),德国不稳定汇率(升值2.8倍),美国也不维护汇率稳定(长期贬值跌幅过半),中国凭什么要稳定汇率?又凭什么能稳定汇率?

从货币原理来说,币值是本,汇率是末,汇率应当是币值的真实反映(不真实则发出错误信号,误导企业)。


国家有责任维护币值稳定(抑制通货膨胀,不搞泡沫经济),汇率则应随行就市,以变应变,由价值规律市场来决定,该多少就多少,不需要人为搞什么"稳定"。

如果人为与外币搞捆绑式的"汇率稳定",人民币的币值就无法稳定(成了陪葬品)。

这就象人体和衣服的关系,要保持体温稳定,就必须根据外部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如果一味保持衣服"稳定",无论冬夏不作增减,那人的体温就无法维持稳定,一定会闹出病来。

今天中国遇到的就是这种本末倒置的病态,为了维持所谓汇率稳定,竟不惜牺牲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而且人民币兑美元2:1的时候不要稳定,贬低到6之上却要来稳定,这又是为什么?

显然这不是真稳定,而是选择性"稳定",是为了某种目的人为制造出来的假"稳定"。

要达到什么目的?无非是想投机取巧,以为让人民币价值低估,可以推动所谓出口就业。

这种自作聪明的蠢办法正是从某些来历不明的伪经济学家那里贩来的损招。

为什么说是蠢办法、损招?因为改变汇率丝毫不能改变成本,只是把成本转移了。

原来是企业亏本,现在变成了国家亏本,转嫁给了全体国民。

企业不能亏本出口,难道国家就可以亏本出口?这是何等荒谬的逻辑!

央行拿20万亿人民币为美元抬轿子制造出一个假汇率,这个伪劣汇率误导企业亏本出口,以西瓜换芝麻,重演了一出当年殖民主义者在非洲玻璃换宝石的翻版。

这出虚假汇率导演的出口大跃进,比58年大跃进后果严重得多(58年虽然折腾,肉还是烂在锅里),白送外国的财富高达几十万亿美元!把祖宗八代的积蓄都送了出去,所谓出口就业实质就 是为洋人做奴隶。

以致海关从来不公布年度进出口清单,因为进出口得不偿失,完全不成比例,惨不忍睹。

结果是中国人白忙活一场,不但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宝贵资源拱手送人,还把自己的家园环境破坏得一塌糊涂。

如果不乱搞汇率亏本出口,中国人当真就没法就业吗?当然不是。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国家出口的唯一目的就是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不能合理地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任何国家都用不着出口。跟就业毫无关系。

因为出口不过是与外国换工换物,进出口对冲,根本不存在增加就业问题(增加造衬衫就业,就失去造飞机就业)。靠出口就业的国家一个也没有。

天才的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早就告诉我们,要增加本国的就业,就要以本币在国内投资,购买本国货,发展本民族经济。

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靠富人的施舍,而是靠劳动者自己的创造。

这是颠扑不破的经济学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出口就业"则是毫无根据的欺骗性语言,是经不起任何论证的伪理论。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搞了那么多年外向型经济(外贸占GDP60%),没有解决就业问题,而金融危机国内多投了4万亿,立刻就出现了劳动力短缺--民工荒,这才是增加就业。

央行如果不用20万亿人民币为美元抬轿子,而是投于国内民生和建设,根据乘数效应,不但可以大大增加国内就业(1-2亿),而且创造的劳动成果全都由国人共享。

比如享受免费公路、平价高铁、十年制高中义务教育(含午餐)、医疗保障、廉租房、青山绿水等等,许多矿产都可以封存起来留给子孙后代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也就用不着拼死拼活、没完没了地"发展",早就象日本、欧美那样"发达"了,何至于只落一个"出口大国"GDP的虚名?

一些外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都是在看中国笑话(难得碰上一个几千年不遇的大傻瓜),实际上没有谁愿意拒绝中国白送便宜货,美国政府不就始终否认中国操纵汇率吗(20万亿坐庄买 美元竟然会看不见)?

既然没有操纵汇率,何来升值之说?明摆着是在搅混水,让中国傻子摸不着头脑,继续傻下去。

几千年的世界经济史上,确实从来没有见到这样积极主动白送东西、心甘情愿为人做奴的国家,勒紧本国13亿人的裤腰带,自贬身价拿出20万亿巨资买美元、美国国债支援美国建设。

"学雷锋"学到这份上,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忘了自己是哪国)。

后人提到这一段历史,一定会用"骇人听闻"、"空前绝后"这一类词来表达。

幸福的中国在哪里?就在科学的春天里。

如果真正学会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擦亮眼睛把一些垃圾理论丢进垃圾箱,不再自作聪明瞎折腾干傻事,一个光明的、发达的、幸福的、美丽的中国,就会出现在眼 前(十年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