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水曜日

共和党总统候选提名人 不懂外交也敢选总统!

角逐二○一二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众咖,可说全是轻量级,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尤其是谈起外交和国际政治,这批候选人更是不知所云,甚至语无伦次,难怪一位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读者投书《纽约时报》说他很怀念尼克森!最爱乱讲话的明尼苏达州众议员米雪儿.巴克爱(亦为茶党主将)听到欧巴马决定在年底前自伊拉克全面撤军,她大声要求伊拉克「还钱」,还美国在伊拉克打仗九年的花费,总共七千亿至一兆美元。侵略者要求被侵略国还钱,这种脑袋的人怎么当总统!

  最被看好的前麻州州长劳穆尼亦好不到哪裡。他从政以来一直以翻来覆去、颠叁倒四(flip-flop)出名,过去他曾批评欧巴马作太多外交承诺,最近他又改口说要推动「有肉有力」的强势外交,又说要增加百分之四的军事预算。并抄袭《生活》与《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鲁斯四○年代的口号,要把二十一世纪变成「美国的世纪」。将在十一月上旬推出一千页巨着:《围堵政策发明人乔治.肯楠传》的耶鲁大学冷战权威教授约翰.路易斯.盖迪斯获悉劳穆尼的声明后,马上浇以冷水。他说,二十一世纪不仅不是美国的世纪,美国也不可能再领袖群伦,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了。劳穆尼邀一批外交问题专家当他的智囊,其中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战略学家伊略特.柯亨以及二○○八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侃的顾问罗伯特.卡根(其妻维多莉亚.努兰现为国务院首席发言人)。即使有这批新保守派专家学者壮声势,亦只可能充实劳穆尼本人的外交知识与素养。

  排名与劳穆尼不相上下的德州州长瑞克.培利对外交亦是大外行。辩论时有人问他如果塔里班(神学士)控制了巴基斯坦的核武怎么办?培利东扯西拉痛批欧巴马不卖F-16战机给印度(其实是印度不要买)。培利和劳穆尼两个人关係极坏,上次在赌城拉斯维加激辩(见图,美联社),差点打起来。培利出马时声势极旺,但因不擅辩论、不够机智、反应不快、準备不足,每次辩论就内伤一次,声望亦随之下跌。最晚投入初选的黑人富商赫曼.康恩的外交知识更是一片空白,谈到中东与伊斯兰问题,一问叁不知。他根本不知道有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完全不懂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甚至表示当总统后组阁时不会找穆斯林入阁。他自己身为黑人,从小在被歧视的白人社会中成长,为什么要歧视和敌视穆斯林?做过众院议长的选棍金瑞契自称是:「鹰派,不过是个廉价的鹰派。」没有人知道他这句话的意思。只有做过犹他州长和驻北京大使的洪博培对外交比较了解,亦有观点,他力主美军应加速自阿富汗撤军。

  美国国内景气低迷,经济欠佳,候选人关心国内问题,举凡就业与失业、健保、养老金、非法移民、贫富不均和华尔街肥猫横行无阻等,这都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治国者不能只偏内政而轻外交,外交是内政的延长,没有强大的内政,外交就不可能有力和有效。然而,综观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对外交问题所发表的肤浅谈话,所提出的幼稚见解,所展现的狭隘国际观,可谓骇人听闻。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在国际上已不再能唿风唤雨,更遑论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力量已可挑战美国,中东将愈来愈乱,「阿拉伯之春」前途未卜,巴基斯坦深怀鬼胎,伊朗和北韩发展核武从不稍歇。美国领导人面对棘手问题,已无法再靠先发制人的武力外交来解决。不能想像的是,一个毫无国际知识与外交概念的领导人一旦入主白宫,会把美国带到什么样的境地?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国际知识的贫乏,反映了一般美国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对外在世界的不感兴趣,欠缺好奇心。美国执世界牛耳的年代太长了,他们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全球独强,没有必要注意别的国家怎么样。难怪许多美国大学生不知道有越战这回事,小布希的最后一个白宫女发言人丹娜.培莉诺竟没听过古巴飞弹危机这件歷史大事!更不要提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福特在一九七六年大选辩论时搞不清东欧在二战后是苏联的附庸,也差一点把ROC和PRC弄混。小布希的国际知识远逊其父,亦不求上进,无怪乎进了白宫对外交政策被钱尼和伦斯斐牵着鼻子走。做过小布希的国安顾问和国务卿的莱斯最近将推出第二部回忆录,专述其八年白宫与国务院岁月,对老主子布希、钱尼和伦斯斐有不少批评与怨言。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目的是要获得提名,再让欧巴马只做一任,但这批「外交无头苍蝇」能够把美国治好吗?

格达费败亡后遗症可怕 恐连奥巴马都难以承受

格达费政权垮了,本人死了,但美国与西欧胜利了吗?眼前是这样,但后遗症之可怕,恐怕连欧巴马自己都难以承受。

  第一个后遗症是:不用再想阻止国际核武扩散。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格达费未被杀之前就刊出专文:「利比亚教训:别学格达费,要学金正日」,换言之,有核武者生,无核武者亡,「利比亚如果有力量摧毁义大利的美国军事基地,或者让法国南岸美国航母打击群消失,它绝对有能力打消外界任何攻击的念头…利国应像北韩一样,拥有少量但足以吓阻侵略者的核武力量,然而格达费却听信西方的迷魂曲:放下核武,欢迎加入国际大家庭。」

  埃及《消息报》说:不想束手就擒就应发展核武到底,格达费或许在生命最后关头方悟及此,但北韩与伊朗将因此坚定拥核决心。六方会谈即使重启,北韩金正日也万无可能放弃已发展好的核武,伊朗核武之路也只有加速而不会停顿,欧巴马大可不必再为这两事操心。

  第二个后遗症是:别想再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瞒天过海的案子,在表决利比亚禁航区案时,俄中两国确实想不到禁航区居然发展为空袭,上过这次当以后,最近的反应便是:即使对叙利亚只是警告制裁,两国却联手否决。

  第叁个后遗症是:格达费死了,但利国军火库中的武器绝大多数却不见了,包括飞弹乃至生化武器,这些东西绝对不是落入「爱好和平者」之手。临时政府部队本来就很复杂,连美国都承认其中混杂有恐怖组织,他们会不垂涎这些武器吗?这不仅是有害利国前途,连整个中东及北非都会受影响。

卡扎菲之死与西方在中东势力的衰落

  一般人都会认为,卡扎菲死了,是西方的胜利,但笔者认为可能正相反,卡扎菲之死,正表明西方在中东势力的衰落。

  老卡终于死了,而且死的很惨,没有经过审判,被逮捕后,直接死于乱枪之下。老卡的死法本身,看不到任何民主政治的实现和民主意识的存在,也看不到所谓的人权的存在,因此,笔者对利比亚的所谓民主政治和未来一点都不乐观。

  笔者已经注意到了,利比亚过渡政府,第一个宣称要实现的,就是恢复伊斯兰的传统和律法,包括一夫多妻制度。因此,利比亚的所谓民主革命,在笔者看来,大概是又一次忽悠了西方,利比亚的反对派,不过是利用的西方和北约的力量为自己服务而已,因此,老卡之死,并不是西方在大中东地区的胜利,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失败。

  其实,整个大中东地区的所谓茉莉花革命本身,从突尼斯,到埃及,再到利比亚,都不是西方的胜利,而是西方的失败,是他们控制大中东地区的能力下降的表现。西方控制大中东地区最强的时候,是他们与那些国家的独裁者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包括老卡本人,都是西方的密切合作者,现在,这些亲西方的独裁者都被本土人士纷纷推翻,其结果,就是这些本来亲西方的独裁者和国家,都开始转向了自己的传统,也就是伊斯兰传统,包括在政治上,共同对付以色列。

  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在大中东地区,还有无数的与西方关系很好的独裁者和君王,现在还高坐在宝座上,其地位一点都没有动摇,西方并没有去革他们的命,也没有去他们的国家搞民主。这些独裁者,才是真正的西方盟友。

  现在,以色列的窘况现在几乎到了极点,因为埃及亲以色列和亲西方的穆巴拉克倒了,而土耳其这个强大的中间势力,现在倒向了对抗以色列的一边,这样,以色列就更加孤立了。而我们观察大中东地区的晴雨表,其实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处境好的时候,就是西方力量在大中东地区强的时候,而反之,以色列倒霉了,那就是西方势力弱的时候。而现在,正是以色列极端孤立和要倒霉的时候。

  另外,我们从表面上看,这一轮的大中东地区的所谓茉莉花革命,好像是西方势力积极介入的结果,其实,可能正相反,是西方势力衰落的表现,因为所有这些革命,其主导者都不是西方本身,而是这些国家内部的力量,西方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发现,如果再不介入,西方在这些地方的势力就要没有了,因此,西方在这些地区,最后捞到的仅仅是一个尾巴而已。包括利比亚本身,其过渡政府开给西方的价码,不会超过卡扎菲已经给西方的东西,他们只是承诺继续执行卡扎菲开给西方的价码而已。

  我们说,这些中东国家之所以要推翻这些独裁统治者,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的确是独裁者,而且已经独裁了很长的时间,这些国家中的其他势力受到了长期的压迫;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伊斯兰势力开始兴起,反西方和以色列的势力也开始兴起,他们不满独裁者的亲西方和亲以色列的表现,于是开始推翻这些独裁者。穆巴拉克和卡扎菲的倒台,都有这方面的原因,老穆和老卡在国内外都是腹背受敌的,是西方不得已牺牲的替罪羊。我们看看前些年,穆巴拉克和卡扎菲在西方大受欢迎的新闻和影视,就知道西方真正干的是什么了。

  因此,我们看这些国家的变化,主要是看其内部的力量角逐,而不是外部。虽然热闹的是外部,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部。而对于另外一个中东大国叙利亚来说,现在正是山雨未来风满楼,美国已经开始撤出叙利亚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中国对叙利亚的态度是,投反对票反对西方直接干涉叙利亚的政治,同时,中国也谴责叙利亚,敦促其改革。中国是两面押宝。俄罗斯也是如此,也投了反对票,同时也敦促叙利亚改革。其他金砖三国,印度,巴西,南非都投的弃权票。

乱侃中美之不同

  您先别一看这题目就起腻,觉得这位又想雄辨滔滔地论点儿什么,实际上都是道听途说。咱今儿个说的肯定不是乱侃。

  不知道您发现了没有,美国的树和中国的很不一样。听着这话先别来气,说"这谁都清楚,中国的树种和美国能一样嘛,不听、不听"。我这儿没说树种,而是说树本身。在美国很多树都长得又高又大,可是它们的根相对小,整个头重脚轻。每逢大风大雨,总有树就连根倒下,这时你会诧异:美国的树为什么根很小。打个比方说,二、三十米的大树的根往往只是直径一、两米的那么一丛。这是为什么?我这儿没确切答案,反正不是树长在石头窝子里,根没法儿往下扎。

  我在国内时见城里边扩修马路,那总得把原来路边的树清理掉。哎哟,这个费劲,别看那些老槐树并不特别高大、挺拔,可那根真可以用"盘根错节"来形容,而且出奇的坚硬、庞大。把这树根挖出来真是个大工程。大夏天的,那些赤臂着上身的民工们没命地用各种工具刨,浑身油汗,气喘吁吁。直径三米的大坑挖下去,那个两米见方的的树根被砍断了很多小根后露了出来,龇牙咧嘴的象个怪物。您说这中国的老槐树长这么大根干嘛?在国内时也见着刮大风倒了大树的,但几乎都是折断了树干,连根拔起的很少。

  为什么中美两国的树有这么不同的长法?估计有以下可能。一是美国土地肥沃,水份充足,树用不着长很多的根就够自身的养料供给;而中国土地相对贫瘠,而且得不到充足的水份(老是干旱)。可我见着那些老槐树种的地方,黄土层极其深厚,也很潮湿的,这能说明老槐树生长的土地贫瘠,缺少水份吗?这……

  什么"这"不"这"的,别学八十年代中国蹩脚的喜剧演员表演,赶紧给个说法啊?得,咱就来点胡说八道的吧。俗话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意思是说,水土不一样呀,人都不一个德性,更甭说树木了。你看,美国这地方的人哪儿好奔哪儿去,他们也说"搬三次家等于一场火灾",可还是没完没了地搬家,见着别人日子过得好就眼红。这不就是没根儿吗?树木也一样,光想着往上长,不寻思着扎根。中国跟这儿正相反,人总想守着个地方不挪窝儿。嘴上总说"人挪活,树挪死",可到什么时候也没几个想换换地方的,还津津乐道"君子固穷"。好不容易到了美国,总口口声声"叶落归根",要是美国人早"乐不思蜀"了。这不,在中国的树也一样,光想着长根,生怕"没根基"。打住吧,再乱侃下去可就要被口诛笔伐了。

  嘿,你体会到没有,美国的肉类和中国的很不一样。美国的猪肉腥气味很重,肉质很粗,无论怎样烹调也去不掉那腥气。有人说美国的猪吃了太多的鱼粉,所以肉腥。但我很怀疑,因为中国的肥猪的饲料真不敢恭维,可肉怎么就那么香呢?看来问题又出在水土上。另外,美国的鱼也没味道,吃肉鸡简直就象嚼锯沫;牛羊肉似乎不怎么膻气,可也没香味儿。火鸡肉最可怕!肉质粗,味道腥。总之,美国的肉类得重烧,或蘸着味道强烈的调料才能吃下去。"老美"(华人爱这么称呼美国的白人)常常很味儿,一出汗能熏倒几位。说到这儿,我顺便说一句,能和"老美"成亲的华人可能都有严重鼻炎,所以不怕熏。味儿重的"老美"们也为此尴尬,所以就大量喷香水--"味道强烈的调料"……看来侃到这儿又得打住,因为来顶"种族主义"的帽子比较可怕。

  公平地说,美国有好吃的。比如水果、乾果。樱桃、苹果、柑桔等都很大、很甜,水份也多。中国的同类水果绝对比不上。乾果也一样。榛子、杏仁、核桃都比中国的大。水土关系吧?你看"老美",块儿大膘肥、放屁如雷,但他们的热情也能让你马上感觉到,嘴特甜,然而很有"水份"!唉?我怎么又贬低人家。立刻转向。

  我爱养鱼。热带鱼、金鱼都养。金鱼来自中国,热带鱼可没有美国种。不过美国人喜欢热带鱼,世界各地的热带鱼便"移民"北美大陆,如同当年的"老美"。时间长了,我发现,金鱼温文尔雅,而且相对小的水域可以养很多,它们也打架,但都没有往要害地方下口,并没有多少侵略性,颇能和平共处,就是彼此表现的不够礼貌。而热带鱼则不然,它们需要较大的水域,很富有侵略性,大鱼绝对欺负小鱼,甚至吃掉老实的大鱼。你再看美国人……不能往下说了。

  嘿,侃点儿好的,总不能总贬低人家"老美"吧?话不能这么讲。其实追求个人利益的美国人爱"眼红",副有"侵略性"就应该是"好"的方面。这种个性下,人人都能争取权利的民主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美元霸权与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人翘首期待人民币国际化。其实,大家期待的无非是美元霸权式的人民币霸权。因此,我们有必要解开美元霸权这个迷思,从而清楚地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解密美元霸权

美元霸权是个流行概念,很多时候被神秘化或误解。其实,它包含几个实实在在的要素,成功的因素阳谋多于阴谋:

美元霸权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它的载体是跨国企业,开道先锋是民主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主流意识形态,护卫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后盾是美国政府,而核心是华尔街。

尽管有全球经济危机,有占领华尔街运动,但没有华尔街,也就没有所谓的美元霸权。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雇佣着一大批世界上最优秀的专家,为跨国公司筹划世界扩张战略,规划发展版图,分析和预测各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再通过投资和并购的形式,将世界各地的企业按照产业分工链合并到起来,就像拼图一样。投资银行是美元霸权的灵魂。

而华尔街的商业银行则会玩美元变戏法。按国际银行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理论上讲,商业银行拥有1百万美元的资本金,大致可以放出12,000,000美元的贷款。按50%企业资产负债率计算,银行的1百万资本金至少可以控制一家24,000,000资金的企业,且零风险。

1999年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美国彻底解除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代理公司之间隔离经营的法令,随之而来的是金融界的大合并潮,巨型金融机构越来越大。这样,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与跨国公司合作,无往而不利。全世界的资金,包括中日欧和海湾产油国的资金,由此也越来越集中到华尔街,由华尔街代理,美元霸权自然天成。

美元霸权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据统计资料显示,华尔街一度曾为美国联邦财政贡献高达30%的直接税收。华尔街也自豪地由此宣称其为美国国家的核心资产。

人民币近期内可否与美元争锋

面对美元霸权,中国目前尚处于自保之中,很难谈得上让人民币与美元争锋。

在金融市场方面,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得并不完善。在市场之外,政府不得不动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为防止境外资本掌控民族企业,中国政府不得不用国企垄断某些行业,禁止外企外资进入。

中国不但有外汇管制制度,而且实施外资项目落地制。国外资金不可以随意存入中国银行,开设资本账户,搞资本市场炒作。如有大笔资金进入中国,必须经过政府的项目审批,资金投入到具体项目中才可以落地。这样虽未完全避免,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机套利性热钱的自由流入。

市场开放是双向的。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全开放,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也不会对中国开放。即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外资完全开放,也不等于其他国家自然会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开放。另外,中国政府是否有能力为中国的跨国企业提供军事后盾,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作出合理的意识形态解释,也是有待完善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有了强大的跨国企业之后,有兼并和管理境外企业的机会,并能管理好新并购的国际企业,人民币霸权才有可能形成。中国的联想计算机和吉利汽车走在前头,开始走并购境外企业的路,但离随心所欲地利用资本市场开发境外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人民币想争锋国际金融市场,需要一大批比联想和吉利更优秀的企业。

更关键的是,中国金融界现阶段缺乏人民币霸权的灵魂,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益处是本土企业用人民币结算,可避免外汇风险。但随之出现新的风险,完全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任由资本自由进出国门流动,大门必然向华尔街洞开。这样看,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是否成熟?是否有其必要性?国际化后的利弊如何?确实需要稳健的考虑。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是否有必要像美国那样,倾全国之力打造美元霸权?美元霸权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性?在现阶段,中国是否有必要抛弃与欧美互补的贸易方式,改变为与欧美国家直接争抢其核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