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26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中日政治氛围激化钓鱼岛争端"。社论提出中日应当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在日本媒体引起广泛关注。
《华盛顿邮报》的社论说,中日之间曾搁置的钓鱼岛纠纷因日本政府去年9月购岛给了中国强烈反弹的理由、激化中国在钓岛的挑衅行动。
社论分析说,如果中日在钓鱼岛的对峙由不测事态发展到军事冲突,作为日本的同盟国,美国无可回避地卷入冲突可能性比过去上升了。
社论形容刚结束访华的日本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作为日本新政权的首位访华要人,与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会谈是"事态沉静化的征兆",值得欢迎。
社论同时对下个月访美的安倍建议"不要回应中国挑衅、应探索缓和紧张的道路",唿吁当前应像过去一样搁置钓鱼岛主权纠纷,并说美国也应通过支援搁置令纠纷趋于平静。
日本媒体对美国着名大报的这番表态反应很快。日本共同社的报道称,26日,在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华盛顿邮报刊载社论,指出美国如果任由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对立,则美国极有可能卷入军事冲突。并向奥巴马政府唿吁,希望在2月安倍晋三访美时对其提出"早日使钓鱼岛问题回复到搁置争议的状态"。
共同社的报道还说,华盛顿邮报称中国将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搁置了数十年",而去年则借由日本政府的"国有化"行动取得了"煽动的口实"。报道称中国在领海与领空的巡航为"挑拨性的危险行为"。另外,报道还就美国正式承认钓鱼岛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对象一事评论称,这会使得希望遏制中国的美国政府面临风险。报道警告称,事态若有不测,美方将在是否出兵支援日本这一点上"别无选择"。
日本NHK的报道称,美国权威报纸华盛顿邮报在26日的社论中提出了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面的对峙问题,表示了对由于突发事故可能引发中日间的军事冲突的担忧,"目前这个问题应搁置",美国也将进行支援以保证事态的安定。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26日美国权威华盛顿邮报的社论中,提出了围绕钓鱼岛中日对峙的问题,指出美国可能被卷入军事冲突,针对2月份安倍晋三首相的访美计划,对奥巴马政权提出希望"将钓鱼岛问题搁置"。
其他如时事通信社都很快转载了《华盛顿邮报》的这条社论。
自从去年9月钓鱼岛争端激化以来,日本在坚持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同时,一直希望寻求美国支援,不断让美国表态。这个月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访美、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谈后,希拉里虽在记者会上表示美国反对中国有损日本管辖的行为,但岸田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日本拥有尖阁诸岛(即钓鱼岛)主权这一点不能退让",说明美国可能已要日本作某种退让。
而《华盛顿邮报》的这条社论可能展现了美国的立场。不难看出,日本媒体在转述《华盛顿邮报》社论的时候都突出了它的权威性。与此同时,尽管社论建议搁置争议必定不符合日本强硬派的意愿,但美国权威报纸既然表态,日本也不能置若罔闻,所以他们又都特别强调美国支援日本的"别无选择"。
在日本国内,目前看来,执政党高层持强硬主张的可能并不多。据BBC中文网报道,从山口曾与安倍讨论访华对策后接受香港凤凰卫视的采访中提出"搁置论"来看,目前自民党高层真正主张强硬的可能只是干事长石破茂。
2013年1月28日月曜日
美国太空网、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1月4日极力炒作中国会在1月11日进行反卫星试验,尽管当日中国没有进行类似的试验,美国依然担忧中国不断增强的反卫星技术实力会对其最灵敏的军事情报卫星构成干扰。美国《华盛顿时报》1月9日报道称,如果中国再次进行反卫星试验,势必将刺激印度和日本等邻国的军事航天活动,并引发与美国的紧张。
美国媒体的炒作让外界关注各国在反卫星技术领域的博弈。实际上,茫茫太空早已不是一片安静和平之地。在那里充满了数量众多、具备军事用途的卫星,又暗中潜伏了许许多多反卫星武器这一"太空杀手"。随着各国军事力量对卫星监视、通信、全球导航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今后的战争将是在空间、陆地、海上和空中系统进行。为使敌人卫星失效,各国在积极发展反卫星技术,以破坏、攻击敌方的卫星侦察、监视、导航等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与反卫星的"攻守战"也将越来越趋于激烈。反卫星技术受到各国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外国为何热衷炒作中国的反卫星武器话题?就这些问题,本期军情将为您做出解读。
卫星是个易受攻击的"靶子"
一个国家的反卫星能力越强大,其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反卫星(ATST)技术几乎与卫星技术本身同步发展起来。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送入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政治、军事、科技领域迈进航天时代。此后,各主要军事大国都意识到航天技术在军事方面应用的潜力,积极发展自己的军用卫星,借以推动本国空间军事力量的发展。
卫星军事应用通常被划分为卫星战场侦察监视、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冷战结束后,经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现代战争,军用卫星的这几项功能不断显示出其重要性。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天兵天将"大显身手,首开陆、海、空、天"立体战争"之先河。
然而,由于受到自身重量和轨道的限制,卫星本身是一个易受攻击的"靶子"。这时,用于打击、破坏敌人卫星的反卫星武器受到重视,它可以攻击在轨道上运行的各种卫星,使其全部报废、暂时失去全部或部分功能,因而被称为"太空杀手"。
苏联既是最早发展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反卫星技术的国家。早在1963年,它便实施一项反弹道导弹和太空防御计划,最初的目标就是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
美国当然不甘落后,美国认识到卫星在军事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于1959年开始研制反卫星武器,实施了自己的反导弹和反卫星计划,以反制苏联的地球轨道炸弹。但这个时期的制导系统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存在"制导不精确"的缺陷。1985年,美国在发展反卫星技术方面有了更大的野心,美国计划建立一个以太空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为它的多层次反弹道系统,把弹道导弹摧毁于外层空间,并"顺手牵羊"地摧毁各种航天间谍器。这一计划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战"。
在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运用各种当代最先进的武器摧毁敌方的卫星。冷战结束后,这一技术早已冲破"两极博弈"的范围,早已被多国利用起来。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拥有反卫星武器,而澳大利亚、以色列在内的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都在试图发展自己的反卫星武器系统。
"反卫星武器对夺取'制天权'能发挥重要作用,"着名军事评论员宋忠平称,在太空有了军用卫星之际,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也就开始研发相应的反卫星武器,毕竟太空的军事侦察、通讯、导航等卫星对其他国家是一大威胁,只有把这些卫星打掉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尤其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卫星的依赖越来越重,这些卫星对地面构成的威胁已经从之前的防御性转向了进攻性,如果要想遏制这些国家的强大军事能力,就有必要对其严重依赖的卫星系统予以清除。毕竟未来的争夺战已经成为夺取"制天权"的战场,只有通过多种反卫星能力的建设,才能最终取得"制天权"的胜利。
军情网总裁郭宣认为,反卫星技术具有优越性,让很多国家跃跃欲试。他认为,通过这一技术摧毁别人的卫星,或者让其卫星受到干扰,无法发挥正常的侦察和监视功能,这时,别国的卫星就成了"瞎子",致使高精武器失去用武之地。
美海基反卫星武器已可实战
美国在攻击他国卫星的技术领域可谓"轻车熟路",不过,在确保本国卫星安全方面遭遇困境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反卫星武器的国家之一,也是反卫星武器系统最成熟、实战能力最强的国家。早在1959年,美国就已经利用空中发射的弹道导弹率先进行了反卫星武器试验。之后,美国重点研制与试验了核弹头反卫星武器,并在1964年到1975年这段期间在太平洋中部约翰斯顿岛部署了"雷神"陆基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由于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的局限性,在此之后,美国转向发展动能反卫星武器。
目前,美国为了保持在太空中绝对的军事优势,全力开发和研制天基(陆基、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有分析称,美国的反卫星试验表明,美军的动能拦截导弹技术日趋成熟,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已可以投入实战。与陆基(空基)反卫星武器系统相比,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机动性非常强,可在全球任何一片海域(水域)对处于低轨的任一卫星实施攻击。
与一些航天大国相比,美国更善于综合利用这些太空设施,使美军达到了情报搜集、安全通信、行动导航、导弹制导、气象预报的军事目的,让美军在现代化战争中拥有无可匹敌的信息化优势。对此,宋忠平认为,不可否认,美国是反卫星武器发展最强的国家,尤其是"星球大战计划"让美国实施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产生了很多实际的应用成果,如"智能卵石"等。如今美国的陆基和海基反卫星能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包括采用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等反卫星的能力也都很强,最典型的就是"标准-3"导弹多次试验,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战能力。
一位美国空军军官曾自豪地表示,有了先进而强大的卫星技术,美国再也不用在迷雾重重的恶劣环境下战斗,而只需在"电子云团"中发动攻击。但也有说法称,太空是美国"最致命的软肋"。美军的通信、侦察和监视系统严重依赖于太空,空间设施事实上很容易受到它国反卫星武器的攻击。
宋忠平称,美国的卫星系统确实是其"软肋",毕竟美军太依赖于太空技术的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军强调保护其太空资产的重要原因。因此,从美军现有太空系统来看,多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抗毁伤能力,这也是美军今后太空技术发展的重点。
宋忠平表示,就目前来看,中国反卫星技术能力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包括拦截技术、试验次数和实战能力等,中国试验反卫星武器只是谋求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杀手锏",对挑衅中国的强敌"一招制敌",绝无挑衅他国的目的。但恰恰是中国"正常"此举招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无端指责,就是因为反卫星武器"刺痛"这些国家的软肋。
激光反卫星武器最受追捧
激光武器可瞬间摧毁或干扰高速飞行的各类太空飞行器,尤其适合于在外太空作为攻击性武器
反卫星武器形形色色,按其杀伤手段,有核导弹反卫星武器、动能反卫星武器、定向能卫星武器、反卫星卫星等几种类型。其中,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利用核弹头在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强烈的热辐射、核辐射和电磁脉冲等效应,将对方的结构部件与电子设备毁坏,致使其丧失工作能力。但这一武器的准确度低,附加破坏效应大,核导弹反卫星武器容易给己方卫星造成威胁,而且一旦使用或有引发核战的危险,因此后来基本被放弃。
各国现有或者正在发展中的反卫星武器主要以动能和定向能反卫星武器为主。其中,定向能武器中的激光器,因能够将卫星彻底摧毁或通过辐射其敏感电子元件使其失效,在争夺"制天权"中获得优势,成为各国热衷竞相研制的反卫星武器。
1997年10月17日美国陆军的一项试验也初步证实了激光反卫星武器的良好效能。在那一次试验中,美国陆军用当前功率最大的激光器向太空中一颗价值6000万美元的气象卫星发射激光束,进行首次激光攻击卫星的试验。由地面激光器发射的两束激光均击中了体积同电冰箱大小、飞行速度达26800千米/ 小时的卫星(MSTI一3运行在420千米高)。其中首先发出持续时间短于1秒的激光脉冲,用于测定高速运行中的卫星准确位置,此后射出的10秒钟的强激光脉冲,则用于确定光束对卫星造成的影响。
激光反卫星武器利用高亮度强激光束携带的巨大能量摧毁或杀伤敌方飞机、导弹、卫星和人员等目标的高技术新概念武器。强激光武器有着其他武器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火力转移迅速、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持续战斗力强等明显优势。正因为如此,现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强激光武器。
宋忠平称,高能激光武器除了能彻底摧毁太空目标外,也能对目标实施致盲性打击,让其暂时失去功能,是世界各军事强国今后武器发展的技术潮流和重点方向。
有报道称,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定向能武器系统,特别是陆基激光系统,并用其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报道还推测中国此举的目的,就是要使美国的军事间谍卫星暂时或永久性"失明"。
对此,宋忠平认为,中国发展激光武器并不晚,也具备很强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高能激光武器也具备一定的实力,它本身就可以作为反卫星武器的一个重要选择。
那些年的卫星与反卫星计划
1957年
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送入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政治、军事、科技领域迈进航天时代。
1959年
美国开始研制反卫星武器,实施了自己的反导弹和反卫星计划,以反制苏联的地球轨道炸弹。
1963年
苏联实施一项反弹道导弹和太空防御计划,最初的目标就是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
1985年
美国计划建立一个以太空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为它的多层次反弹道系统,把弹道导弹摧毁于外层空间,并"顺手牵羊"地摧毁各种航天间谍器。这一计划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战"。
1991年
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天兵天将"大显身手,首开陆、海、空、天"立体战争"之先河。
美国媒体的炒作让外界关注各国在反卫星技术领域的博弈。实际上,茫茫太空早已不是一片安静和平之地。在那里充满了数量众多、具备军事用途的卫星,又暗中潜伏了许许多多反卫星武器这一"太空杀手"。随着各国军事力量对卫星监视、通信、全球导航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今后的战争将是在空间、陆地、海上和空中系统进行。为使敌人卫星失效,各国在积极发展反卫星技术,以破坏、攻击敌方的卫星侦察、监视、导航等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与反卫星的"攻守战"也将越来越趋于激烈。反卫星技术受到各国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外国为何热衷炒作中国的反卫星武器话题?就这些问题,本期军情将为您做出解读。
卫星是个易受攻击的"靶子"
一个国家的反卫星能力越强大,其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反卫星(ATST)技术几乎与卫星技术本身同步发展起来。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送入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政治、军事、科技领域迈进航天时代。此后,各主要军事大国都意识到航天技术在军事方面应用的潜力,积极发展自己的军用卫星,借以推动本国空间军事力量的发展。
卫星军事应用通常被划分为卫星战场侦察监视、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冷战结束后,经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现代战争,军用卫星的这几项功能不断显示出其重要性。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天兵天将"大显身手,首开陆、海、空、天"立体战争"之先河。
然而,由于受到自身重量和轨道的限制,卫星本身是一个易受攻击的"靶子"。这时,用于打击、破坏敌人卫星的反卫星武器受到重视,它可以攻击在轨道上运行的各种卫星,使其全部报废、暂时失去全部或部分功能,因而被称为"太空杀手"。
苏联既是最早发展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反卫星技术的国家。早在1963年,它便实施一项反弹道导弹和太空防御计划,最初的目标就是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
美国当然不甘落后,美国认识到卫星在军事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于1959年开始研制反卫星武器,实施了自己的反导弹和反卫星计划,以反制苏联的地球轨道炸弹。但这个时期的制导系统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存在"制导不精确"的缺陷。1985年,美国在发展反卫星技术方面有了更大的野心,美国计划建立一个以太空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为它的多层次反弹道系统,把弹道导弹摧毁于外层空间,并"顺手牵羊"地摧毁各种航天间谍器。这一计划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战"。
在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运用各种当代最先进的武器摧毁敌方的卫星。冷战结束后,这一技术早已冲破"两极博弈"的范围,早已被多国利用起来。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拥有反卫星武器,而澳大利亚、以色列在内的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都在试图发展自己的反卫星武器系统。
"反卫星武器对夺取'制天权'能发挥重要作用,"着名军事评论员宋忠平称,在太空有了军用卫星之际,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也就开始研发相应的反卫星武器,毕竟太空的军事侦察、通讯、导航等卫星对其他国家是一大威胁,只有把这些卫星打掉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尤其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卫星的依赖越来越重,这些卫星对地面构成的威胁已经从之前的防御性转向了进攻性,如果要想遏制这些国家的强大军事能力,就有必要对其严重依赖的卫星系统予以清除。毕竟未来的争夺战已经成为夺取"制天权"的战场,只有通过多种反卫星能力的建设,才能最终取得"制天权"的胜利。
军情网总裁郭宣认为,反卫星技术具有优越性,让很多国家跃跃欲试。他认为,通过这一技术摧毁别人的卫星,或者让其卫星受到干扰,无法发挥正常的侦察和监视功能,这时,别国的卫星就成了"瞎子",致使高精武器失去用武之地。
美海基反卫星武器已可实战
美国在攻击他国卫星的技术领域可谓"轻车熟路",不过,在确保本国卫星安全方面遭遇困境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反卫星武器的国家之一,也是反卫星武器系统最成熟、实战能力最强的国家。早在1959年,美国就已经利用空中发射的弹道导弹率先进行了反卫星武器试验。之后,美国重点研制与试验了核弹头反卫星武器,并在1964年到1975年这段期间在太平洋中部约翰斯顿岛部署了"雷神"陆基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由于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的局限性,在此之后,美国转向发展动能反卫星武器。
目前,美国为了保持在太空中绝对的军事优势,全力开发和研制天基(陆基、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有分析称,美国的反卫星试验表明,美军的动能拦截导弹技术日趋成熟,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已可以投入实战。与陆基(空基)反卫星武器系统相比,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机动性非常强,可在全球任何一片海域(水域)对处于低轨的任一卫星实施攻击。
与一些航天大国相比,美国更善于综合利用这些太空设施,使美军达到了情报搜集、安全通信、行动导航、导弹制导、气象预报的军事目的,让美军在现代化战争中拥有无可匹敌的信息化优势。对此,宋忠平认为,不可否认,美国是反卫星武器发展最强的国家,尤其是"星球大战计划"让美国实施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产生了很多实际的应用成果,如"智能卵石"等。如今美国的陆基和海基反卫星能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包括采用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等反卫星的能力也都很强,最典型的就是"标准-3"导弹多次试验,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战能力。
一位美国空军军官曾自豪地表示,有了先进而强大的卫星技术,美国再也不用在迷雾重重的恶劣环境下战斗,而只需在"电子云团"中发动攻击。但也有说法称,太空是美国"最致命的软肋"。美军的通信、侦察和监视系统严重依赖于太空,空间设施事实上很容易受到它国反卫星武器的攻击。
宋忠平称,美国的卫星系统确实是其"软肋",毕竟美军太依赖于太空技术的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军强调保护其太空资产的重要原因。因此,从美军现有太空系统来看,多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抗毁伤能力,这也是美军今后太空技术发展的重点。
宋忠平表示,就目前来看,中国反卫星技术能力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包括拦截技术、试验次数和实战能力等,中国试验反卫星武器只是谋求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杀手锏",对挑衅中国的强敌"一招制敌",绝无挑衅他国的目的。但恰恰是中国"正常"此举招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无端指责,就是因为反卫星武器"刺痛"这些国家的软肋。
激光反卫星武器最受追捧
激光武器可瞬间摧毁或干扰高速飞行的各类太空飞行器,尤其适合于在外太空作为攻击性武器
反卫星武器形形色色,按其杀伤手段,有核导弹反卫星武器、动能反卫星武器、定向能卫星武器、反卫星卫星等几种类型。其中,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利用核弹头在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强烈的热辐射、核辐射和电磁脉冲等效应,将对方的结构部件与电子设备毁坏,致使其丧失工作能力。但这一武器的准确度低,附加破坏效应大,核导弹反卫星武器容易给己方卫星造成威胁,而且一旦使用或有引发核战的危险,因此后来基本被放弃。
各国现有或者正在发展中的反卫星武器主要以动能和定向能反卫星武器为主。其中,定向能武器中的激光器,因能够将卫星彻底摧毁或通过辐射其敏感电子元件使其失效,在争夺"制天权"中获得优势,成为各国热衷竞相研制的反卫星武器。
1997年10月17日美国陆军的一项试验也初步证实了激光反卫星武器的良好效能。在那一次试验中,美国陆军用当前功率最大的激光器向太空中一颗价值6000万美元的气象卫星发射激光束,进行首次激光攻击卫星的试验。由地面激光器发射的两束激光均击中了体积同电冰箱大小、飞行速度达26800千米/ 小时的卫星(MSTI一3运行在420千米高)。其中首先发出持续时间短于1秒的激光脉冲,用于测定高速运行中的卫星准确位置,此后射出的10秒钟的强激光脉冲,则用于确定光束对卫星造成的影响。
激光反卫星武器利用高亮度强激光束携带的巨大能量摧毁或杀伤敌方飞机、导弹、卫星和人员等目标的高技术新概念武器。强激光武器有着其他武器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火力转移迅速、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持续战斗力强等明显优势。正因为如此,现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强激光武器。
宋忠平称,高能激光武器除了能彻底摧毁太空目标外,也能对目标实施致盲性打击,让其暂时失去功能,是世界各军事强国今后武器发展的技术潮流和重点方向。
有报道称,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定向能武器系统,特别是陆基激光系统,并用其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报道还推测中国此举的目的,就是要使美国的军事间谍卫星暂时或永久性"失明"。
对此,宋忠平认为,中国发展激光武器并不晚,也具备很强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高能激光武器也具备一定的实力,它本身就可以作为反卫星武器的一个重要选择。
那些年的卫星与反卫星计划
1957年
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送入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政治、军事、科技领域迈进航天时代。
1959年
美国开始研制反卫星武器,实施了自己的反导弹和反卫星计划,以反制苏联的地球轨道炸弹。
1963年
苏联实施一项反弹道导弹和太空防御计划,最初的目标就是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
1985年
美国计划建立一个以太空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为它的多层次反弹道系统,把弹道导弹摧毁于外层空间,并"顺手牵羊"地摧毁各种航天间谍器。这一计划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战"。
1991年
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天兵天将"大显身手,首开陆、海、空、天"立体战争"之先河。
据环球网综合报道:中国第一款国产大型运输机于1月26日首飞,很快引发国外媒体的关注,视频网站YouTube很快上传有运-20的首飞视频,而inventorspot网站则登载图文,对运-20的相关信息做了一番猜测和解读。
文章说,运-20已经生产了两架原型机,每架采用4台俄罗斯制造D-30KP-2型涡扇发动机,正式量产之后,运-20将配备中国制造的WS-20(涡扇-20)发动机。
外媒提到,2012年底,运-20开始进行地面测试,包括跑道滑行测试,由3名机组人员操控,设计载重量达到60吨(部分媒体所称66吨的数据或许偏大),在达到最大载荷情况下,航程可达4400公里,巡航速度0.75马赫(即0.75倍音速),升限1.3万米。
文章说,运-20已经生产了两架原型机,每架采用4台俄罗斯制造D-30KP-2型涡扇发动机,正式量产之后,运-20将配备中国制造的WS-20(涡扇-20)发动机。
外媒提到,2012年底,运-20开始进行地面测试,包括跑道滑行测试,由3名机组人员操控,设计载重量达到60吨(部分媒体所称66吨的数据或许偏大),在达到最大载荷情况下,航程可达4400公里,巡航速度0.75马赫(即0.75倍音速),升限1.3万米。
在中国宣布中国渔政船和海监船将继续在黄岩岛进行巡逻和执法之后,菲律宾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有效控制"黄岩岛将使菲律宾"领海"面积损失38%。
据菲律宾媒体"malaya.com"报道,菲律宾原外交部副部长、原菲律宾驻联合国常任大使巴查(Lauro Baja)表示:"黄岩岛在中国有效控制之下。"
菲律宾外交部长肯定了这一说法,并且表示中国船只将永远停留在黄岩岛,中国无意从黄岩岛周边海域撤出船只。
报道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果一国对岛屿拥有主权,意味着这一国家将依法拥有岛屿周边一系列权利。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声称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意味着菲律宾将不仅丧失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极具战略意义的黄岩岛,而且还将丧失约49.4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巴查表示:"我们的船只于去年6月从黄岩岛撤出之后,再也不能进驻这一区域。黄岩岛已经处于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他说,菲律宾必须在丧失"领土"之前做出行动。
据菲律宾媒体"malaya.com"报道,菲律宾原外交部副部长、原菲律宾驻联合国常任大使巴查(Lauro Baja)表示:"黄岩岛在中国有效控制之下。"
菲律宾外交部长肯定了这一说法,并且表示中国船只将永远停留在黄岩岛,中国无意从黄岩岛周边海域撤出船只。
报道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果一国对岛屿拥有主权,意味着这一国家将依法拥有岛屿周边一系列权利。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声称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意味着菲律宾将不仅丧失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极具战略意义的黄岩岛,而且还将丧失约49.4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巴查表示:"我们的船只于去年6月从黄岩岛撤出之后,再也不能进驻这一区域。黄岩岛已经处于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他说,菲律宾必须在丧失"领土"之前做出行动。
本周《墙外文章》关注的重点是,中共为了维护统治而采用控制信息等手段带来的后果,使得香港、台湾及整个世界都要重新定位与它的关系。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日钓鱼岛冲突剑拔弩张,悬而未决,台湾《苹果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尽管中国军力有所增强,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经全输。社论说,"向来信守'枪杆子出政权'的中共政权,如今的军事武力已非吴下阿蒙","军事能否得利还是未定之天,但就地缘政治、国际战略来看,却是大输特输了。因为,大作天朝迷梦的中南海主子们,最期望的'近悦远来',已不可能了。"
社论分析,"在冷战初兴的50年代,毛泽东以第三世界盟主自居,的确让中国博得有情有义的形象'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不与天公试比高的韬光养晦策略,才让中国可以休养生息,有了今日的小康之局;然而,以习近平为首的新领导班子,以及军方鹰派人物,竟一举要颠倒梦想,一心认为中国该以武力除障,如此天朝迷梦必成。"社论说,殊不知,这如同当年逼退老成持重的俾斯麦后,飞扬跋扈的威廉二世反倒令德意志帝国终至灰飞烟灭。社论唿吁台湾马英九政府冷静,"切莫因施政无为、经济低迷,就暴冲乱搞政治一夜情,那可会贻祸斯土斯民啊!"
中共控制信息的两个后果
《南方周末》抗议宣传部门强化审查的事件发生后,中宣部发布一份"紧急通知",宣称"党管媒体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对此,《纽约时报》发表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总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文章,分析信息流通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布雷默认为,"中国遏制信息的战斗,不会产生天安门广场示威抗议那样规模巨大的公开对抗,也不会影响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长。然而政府努力把持信息的控制权,却会对中国和世界带来两个近期的后果"。一是,这样做将会延缓中国的改革,使中国缺乏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的必要政治和市场环境。"那么公众爆发出的失望可能会让事态恶化,那会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前景产生巨大的长期影响"。二是,这会鼓励中国领导人将公众的愤怒转嫁到外部,部分做法是在东亚和东南亚采取更武断,有时具有攻击性的举动。
布雷默说,"对公众愤怒心怀忧虑,可能也会导致中国领导人采取敌意更强的外交政策。去年,由于在能源丰富的南海发生领土争端,我们看到中国与越南、菲律宾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我们还看到,中国与日本就东海争议岛链的对抗,越来越敌意深重。在所有这些国家,民族主义话语都在增强"。
香港爆发"敌我矛盾"
香港本周一大爆炸新闻,是特首梁振英的头号支持者突然反水,接受《阳光时务周刊》访问,大爆多项梁振英竞选期间的内幕,震撼香港政坛和舆论。香港《独立媒体》发表《编辑室周记》,提出除了旁观八卦、坐待事态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真的认真读一下访问的文本,它可说是清清楚楚揭露了这年来香港究竟在发生什么事。"《周记》沉痛感慨,"我们看清楚如今香港所谓的'核心价值','良好的制度'破碎到什么程度?"
刘梦熊披露梁振英视与泛民主派的关系为"敌我矛盾"。《周记》指出,"众所周知,狼(梁振英)不过是北京的代理人,狼的想法可说是代表北京某一派的想法。只不过有时候市民甚至连泛民主派,也会被'语言伪术'所迷倒,说甚么要'和平、理性、减少争拗',其实骨子里从来都是当泛民主派甚至香港人是敌人,你是主我是客,其实这才是'和谐'社会的真义"。《周记》认为,"如今是一个上佳的时机,抛弃幻想,在未来好好应战"。
今天知识分子堕落的标志
中国异议作家余杰正在台湾访问,其行程表列出将于下周五(2月1日)于台北国际书展进行题为《知识分子与权力:以刘晓波和龙应台为例》的演讲。同题文章已于1月27日发表在《民主中国》网站。余杰在文章中回顾了自己对龙应台印象的几次改变,对于她对中国问题再三回避提出质疑:"作为一个'行公义、好怜悯'的知识分子,对于刘晓波等数百个中国的良心犯的悲惨遭遇,龙应台为什么一点都不生气呢?"
龙应台就任台湾第一任文化部长后,陈述她不谈"六四"的理由是:作家可以有勇,部长必须有谋;换了位子,就要换脑袋。余杰说,"我不知道龙应台旅居香港时,有没有参加过维园的烛光晚会。对照维多利亚公园二十多年不变的烛光,龙部长改变的,不是脑袋,乃是良心"。最近的《南方周末》事件中,台湾艺人伊能静勇敢发声,微博上有人创作了这样一副对联:"伊本能静伊未静,彼可成龙偏成虫。"余杰说,"下联说的是成龙,不过,借用于龙应台部长身上似乎也很准确"。
余杰认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堕落的标志是向纳粹政权卑躬屈膝、俯首称臣;在今天,知识分子堕落的标志则是向中共政权暗送秋波、狼狈为奸。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尽管这种腾飞的代价是数亿农民工被奴役、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但中共当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宣扬'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日钓鱼岛冲突剑拔弩张,悬而未决,台湾《苹果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尽管中国军力有所增强,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经全输。社论说,"向来信守'枪杆子出政权'的中共政权,如今的军事武力已非吴下阿蒙","军事能否得利还是未定之天,但就地缘政治、国际战略来看,却是大输特输了。因为,大作天朝迷梦的中南海主子们,最期望的'近悦远来',已不可能了。"
社论分析,"在冷战初兴的50年代,毛泽东以第三世界盟主自居,的确让中国博得有情有义的形象'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不与天公试比高的韬光养晦策略,才让中国可以休养生息,有了今日的小康之局;然而,以习近平为首的新领导班子,以及军方鹰派人物,竟一举要颠倒梦想,一心认为中国该以武力除障,如此天朝迷梦必成。"社论说,殊不知,这如同当年逼退老成持重的俾斯麦后,飞扬跋扈的威廉二世反倒令德意志帝国终至灰飞烟灭。社论唿吁台湾马英九政府冷静,"切莫因施政无为、经济低迷,就暴冲乱搞政治一夜情,那可会贻祸斯土斯民啊!"
中共控制信息的两个后果
《南方周末》抗议宣传部门强化审查的事件发生后,中宣部发布一份"紧急通知",宣称"党管媒体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对此,《纽约时报》发表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总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文章,分析信息流通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布雷默认为,"中国遏制信息的战斗,不会产生天安门广场示威抗议那样规模巨大的公开对抗,也不会影响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长。然而政府努力把持信息的控制权,却会对中国和世界带来两个近期的后果"。一是,这样做将会延缓中国的改革,使中国缺乏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的必要政治和市场环境。"那么公众爆发出的失望可能会让事态恶化,那会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前景产生巨大的长期影响"。二是,这会鼓励中国领导人将公众的愤怒转嫁到外部,部分做法是在东亚和东南亚采取更武断,有时具有攻击性的举动。
布雷默说,"对公众愤怒心怀忧虑,可能也会导致中国领导人采取敌意更强的外交政策。去年,由于在能源丰富的南海发生领土争端,我们看到中国与越南、菲律宾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我们还看到,中国与日本就东海争议岛链的对抗,越来越敌意深重。在所有这些国家,民族主义话语都在增强"。
香港爆发"敌我矛盾"
香港本周一大爆炸新闻,是特首梁振英的头号支持者突然反水,接受《阳光时务周刊》访问,大爆多项梁振英竞选期间的内幕,震撼香港政坛和舆论。香港《独立媒体》发表《编辑室周记》,提出除了旁观八卦、坐待事态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真的认真读一下访问的文本,它可说是清清楚楚揭露了这年来香港究竟在发生什么事。"《周记》沉痛感慨,"我们看清楚如今香港所谓的'核心价值','良好的制度'破碎到什么程度?"
刘梦熊披露梁振英视与泛民主派的关系为"敌我矛盾"。《周记》指出,"众所周知,狼(梁振英)不过是北京的代理人,狼的想法可说是代表北京某一派的想法。只不过有时候市民甚至连泛民主派,也会被'语言伪术'所迷倒,说甚么要'和平、理性、减少争拗',其实骨子里从来都是当泛民主派甚至香港人是敌人,你是主我是客,其实这才是'和谐'社会的真义"。《周记》认为,"如今是一个上佳的时机,抛弃幻想,在未来好好应战"。
今天知识分子堕落的标志
中国异议作家余杰正在台湾访问,其行程表列出将于下周五(2月1日)于台北国际书展进行题为《知识分子与权力:以刘晓波和龙应台为例》的演讲。同题文章已于1月27日发表在《民主中国》网站。余杰在文章中回顾了自己对龙应台印象的几次改变,对于她对中国问题再三回避提出质疑:"作为一个'行公义、好怜悯'的知识分子,对于刘晓波等数百个中国的良心犯的悲惨遭遇,龙应台为什么一点都不生气呢?"
龙应台就任台湾第一任文化部长后,陈述她不谈"六四"的理由是:作家可以有勇,部长必须有谋;换了位子,就要换脑袋。余杰说,"我不知道龙应台旅居香港时,有没有参加过维园的烛光晚会。对照维多利亚公园二十多年不变的烛光,龙部长改变的,不是脑袋,乃是良心"。最近的《南方周末》事件中,台湾艺人伊能静勇敢发声,微博上有人创作了这样一副对联:"伊本能静伊未静,彼可成龙偏成虫。"余杰说,"下联说的是成龙,不过,借用于龙应台部长身上似乎也很准确"。
余杰认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堕落的标志是向纳粹政权卑躬屈膝、俯首称臣;在今天,知识分子堕落的标志则是向中共政权暗送秋波、狼狈为奸。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尽管这种腾飞的代价是数亿农民工被奴役、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但中共当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宣扬'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称,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2013年1月27日发布消息证实,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这是中方第一次高调宣布成功实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中国方面称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相关内容英媒:美在日设新雷达激怒中国北约在土叙边境部署反导系统台湾部署反导应对朝鲜火箭发射更多相关的故事
相关新闻话题亚洲, 中国, 美国, 日本
不过在中日对峙,中美亚太地区准冷战和朝鲜威胁再次核试验的敏感时段,有关各方对中国官方罕见地高调宣示均颇为关注。
敏感时段
中国官方高调对外宣布高难度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再次试验成功,正值中日钓鱼台列岛对峙、朝鲜核导危机、中美亚太利益碰撞等一系列敏感事件期间。
此外,除反导技术外,中国军方近来不断对外证实或公布新型战机、导弹和舰船的研制成功消息,也引发包括美国、日本、印度等所谓周边"潜在对手"的关注。
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媒体也对此次消息宣布多有分析与揣测。
美国科学家联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成员,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汉斯・克里斯特藤森(Hans Kristensen)分析认为,中国公布此类试验的目的主要应该是对潜在对手"显示能力"。
他没有具体说明潜在对手是否仅局限于美国和日本。
美国2012年已经开始在日本建立和部署第二套反导系统。当时美国和日本均称此举不针对中国。
日本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媒体可能有借机炒作嫌疑,有的则认为此举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区域甚至全球性军备竞赛。
印度媒体在报道中国反导试验同时也报道了印度新型弹道导弹可以打击到中国任何地方的消息。
谁是对手
中国首次证实的成功试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是2010年1月11日,中国当时并未宣布这一消息,但在记者追问后,外交部发言人曾加以证实。
当时美国媒体普遍分析认为中国的反导拦截试验是对美国国防部批准对台湾军售MIM-104爱国者反导系统的回应。
专家介绍称,所谓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速度极快的一段,在理论上拦截难度比美国的"爱国者"防导系统更高,因此试验意义重大。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是从陆地发射平台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地上或海上发射拦截器,在敌方系统弹道导弹尚未到达目标之前,在其飞行弹道中段,也就是太空中对其进行拦截并将其战斗部份摧毁,使其无法飞临防守一方本土。
由于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进行过类似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其中美国每次都高调宣布此类试验,成功失败兼有。
大国博弈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核政策研究员罗拉・萨尔曼(Lora Saalman)在近期发表的题为《中国弹道导弹防御的演化》(China's Evolution on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一文中曾经指出,中国从谴责美俄反导试验,研究突破反导系统,如今演变到自身研发反导能力应该引发美国与俄国的重新审视。
她甚至认为华盛顿和莫斯科应该尽快在有关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争执上达成妥协与合作,然后尽快与北京就未来反导系统发展进行对等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媒体2013年1月9日,也就是3个星期前,援引了俄国国家安全理事会干事尼古莱・帕特鲁什(Nikolai Patrushey)的话说。俄中代表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双边战略安全对话中达成协议,准备强化在研发反导系统方面的合作。
帕特鲁什表示:"我们对美国在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建立反导系统深表关切。我们的中国伙伴也有同样的关切。"
帕特鲁什还称,俄中双方将协力"建设性"地面对导弹防御问题。
这是中方第一次高调宣布成功实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中国方面称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相关内容英媒:美在日设新雷达激怒中国北约在土叙边境部署反导系统台湾部署反导应对朝鲜火箭发射更多相关的故事
相关新闻话题亚洲, 中国, 美国, 日本
不过在中日对峙,中美亚太地区准冷战和朝鲜威胁再次核试验的敏感时段,有关各方对中国官方罕见地高调宣示均颇为关注。
敏感时段
中国官方高调对外宣布高难度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再次试验成功,正值中日钓鱼台列岛对峙、朝鲜核导危机、中美亚太利益碰撞等一系列敏感事件期间。
此外,除反导技术外,中国军方近来不断对外证实或公布新型战机、导弹和舰船的研制成功消息,也引发包括美国、日本、印度等所谓周边"潜在对手"的关注。
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媒体也对此次消息宣布多有分析与揣测。
美国科学家联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成员,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汉斯・克里斯特藤森(Hans Kristensen)分析认为,中国公布此类试验的目的主要应该是对潜在对手"显示能力"。
他没有具体说明潜在对手是否仅局限于美国和日本。
美国2012年已经开始在日本建立和部署第二套反导系统。当时美国和日本均称此举不针对中国。
日本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媒体可能有借机炒作嫌疑,有的则认为此举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区域甚至全球性军备竞赛。
印度媒体在报道中国反导试验同时也报道了印度新型弹道导弹可以打击到中国任何地方的消息。
谁是对手
中国首次证实的成功试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是2010年1月11日,中国当时并未宣布这一消息,但在记者追问后,外交部发言人曾加以证实。
当时美国媒体普遍分析认为中国的反导拦截试验是对美国国防部批准对台湾军售MIM-104爱国者反导系统的回应。
专家介绍称,所谓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速度极快的一段,在理论上拦截难度比美国的"爱国者"防导系统更高,因此试验意义重大。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是从陆地发射平台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地上或海上发射拦截器,在敌方系统弹道导弹尚未到达目标之前,在其飞行弹道中段,也就是太空中对其进行拦截并将其战斗部份摧毁,使其无法飞临防守一方本土。
由于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进行过类似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其中美国每次都高调宣布此类试验,成功失败兼有。
大国博弈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核政策研究员罗拉・萨尔曼(Lora Saalman)在近期发表的题为《中国弹道导弹防御的演化》(China's Evolution on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一文中曾经指出,中国从谴责美俄反导试验,研究突破反导系统,如今演变到自身研发反导能力应该引发美国与俄国的重新审视。
她甚至认为华盛顿和莫斯科应该尽快在有关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争执上达成妥协与合作,然后尽快与北京就未来反导系统发展进行对等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媒体2013年1月9日,也就是3个星期前,援引了俄国国家安全理事会干事尼古莱・帕特鲁什(Nikolai Patrushey)的话说。俄中代表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双边战略安全对话中达成协议,准备强化在研发反导系统方面的合作。
帕特鲁什表示:"我们对美国在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建立反导系统深表关切。我们的中国伙伴也有同样的关切。"
帕特鲁什还称,俄中双方将协力"建设性"地面对导弹防御问题。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