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火曜日

  在中共十八大权力交接之际,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是否会出现重大转变,不仅是海峡两岸人民所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瞩目之事。《旺报》认为,普遍相信,在追求区域稳定与和平崛起的前提下,至少新任接班人习近平会遵循胡锦涛的既有政策,以较柔和方式对待台湾,同时,习近平对台湾的了解,也有助于处理台海问题。

  胡锦涛执政期间,并不采取强硬立即统一的立场,因此减缓了不少两岸磨擦,加上2008年台湾总统马英九上任以来,积极推动交流,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改善许多,以往台海被视为全球最危险的战争爆发点之一,如今情势显然不如从前紧张。江泽民曾在1996年对台试射飞弹,威吓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当时是两岸关系最紧绷时刻。胡锦涛上任后,采取较柔软的姿态,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唯有在台湾片面宣布独立的前提下,中共才有动武可能。2005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与胡锦涛会晤,两岸关系掀开新的一页,在此之后,国民党与中共之间开始了密切互动。

  国民党在2008年重新执政,除了建立两岸航空与海上直接的交通联系,也于2010年在重庆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深入且广泛地推动两岸在经贸上的持续交流,大幅降低了彼此敌对的情绪。

  《旺报》也提到,接班人习近平宣称他将延续胡锦涛对台政策的核心价值,且一般认为,依据习近平过去的经验,他有能力比前几位的领导人更审慎地处理台湾问题。证据在于,习近平自1985年到2002间在福建省任职长达17年,与台商培养了良好关系,这是习近平积攒的有利资源即使这段期间两岸关系相对冷冰,但习近平仍鼓励台商大力投资,因为他知道台资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2006年,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接待了来自台湾的两岸共同市场代表团,这是由前台湾副总统萧万长于2001年提出的经济政策构想;一年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待了台湾润泰集团首席执行官尹衍�,在两人愉悦的会面中,习近平鼓励台商可多投资中国高科技和金融服务产业。

  至于处理两岸政治问题上,身为太子党一员的习近平,并无可能改变北京向来的立场,在许多公开场合,习近平不断重申,他将致力于台湾和中国的统一,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今年二月,习近平访美时清楚指出,与台湾相关的中国主权问题及领土完整性,如同以往,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议题。纵然坚持中国党内一贯的对台政策,并不表示习近平会比他的前任对台湾强硬。事实上,习近平对台湾的熟悉,通过他的建议,中国出台了数项对台策略,其中包括"赢得台湾人民的心"以及"以经济力量来推动统一"。

  另外,《台北时报》指出,与先前几位领导人不同,习近平并不排除与台湾在野党民进党对话的可能性,民进党向来对中国较为冷漠且保持距离。习近平上台后,以他柔软的身段,或许两岸关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发展,但这是否意味着在未来两岸会出现政治协议、签署和平协定或是军事合作等可能性?答案有待保留,毕竟现阶段仍有不少台湾民众对中国的武力威胁存有疑虑,对台湾执政者而言,过度地靠近中国恐怕会引发"卖台"声浪。

  然而,根据《联合报》的报导,台湾国安局长蔡得胜却认为,习近平对台湾了解,不等于他会对台湾友好。九月廿七日他在立法院备询时指出,中国对台政策是一个集体共识,并不会因为掌权者的更换而片面改变,习近平重视党的利益,在台湾问题上绝不让步,无论是台湾或者其他国家,一旦有逾矩的动作出现,习近平一定会采取强硬的手段反击。此外,他也透露,中国内部有许多人对于目前经营两岸关系上只着重于经贸而忽视政治感到不满,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政治谈判,尽快达成国家统一,如此意见也将会成为习近平上任后处理台湾问题的关键,进而左右他的决策态度。
  在距离中共18大开幕一个月之际,北京政坛又传出现任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已确定「裸退」,即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三个职务全部交给即将在中共18大接班的习近平。此前盛传他将保留「中央军委主席」一职一到两年时间。

  海外「博讯网」7日引述北京消息人士说,胡锦涛「裸退」的条件是,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须彻底退出公共生活,让他保持过去江泽民退休后的地位,尤其在国际问题(包括台湾、西藏问题)上保留发言权。而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退休后,也将保持在国内事务上的发言权。报导说,温家宝对「六四」等敏感历史问题的处理上一直有自己的坚持。
  分析人士指出,按中共惯例,现任总书记胡锦涛交棒后,将继续发挥影响力,加上前总书记江泽民健在,习近平就算掌权,中国还会有两名「太上皇」干政。

  「德国之声」引述中国资深记者高瑜说,如果胡锦涛按权力交接惯例继续保留军委主席,则习近平更难办事。

  中国历史学者章立凡更质疑:「我们现在是有一位太上皇,如果换届后就变成两位了,这让新的核心怎么能干活?」

  报导说,由于江、胡等高层各自牵扯的利益集团非常庞大,未来习近平就算愿意推动改革,恐怕还是举步维艰。不过也有相反意见认为,这两位「太上皇」的干扰可能相互抵销,「老人干政」的现象,未来可望减弱。
大陆海监船昨天再度进入钓鱼台邻接海域,且是大陆公务船连续8天在钓鱼台海域航行,日本海上保安厅仍旧予以警告。对于北京在岛屿主权上的外交缠斗,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公开警告,若冲突持续下去,外资会逃离大陆,中国经济受害程度更甚日本。

  日本《产经新闻》报导,日本时间昨天上午7点12分至30分左右,4艘中国海监船从钓鱼台西北西方进入日本邻接海域,这已是中方公务船连续第8天在钓鱼台附近海域巡航。
  总部在冲绳那霸的第11管区海上保安本部表示,上述船只日本时间昨天上午9时,正在钓鱼台西南西约36至38公里的海域内向南南东方向航行。报导称,海保厅对海监船发出警告,其中1艘船回答,「钓鱼岛以及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我们正在执行正常的业务。」前天傍晚在邻接海域航行的另外5艘中国公务船,已全部离开。

  新冷战将会延烧经济

  持续延烧的钓鱼台争议,恐让中日关系倒煺到「冷战时期」。美国专栏作家奥斯林日前在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撰文称,化解钓鱼台问题取决于中国政府,就算中日两国最终能缓和现在的紧张局势,未来两国关系一定会变得冷淡。

  文章说,这场亚洲的新冷战中,政治将会压到经济。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台后,中国反日情绪高涨,波及在华日企的生存,即使野田内阁改组,让亲北京的前外相田中真纪子入阁,中日双方态度依然强硬。野田日前就公开警告北京,若冲突持续下去,外资会认为中国军力将威胁邻国而撤出,受损程度将高于日本。他说,今年前9个月外资已减少对大陆投资金额。

  开战美或履安保责任

  文章指出,中日双方虽无人在钓鱼台冲突伤亡,但若过程中出现误判就会让冲突升级,两国就会爆发战争。这样一来,除中日经济受害,全球经济也会动�,此时美国就要决定是否不顾中美关系,履行《美日安保条约》的责任了。

  文章最后认为,中日最终能避战,但两国必然会陷入冷战,就算危机能够化解,中日关系一定会变得愈来愈冷淡。

  钓鱼台冲突发生后,日本对华友好团体也突然备受瞩目。这些团体在1950、60年代,曾经是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他们面临各种指责与困境。
在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下,中国对于因钓鱼台争议是否应持续私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乃至商务部与外交部等部会间,已产生不同意见。地方官员与商务部有官员认为,�卫中国在钓鱼台主权乃天经地义,但应采取政经分离,持续透过谈判,否则日资拂袖而去,最终损害的还是当地的经济及就业。

  大陆最新一期《财经》报导,据统计,目前日本在陆企业约两万家,其中有不少是中日合资,影响大陆就业人口近千万人。不少大陆地方政府齐声对「抵制日货」发出反对声浪。一名山东青岛市商务局官员坦言,青岛近年以打造中日韩经济合作区为目标,他很担心计画因此生变。
  熟悉中日关系的专家表示,过去中日在政治、外交和历史问题上也不时有争议或摩擦,但仍是「政冷经热」的状态。不过此次钓岛主权之争,却有「政冷经冷」趋势,中日关系的基石开始动摇。

  一名大陆贸易人士也说,中日合资情况很多,已建立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链,现在「根本很难分辨什么是日本制造,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抵制日货」,不分青红皂白地抵制日货,最先倒下的可能是大陆制造业。

  中国外交部虽力主对日打经济牌,但中国商务部资料显示,大陆对日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显示大陆对日本产品的需求较大。且日本出口大陆的货品,以中高端、不容易找到替代货源的产品较多;但大陆出口日本的产品,却以替代性高的中低端制造品比例较大。

  许多大陆经贸学者唿吁,面对全球经济衰煺困境,中日韩应加速启动FTA贸易谈判,认为叁国唯有深化合作才能找到经济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是中日之间的互信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