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革命在我国宣传口径中历来充当正面的角色。比如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至今仍是正统教科书肯定讴歌的英雄举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成为人人耳熟能详的定理,从而在不知不觉间赋予了"造反有理"的合法性。事实上暴力革命带来的是血腥屠杀、是玉石俱焚、是千千万万生灵涂炭、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页页中国历史,漂浮的都是死者的幽灵、民族痛苦的记忆。早在2400年前的墨家,就为人类指出了解决社会公平与争端的最佳途径,那就是"兼爱"和"非攻"。而在民主协商、和平对话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炎黄子孙更要抛弃一己的偏见,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权贵还是草民,都不要倡导和实行暴力,更不能再鼓吹以暴力革命的方法去追求或扼杀社会正义,或者别有用心地鼓励用暴力革命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几乎相同的定义是,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的一种具体形式。早年马克思、恩格斯受欧洲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影响,一直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的唯一出路,是通向新社会的唯一大门。晚年恩格斯思想产生变化,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提出合法性斗争思想。后马克思主义的几位名家(阿伦特、卢卡奇、葛兰西等)则研究倡导"非暴力革命"理论。再后越来越多的思想者认识到,暴力革命与合法性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今天地球人都知道,和平与发展已替代战争与革命,和平斗争、议会斗争也早已取代暴力革命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手段与工具。
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走的是暴力革命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造化,时代的选择。但形势发展到今天,仍然讴歌暴力革命、视暴力革命为合法政权的唯一来源与依靠,那就会贻害无穷。过去暴力革命的对象很明确,暴力革命的方式就是用暴力消灭富人、推翻官府;试问今天倘若再行暴力革命,那将革谁的命?对谁行使暴力?
因此,必须尽快全面停止暴力革命的宣传。暴力革命思想经历史沉淀,已深深潜伏在中华民族的深层思维和心理情绪中,一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不知不觉便会激活。在当今社会转型矛盾交织的时候,真正若要确保"红色江山万万年",就必须彻底摈弃暴力革命思想,劝说各种利益集团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大家"退一步海阔天空",共同大力构造和谐社会。
当今宣传界、思想界、理论界、影视界要大力弘扬反战反暴主题。新中国建国已6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已90周年,"马上打天下"已成历史。整天沉迷于历史的讴歌中,幻想"马上治天下"已无可能。对战争与革命,不应一味地歌颂,而应站在历史的深处,现实的高度,从人性、人道、人情,从民族性、国民性、劣根性等方面。好好地反思,从中汲取振兴中华的精神食粮。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非暴力"共识,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小学教育要冲破思想的牢笼,选取古今中外反对战争与暴力的名篇,春风化雨,润育心灵。让下一代从小接受温、良、恭、俭、让,接受和平、和谐、友爱、友好、互敬、互让的非暴力教育。
全国人大常委会要加强监管,加快立法。一是厉行精简节约、杜绝贪污浪费,加强对政府和国企诸如机构编制、人员、职能、经费支出,公务消费等方面的监管,还政府和国企一个清白,给全国人民一个明白。二是各级人大审议视察工作要动真格,不要畏惧会议桌上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的哲学,不在会场斗争、不在会议桌上争斗,就会在街头斗争或混战。宁愿在会场吵架或打架,也不要在街头打得头破血流引发社会动荡。三是大力改革税法,降低国民税负,禁止或减少政府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地增加全民福利。
政府本是为民服务的,政府"权为民所赋",政府应以豁达大度的开放心态对待国民。在官民矛盾冲突非常尖锐的时候,不应沿用暴力革命的惯性思维,动辄调动国家机器,粗暴对待民众,而应用对话方式和平解决所有冲突。要知道"暴力思想"的群体记忆是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就没有谁能幸免!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记起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卷首一阕诗词,且引用作为结束语吧。
词云: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