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军事评论网近日报道,乌克兰近年来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或者更准确地说,向中国抛售前苏联军事遗产。这种趋势在海军技术领域,军事航空兵领域以及发动机领域非常明显。
乌克兰之所以能和中国在海军、空军武器装备方面积极合作,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轻易得到俄罗斯的武器和技术,而引进和借鉴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必要性仍然很高;
二是北京仍有支付能力,基辅则需要资金,加上乌克兰不是中国的邻国,中方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对乌方来说不是问题。
空军方面的合作
中国和乌克兰国有企业安东诺夫航空科技综合体在一系列联合项目上积极合作,包括研制ARJ21喷气式支线飞机、改进运-8运输机等。
中国还对安-148和安-158飞机感兴趣。乌方还在参与维修中国已经拥有的安-12、安-24、安-26、安-30飞机。两年前安东诺夫航空科技综合体和中国签署了协助中方研制重型军事运输机的备忘录。
海军方面的合作
负责武器装备出口的乌克兰国有公司积极参与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制,并为最初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研制新型现代化设备。
最初原苏联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未能建造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出售给中国,似乎是为了改装成游乐设施,最后却将成为中国首艘航母,变成具有一定战斗能力的教学训练场。
中国显然成功得到了这艘航母的全部设计技术文献。而且,这艘航母将被象征性地命名为"施琅"号,以纪念1861年率军收复台湾使其回归祖国大陆的清朝将军。
乌克兰还在帮助中国建造与"尼特卡"地面训练系统相类似的设施,用于舰载航空兵飞行员的训练教学。在湖北武汉附近已建成了全尺寸模块式水泥航母,有起降跑道和指挥塔台。2010年开始在辽宁和陕西建造另外两套类似设施。
乌克兰还将向中国出售4艘(或说2艘)"欧洲野牛"小型气垫登陆舰,其中两艘在乌克兰建造,另外两艘在乌方造船企业和专家协助下在中国生产。中方希望能够学会类似军舰的设计和建造。上面将装配中国制造的武器和火控系统。
2013年2月21日木曜日
2月21日安倍晋三启程访美,美国《华盛顿邮报》16日对其进行采访,但该报称安倍叮嘱其暂不发表,待他踏上访美之行,再向世人抛出自己的言论。在21日见报的采访内容中,安倍处心积虑的新论调得以曝光,即"同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
安倍声称,中国在其教育内容中刻意强调爱国主义和反日情绪,营造与邻国,特别是同日本对抗的舆论,以巩固自身的政治支持。安倍使用这样的说辞为自己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提供解释,他判断同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抗短时间内无法结束。
安倍还警告中国称,如果亚洲国家减少同中国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将对中国政府带来沉重打击。"这些措施将给中国政府造成伤害,因为在没有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无力控制13亿人民。"
另外,安倍亮出了自己的"遏制计划",包括增加军费支出,加强同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联系,并强调美国在亚洲存在的重要性,因为这样能阻止中国"掠夺他国的领土"。
日本时事通讯社解读称,在持续的中日岛屿争端中,日本政府经常像一个与人起了争执后的孩子大声喊叫:你等着,我叫家长去。泰国《国家报》15日就将安倍访美称为"朝圣"。但是就在其努力向美国编织中国"恐怖形象"之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在19日刊登"致安倍晋三的一封公开信",要求即将访美的安倍向奥巴马做出这样的承诺,"你绝不会开第一枪,不会危及平民生命。"
《人民日报》2月21日评论文章指出,日本历来企图在关键事实上误导美国对决策有影响的研究人员,从而影响美国决策。同时,日本希望利用紧张局势,在日美首脑会谈的议题设定上起主导作用。如果能把钓鱼岛问题作为日美首脑会谈的主要议题,促使奥巴马总统亲口说出《日美安全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日本就可以向中国打"美国牌",而中美关系中就会多一个障碍。这样,中美日关系事实上就可能会由日本主导。
安倍声称,中国在其教育内容中刻意强调爱国主义和反日情绪,营造与邻国,特别是同日本对抗的舆论,以巩固自身的政治支持。安倍使用这样的说辞为自己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提供解释,他判断同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抗短时间内无法结束。
安倍还警告中国称,如果亚洲国家减少同中国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将对中国政府带来沉重打击。"这些措施将给中国政府造成伤害,因为在没有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无力控制13亿人民。"
另外,安倍亮出了自己的"遏制计划",包括增加军费支出,加强同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联系,并强调美国在亚洲存在的重要性,因为这样能阻止中国"掠夺他国的领土"。
日本时事通讯社解读称,在持续的中日岛屿争端中,日本政府经常像一个与人起了争执后的孩子大声喊叫:你等着,我叫家长去。泰国《国家报》15日就将安倍访美称为"朝圣"。但是就在其努力向美国编织中国"恐怖形象"之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在19日刊登"致安倍晋三的一封公开信",要求即将访美的安倍向奥巴马做出这样的承诺,"你绝不会开第一枪,不会危及平民生命。"
《人民日报》2月21日评论文章指出,日本历来企图在关键事实上误导美国对决策有影响的研究人员,从而影响美国决策。同时,日本希望利用紧张局势,在日美首脑会谈的议题设定上起主导作用。如果能把钓鱼岛问题作为日美首脑会谈的主要议题,促使奥巴马总统亲口说出《日美安全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日本就可以向中国打"美国牌",而中美关系中就会多一个障碍。这样,中美日关系事实上就可能会由日本主导。
中国的三艘海监船于2月18日在钓鱼岛海域的例行巡航中驶入距该岛仅1公里的地方。此事随后于19日被中日两国多家主流媒体加以报道,坊间更有一种"中国即将在近期展开登岛"的猜测。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中国海监船逼近钓岛海域1公里象征意义巨大,但中国海洋局对此次巡航的关注度并不能令外界感到满意,中国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也未曾先行查证官方消息,反要援引日本媒体。这些现象显示出中国在面对钓岛问题时终究欠缺临门一脚的功力,官方的处理手法还有待改善。
海洋局例行通报太过有限
众所周知,中国海监自2012年钓鱼岛危机呈现激化态势后便已对钓鱼岛海域开启例行巡航,就在2月18日,便又有三艘中国海监船一如往常地开进该海域。由于中国海监船在钓岛来来去去似乎已不足为奇,这使得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国海洋局在发布这一消息时也相当地不甚了然,仅用一句"2013年2月18日8时许,中国海监50、46、66船编队继续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巡航"的说明便将此事轻轻打发过去。
但是,这三艘海监船在钓鱼岛12海里范围内巡游时的动静终究不比往常,也就在2月18日晚8时许,日本权威媒体《读卖新闻》便大唿中国船只不仅"侵入"钓岛海域,更已驶入距钓鱼岛只剩"一公里"的位置。为此,日媒特意拿出一张示意图来,对照着这张图分析人士就不难发现,这三艘中国海监船围着钓鱼岛各岛展开"花式"巡航,并特意把船开到距离钓岛极近的地方,这一动向较之以往的"中日对峙"或是中方舰船一板一眼的宣示主权就呈现了极大的不同。
中方舰船在钓鱼岛海域如入无人之境的举动被日方获悉后,中国媒体很快就获知此事,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在2月19日也特意提及此节,并在言语中暗示中方或有登岛的契机。可坊间也由此发现,有意要彰显此事的中国官媒在行文中终究没把中国海洋局的文告当成引子,这便揭示出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宣传力度和关注度固然已达到相当的层次,可目前这一程度总还是不够。而海监船在钓岛取得的"战果"尚未彰显,便已被海洋局官方的漠然态度抹煞大半。
事实上,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国海洋局在向外界通告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作为时的确是做得相当有限,除去以"立体巡航"为代表的若干极具代表性的特殊事件外,海洋局的文告大多只简单提到海监船再次驶往钓鱼岛的时间而已。因此,面对中方在三艘海监船于2月18日大闹钓鱼岛的后知后觉,海洋局对此自然是难辞其咎的。而海洋局对此次巡航轻描淡写的记录已显示出这一事件与其说是中方在严密策划下进一步加强在该海域的存在,倒不如说更像是三艘海监船开赴该海域后相机行事的结果,而距钓岛"仅剩一公里"的意义也就难免要打上折扣。
官媒"出口转内销"不可取
当然,中国在钓岛问题上的失误不仅仅是局限在海洋局的发布不力上的,其官方媒体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就以此次事件为例,身为官方媒体的各家大报在面对与本国海监有关的新闻时,竟舍近求远地先以日本媒体的报道为准,却全然不顾日方报道多是以中国海洋局的文告为准。这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目前,环顾因"购岛"风波而引发的钓鱼岛事件的始末,大可以发现,中国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在钓鱼岛问题上总有这样一种舍近求远的趋势。
诚然,中国各大媒体都有派员搭乘海监船乃至海军舰艇开赴钓岛近海或报道或拍摄的记录,但相对于海监船的"常态化"巡航与海军舰艇的例行出岛链训练,中国媒体却极少直接采用来自海洋局等官方部门的消息,却总以日本媒体的报道为主。但分析人士基本也可以发现,日方报道大多援引了中国海洋局等部门的消息。
诚然,就在2012年12月13日前后,伴随着中国海监在钓鱼岛海域的立体巡航以及海军舰船在该海域附近的高调出现,中国媒体也曾大张旗鼓地利用官方发布的消息,表现出要随海监和海军宣示中方在该海域的存在的用意。至于此前在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数家媒体公开披露的海军巡航,更可算是中方在周密计划后才向外界作出的一种表态,而各家媒体此后依旧以日本媒体的消息为准,而作为第一手消息源的中国政府信息却往往被忽略。
于是,就在中国海监、海军的舰船出没于东海的风波中,并为捍卫中国在钓鱼岛的主权出生入死的当下,中国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口转内销"的表现,便多少把海监、海军的一部分努力消解于无形中,尽管以中国海洋局为首的政府机构在消息传达上的疏漏是值得批评的,但中国媒体不能及时地令民众察觉到钓鱼岛问题的最新进展,这自然也是不可否认的失职。
于是,尽管中国各界在2月19日对海监船于钓鱼岛的行动颇有赞许的意味,但这终究是不能掩盖以海洋局为代表的中国政府机构和该国媒体在面对钓鱼岛问题时的工作不力。分析人士固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距离登岛仅有一步之遥,但这一公里的距离已充分地暴露中方在各个方面上仍欠缺临门一脚的功力。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如要更进一步,自然也就需要在信息发布和媒体上多下点功夫。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中国海监船逼近钓岛海域1公里象征意义巨大,但中国海洋局对此次巡航的关注度并不能令外界感到满意,中国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也未曾先行查证官方消息,反要援引日本媒体。这些现象显示出中国在面对钓岛问题时终究欠缺临门一脚的功力,官方的处理手法还有待改善。
海洋局例行通报太过有限
众所周知,中国海监自2012年钓鱼岛危机呈现激化态势后便已对钓鱼岛海域开启例行巡航,就在2月18日,便又有三艘中国海监船一如往常地开进该海域。由于中国海监船在钓岛来来去去似乎已不足为奇,这使得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国海洋局在发布这一消息时也相当地不甚了然,仅用一句"2013年2月18日8时许,中国海监50、46、66船编队继续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巡航"的说明便将此事轻轻打发过去。
但是,这三艘海监船在钓鱼岛12海里范围内巡游时的动静终究不比往常,也就在2月18日晚8时许,日本权威媒体《读卖新闻》便大唿中国船只不仅"侵入"钓岛海域,更已驶入距钓鱼岛只剩"一公里"的位置。为此,日媒特意拿出一张示意图来,对照着这张图分析人士就不难发现,这三艘中国海监船围着钓鱼岛各岛展开"花式"巡航,并特意把船开到距离钓岛极近的地方,这一动向较之以往的"中日对峙"或是中方舰船一板一眼的宣示主权就呈现了极大的不同。
中方舰船在钓鱼岛海域如入无人之境的举动被日方获悉后,中国媒体很快就获知此事,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在2月19日也特意提及此节,并在言语中暗示中方或有登岛的契机。可坊间也由此发现,有意要彰显此事的中国官媒在行文中终究没把中国海洋局的文告当成引子,这便揭示出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宣传力度和关注度固然已达到相当的层次,可目前这一程度总还是不够。而海监船在钓岛取得的"战果"尚未彰显,便已被海洋局官方的漠然态度抹煞大半。
事实上,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国海洋局在向外界通告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作为时的确是做得相当有限,除去以"立体巡航"为代表的若干极具代表性的特殊事件外,海洋局的文告大多只简单提到海监船再次驶往钓鱼岛的时间而已。因此,面对中方在三艘海监船于2月18日大闹钓鱼岛的后知后觉,海洋局对此自然是难辞其咎的。而海洋局对此次巡航轻描淡写的记录已显示出这一事件与其说是中方在严密策划下进一步加强在该海域的存在,倒不如说更像是三艘海监船开赴该海域后相机行事的结果,而距钓岛"仅剩一公里"的意义也就难免要打上折扣。
官媒"出口转内销"不可取
当然,中国在钓岛问题上的失误不仅仅是局限在海洋局的发布不力上的,其官方媒体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就以此次事件为例,身为官方媒体的各家大报在面对与本国海监有关的新闻时,竟舍近求远地先以日本媒体的报道为准,却全然不顾日方报道多是以中国海洋局的文告为准。这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目前,环顾因"购岛"风波而引发的钓鱼岛事件的始末,大可以发现,中国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在钓鱼岛问题上总有这样一种舍近求远的趋势。
诚然,中国各大媒体都有派员搭乘海监船乃至海军舰艇开赴钓岛近海或报道或拍摄的记录,但相对于海监船的"常态化"巡航与海军舰艇的例行出岛链训练,中国媒体却极少直接采用来自海洋局等官方部门的消息,却总以日本媒体的报道为主。但分析人士基本也可以发现,日方报道大多援引了中国海洋局等部门的消息。
诚然,就在2012年12月13日前后,伴随着中国海监在钓鱼岛海域的立体巡航以及海军舰船在该海域附近的高调出现,中国媒体也曾大张旗鼓地利用官方发布的消息,表现出要随海监和海军宣示中方在该海域的存在的用意。至于此前在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数家媒体公开披露的海军巡航,更可算是中方在周密计划后才向外界作出的一种表态,而各家媒体此后依旧以日本媒体的消息为准,而作为第一手消息源的中国政府信息却往往被忽略。
于是,就在中国海监、海军的舰船出没于东海的风波中,并为捍卫中国在钓鱼岛的主权出生入死的当下,中国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口转内销"的表现,便多少把海监、海军的一部分努力消解于无形中,尽管以中国海洋局为首的政府机构在消息传达上的疏漏是值得批评的,但中国媒体不能及时地令民众察觉到钓鱼岛问题的最新进展,这自然也是不可否认的失职。
于是,尽管中国各界在2月19日对海监船于钓鱼岛的行动颇有赞许的意味,但这终究是不能掩盖以海洋局为代表的中国政府机构和该国媒体在面对钓鱼岛问题时的工作不力。分析人士固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距离登岛仅有一步之遥,但这一公里的距离已充分地暴露中方在各个方面上仍欠缺临门一脚的功力。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如要更进一步,自然也就需要在信息发布和媒体上多下点功夫。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