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月曜日

RQFII来了 A股市场准备好了吗

  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香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时,公布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和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的六大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

  RQFII来了,这是备受国内股市关注的一件事情。虽然从短期来看,RQFII对A股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但从长期来看,它对A股市场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在迅猛增长。资料显示,2009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仅为630亿元。而今年6月份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达到5536亿元,预计年底将突破万亿。并且这些人民币存放在香港银行的年利率普遍在1%以下。因此,这些人民币存款存在保值增值的要求。而RQFII则为这些存放在香港银行的人民币提供了一个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的机会。从长远来看,不排除RQFII为A股市场引入大量增量资金的可能性。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QFII来了,这对于A股市场是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到底属不属于A股市场,这就要看A股市场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因此,面对RQFII的到来,我们需要反省的是:A股市场准备好了吗?

  最近一个时期,或许是由于A股市场持续低迷的缘故,管理层一直都在积极地为股市寻找资金来源。最近市场上甚至传来了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推出中国版"401K"计划的消息,不少业内人士也积极地为此呐喊。而就在17日,在李克强副总理为RQFII打开投资国内证券市场大门的同时,在当天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在完善法规、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可以说,股市潜在资金来源潜力巨大。

  但关键是股市能不能吸引到这些资金加盟到A股市场中来,并将已经加入到A股市场的资金留住,这才是股市的问题所在。作为管理层来说,为股市寻找资金来源是没错的,但实际上,中国股市的核心问题,从来就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信心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资金是随着信心走的,只要投资者对A股市场充满信心,资金自然就会流进A股市场。相反,如果投资者失去了对A股市场的信心,那么,就算管理层四处寻找,也很难找到资金进来。

  比如,RQFII,其资金会不会投向A股市场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香港股市远比内地股市成熟,而且香港股市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远强于A股市场。如在A股市场,造假上市横行,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上市公司造假上市带来的损失都只能由投资者承担。但在香港股市,香港证监会不仅中止了涉嫌欺诈上市的洪良国际在香港上市,而且还要求洪良国际把上市筹集的9.974亿元资金归还小投资者。而在法院作出不利于投资者判决的情况下,香港证监会积极上诉,以维护公众投资者权益。试想一下,如果A股市场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不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QFII会把资金投向A股市场吗?而就在李克强副总理打开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大门的同时,市场有传闻称"200亿元中只有两成投资股市,八成投债券市场",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属实,但却为A股市场的管理者敲响了一次警钟。有道是: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现在该是A股市场栽好梧桐树的时候了。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房产企业洗牌来临

  房地产市场受政策挤压,房地产开发企业渐入并购高峰期。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房地产并购数量在我国并购市场居省,当季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并购案例118宗,同比增76.1%。房地产行业并购完成20起,占比16.9%。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完成并购案例57起(包括未披露金额并购案例3起),占所有行业并购案例数量的12.2%,位居第一位。

  房地产企业的并购重组是被资金链所困的小企业出手优质地块的过程。平均单笔并购金为4973.51万美元,不及单笔并购金额位居第一、为2.06亿美元的能源以及矿产行业,但数据增加,被收购的中小企业大多拥有优质资源,可以免去大企业重新布局、购地之累。

  与此相关的新闻是,热点地块纷被遗弃、土地流标。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1年截至到7月,全国土地流标数量达到353块,同比增长242%,住宅类土地流标数量为163块,占比达到46%。在全国土地流标前十的城市中,有8个是已经执行限购的城市。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1年全国平均楼面价为1680元,较去年下降19.8%。住宅类则下降9.8%。

  土地财政趋势正在扭转,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与社保赤字开始浮出水面,导致地方政府加紧推地。土地价格逐渐下降,国土部网站引用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发布的第二季度CLI中地指数报告表示,反映工矿、居住和商服等用地实际交易价格变动和趋势的出让价格指数,由第一季度的298点回落到第二季度的258点,降幅为13.4%,由偏热状态回归正常的运行区间。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便显示,7月,全国130个城市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10%,较上月减少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8个百分点。

  对房地产企业的挤压没有到头。

  许多开发商出现资金饥渴症,从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不到10%,较2010年46.1%的同比增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用以缓解资金饥渴症的房地产信托受到银监会的严厉监管。从7月份起,银监会已将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由事后报备制度改为事前报批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包括保障房信托在内,共发行536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规模达1670.1亿元,发行数量同比增长145.88%,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37.36%;发行规模占2011年上半年信托总规模的47%。更糟糕的是,"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信托平均年收益率9.81%,较去年同期收益率8.92%,增长了10%,较其他信托产品高出1 .5个百分点",用益信托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信托报告》显
示,房地产信托收益率创下历史新高,这对于疲弱不振的房地产市场是绞索上的另一重推力。

  最后一击来自于更大范围的限购。目前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只占市场份额的4.6%,二三线城市分别占到了市场份额的30.2%和65.2%。二三线城市房价大幅上升。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11年7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数百城价格指数显示,2011年7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是8874元/平方米,较6月上涨0.21%,其中66个城市的价格环比上涨,大多是二三线城市。50个未限购二三线城市却无一下跌,37个城市价格反而出现小幅上扬。

  在地方政府的抵制下,住建部未能在7月底8月初公布二三线城市限购扩容名单。导致一些疑似将限购的二三线城市,开发商正趁机加紧销售,短期内房价猛涨。

  行政性的限购政策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冲击,在一些城市外地的投资者占比30%以上,这些投资者手握重金、将当地的住宅地产转变为最重要的投资品种,他们现金充裕、不受限贷政策左右,他们拥有极大的财富,使当地的房价摆脱了传统的房价收入比的束缚。

  令人担忧的倾向,政府不是通过财税、信贷手段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而是以更强大的行政力量直接干预市场。这种干预短期行政效力强大,商品房价格尤其是大城市一手房市场会出现拐点,但这是行政强压的结果,而不是市场与货币、财税政策的胜利。这一辉煌胜利的背后,是中小开发企业的大规模倒闭、是大型企业的降价促销、是地方债务风险的证券化过程。

从人均寿命看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

  人均寿命,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从国际社会学的角度,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人均寿命的国际比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横向比较的可靠指标。对新中国六十年人均寿命进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较为可靠的判断和结论。

  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为35岁,世界平均水平是47岁。47-35=12。由于1840年之后百年国耻,中国人均寿命落后世界平均水平12岁。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949年到1976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人均寿命飞速提高。虽然有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虽然大跃进之后饿死了一些人。1976年,中国人均寿命65岁,世界人均57岁。65-57=8。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毛泽东时代,
从比世界平均少活12年,提高到比世界平均多获8年。12+8=20,也就是说,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均寿命,相对国际平均水平,提高了20岁!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搞了社会主义,搞了全民社会保障,搞了全民医疗保障,搞了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农村,等等。那时候有一个说法,"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要解放",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那时候,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人均寿命比中国低。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第三世界的榜样,联合国要全世界第三世界向中国学习,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在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世界第二。十五年以内可能超过美国,重回世界第一。但是,决不能因此说,新中国后三十年的成就,在总体上大于前三十年的成就。这方面有很多重要数据,人均寿命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中国和世界平均寿命都是72岁。也就是说,三十年来,中国人均寿命,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8岁,下降到和世界平均水平持平,整整下降了8岁。为什么出现了这种情况呢?众所周知。社会保障,有一段时间没有了,城里的下岗工人,农村的贫困户,有一段时间没人管。医疗保障体系瓦解了,下岗工人,有一段时间看病难;农村合作医疗,有一段时间,彻底瓦解,不少农民,有病不敢看,生在家里,死在家里。自杀率提高,特别是在农村,特别农村妇女。

  简而言之,六十多年,新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必然有不可避免的失误。前三十年,后三十年,都有辉煌成就,都有失误。前三十年,后三十年,哪一个成就大?哪一个失误大?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可以肯定,就成就而言,前三十年,大于后三十年。因为,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比三十年前高。那么,就失误来讲,哪一个更大呢?现在看来,因为前三十年有大跃进和文革,好像前三十年大一些。但也很难说。现在这个发展模式,从上到下,公认已经走到头了,要转变发展模式。要是能转成,皆大欢喜。要是转不成呢?那就难说了。

李克强坐稳总理位 知青一辈掌管中国

拜登访京,到鼓楼姚记炒肝店吃炸酱麪和包子。李克强「视察」香港,理应到茶餐厅帮衬炒河粉,但李是安徽人士,安徽菜重山珍而轻海味,蒸出来的菜式尤为少见。港府晚宴招呼王光亚之海派口味,可用清蒸星斑、大虾王,对付李克强的味蕾,则要熏、焗、炸等重口味,故而烟䱽鱼、焗响螺、炸子鸡颇为合适。


李克强的团派背景源于北大,当时胡启立相中北大学生会主席张炜,欲委以团委书记之职。经济系毕业的张炜却要求到第一线工作。下任学生会主席李克强却极愿意当团委书记,北大团委书记曝光率高,和中央领导接触多。至于张炜被安排到天津开发区,白手创业。他属于开拓型新一代,绝非胡锦涛那类政治辅导员出身的团派可比,胡耀邦、赵紫阳、万里都对张炜颇为赏识,胡启立还特别安排邓小平到天津开发区考察。所谓「宰相起于州郡」,成绩斐然的张炜看来是未来社稷栋樑。孰料六四枪声一响,张炜愤而辞职,于是仕途戛然而止。张炜后来去国,获哈佛硕士和牛津博士,却再也难以踏入国门一步。

李克强则从北大团委书记直升团中央,在中央机关长达十六年。直至九九年才初试人间烟火,外放河南省五年,后又到辽宁省两年。这都带有历练性质,未闻有何非凡政绩,倒是河南省劣迹斑斑,以致当下大陆「河南人」竟成了骂人话,不过那多係李长春留下的孽债。说到辽宁,出的贪官最大最密集,却和李克强无甚瓜葛。李到目前为止,官声还属清廉,顶多把女儿送去美国留学,然而谁个不是?习近平的千金还是哈佛新生呢。

李克强的问题是能力远不如王岐山,美国政界和财界对王岐山评价均不俗,连李光耀也说:论能力王岐山当总理比李克强更合适。八十年代「改革四君子」(黄江南、翁永曦、朱嘉明、王岐山)都是叱吒风云的青年才俊。惜乎六四之后,他们全都被指为赵紫阳的班底,只有姚依林女婿王岐山仅以身免,其他三人都成了体制外的閒云野鹤。

王岐山本人是平民出身,他和姚依林女儿是自由恋爱,原谈不上攀龙附凤,但毕竟与红色豪门沾上边,这倒成全了李克强稳坐未来总理之位。只缘习近平已笃定做王储,宰相就不可能再让太子党担任。说到能力,李克强不可能比李鹏更差,江泽民当年找朱鎔基给李鹏当副手(常务副总理),王岐山亦堪当此任。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全数是知青出身。知青一辈将掌管这个国家了,可惜他们都没有外国留学背景。中国要完成现代宪政国家之质变,莫非要等到「官三代」、「官四代」学成归国?

“六四移民”正反小议

对八九民运,本人因为儿时对人性与社会的认识所形成一贯的态度不曾太多关注。对作为八九民运的反腐口号是赞成的,而且5月23号我到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时亲眼看到了当时的情形。我托了在北京工作的同学代领签证后回到湖北准备启程。后来演变成占领天安门广场长达两周多直到中国政府六四清场实在是各方都不堪回首的事情。

六四事件对在美华人来说,直接的影响是"六四移民"。从优点上看,六四移民客观上增加了在美华人的数量与质量;从坏处想,有人说六四移民可能是美国少数人颠覆中国政府的一着失败了的棋。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由此移民了的和后来的移民以及正在准备移民的华人的影响。

六四移民是非常的办法。当时绝大多数华人是顺便解决了一家几口的身份问题,并无任何政治企图。因为我们当时的在美华人中很多都不年轻并且拖家带口。少部分人特别是原来是"积极分子"的人又变成了美国的"积极分子",这也可以理解。只有极个别人趁火打铁,利用有些人担心申请被拒而发了点小财。有一位朋友来我家畅谈,我的结论是美国的行政命令也没说要积极才能批准。我们几位没有交那给某民运人士每人$400的手续费,每家节约了$1,200美元。大家都感觉到越是在国内政治敏感的人来这里就摇身一变成了美国统治集团的卫道士。反正这样的人总是永远正确。

我读了Cowboy那里的文章,引起共鸣所以评论了几次,见相关链接。这使我想起了其实有人又在做同样的事,不排除这种人又在做发财的美梦。所以我就在兰冠云那里又写了几段评论,这下当然得罪了永远正确的兰冠云。他删掉了我的评论后又贴回了一部分我复制了的评论。特别是他一再声称中国政府是非法的观点令我大惑不解,很想知道他到底要干什麽。经过与他的几次争论我的判断是他想再来一次"六四移民"。 

本人不愿涉及政治,写这篇日志只是提醒年轻的华人多一个心眼,不要轻信所谓的"民主"普世宣传。"民主"只能是一半真一半假的,玩政治而已;这里就不多涉及。多一个心眼是没有坏处的! 俗话说,"无利谁肯早起",难道他们就是要为年轻同胞的明天吗?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耿耿于怀地记得我因此反而上了不小的当。有人认为我们移民就是不能回中国,所以好欺负。经过几个回合,我最后赢得了我的自由与尊严。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一点有关的前后,我为说出心中的苦涩感到欣慰。我不是圣人,我为了我自己相关的原因说话。对自称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献身的"民主"人士可千万要小心哪!

奥巴马解决美国就业市场的良方

CNN Money刊登的文章说,奥巴马现在最急待解决的问题是美国人长期失业,专家说解决方法还是有的,就是政府拿钱给这些人发几个月薪。


下月美国总统将推出一个就业职位创造计划以解决长期困扰美国人的难题,虽然这个计划的细节还不清楚,但是其中主要是寻求解决长期失业的方法。

要帮助失业经年或者数月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美国有约1390万失业者,其中有44%失业六个月以上。

两党人士都说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政府拿出钱来,但是这个想法在议会很难通过,因为议会有很多保守派人士,他们的注重点是降低政府财政预算。

有专家建议政府拿钱给那些重新就业的长期失业者发一段时间薪水,这样给雇佣那些人的公司和他们个人都有好处,对公司来讲即没有风险,又可以看出一个员工是否能有贡献;对那些被雇的人来讲是一个重新就业的机会。

National Employment Law Project的发言人Judy Conti说公司可以用这个机会考察员工的能力,看看以后是不是值得留下。她指出,美国政府的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emergency fund说明政府
出钱可以帮助失业者再就业。美国有39个州个地区用了13亿这种emergency fund来 创造新就业职位,这笔钱是2009年政府拿出来刺激经济款项的一部分。到去年九月,这笔钱让26万个人找到了低薪职位,而且多数是在私有公司。不少州政府就是用这笔钱来给这些人发前几个月的薪水。Conti 认为奥巴马政府
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但是她认为不应该动用失业金来做。

政府的钱还可以帮助失业者得到非牟利机构的工作,特别是社工行业,现在供不应求。如果理想的话,进入了非牟利机构的人将来可以转行到私有公司。

保守党人士不热衷于政府出钱创造就业职位的方法,而是更倾向于新技术培训。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学者Maurice McTigue说更应该帮助失业者提高技术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机会多些。与其给失业者创造就业职位,不如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

不过,最好的解决失业的办法是让经济迅速发展起来。Rogers说"其实没有解决失业问题的神丹妙药,最重要的首先是经济整体强劲起来,那么就业职位自然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