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3日金曜日

简直是往火炕跳啊 中国买日债买疯了

日本财务省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3月份净买入日本长期国债价值2345亿日元,约合29亿美元、188.4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在2005年1月以来最大规模的单月增持日本长期国债。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日本财务省表示,日本东部大地震造成国家严重损失,需要募集大笔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预计至2011年底,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将提升至约1002万亿日元。而财务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日本国家债务总额为924.3596万亿日元。

根据日本第一生命保险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计算,2011年日本全国债务规模将达到其年度GDP的约200%。一般来说,国际社会公认的国家债务安全线与GDP的比率应为不超过60%。

据悉,中国是从2005年开始大量购买日本的长期国债,该年全年购买日本国债总额为2538亿日元,并已经连续6年成为日本长期国债的最大购买方。但同时,3月份日本东部发生大地震后,中国也抛售了日本短期国债4157亿日元。

大幅增持日本国债 中国不应往火坑跳

日本国债是危险的投资品,不亚于一个随时被引爆的"火药桶",该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风险远高于美国,甚至比欧元区国债风险还大,也可以说其风险程度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大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及海啸后,中国似乎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出于"人道主义"持续大幅增持日本国债。面对中国增持日本长期国债规模达6年以来最高,笔者只想无奈地说声:"中国不应该跳入火坑。"

据日本财务省周四(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净买入日本长期国债2345亿日元(约29亿美元),创2005年1月以来最大金额。此外,数据显示,中国3月卖出金额打1亿日元的股票,并出售日本短期国债4157亿日元。

中国在增持长期日本国债的时,应该认真分析日本财政及债务情况,日本是个负债极其严重的国家,甚至近期有关于日本随时有可能因为国债吸引力骤减而无法承受高规模赤字的"国家破产"的传言。

日本第一生命保险研究机构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日本全国债务规模将在2011年达到其年度GDP的200%,这意味着日本主权债务风险正在显著加大,2011年日本全国债务累计总额预计将达到950万亿日元(约合9.5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日本人背负着750万日元的债务。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之高世所罕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对GDP的比率在2007年已达188%,2014年将至少达到246%,而即使以财政赤字"闻名于世"的美国,这一比例也不过100%左右。

4月22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指出,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为201%,远超过希腊的12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60%的两倍多。

日本财务省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日本的国家债务余额为924.3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日本国民人均负债约为722万日元。

日本财务省指出,尽管日本政府避免增发国债,但由于灾后重建还需要大笔的资金,日本国家债务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到今年年底,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将达到1002万亿日元。

高盛集团近日下调日本经济增长预估,该行指出,今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萎缩0.2%,明年将增长2.6%。3月份高盛曾预计今年日本GDP将增长0.7%,2012年将增长2.3%。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国债不是安全的投资品种,它充满高风险性,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本着对国家外汇资产负责的态度,谨慎投资海外资产,以确保不必要的损失。

站在一个随时被烈火包围燃烧的火坑边上,中国更不应该往里面跳!

日本外相取消本周访问中韩

原本松本刚明计划在本周末访问中国和韩国,向两国通报日本政府就核事故采取的对策,并要求两国放宽对进口日本农产品的限制,但有消息称,日本外相松本刚明已经决定取消本周访问中国和韩国的计划。

另有报道称,日本和中方未能就松本访问的日程达成共识,所以松本决定取消访问。

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今日访问了冲绳县宫古岛,在与该市市长下地敏彦会谈时表示,为了加强对西南诸岛的防卫,防卫省将对陆上自卫队驻守这些岛屿的可能性展开调查。

北泽大臣表示,在2011年度的国家预算中,已经计入了3000万日元的调查费用。他说,我们需要部署一支防卫能力涵盖西南诸岛的陆上自卫队部队。

根据日本政府的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在宫古岛和石垣岛上将配备陆上自卫队的特殊部队,以加强尖阁列岛(中国名"钓鱼岛")等周边岛屿以及相关海域的防卫。

坠毁隐形直升机现场惊现中国特工

据美国白宫称,在突袭基地头目本·拉登的行动中,一架直升机因故坠落在院墙上。航空专家认为,在巴基斯坦坠毁的这架直升机是改良型"黑鹰"直升机,相关技术高度机密。在坠毁后,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曾试图摧毁直升机残骸,但直升机尾部的重要部分却在爆炸中幸存。在突袭行动结束数日后,有照片显示,直升机尾部及其他残骸——包括当地儿童拿来玩耍的类似布匹的神秘遮盖物——被一辆拖拉机运离直升机坠毁地。

美国的《芝加哥邮报》抖露猛料称,在美军直升机坠机几十分钟后的现场就出现了中国特工的身影,但尚不清楚中国人是否直接从现场带走了一些直升机残骸的碎片,还是只是在现场拍照后离开。巴基斯坦方面随后对坠机现场进行了严密封锁,随后赶来的媒体不能接近,后来的新闻报道说明了这一点。

近期美国和巴基斯坦为本拉登事件关系急剧恶化,据消息人士称不单单是因为巴方为本拉登事件毫不知情感到愤怒,美军方高层人士也对巴基斯坦故意向中国泄漏坠毁直升机相关机密大发雷霆,双方信任度迅速走低。

西方专家普遍认为,坠毁的美军隐形直升机,属高机密武器。如美国停止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巴很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将直升机的残骸交给第三国家,而最有机会获益的将会是与巴基斯坦关系良好的中国。如中国得到美军隐形直升机残骸,那意味着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人们将看到中国自行建造的隐形直升机。

美国的海豹突击队搭乘两架隐形版黑鹰直升机,悄无声息地穿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成功躲过巴基斯坦防空体系,表明直升机具备躲避雷达探测的性能,装备降低噪音和减少热辐射的装置。这些装置对中国来说是十分感兴趣的。

为什么菜价一头便宜一头贵?

菜价一头便宜,一头贵,就是我经常说的,创造财富的人不拥有财富,拥有财富的人不创造财富。创造财富的过程,是生产过程,拥有财富的过程是分配过程。至于那些说供需决定价格的人,反正他们为统治阶级服务,说不出什么客观的东西来。

菜价一头贵,原因是什么?城管。一听说城管和菜价贵挂钩,那些不会思考的人会说牛头不对马嘴,当然这不符合他们宣传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为什么说城管让菜价贵?因为城管不让随便卖菜,而必须到"菜市场"去交钱后再卖菜。几年前我去调查过卖菜摊位的租金,从2500到3000不等,如果每个摊位一月卖3000斤菜,一斤就加1元。

这些菜市场是谁盖的?谁在提供菜市场的土地(土地在中国属于老百姓,结果老百姓要花钱买自己的东西)?谁在经营这些菜市场?这个都是可以了解的。

菜贵的第二个原因是买路钱,现在过桥、过路都要交买路钱,没有办法,如果都像树一样就好,不需要交买路钱。第三个就是分配点太多,所谓的流通环节多。

为了破坏过去的分配网,进行所谓的流通体制改革,现在可好,改革后的流通环节比以前还多,真是讽刺。可惜,原来的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零售已经彻底摧毁了。

菜价一头便宜,是因为菜容易烂,所以,即使赔钱,菜农也得及时卖出;菜价另一头贵是因为,参加分配的人太多,那些收租金、收买路钱的,都是不用干活的。

生命的本源认识

生命是指维持生命存在和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生存存在。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发展能力,二是生存发展的后继延续能力。前者通过生长与成熟决定了生命个体的存在,后者通过繁衍决定了生命的种群存在。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存在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相同物质结构的核酸情报蛋白体,在人体之外就没有生物特有的生命特有特征呢?人的生命结束之后,核酸蛋白体在人体内仍然存在,为什么没有生命特征了呢?所以,我们只能结论,核酸蛋白体只能是维持生命存在我生命成长与发展中的一个普通因素,而不能称为最根本的因素。

我们这里所指的根本因素,并不是普通的基础物质,因为物质在生命之前就有,在生命之后仍然存在。所以,它不是与生命同生同灭的东西。而我们这里指的根本因素,则是一种与生命同生,同灭的因素,在生命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最根本作用的因素。

那么,这个因素是什么呢?

其实许多跟读的读者已经认识到这个因素的存在了。正如我在给Govinda网友回复中说的那样。我们可以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关联关系一分为二,把物质运动过程与生命产生与死亡过程分离开来进行认识。一个个体生命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兴盛到衰落,最后死亡的过程来看物质进入生命的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少到多的逐步变化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过程作为一个研究内容来看。从生命物质的有,到生命物质的小,到生命物质的大,形成生命赖以存在的躯壳。生命在这个躯壳中生长,强盛,然后衰老,死亡。但是,生命死亡后,躯壳仍然在。生命产生前,躯壳虽然不在,但是构成躯壳的物质是先于生命就已经存在了的。只不过这些物质是慢慢的有程序的进入了躯壳的构成罢了。那么,是什么程序使物质循序渐进的进入生命躯壳的构成呢?使物质进入人体躯壳并构成生命整体,且通过躯壳的生命属性特征不断发展状大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素形成的呢?中医认为,这才是生命的本质。也就是说,生命过程中的物质组成是依据生命根本因素的需要,而逐步渐入的。而不是物质堆栈后由物质之间的运动关联关系而形成的。我们把这个根本因素称为生命源因素。

生命源因素有一种把物质按需要构建成生命躯壳的特殊能力。形成展示生命存在属性的器官,组织,纤维,骨骼,神经……而这种神秘的构建能力,所展示出来的则是生命源因素与各种生命躯壳构建物质之间的关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生命源因素与各种不同物质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是生命产生的本源。也就是说,生命源因素的存在,并与构建人体躯壳的各种物质之间的关联关系,是物质渐入生命运动程序的最起始,最根本,最神秘的内容。为了表达简单,所以,我们称其生命源因素为源素。

生命源素,与构成生命躯壳的物质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决定于生命源素与物质关联程序形成的有限链接周期。也就是说,物质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是一个非常长的无限周期,现代科学称为物质不灭定律。而生命源素与它所需要物质产生的关联关系则是一个有限的短程关联关系链接。中国古代把这种关联关系的链接称为摄生。摄生,是一个源素与所需要吸取的物质构成关联关系的过程。它包括保养与维系这种关联关系的继续,或者新的源素被确立。有勾摄的渐进性。股摄的结构性,弦摄的三焦性。所以,在中国远古生命之认识中,有物质之摄生为三焦,生命之摄生为五行之说。显而易见,物质之摄生是一个长周期的摄生体系,而生命之摄生是一个有限周期的短期摄生体系。三焦摄生的物质进入生命摄生体系后,在短期摄生周期结束后,仍然在物质摄的三焦摄生体系中,而生命摄生体系则不复存在了。

而思维与精神是随同生命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它们属于生命摄生体系。所以思维与精神随着生命消亡而同时消亡的。在生命摄生体系的存在周期内,它同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以及衰退,老化最后死亡。所以,思维与精神应该属于生命摄生的五行过程,而进入生命摄生体系的物质则只是与生命摄生体系的一个相关过程。它即在物质三焦摄生体系之中,又在生命五行摄生体系之中。但是,当生命摄生体系结束后,他们的生命五行摄生体系特征即随之消失了。而进入了大自然的物质三焦摄生循环体系。所以,物质并不可能成为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本质则是能让物质源源不断进入生命摄生运行程序而展示生命存在属性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只能是一种结构的方法与程序,是一种属性关联关系的摄生体系。这个关联关系体系的核心,只能是生命源素为核心的摄生关联关系形成的生命五行体系。而不可能是物质摄生的单纯三焦体系。所以,人体即有生命源素摄生形成的物质关联关系五行体系,也有物质摄生构成的物质体系。它不是纯粹的物质运动抑扬,更相动薄。而是物质三焦摄生与生命源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属性关联关系体系。但是,物质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并不是停留在三焦摄生体系上一成不变的,它仍然存在一个属性连续的继续变化过程,生命源因素也不是停留在五行摄生体系上一成不变的,它也存在一个继续连续变化的一个过程。这样六气就变成了摄生的第一个二合而一起始点化认识的折节。所以,中医常常用六气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其理也在于摄生体系的形性数一体性与理法术一理性。用老百姓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地化生万物。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了,明天我们继续讲天地化生万物观念下的生命认识理论。

谈认识方法

我的一系列文章,对中国文化又肯定,又否定;还有我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揭露,前后文也矛盾,比如我曾经论述儒家文化不是宗教,但是上文我又论述儒家文化的宗教性;一方面对中国文化批评的很苛刻,另一方面又高调的称赞中国文化,因此有读者问我究竟是什么立场?

首先声明,我没有先入为见的立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是一种思想的兴趣,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种思想逻辑,任何事物也不是非此即彼,思想不是简单的排他性的拥有死气沉沉的物质。

其次,任何深入的思想,必然在矛盾中匍匐前进。没有一个着名的思想家,精神是不矛盾的。世界几大文明,都是源于矛盾的思考,在矛盾的碰撞中孕育思想,最后通向绝对的矛盾消失的精神世界,比如涅盘、真善美,以及中庸之道和虚无。

再其次,认识停留在物质经验层面的时候,就表现出彻底的排他性,就需要否定矛盾,消灭矛盾。比如战争中的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阶级斗争为纲,比如经济竞争中的劫富济贫,或者赢家通吃。

物质性文化和否定矛盾的认识论是唇齿相依。

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爱屋及乌,天下乌鸦一般黑,拔苗助长,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但它们还都停留在物质经验层面的认识上,它们认识了事物简单的联系,但是还没有去认识事物复杂的联系,即矛盾的联系。如若紧紧停留在这一层次,认识事物就会非此即彼,就会排斥事物的自相矛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盲人摸象,井底之蛙,螺蛳壳里做道场,叶公好龙,挂羊头卖狗肉,这些中华成语,思维进入了更高一层的矛盾阶段。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辩证的,相反相成的。

如若经验层面排斥矛盾是对事物逻辑联系的平面认识,那么发现事物的矛盾联系,就是对事物的一种立体认识。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是中华文明最高端的思维,具有最抽象的哲学意义,是对万物认识的普遍性和本源性。

任何追求事物普遍和本源意义的认识,必然赋予人类精神认识的绝对性,精神的绝对性也就是精神的圆满性,而精神的圆满,就寻找到了人类灵魂的归宿。

于是,一种文明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一往无前的向前发展。

人的价值,在于认识古往今来事物的价值,挖掘出来的价值越多、越大,人的生命价值就自我展现的越伟大。

人类文明产生即日,人就企图认识自己,但是相反相成,人要认识自己,反而要从认识客观事物出发,因为人的价值是体现在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当中,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客观事物是一面镜子,人的面目是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到的,因此客观世界反而成为自由的、主动的,成为目的,而人的主观世界反而成为不自由的、被动的,渺小的。

这就是意识落后于存在,于是有了"此一时彼一时"的认识特征,有了"盲人摸象"的认识局限性,能够理解认识的相对性,就能理解笔者论述问题时的针对性,也即有限性和相对性。

如若把针对性、相对性绝对化,把"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绝对化,将物质关系推到你死我活的死胡同,而排斥事物整体的矛盾性,就把思想的大门绝对的关闭起来,思想活动就降低到如同小孩无聊的口水仗。

我反对"独断论",中国文化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独断论",中国文化历次重大危机都源于"独断论"。

中国文化的灵魂为什么是中庸之道?因为中国文化最大的敌人是"独断论"。

如果说"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道",那么对应的"魔"就是"独断论"。中国文化的健康取决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中国文化"无可无不可","此一时,彼一时","既来之,则安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方文化"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将是现实的",是我生命求生和存在的逻辑,而精神的绝对理念,是生命的航灯和本质。

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而我认为存在和本质怎么能够分开?肉体和灵魂怎么能够不相干?本质怎么能够离开存在(哪怕一分钟)而孤独?

存在相当于物质,本质相当于精神。存在主义的哲学背景,是社会物质发展的日新月异,使精神灵魂疲于奔命,魂不附体。存在主义,要么就是对物质主义的缴械投降,要么就是精神意志对物质的强权,但是一旦精神自由变成放纵精神征服物质的意志,精神也就变成了物质,征服物质的同时,精神也被物质俘虏。

关于认识方法问题,可以谈很多。在其它文章中,我也涉及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实文如其人,了解一个人的思维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他的文章,文章最能代表一个人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文章是作者思想方法的具体实践。

认识一个人的思维方法,不能仅凭他的自我标榜,这种标榜很可能是纸上谈兵,说一套做一套,所说和所做可能是南辕北辙。

比如每个人都赞成实事求是的方法,矛盾辩证的方法,但是人们对同一问题的思想观点大相庭径,甚至势不两立,那么谁更加实事求是呢?这将由思想的实践意义来决定,那么思想的实践意义又是指什么呢?归根到底,是精神驾驭事物的得心应手,通俗的说,就是认识事物的合情合理。

离开实践(合情合理)的认识方法,是形式主义,是纸上谈兵,是画蛇添足;而立足实践的认识方法,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精神的拐杖。

爱因斯坦说:是休谟的怀疑论打破了他的独断论,是宗教一样的信仰,使他坚信自然的井然有序,爱因斯坦把自己的科学成就最后是归功于哲学的认识论。

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关于哲学方法的《实践论》、《矛盾论》。

凡是喜欢思考的,最后条条大道通罗马,都通向了思想的圣殿——哲学方法论。

所谓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认识方法的状态。比如绘画,画一个东西,可以用各种经验的方法去感知它,反映它,但是任何方法的起点和终点,都要有一个独立的精神理念作为主旋律去驾驭经验,代表生命跳跃的意志,这样这幅画就被赋予了生命。

因为生命就是对精神的认识,反过来说失去了精神的认识,就成了酒囊饭袋,成了行尸走肉。

思考是精神的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离不开大量的各科物质和经世知识,但是精神的质量和知识的拥有绝不是等号,精神需要知识的物质养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过多的物质知识养料,精神会患上肥胖症,会行动不便,会丧失自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如若嫌在地平线上看不清楚太阳,而要爬到喜马拉雅山上更加清楚的去看太阳,岂不是徒劳吗?


但是中国人恰恰流行这样愚蠢的读书,这样杀鸡用牛刀。结果不仅知识结构畸轻畸重,而且知识面非常贫乏。


这种愚蠢的中国式的勤奋读书,成就了可怜的精神侏儒,病根不就是思考方法的问题吗?

年轻时,毛泽东号召中国人学哲学,记住了马克思一本晦涩的书名,叫《哲学的贫困》。

为什么对这个书名耿耿于怀,因为借用"哲学的贫困"一语,来反省中国文化倒是一针见血。

哲学的"道"能够解释文化的一切。

现在天大的中国教育制度问题,根源不正是中国人的哲学贫困吗?

这种哲学贫困有文化渊源,比如旧文化书虫一样的考据学,历史上大行其道,极大的妨碍了中国人精神的自由和创造。这种流弊的幽灵,现在仍然风行:

把读书和学习当作知识的堆积和竞赛,这就如同买椟还珠,将人的精神抛弃了,造成精神的无家可归,精神在外部的物质世界或者故纸堆中没有目的的到处流浪。

最后强调,方法论问题,根本是精神自由的问题,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有了自由才有看问题的全面性、进取性,才能克服顾此失彼,才能瞻前顾后,而中国任何重大的灾难不都是因为顾此失彼、目光短浅造成的吗?不都是认识方法的片面性吗?

但是为什么一再重复如此简单的错误呢?这就需要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价值观问题。

偏重物质的价值观必然趋向表面、肤浅、短视。

人的精神戴上了物质的镣铐,鸟的翅膀负重了黄金,人的精神就自我囚禁,人的精神就不能飞翔。


中国有个问题:是社会没有自由精神的空气呢,还是中国人追求精神自由不努力呢?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精神自由完全是一种个人的神圣意志,不要寻找外在的物质力量去解释精神自由的自我放弃。


中国文化之谜是:中国人具有形而上精神的广大基础吗?

没有精神的信仰,就没有精神的深度,对此,中国文化规模空前的时空发展不是在默默的耐心的证明!

是不是文化物质主义,导致中国历史政治专制?那么专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物质文化在政治上又将如何表现?

海权的历史性原理

中国现在正面对一些海权争端,据一些资料介绍,在黄海主要有与朝、韩的海域划界问题,在东海主要有与日本、韩国的海域划界和钓鱼岛的归属等问题,在南海有与菲律宾和越南等的海域划界和海岛归属等问题。

但是,海权的争端极其难谈,因为其涉及到极大的资源利益,所以每个主权国家都会竭力而为,各有各立场绝不相让,法理说、距离说、先占说、大陆架说等等五花八门,哪个有利就用哪个来说,如果说不赢还硬要争,最后甚至难免一战,现代海权争端的具体实例可能首推当年英、阿两国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争端,相关的阿根廷主要以距离说相争,阿根廷与马岛相距很近,相关的英国则以先占说相争,英国与该岛相隔数万海里,但英国人说最早发现并占领该岛,结果最后由海战的武力解决。

据说,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访华谈到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时,他对邓小平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回答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虽然邓的这个回答并不好笑,但相信中国人凡听到这段对话都会在心里淡淡的一笑,因为南中国海千百年来就是中国的海,这是有历史的,而且是有国际承认的,不过,相信马科斯的心里绝对不会笑,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由于现在人类在海权法理设定时,几乎完全不考虑其历史因素,许多这方面的固有认识也很难改变。

现在的海权主要是以"12海里领海+12海里毗邻区+176海里专属经济区的200海里"等做划界的基础,其所有的设定看似公平,完全不用历史性的参与,但这种公平与当年一些非洲国家被直线划界有得一比,由于当时非洲的划界也是几乎不顾历史性和自然性,在简单制定一些貌似公平的规则后,定点划线就一了百了,这在非洲造成了许多影响至今仍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的海权设定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也是由欧洲人主导。

对欧洲人来说,欧洲的海权早已划界,不需要考虑历史,而大航海之后的全球海权划界,更是完全不需要顾及历史,因为美洲和非洲被深度殖民,原来的原住民已经完全靠边站,这样的海权划界当然不需要历史,在英、阿的马岛冲突中,英国人说最早发现该岛,但该岛难道没有原住民?可见,现在的全球海权设定,可以说就是跟本缺失历史性基础的设定,历史性其实就是自然性。

回到东亚的海域,偏偏南太平洋和东南亚一些较低纬度的国家也不太需要考虑历史,因为作为国家行政的历史他们有些根本就不是很长,有的甚至是在现在海权已经成熟之后才开始立国。

但是,中国相关的海权不能不考虑历史!

首先,中国是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拥有国家行政的国度,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相关的海权,有的2000年前就已经拥有,有的1000年前,有的500年前…,都是有根有据,而且既有考古证明,也有国际承认,其次,中国是没有被深度殖民化的国家,中国人自己都说是被半殖民化,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怎么可以不讲历史?

另外,历史是有方向性的,海权也是有方向性的,为什么菲律宾人到若干年前才"发现"了南中国海南部的那些岛屿?道理非常简单,北半球的人类,实际上都是过着座北向南的生活,任何一户人家的住宅,如果地形上没有限制,一般总是会座北向南,如果挖个生活的水塘,通常也是挖在房屋的南边,如果把中国看成一个大家,南中国海就是家里最大的水塘,所以中国人早就能在南中国海如数家珍,一直数到曾母暗沙。

而同样的道理,菲律宾自家的水塘也应该是在它自己的南边,菲律宾南边700多个岛屿和海域,才是他们容易生活的地方,他们一个也不会等这几十年才刚刚去发现,菲律宾之对于曾母暗沙,则像是打开后窗望进了别人的池塘边,这在地理上当然很近,但道理上其实很远,往南讨生活容易,往北讨生活较难,所以曾母暗沙难入他们的视野。

事实上,北半球人类这几千年来的迁徙大势也是由北往南,为什么南洋有很多华侨,而南洋人却很少有人来中国侨居,这就是人类趋向南方的表现,中国人怎么样去到南洋?中国人通过在南中国海生活和生产,非常熟悉海上的通路和海外的空间,所以有需要时,能够自如的通过熟悉的空间去到海外的空间,这也是明明白白的道理。

说到底,海权的历史性原理其实主要就是南向侧重原理,包括欧洲等地域的实况其实都是这样,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岛屿,基本都在自己国家的南边,而且最多的就是在地图上自己陆地的南向投影中,所以,只要不是象夏威夷那样完全孤立于大洋中间的情况,一般涉海国家的海权,主要应该就是在自己陆地南向的这一部分,也就是地图上自己陆地往南投影的这一部分,只不过人类过去没有注意或者故意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在明白了海权的历史性原理之后,具体的运用其实说难不难,以在北半球来说,任何国家的海权,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主要是在你自己国家陆地的南方,当东、西、北向海权与相邻的国家南向海权相涉时,一般应有按侧重原理退让的原则为好。

比如黄海的争端,中国黄海对面是朝韩两国的西海岸,如果完全不顾以南向侧重的海权划界,其西海岸海域可能会划得很宽,这将使山东和辽宁的渔民可能一出海就已经越界,现在那里出海捕鱼经常很多纠纷,其中很多就是因为划界造成的不便,如果再严重些封住渤海湾,则以后只能在渤海湾里打渔,甚至站在胶东半岛尖尖的天无尽头之上,可能还未及极目远望就已经望出界外。

再比如东海的钓鱼岛之争,钓鱼岛为什么属于中国?除了现在已知的理由和证据之外,严格来讲钓鱼岛也在最靠近中国的经度范围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而且,以中国文明和国家行政那么大的先行量,再加上古代时钓鱼岛之上还隔着属于中国的冲绳岛,中国对钓鱼岛的先发现和先占等应该都没有问题,只是冲绳岛可能由于不在中国版图的正南,所以可能比较难争。

现在中国跟越南也有很大的海权争端,如果这个争端能够引入海权历史性原理的南向侧重原理,相信也能很好的发挥作用,越南由北部湾一细条笔直的往南,全部都是向东的海域,即使平分式的划界已经是大占便宜,到南海更多的抢占地盘实在没有理由,越南的海权主要应该在其自己的南边海域,这方面海权的历史性原理应该也是大有用场。

中国的海南岛、台湾岛本身就是海权历史原理南向侧重的最大例证,这两个岛都在中国版图的正南投影中,因此历史上除了被强力占领之外,在从属方面从来都没有问题,只是现在台湾岛因为民选争票会失常的搞出问题。

海权历史性原理的南向侧重原理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际海权设定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能通过一定的工作使之成为国际海权设定的基础之一,应该也是国际海权设定的一大进步。

也许,南中国海的海权可以参照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历史性海域"解决,只不过哈德逊湾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性海域",哈德逊的超大海湾其实是特殊地理性海域,而南中国海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历史性海域",南中国海的"历史性海域"既要有对中国海权的承认,又要有方便国际航行和使用的开放性,这是国际海权法理的崭新补充。

有义才有好名

——义丐徐超致全中国名人名流的倡议书

全中国的名人名流们:

你们好!

三年前,俺老乞丐无意之间给汶川地震灾区捐了一把零钱,没想到引起了全国媒体的报道,如今,让俺也成了个名人。

这年头,有钱很容易出名,而有名却很难挣到钱,到今天,俺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乞讨,有很多人问俺,你不是明星了吗?怎么还乞讨?俺回答说,俺还是个穷明星。

虽然没有钱,但俺明白一个理儿,做人做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得想着别人、想着社会、想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社会的影响,这就是有义,而有义才能有好名。

昨天在电视上看到,高晓松成了酒驾的第一个名人,俺相信,这孩子可能是疏忽了,喝了酒再开车,这中间的时间不好把握,觉得自己没事,但酒精测试可能就难以通过。看到他的后悔之情,再想到他也难逃处罚的命运,真叫人惋惜啊。

除了酒驾,再就是吸毒,前几年,满文军吸毒的事情俺也看到了,令人痛心啊,他唱歌唱得那么好,不知道他现在怎样了,戒毒了没有,只要改过从新,就还是个好孩子!

俺这个名人被称为义丐,虽然俺挣钱没本事,但行义、讲义还是有两下子的,尤其是相晓冬的出现,让俺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他让俺牢牢抓住这个"义"字,正中俺的下怀,让俺一下子亮堂起来,这个社会都在想钱,太缺义了。

所以,看到很多名人一个个因为出事被曝光,俺觉得该出来给大家说一说、讲一讲了,俺觉得作为名人,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更要心中有义,有义你就能有好名。

相晓冬告诉俺,名是俺的财产,俺出名后就不是无产阶级了,俺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每个人的名声都是自己的财产,俺知道,你们这些名人名流都很在乎自己的名声,但要维护名声,必须要守住义。

所以,不要以为出名就是名人了,如果不义,就没好名,不管哪个名人,都要在心中守住义,不想不义之事、发不义之财。

义可以赚人心,只有赚了人心才能有好名,才能有利。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这个理儿。所以,俺倡议全国的名人名流,还有那些想出名或已经出名的企业,都要讲义,不能见利忘义,因为那已经成为一项亏本买卖,不义就没好名,就没利。

义丐徐超2011年5月11日于重庆

浅谈民生和腐败问题

有朋友说:"不管什么制度,专制也好,民主也好,只要搞好了民生,这样的制度就会受人欢迎。老百姓要求不高"。

这个观点有点偏激……

什么样才说搞好了民生?

有了自行车,你想摩托车;有了摩托车,你想小汽车;

有了小汽车,你想直升机,人的欲望无限……

而且,多少人的民生,哪个层次的民生,才算民生?

少部分富起来的人,民生早不错了……

但他们还是不满足,还需要改善民生……

他们说:"我子子孙孙的民生问题,也应该在我们这一代解决"……

"我们有民生,但没有民主,因为我们没有当官,还受政府管"……

"我们开车撞人了,还要被判刑,不公平"……

"我们克扣农民工工资,算个球"……

"我们干嘛要交税"???

"我们的停车费太高了,我们的汽车油费太高了"……

新疆的热大婶,可是亿万富翁啊,为什么要搞疆独?

难道她的民生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还要搞疆独?

她可是改革开放最先富起来,而且富得最多的人之一……

重庆的房地产商拖欠农民工工资,需要武装特警出面……

因为他们有打手,有自己的武装,对付弱势的农民工……

社会主义的建立,不只是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

还包括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要深入人心……

所以需要文化革命,这是一道中华民族必须走过的路……

重新树立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

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实质最大的复兴是思想领域的复兴……

这种思想领域的复兴,推翻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统治……

奠定了资本主义思想在欧洲的建立……

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痛恨贪官,一旦自己上台,比贪官更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多人恨贪官,不是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

而是从嫉妒的角度,眼红的角度……

心里盘算:怎么他能贪,我不能贪?怎么他当官,我不当官?

所以就恨贪官了……

做官的机会不多,

但是如果人人都树立了这种贪官的思维和价值观,

那么我们法治就只能治末而不能治本……

治理贪官,固然法律有阻吓作用,但是不能解决根本……

贪官贪的过程,按照犯罪学说,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犯罪动机阶段,这是价值观、人生观所决定的。

二是犯罪实施阶段。

三是犯罪暴露阶段,即落网阶段。

这三个阶段完全发生,则一个贪官就诞生了……

法律解决的只是犯罪暴露阶段,也就是末端……

犯罪动机阶段,是归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决定的……

看能不能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果没有形成这种价值观,那么潜在贪官就诞生了……

犯罪只是机会问题……

一旦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如果制度不健全,则进入了犯罪实施阶段……

日积月累,东窗事发,则贪官被曝光天下,从而走完了犯罪的历程……

朱元璋同志狠吧,杀了多少贪官,用尽了酷刑……

却仍然解决不了贪官问题……

从环节控制的观点看,治理贪官的关键在于前两个阶段:

即犯罪动机阶段和犯罪实施阶段……

这两个阶段,具备防微杜渐功能,

如果在此两个阶段,遏制贪官产生,则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最小……

一旦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则进入了犯罪实施阶段……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教术,不是教略……

目的是培养工业化的生产工具,不是培养人才……

环保问题,不只是物质环境,而且包括思想环境,文化环境,道德信仰环境……

教育偏离方向,舍本求末,追名逐利,急功近利,隐患很深……

工民时代

工民系本人独创,其灵感来自工蜂。工蜂为雌性蜜蜂,性器官不能发育成熟,但在蜂群中数量极为庞大,并且极其"勤劳",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们似乎没有从工作中停歇下来过,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与觅食,而且,没有任何怨言。

在当代中国,生活着数以亿计的工民,他们为他们的老板打工。

民工是当然的工民,这个群体中尤以建筑工最多,他们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吃着白菜就馒头,偶尔漂浮的肥肉块是难得牙祭,年底还要为工资伤神。纵如此,城市的万千楼宇,竟无一尺立身之地,"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养蚕人替换成了盖楼人。

蓝领工人境况比起民工好不少,然而,富士康的员工接连跳楼自杀,给这类血汗工厂贴上了标牌。

白领过劳死时有耳闻,而它的的后备军——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找工作变成了拼爹,没有路子的,考公务员、考研,期待有所转机,然而,失望远大于希望。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自杀身亡。杨元元是湖北宜昌人,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弟弟尚不满4岁。多年来,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姐弟俩拉扯成人,求学期间杨元元一直与母亲同吃同住。杨元元自杀前一天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

在高校,硕士、博士几乎成了导师老板的廉价劳动力,没日没夜的做实验、做项目、写论文、编书,最后都是老板的大名在前,一切归老板所有,自己一无所获。

在单位、在机关,总有不计其数的工民忍受着潜规则为他的上司、领导打工。

在这个社会的角落旮旯,不要忘记还有数不清的勤奋工作的失足妇女。

老板或许很努力,但他的后代就不一样了。美联社3月24日报道,对中国的暴富一族来说,除了豪宅和跑车,最新的奢侈品就是藏獒。对那些想要在股票和房地产之外挥洒财富的人来说,藏獒正红极一时。

老板则为国家打工。

公司老板无时不为税发愁:国际上的税制主要有两种,流转税与所得税,一般国家取其一,而中国一个都不放过,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附加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长23%,福布斯公布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中国列第三。当然,工薪阶层同样为税发愁:最低工资免税额相差无几,大部分工资所得都要纳税,高端税率甚至累进至45%,而炒房收益高达上百万,却仅为20%,这又如何鼓励劳动性收入?解放战争时期,有"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今天,会没有减少,税却与日俱增。为了企业的生存,偷税漏税成为常态,假冒伪劣盛行,地沟油、毒大米、瘦肉精层出不穷。

除了税,还有过路费、过桥费、市场管理费,菜农的蔬菜从地头到餐桌,经过层层加码,竟能翻20倍之多。越来越高的土地出让金把房价推上天,而它的去向却是地方政府的高度机密,搞得大部分人不明真相。为收取社会抚养费,十余名"非法"婴幼儿被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基层工作人员强行抱走,送入邵阳市福利院,统一改姓"邵"。部分后来得到下落,但有些已被收养在海外——因为孩子的父母交不起社会抚养费,这些孩子被以每个3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外国人收养。公安部大张旗鼓地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却任由官办机构人员国际拍卖。

为了赶超一流世界性大学,量化了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教授博导为了论文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不惜造假抄袭;为了给大学创收,天价MBA、买卖文凭司空见惯。

官员们为了GDP政绩,大干快上,盖了拆,拆了盖,反反复复,无穷尽焉,这少不了白花花的银子在自己身边流淌,截留贪污、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家常便饭,一旦东窗事发,要么携款潜逃,要么丢卒保车,一跳了事。

2010新年伊始五名官员自杀身亡:1月13日,河南省邓州市建设局墙改办主任刘云峰在接受纪委调查时"跳楼自杀"。

1月18日凌晨,陕西省勉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冯某从勉县医院住院部7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1月20日安徽省蚌埠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县级官员从该市行政办公中心综合楼坠楼身亡。

1月30日晚,浙江省温州市发改委主任黄河参加公务招待,发觉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月5日凌晨5时许,茂名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先进从湛江市赤坎区中山一路某大院某幢8楼其住宅跳楼身亡。经初步调查了解,刘本人近期以来身体一直不好,严重失眠。

中国则为美国打工。

中国的外汇储备接近3万亿美元,它释放的人民币20万亿之巨,一方面是天量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另一方面是相应的人民币投放,两项挤压,中国缘何不通胀?!而美国则享受着来自中国的质优价廉的商品。

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并没有给自己的国民带来福利,而是扭头购买了美国国债、两房债券、黑石股票,在接连遭遇国债贬值、两房倒闭、黑石破发,异常厚道地回馈了美国。

而中国央行偏执地提高准备金率,一方面让房价调控失败,另一方面变成了外资让路,挤占内资企业,控制国内产业,导致鸠占鹊巢,央行则充当了为虎作伥的角色。

建行、中石油等国企原始股贱卖外国投行,被高位套现,迄今尚有中国股民为其站岗。

当美国的经济危机袭来时,中国展示出了无以伦比的国际主义精神,大手笔采购波音客机;为了不让美国缺席世博会,自掏腰包建设美国馆;可谓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而汶川大地震,美国捐赠的50万已经够让人感激涕零了。

中国的GDP飞速增长,但中国人自己的GNP又是多少?到头来还是为外资做了嫁妆。

对中国的高技术封锁,要求更多的版权专利费用。在业内专家看来,微软起诉国企不是纯粹的维权行动,而是杀鸡儆猴,威慑企业,以知识产权之名、行垄断之实,这实际上是微软独特的反盗版销售模式。有消息称,微软在中国的收入80%是利用反盗版作为压力来迫使企业付钱,轻而易举地获取超额利润。而中国的血汗工厂要出口2亿条牛仔裤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

为了出口,中国的资源逐步匮乏,环境变得肮脏不堪,曾经的碧水青山成为记忆。

中国对国际大宗商品随波逐流,尽管是最大的消费国进口国,坦然忍受节节攀升的铁矿石的,而出口企业却争相降价,杀得你死我活。在美国看来,中国基本的海岸防卫都显得多余过分,时常引起美国忧虑。

这是工民的时代,公民离中国尚远;或许世上有公民社会,但不在中国,至少不是现在。

“邵氏弃儿”事件善后九条:全球追讨“被非法贩买”的中国娃娃

一、请国家计生委、湖南省彻查"邵氏弃儿"或类似事件,给全国人民一个交待。

二、请对将中国儿童送到美欧进行"收养"的国内利益链进行清理。

三、立法禁止将中国儿童送到国外收养的行为。给中国留一点面子吧,已经是GDP全球第二强了。


四、请国家采取措施,杜绝计生工作中的"血腥味"味及种种强制行为。

五、请中国法律界采取国际法律援助行为,帮助被福利院非法贩买到欧美的中国儿童。

六、请立即给全国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1300万黑人"儿童上户口,让他们过正常中国公民的生活。

七、立即停止所谓收取计生"社会抚养费"。做为调整强制性计生政策的先声。收社会抚养,已成为基层干部通过计生赚钱的工具

八、请国家明令禁止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强制"行为,所谓牵牛拉屋,所谓"消灭"三胎。听取人民心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人心大顺。

九、请从实际出发,为了民族未来,将公民的生育自主权还给公民。

周期的实质与投资机会

——大道至简之九

(一)

由于新书迟迟不能出来,重启这个系列。

我从内心里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朋友,最希望大家能够赚钱,以弥补通胀损失,让自己的生活压力能够减轻一些,能够多给家人一些爱护和温暖。虽然很多人的确从趋势类文章中受益了,但也有一部分人没有受益。受益的人感激不尽,而没有受益的人则可能诅咒你。

其实,这些都不应该发生。无论收益与否,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但是,我后来发现,大道至简在被一些人严重误读,误读的人又常会恶言相向,甚至春节的时候还有人诅咒你,对于这种情况,加入"黑名单"就解决了,眼不见为净。但是,这种人的愤怒,是否能够因此平息下来呢?如果不能自省,在这种迷失的状态下,即使短期取得收益,又怎能留得住?

后来,我决定终止了这个系列的写作。今天,决定重写时,心中仍充满矛盾。

所以,我今天要把周期和趋势的实质讲一下。

这可能更为重要。

首先说明一点,虽然这个系列文章叫"大道至简",其实,从第一篇至今为止的其他没有归入这个系列的分析性文章,尤其周期性文章,是同等重要的。

国内研究周期和趋势人很少,相关专着更少,能够看到的多是西方研究者的着作。西方学者的研究偏重于数据模型,只有当趋势延续和时间节点的转换比较规则时有效,当周期走出固有的循环轨道,或者,当趋势突然转折时,他们的分析就力不从心了。我所能看到的西方研究专着,基本都存在着这个缺陷,在趋势研究上,属于相对初级的。我这样说没有丝毫轻慢的意思,相反,我非常感恩很多人留下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得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一些朋友劝我写一本趋势分析的书,类似大道至简系列这种风格,但更系统和全面,这种技术类的书,应该不会受到什么阻力。

重回本文话题。

西方的研究有一个共通之处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即通过拉长周期来看趋势。比如,美国学者研究房价的规律,发现,在1818年至今的190多年的周期里,美国楼市价格的起伏周期平均在18年左右。这是通过对完备的房价走势数据库总结出来的。如果知道了这个特点,一旦美国房价步入上涨或下跌轨道,就会懂得,这种趋势会延续若干年,不会很快就结束。

因此,当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房价刚一下跌,美国人不动,甚至整个西方人都不怎么买房了,但中国就开始有人去抄底——这些人在根据中国的经验做决断,结果显而易见,套在了山肩甚至山顶部位。

(二)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三幅图。

看到下面这幅黄金趋势图(图一),您想到的是什么?

看到下面这幅黄金趋势图(图二),您想到的是什么?

再看看下面这幅图(图三),您看到的又是什么?

说明:图一是2006年4月13日到10月31日的黄金趋势图。图二是2008年3月14日到2008年9月2日的黄金趋势图。图三是2005年2月25日至2011年5月11日23:21分(皆为北京时间)的黄金趋势图。

前面两幅图都是第三幅图中的一个小部分,但正是这一小段让很多人彻底迷失。

这就是拉长周期看趋势的意义所在。

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站得比K线还低,如果在短期波动中颠簸沉沦,又怎能看清趋势呢?

如果看不清趋势,不妨抽身出来,做一个旁观者。毕竟,还有"旁观者清"的说法。

(三)

所谓的趋势或者周期,是有一定运行规律或者节奏的,以短线的思维来看周期或者趋势,那么,看到的既不是趋势,也不是周期。我后来停止写大道至简系列,也与此有关。既然很多人喜欢短线,就算了。

以短线思维看待一种研究或者趋势,甚至不能触及表层。

如果用这种思维去指导投资,怎么可能不遭受宰割呢?——当然,这一点不适合做短线的高手,做短线很好的人,也用不着浪费时间读大道至简。

很多人形容中国的股市是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问题是,如果你是韭菜中的一根荆棘,或者是一根老韭菜,还有被割的价值吗?对方要割掉你,得承受多大的时间成本?更何况,这种收割只能靠你自己"自愿"才能完成?

安安静静地停留在一个大周期内,安安静静地生长,谁耐你何?

做一根长满刺的荆棘或者老韭菜吧!

这才是周期和趋势的意义。

它的意义是守候你,呵护你,让你不遭受财富被洗劫和心灵被摧残的痛苦,但是,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走出大周期,暴露在掠夺者的屠刀下,以验证是自己的脖子硬还是对方的刀锋利。当自己受伤害的时候,他们首先会痛恨此前映入自己眼帘的信息提供者——丝毫不自省自己是否误读了那些信息,然后,会抱怨自己的脖子硬度不够。

我的一位亲戚,是做烟酒生意的,有一些闲钱,在2003年底以20多元的价位买了一些茅台股票,他觉得这种酒有稀缺性,就一直拿着,直到现在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卖掉。他可能不懂投资,但他认准了一个趋势。

在中国这种掠夺者肆无忌惮的股市里,趋势投资是花费精力和时间最少,收益最稳定的一种投资方式。只要抓住了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这一点,就足够了。

次贷危机后的这个周期,是从2008年11月开始的,它归属于2001年7月开始的这个大周期。有关这个周期,我在新书中从根源上进行了解读。如果书出版,大家看书;如果不能出版,我承诺把这一部分贴到博客。您就会明白,周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到底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周期和趋势。

一些过去没有做过投资的朋友,在2008年12月《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出版后,买的稀土类股票,至今已经有多少收益了?透过他们的来信,我非常感慨。他们至今拿着,是因为他们不懂,虽然他们不懂,但他们相信趋势在延续。他们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别人的付出,对待财富本身的厚爱。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脱。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资源为王",有的人翻了多倍,有的人不仅不赚钱甚至还亏损?

别忘了,人选择财富,财富也选择人。您在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财富,财富也以怎样的状态对你。耐心如土壤一般,让贫瘠的土地不再干涸,慢慢出牙、长杆、开花、结果。这是一个过程。而更多的人不喜欢这个过程,更喜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干脆利落,但别忘了,这里要交的"钱"本身也是包含着时间成本的。如果理解成一手交时间一手交货,或许,更为理智一些。

我在"黄金周"课上,举过一个短线高手的例子,他的平均持仓时间是5.6个月。我之所以称其为短线客,是因为,我身边的朋友的持仓时间,都超过他。很多人在2008年11月、12月买的稀有资源类股票,至今还拿着。

要在趋势之下做投资。

如果在一个周期的起始阶段分配资金,至少有50%的资金做长线,雷打不动,坚守纪律。剩余的资金折腾,到最后比较一下,可能还是长线部分获利最多——至少大部分情况下如此。这种长短线资金合理分配的好处,只有耐心坚守的人,才能更清晰地感受得到。

(四)

由于在此前看好黄金,每次黄金下跌,都会有人指责,甚至有人指责你之所以看好黄金是因为被华尔街收买了。你以为华尔街那些大鳄们这么没有出息吗?你当他们是雇人在街上发名片办假证的人吗?

我所言的趋势是一个大趋势。

早在2005年,当通胀越来越猛烈,趋势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就开始劝朋友配置一些实物黄金,固化自己的财富(有关这一点,新书中有更详细讲解,如果不能通过,这部分内容也贴到博客中),那时候的黄金价格是400多美元。2008年春节我做的黄金专场演讲,强烈看好黄金时,那时候的价格是700多美元。当时估算"至少会到1300美元"。

2009年1月16日,我在博文《投资感言》中写道:"我根据利益分析法判断,黄金价格会一直盘整到布什下台和奥巴马上任的交接区,在此前的几次讲座中,我多次提到,黄金价格在等待奥巴马,奥巴马上台之后,黄金价格将走出一波涨势。因此,周四(1月15日),我建议几位国外的朋友在纽约金属交易所开盘后买入黄金期货,同时,建议在周晓鸣先生处主动帮忙的几位朋友和此前询问金价趋势的朋友买入国内的两只黄金股票:中金黄金和山东黄金……"

那个时候的黄金价格是800多美元。

那个时候的中金黄金是34元,半年后,复权到140多元。

那个时候的山东黄金是45元,半年后,复权到130多元,一年内复权到180多元。

趋势投资是公平的。抓住机会早的,收益大,因为,他支付的代价高——漫长的时间成本和漫长的等待,在这个漫长得甚至让人遗忘的过程中,让生长财富的土地变得肥沃。而后进的,自然风险会大,越靠近周期之末风险越大。如果要收益,同样需要一个时间段的付出。很多人都可以对照一下,2008年11月后买的股票,如果拿到现在,收益该如何?至少,绝大部分是非常可观的,而反反复复,试图抓住每一个波段的结果又是什么?是可以对比的。

研究趋势到现在,我真正关注的是类似2007年10月大顶和2008年11月大底这样的周期转折点,而不愿意再在小节点上耗费时间。

人的生命短暂,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

很多人盲目惊恐或者盲目乐观。

有些人看空黄金,从600时就开始看空,眼睁睁地看着涨到800,更坚定地看空,结果黄金到了1000,更强烈且肯定的看空,结果到了1200、1300、1400、1500……每当黄金暴跌,都会有人找看多黄金的人"算账",认为这些人在当托儿,要把一些人给套进去。可是,他们忽略了这些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多的,也忽略了被"套"多年的人是何等的快乐。退一步说,即使黄金转势,这些一路做多的人为何不能在周期结束时反手做空呢?为什么非得在这种盲目的恐惧中错失投资机会呢?别忘了,所有的趋势转换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足够你换手。

实际上,观察周期到现在,我研究的重点就是趋势的结束和周期的转换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本。


(五)

写下这些话时,有时候有点恨铁不成钢之感。

如何看待周期的实质,是核心中的核心,是重中之重。

如果一直不能摆脱掉一个短线客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能摆脱短期波动对自己精神上带来的巨大冲击,最好先离开股市。投资是一种修行的过程,而不是受苦受罪,更不是在被劳教或服役。

当然,要做到超脱的确不容易。这就需要合理分配投资资金,不要犯投资的大忌:不要借钱炒股、不要帮别人炒股、不要用完所有子弹、不要在高处建仓等等。

其实,股市的风险比带杠杆的各种衍生品的风险要小多了,至少不用追究保证金,这是一个天然的优势。最近媒体报道,4月28日,申银万国自营部的投资经理由于爆仓跳楼自杀,多么可惜!如果做过这种带杠杆的投资品种,就更能理解投资者的压力是何等之大,也能理解控制风险的重要性了。相比而言,股市是最简单的投资平台,简单到什么也不用做,你的贴身秘书——时间就会打点好一切,但很多人非要把秘书的工作也做了,你的小秘不整你整谁啊?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周期和趋势,如果能够正确看待趋势和周期,它就会成为你的呵护者、庇护者,投资也会成为一种很轻松甚至令人愉悦的事情,至少不再是一种痛不欲生的折磨。当然,认清趋势和周期,不逆势而为,永远是根本。

100年不变的房地产

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5年达到历史的顶峰,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百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下图是美国自1890年以来110年的房价,黑线是调整通货膨胀后的实际价格,蓝线是名义价格。

在过去110年间,美国房子的名义价格平均增长34倍,但经过调整通货膨胀后,实际价格基本上没有变化。当然,这么长的投资周期也比较少见,如果你在1979年开始投资美国房市一直持有到今天,31年的时间会导致房子跌值8.5%(如果计算投资回报率的话还要考虑房租以及税收因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几年的飞速膨胀。从2001年到2010年10期间,中国广义货币M2增长至4.6倍,而北京、上海、深圳房子价格却增长至10-15倍,实际房价增长至2~3倍。

一个出生于匈牙利的汉学家Etienne Balazs在50年前对中国有一段分析,我想他的观点可以部分解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膨胀。此人1963年去世,耶鲁大学的几个教授在1964年合作把它的文章翻译,然后出版了一本书叫"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他在书中说"中国社会法制脆弱,个人少自由,私企无安全,除了土地,其它投资渠道稀少"。尽管现在国内的投资理财产品眼花缭乱,但房地产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跑赢M2的产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投资理财产品都限于投资于中国境内,存在系统性风险。Balazs对中国的观点,下面是更加细致、全面和准确的英文原文(感觉还有几个语法错误,呵呵),有兴趣的读者仔细看看,这可是一个外国人在半个世纪前对中国的认识。"What was chiefly lacking in China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capitalism was not mechanical skills or scientific aptitude, nor asufficient accumulation of wealth, but scope for individual enterprises.There was no individual freedom and no security for private enterprise, nolegal foundation for rights other than those of the state, no alternativeinvestment other than landed property, no guarantee against being penalizedby arbitrary exactions from officials or against intervention by the state.But perhaps the supreme inhibiting factor was the overwhelming prestige ofthe state bureaucracy, which maimed from the start any attempt of thebourgeoisie to be different, to become aware of themselves as a class andfight for an autonomous position in society. Free enterprise, ready andproud to take risks, is therefore quite exceptional and abnormal in Chineseeconomic history"

从4月的几组数据看宏观调控

海关统计显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999.5亿美元,增长25.9%。其中出口1556.9亿美元,增长29.9%,刷新了去年12月创下的1541.2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进口1442.6亿美元,增长21.8%。当月贸易顺差114.3亿美元。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4月份PPI同比上涨6.8%,涨幅比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四月外贸出口出奇的高,CPI出奇的高,可见,出口才是我国通胀的根本而不是房价。

四月的CPI高于大家的预期,大家并未感觉得到而物价却涨得这么猛,是因大家不注意,不关心外贸出口对CPI的影响。

结论是宏观调控打压物价该着力于外贸出口,只有减少出口退税才能降低物价,人民币升值一分几厘的来不管用。

现在不放开生育政策更待何时

"中国人口十年内将负增长,现在不放开生育政策更待何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4月28日出炉,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的总量为13.397亿人。和很多专家之前所预测的一样,人口保持着低增长。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同时,伴随着的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以及少儿年龄的结构缩小的趋势。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坦言,中国已呈现未富先老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随之而来的矛盾和挑战。

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再次成为焦点。多年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并着有《大国空巢》一书的中国湖南籍美国科学家易富贤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

易富贤的履历显示,其1988-1999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做博士后;2002年起为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科学家;育有一女两儿;2000年起零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2002年起系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他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提出"(中国)不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

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易富贤说:"人口普查前,停止计划生育需要政治勇气。人口普查后,不停止计划生育需要政治勇气。"他提出,十年之内,中国人口将面临负增长,为此需要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而不能仅局限于"单独政策"(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夫妻双方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的政策)的推行。他说,如果全国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每年只多出生30万孩子;即便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170万人口。因此,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但来自政策层面的声音似乎并不符合易富贤的期待。马建堂在发布人口普查数据时表示,由于人口总量还是很大,因此中国要坚持基本国策,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1.8假设生育率严重失实

人口负增长时间也不可能等到2033年,人口顶峰也不可能有15亿人。

东方早报:根据你(之前)的测算,中国目前的生育率为1.2-1.3,而不是1.8,是怎么测算出来的?1.2-1.3的生育率这个指标意味着什么?

易富贤:我并没有生育率资料,我是采纳人口普查和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发达国家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需要维持在2.1。由于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在2.3以上。

但1990年代中期以来所有的客观资料都认为生育率只有1.3左右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33。但是国家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认为存在超生漏报,给出的生育率为1.8,从而有效阻止了人口政策调整。由300多位专家组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根据1.8的生育率预测中国人口会在2010年达到13.7亿人,并将在2033年达到15亿人顶峰。但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3.397亿人(其实由于存在重报,实际人口只有12.7亿人到12.9亿人),说明生育率根本不可能有1.8,人口负增长时间也不可能等到2033年,人口顶峰也不可能有15亿人。

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的人口控制目标是13.9亿人,即便这次人口普查的13.397亿人口不存在重报,那么从2010年到2015年这五年间,需要增加0.503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而这次人口普查显示近年平均每年只增加400多万人,并且每年死亡人口在不断增加,意味着每年增加人口将在目前400多万人的基础上不断下降,今后5年怎么可能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

国家统计局这次并没有公布确切的生育率数据,不过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粗测生育率:

1、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0%,粗略地假设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5岁,那么2.22亿0-14岁(1996-2010年出生)人口的母亲是1971年到1985年出生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该年龄段出生的女性共1.54亿人),那么1996年-2010年的平均生育率只有1.44左右。

2、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0-4岁人口平均每年为1369万人,2005年1%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平均每年为1380万人,1996年-2005年这10年之间,大致平均每年出生1374万人。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2010年每年出生人口与1996年-2005年每年出生人口大致相当。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0-14岁(1996年到2010年出生)人口为22246万人,平均每年1483万人。那么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低年龄组就只有7.9%的漏报(1483÷1374=1.079)。即便2000年出生人口用夸张的10%漏报率计算,那么生育率只有1.34(1.22×1.1=1.34),2001年开始的"十五"规划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了。

3、还可以用另一种更为精确的方法粗测。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人口手册》第四版的定义,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即15-49岁)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依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0-14岁人口占16.60%,那么1996-2010年平均每年出生14826288人。我们不知道年龄别生育率,但是可以从上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得出35年生育妇女总数,比如2005年15-49岁育龄妇女是1956年到1990年出生的女孩,共有368171308人,过去15年育龄妇女总数平均357948206人,35年平均每年10227092人(357948206/35=10227092)。生育率=每年出生孩子数/每年平均生育妇女数=14826288/10227092=1.45。

这种算法比实际生育率要高,比如上面美国人口咨询局《人口手册》附例以色列的总和生育率用这种算法为2.93(1994年以色列出生孩子数为113731,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为1356400,生育率=113731/1356400×35=2.93),但是用年龄别生育率精确计算的总和生育率为2.88;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用这种方法计算的2000年、1999年、1998、1997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38、1.16、1.43、1.49,但是用年龄别生育率精确计算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3、1.23、1.31、1.31。意味着1996-2010年中国平均总和生育率没有1.45,扣除重报的影响,那么实际生育率只有1.35左右。说明以前国家统计局关于生育率的数据是基本准确的。

这次人口普查在防止漏报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漏报率只有0.12%。从这种角度看,这次人口普查还是相当成功的。下一步是尊重人口普查关于超低生育率的权威性,根据普查数据尽快停止计划生育。

农村人口正在为城市养老

农村生育率高,但生产出的人口却帮城市人口去养老去了。

东方早报:根据你文章中的观点,中国已经进入未富先老的阶段。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把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人口分开来看,城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从农村人口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易富贤:虽然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说不用担心老年化,老年化社会最快也要等到2020年才会来到,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口早已于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社会(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至1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000美元。比如日本在1967年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时候,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为0.8,中位年龄为28岁;但中国2010年左右人类发展指数才达到0.8,而中位年龄为已经是34.5岁了(相当于美国1990年代后期水平,但美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却比中国要先进100年左右)。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刚好处于世界中游,可以说代表世界平均水平,但全球2010年中位年龄为29.1岁,相对于中国1999年的水平。中国绝对是"未富先老",这种老化速度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农村老年化程度远远高于城市!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0.6%上升到1990年的26.3%、2000年的36.09%、2010年的49.68%。进城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也就是说年轻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农村成了老弱病残的基地。比如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表数据,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8.7%、8.12%、9.55%; 60岁
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12.3%、11.7%、13.7%。换句话说,农村生育率高,但生产出的人口却帮城市人口去养老去了,导致农村老人老无所养!从某种角度讲,这是城市对农村的一种掠夺。

明年适婚男性将大超女性

2012年:初婚年龄男性将大幅超过女性人口。2022年之后将有近4000万光棍。

东方早报:你撰文说,2009年中国19岁-22岁人口数量达到历史顶峰(1亿人),然后快速减少,到2019年将只剩下0.58亿人,10年下降43%。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新增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企业可能将撤离中国;对于大学意味着生源不足,2009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40万人,2010年减少74万人,今后大量高校将破产;对于国防来说,意味着兵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男孩中服兵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高到今后的19%;也意味着房地产的好日子快要走到尽头了。这是否意味着经济拐点会在2019年出现?

易富贤:具体哪一年并不明显,但今后五年肯定是转折点。多种人口学数据表明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

2009年:19-22岁年轻劳动力达到顶峰、开始快速下降。今后5年左右15-64岁总劳动力达到顶峰,然后负增长。劳动力是国力的支柱,劳动力下降标志着国力的下降。比如日本在1948年的时候,出口只占全球的0.44%。但1950年代在年轻劳动力的推动下,开始经济腾飞,出口占全球比例快速增加到1953年的1.52%,1963年的3.48%,1973年的6.4%,1983年的8.0%,1993年的9.9%,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日本在1980年代豪气万丈,人均购买力超出美国,1989年索尼买下了美国文化标志哥伦比亚公司,三菱买下了美国地标性建筑群洛克菲勒中心。但是1990年代日本15-64岁总劳动力开始减少之后,老年抚养比快速增加,经济上升势头嘎然而止,国力开始"日"薄西山,出口占全球比例下降到2009年的4.8%,今后更将是"日"暮途穷。

2011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达到顶峰,然后开始快速减少。2012年:15-49岁总育龄妇女开始减少。育龄妇女减少,意味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出生人口也将快速下降,说明中国早已错过了停止计划生育的最佳时机。

2012年:初婚年龄男性将大幅超过女性人口,到2016年男性人口超过女性人口30%以上。2022年之后将有近4000万光棍。2010年:老年抚养比开始快速上升。2015年:总抚养比开始快速上升。十年之内,中国人口将面临负增长。

二胎政策无需再局部试点

中国内部在800多万人口的地区进行了二胎试点,已经不需要在中国局部再进行所谓的调研了。


东方早报:你是否有做过调研,如果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和人口结构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果要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以什么样的方式放开比较好?

易富贤:我没有做个任何调研,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口走势已经说明了问题了,中国内部也在800多万人口的地区进行了二胎试点,已经不需要在中国局部再进行所谓的调研了。

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在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840多万人口的农村地区试点"二胎",但是2000年翼城生育率只有1.5,酒泉只有1.4,恩施2005年只有1.47,承德只有1.6。湖北长阳、五峰两县地处老、少、边、穷山区,前几年经省人大批准放开二胎,既没有出现出生堆积,也没有出现生育反弹,2007年生育率分别只有0.88、0.90。没有一个二孩试点地区的生育率稳定在2.0。越南文化和制度背景与中国类似,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十多年,现在也是实行二孩政策,但生育率只有1.8、1.9了。

如果全国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每年只多出生30万孩子;即便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170万人口。因此,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补偿性出生高峰不会出现

即便夸张估计,"补偿性生育高峰"初期,每年出生人口也不可能达到2000万。

东方早报:你是否有考虑过,如果停止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会出现补偿性出生高峰?

易富贤:人口学家们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出现补偿性出生高峰。其实就像季节有春夏秋冬之分一样(农民春耕很忙,甚至需要请季节工,但忙碌也意味着好收成),人口也从来就不是平稳的(出生高峰能够动态性地给各行业的"季节工"提供就业机会)。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国力的提升。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都出现较大的出生高峰。

中国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万,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倍;1961年只出生1100万孩子,但是1963年超过3000万。1962年到1980年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亿人口,是中国目前经济腾飞的基础(众多的劳动力、旺盛的消费市场)。

日本战后三年的出生高峰"团块世代"奠定了几十年的繁荣。美国国力强盛,很大程度得益于两次出生高峰:1955年到1965年平均每年出生415万,是1930年代的1.7倍;而198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而欧洲和日本1980年代之后却没有出现出生高峰,现在经济也开始走向衰退了。

韩国在1962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生2个孩子,计划生育加上经济发展,生育率不断下降,1995年降到1.65,引起人口老化与新增劳动力减少等问题。1996年取消生育控制,随后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照理说,应该出现出生高峰,但是生育率却不升反降,降低到1996年的1.58、1997年的1.54、1998年的1.47,2005年降低到1.08的极度危险水平。韩国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

196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倡"两个就够了"。生育率从1963年的5.01急剧下降到1977年的1.82。1980年代该政策受到广泛指责,新加坡政府取消了这个政策,并鼓励生育。但生育率并没有回升,1980年代和1990年代新加坡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1.7左右,现在降低到1.2左右。

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后会出现一个不大的补偿性生育高峰。补偿性生育得指望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未来10年之中,补偿性生育人口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500万左右(即便1000万也不可怕)。目前平均初育年龄为25岁,初育妇女是1980年代出生的,当年平均每年出生1000万左右女孩,扣除死亡和不生育者,还剩下810万生育妇女,目前大多还只生第一个孩子,只有少数1980年代初出生的开始生二胎,那么1980后妇女每年总出生孩子最多不过1200万左右(很可能只有1000万左右)。加上1970年代妇女的"补偿性出生",那么在"补偿性生育高峰"期间,每年总共最多只出生1700万左右孩子。即便夸张估计,"补偿性生育高峰"初期,每年出生人口也不可能达到2000万。

即便最夸张估计,每年能够出生2500万左右人口,相对于现在的1300万是高峰,但是相对于1963年(3000万)来说还算低谷,相对于中国1980年代后期和印度现在的水平(每年均出生2500万孩子)也不算高峰。

城市人口密度高无关生育

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其实是城市规划失误。

东方早报:目前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交通拥挤、生活压力大,如果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密度进一步提高,是不是会更加降低人的幸福感?

易富贤: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其实是城市规划失误。中国城市是以每平方公里超过1万人进行城市规划的。有些学者预测中国人口会达到15亿、16亿,必须保护18亿亩耕地底线,因此国家提出高密度的城市规划。但是,事实上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今后中国人口也很难稳定在14亿。那么采纳"18亿亩耕地/15亿人口"(1.2亩/人)的标准,14亿人口只需要16.8亿亩耕地。"多出"的1.2亿亩(8万平方公里)耕地加上耕地之间的"非耕地",可以给城市发展提供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土地,以40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美国纽约的标准)计算,可以容纳4亿多城市人口。而中国2011年城市化已经在50%左右,也就是有6.5亿左右人口已经在城市生活;今后以14亿总人口、70%的城市化率计算,城市人口将在9.8亿,只比目前多3亿多人口。也就是说,中国城市规划根本不必要像现在这样缩手缩脚。既可以吃的好,也可以住的舒坦。何况1.2亩/人的耕地标准本身就没有科学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亩产还将大幅提升,对耕地的需求还将减少。比如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只有3亿吨,在耕地面积还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现在粮食产量反而增加到5亿吨。

并且,中国的耕地也长期被低估, 1980年、1990年和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分别为14.90亿亩、14.35亿亩和14.246亿亩(见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但后面经过卫星遥测,2000年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公布了截至1996年10月末的全国耕地总量,比同期原口径增加了5.26亿亩,达到19.506亿亩(见第一次农业普查第5号公报: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2010年中国科学院又完成一项最新调研成果。成果显示,我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其中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如果没有"耕地恐怖症",那么中国城市规划完全可以更加从容,可以给大城市提供更多的土地,也可以在很多地方建设中等城市。

并且,从城市本身来看,城市人口多不是"生出来"的,更是"移出来"的。比如1990年人口普查显示北京、上海人口分别为1082万、1334万,但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北京、上海人口分别为1961万、2302万。即便北京、上海以前就没有计划生育,如果没有移民,人口也不会增加到现在这么多的。假如北京、上海城市居民一个孩子也不生,光是外来移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仍然会增加,大城市少生孩子腾出空间给谁?比如俄罗斯、日本人口已经负增长了,但莫斯科、东京人口仍然在增加。

发展一种以社会为观察点的政治学

2001年,美国国际政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乔尔·S·米格代尔(Joel S. Migdal)出版了一本名为《社会中的国家》(State in society)一书,副标题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转换与互构"(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提出了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路径。

他认为,目前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中,主要有"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两种,这两种理论在方法和解释力上各有不足。"国家中心主义"将国家视为抽象的整体,却忽视了国家在政策形成、政治过程中与其他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很多情况下,社会形塑着国家,并在不同场域比国家更具竞争力;"社会中心论"同样不可取,在第三世界国家,弱国家的治理形态,常常使得国家规则在社会规则面前处于下风,国家缺乏统合力,因而社会发展常常失序。

与非洲一些国家"强社会、弱国家"的现实相比,中国恰恰表现出相反的状态——"国家强、社会弱"。对照中国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我们认为有必要借助米格代尔的理论提醒,加紧发展一种以社会为观察点的政治学。理由有三:

第一,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本、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以资本为运转核心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以社会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中,人们曾经有过不少教训。其一,在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支撑的条件下,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怀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却最终脱离不了"流产"和"夭折"的厄运;其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由于苏联等国家过度地强调国家的统摄作用,最终走向"国家中心主义"误区,忽略了社会发展的空间和需求,导致"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条件"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最终使国家陷于崩溃。

中国在改革前也一度陷于"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国家中心主义"逻辑,改革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让人们看到了执政党对"以人为本"的重视。十七届五中全会和2011年年初,党就"社会管理与创新"等课题进行了重点论述和探索。这些举动,毋宁是政治系统对社会作用的"重新发现"。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更多地影响政治结构。改革之前,在公有制包打天下的环境中,国家控制着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的分配权,只要国家收紧对资源的控制,社会便被进一步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因而,在1978年前的近三十年,国家是社会结构的唯一塑造者。决定人们之间差别的是国家赋予的"阶级标签"、"人事干部制度"和"单位制"等。改革之后,人们逐渐从"单位"中走出来,成为社会人。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社会流动的速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就业选择更加自由,这也同时意味着国家原来依靠"单位"进行整合的网络逐渐失效。反之,不断壮大的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塑造政治过程的重要因素。以私营企业主群体为例,在改革初期,由于人数有限(到1987年底才刚过22万户),党和国家对此这种经济成分虽然没有下定论,但是并不担心其对社会政治的冲击,邓小平的原话为"雇工人数同全国一亿多职工相比,数目很小。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但是,随着私营经济合法地位的取得,私营企业已由1998年的121万户增加到当前的逾840万户,吸引了全国10.2%的就业人口,非公经济已占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党不但承认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且在"各种经济成分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的社会阶层基本上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基本判断的基础上,调整了政治制度:私营企业主不但可以入党、还可以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这一方面显示了党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开放态度,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社会对政治影响的加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社会力量正常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态的渠道影响着政治过程。仍然以私营企业主为例,有些不法的私营企业主就利用与体制内人员"结盟"的形式,进行政治拉拢、收买,造成腐败、制度不公等现象,这种问题,实际上透露出在政治过程的某些环节确实存在"社会规则"强于"正式规则"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层的反思。

第三,权威主义传统之下,有必要发挥社会的制约监督作用。中国是一个有权威主义传统的国家,"家国同构"的历史不但制约了社会发展的空间,也将这种"为民做主"、"父母官"的治理传统一同积淀到文化中来。新中国在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之后,摧毁了"政权不下乡"的传统,严密地编织了一张"个人服从集体"、"地方服从中央"的治理网络,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整合国民生产力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政权延伸,同时也将整个社会的发展置于正式体制之中,致使中国长时期内"政社不分",很多社会功能被政治组织包揽,政治组织的精力被分散,又而,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空间都被制约了。

在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下,中国"权威主义"的治理形式仍然在有形无形地发挥作用。我们欣喜地发现,近来党的领导人多次明确表示要"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基层民主",中国"网络监督"也越来越显示其力量,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即是说,在一个"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党要力争"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前提下,开放和引导民众对政治过程的参与和监督,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而,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执政战略中,及时反应社会的变化,适时调整上层建筑,防止国家与社会出现裂缝,是政治实践和研究所要十分关注的。在这方面,最近出现在北非和中东等一些国家的动乱,已经向人们提出警示:如果缺乏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变化的反应与回应,上层政治建筑的稳定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在当下中国,要将"社会对政治的影响""社会与政治协调发展"等课题列为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其一,要明确国家是权威的政策制定者和唯一合法的暴力使用者,这是前提;二是,社会力量在与政治逐渐分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输入对政治结构、目标、规则的诸多信息,进而影响政治发展;三是,维持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均衡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法则。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在未来亦会强劲;从社会视角出发,发展一种以社会为分析中心的政治学,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