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的真实属性
1,价值尺度
从货币的演变历史我们就可以找到货币的真实属性。在远古时代,部落、族群人与人之间对物品的互通有无,就是以物易物方式的交换,从而完成最基本的相互需要的交换。
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面对着这个需要皮毛,哪个需要食物,或者有人需要简陋的工具或者首饰等物品需要,使得拥有某项物品的人,经过双方通约,去换取另一方拥有的某样物品。各取所需,互蒙其利。这种最基础的交换过程产生了对物品与物品之间价值尺度的评定。比如一个苹果,去换取对方手中二个鸟蛋,在交换中,需要一个价值尺度判断,是否价值刚好相等?是否亏了?还是赚了?就此,也产生了对另一方物品大致价值的一个判断,这与以后产生货币形式,它们所带的价值尺度属性具有一致性。
在这个交换过程中的价值尺度是人思维上的判定,直至到最后随着需求增加,生产力发展后物品生产的丰富,而逐步不能满足物品以交换形式进行互通有无。于是就生产了从思维判定的价值尺度走到了有形的货币形式。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不管是以物易物思维中判断的价值尺度,还是到赋予到货币形式出现的价值尺度,他们的基础是对物品也或者商品的价值判断。
价值尺度是赋予在货币中,它的背后必定竖立着一个物品作为标志,而物品或者商品是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恰恰相反。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
我们可以得出非常明确的答案,首先任何形式的货币(特殊的商品),背后都以需要交换的实质物品作为支撑,货币(特殊的商品)赋予了需要交换的实质物品一个能衡量的价值尺度,而这个价值尺度在易物换物操作中一样也是存在的,也即对需要交换物品的一个脑中价值的判断与权衡。而最最本质的是,这需要交换的实质物品它是人类劳动的物化,回归到实质物品本质,也就是劳动价值。
2,流通性质
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物易物,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需求的增加,大量物资的储存与携带等因素给物品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于是就产生了具备有赋予价值尺度能权衡的媒介物,货币作为此种媒介就此产生。
以中国货币演变为例,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对于石器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原本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由此,贝币出现。贝是一种生长在浅海的生物,因为它非常漂亮,而且体积小巧,被作为原始社会人们的首饰品。正因为它小巧而方便携带与便于计数等特点,也使得它逐步成为了当时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交易媒介物,替代了易物换物的交换方式。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经济发展,而又演变成金属币。同样是方便携带与计数的等特性最后演变成为了纸币。
方便携带与便于计数的特性也是货币流通的必要条件,也是货币交易取代原本以物易物交换方式的实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以物换物交换模式不方便携带与计数等制约,所以才由被同样赋予了价值尺度通约的货币交易模式而取代。
纪文奎先生在《从资本到劳动本》一书中这样描述货币的流通特性,"货币同一个又一个的商品变换位置,商品流通的结果,即一种商品被另一种商品所代替似乎不是由商品本身的形式变换引起的,而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引起的,似乎正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使本身不能运动的商品流通起来。虽然货币运动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看起来商品流通反而只是货币运动的结果。"
以上这段文字其实描述了商品经济的一种错觉,也即仿佛是货币流通导致了商品的流通,但其实我们对照原始的以物换物的方式,就可以得出,物品的交换本质上就是一种流通,所以并不存在是货币使得商品流通起来的本质,货币归根到底它只是被赋予了价值尺度通约的媒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的商品的价值变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这些金量。"
显然地,商品的价值由货币表达,商品作为人类劳动物化的成果,也就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以商品形式出现,被贴上一张价格表,就是价值尺度被尺度出来后的表达,这就是价格。也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是想象的金量。总而言之,所谓货币流通,实质是商品流通,不可本末倒置。因为货币真正体现的价值也只是服务于商品的流通。否则它单独自身流通,撇开背后的商品,而没有赋予人类劳动物化的想象价值,它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也流通不起来。
当然这里也会有人会提出来,货币能储存,有储存的特性。为了最简便地说明货币最主要的真实属性,这里并不想说明这种辅助功能,因为显然物品也有储存特性,你储存100袋的大米,如果这些人类的劳动价值被赋予的尺度是100元,100元在你口袋里,那并不会把需要100袋大米的空间给缩小到你的口袋里去,它仍旧需要那么大的空间储存,如果没有对应的各类物品,你口袋的100元就是废纸。
当然并不是说货币有储存特性没有意义,就如文中所说,方便携带与计数是它的特性,而储存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等待能流通出去的时候,没有流通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放着物品到腐烂有何意义?这些最主要的特性本来就服务于物品(商品)的流通。抛开方便携带与便于计数的特性,货币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以物易物就可以完成。
3,资本是货币真实属性的一种歧变
货币的真实属性,首先是赋予对人类劳动物化成果赋予价值尺度,再而是方便携带计算的特性便于商品的流通。有了这两个真实属性之后,由于货币实际的随着商品的运动特性,使得可以人为曲解操作,由此剥离了人类劳动物化价值尺度的真实属性,成了货币流通为目标的单一属性,而成为无限增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商品)—G(货币)—W(商品)""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货币)—W(商品)—G(货币),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上面提示出一个简单的模型,货币真实的作用,是先做出产品,然后通过货币媒介,交到需要该产品的人手里,它的出发是产品,终点也是产品。而后者是以货币去买产品,再把产品换成货币,这就是简单的资本运作模式。他的出发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资本论》说道,"因此,每一次为卖而买所完成的循环的终结,自然成为新循环的开始。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
如果马克思的例子里还有商品的实物拿到手里的真实存在,起码中间一环还是商品,则炒股与期货这些就完全地剥离了商品的实物,而成了买卖想象中未来可能有的商品。于是等于G(货币)-0(想象)-G(货币)的模型。而炒汇率则等于是G(货币)-G(货币)。
以上这些是完全对于货币真实属性的一种歧变,它使货币成为了单一的流通,剥离了货币对于商品是人类劳动物化赋予价值尺度的本质,也剥离了辅助商品流通的作用。
二,认识到货币的真实属性也就能找到取消有形货币的办法
1,现代科技已经达到替代货币真实属性的条件
如果认识到了货币它所起到的根本作用是为赋予人类劳动价值的尺度,并且方便携带与便于计数是辅助商品流通的目的。那么我们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周围。
我们很多人都去过商场购物,里面其中一个交易模式为刷卡。当你去完成交易时把电子卡一刷,扣除了你所要买的商品的价格。这个支付动作它是在计算机中完成,也就是扣除了你在计算机终端数据库里的相应数字。然后你拿到所需要的商品,这一系列动作就完成了交易,里面的属性与有形货币(比如纸币)起到同样的作用,也即你的帐户数据库里的数字被扣除部分,也就是你得到哪个商品所赋予的人类劳动物化的价值尺度部分,你把哪个商品拿回家使用,就完成了商品的流通过程。
现代科技达到了这种交易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的条件,假设两人同处一个周围并无人烟建筑的地方,比如是在森林里劳动,当一个人需要吃一个苹果,而这个苹果是属于另一个人,放在他的口袋里,这里显然要完成一个交易。那么这么办?很简单,起码现在中国要完成这个交易并不难,因为现在中国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双方拿出手机,这个手机就起到了一个微型电脑的作用。扣除需要苹果的人数据库里的哪个苹果价格的相应数字,当然这是需要双方通约好的交易价格。一方扣除了在计算机数据库里的相应数字,而另一方确认数字到自己的帐户,他把苹果交易给了哪个需要的人,就此完成交易。
这种交易是不是相当方便呢?它完全可以替代有形货币(比如纸币)的任何真实属性,甚至连歧变成为资本的属性,只要你想保留也可以保留下去。比如现在已经普遍地使用电脑炒股、炒汇、炒期货。都可以在一台电脑前完成行情观察与判断,并且实现完整的买卖交易过程,这个已经是金融市场普遍的交易方式。
2,市场经济条件下取消有形货币的意义
假设当今社会已经取消有形货币,而是用电子货币完成交易买卖,以及劳动报酬支付等,总之社会上没有一丝的有形货币,那么我们试想会如何的状态呢?
我们假设,每个人只能一个帐户,里面包含着个人资料等,它是一个能够互动的数据库,它是能够记录与运算的。这里任何的数据进出,它会通过一个监控环节,然后到商场或者小店的电脑显示屏上,就如我们商场刷卡消费那样的一个结构。同样每个个人用户,手机功能也开启这种联结。当然一些企业单位可以设立符合企业标准进出帐目此类运作的数据库,这里原理基本相同,并且也是与个人用户是联结,是一个整体。
我们显然看到,当前的有形货币大多数为纸币,体积小、重量轻,方便隐藏。2009年,贪官原重庆司法局长文强在鱼塘隐埋了2000万巨额赃款,这个就是有形货币的一个弊端,能够隐藏在这些犯罪分子认为安全的地方,且追踪困难。如果不是文强的老婆交代,专案组人员一下子还难以找到文强的赃款窝藏点。这类事情是在贪官中非常普遍,有些把货币藏在家中保险箱里,也或者衣物箱等之类的家具里,有些封在墙壁中,总之无花八门的方式。
无形货币,也就是电子货币,对贪污犯罪防止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有形货币被取消,贪污只能是数据,按照他的合法收入计算机可以提前设置警戒线,比如大致他收入是年薪20万,结果数据库里竟然成了一年收入50万,那完全可以在他帐户数据库终端中设置警戒,反应到监控环节中自动报警。然后要求他说明收入的来源,这里还照样能监控到该人不明收入来自那个帐号,无法遁形。他贪污几乎就是透明的,因为在数据库帐号中,有记录与运算,并且受到监控报警控制。
同样,我们试想,各种抢劫、偷盗、诈骗、绑架等之类的犯罪活动,它们直接对准的就是有形货币,比如纸币,当然还有一些犯罪对着贵重物品,但那些贵重物品最后在多数情况下,同样也会被犯罪分子换成纸币这类的有形货币使用,因为这类犯罪活动多数还是针对多方向的商品需求,不兑换货币他们使用价值并不大,甚至没有使用价值。比如,一个不爱好文物收藏,甚至对此一窍不通的犯罪分子,他要一件文物藏在家里干嘛用呢?
而对于偷、盗、抢、诈骗、绑架等犯罪活动,则更加容易遏止,因为在街头与马路或者商场小店里,不可能偷窃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这么可能偷得了呢?那些数据只在终端数据库中。就算威逼受害者把数据输送到他的帐号里,假设就算这种抢劫成功。也比如坐在电脑前做黑客,而偷窃了数据。那也需要指定流向偷抢劫者的某个帐号,结果只需要冻结该帐号,并且按照帐号上的个人资料,就可以直接去追捕犯罪分子了。就是潜逃,也只需要冻结该犯罪分子的帐号,因为都是数据,无形的货币,也无法不通过计算机数据库与监控环节而消费,甚至直接可以在该帐号里注明是通缉犯,并且每个帐号可以打上该帐号拥有人的照片,当商场的显示屏或者个人交易手机上,出现对方是通缉犯标注与照片的时候,这问题就简单多了,并且他也无法在被冻结的帐号上消费。甚至可以对该帐户设置警戒标记,帐户里一流动数据,就可以直接反应到附近公安机关的报警系统上去。
还是犯罪活动之一,中国企业存在着不少偷税漏税的问题。很显然,因为有形货币的交易,可以现钞交易,非常不容易被监控,特别是大量小笔货币对商品的买卖流通,更加导致了计算繁杂困难,无法追踪具体款项的使用,有些企业干脆就是开空头发票充帐。
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的犯罪活动,他们基本上针对的是,对有形货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能够换取物质。而有形货币的弊端也正是出在它便于携带、储藏、难以追踪流向等方面上。所以遏止携带与储藏,做到透明化,比如做到大量的货币实际上只在数据库中,无法隐藏在家中或者认定的某个安全地方,是解决方法之一。而难以追踪流向问题,则也能轻易地在计算机监控中完成,因为对于数据的进出,比如这个帐户流向哪个帐户的监控,对计算机来说是非常地简单。比如一个帐号111,它对口流向帐号222,就此计算机数据在自动流向这个222帐号同时也可以记录下来,对于计算机来说,哪怕你动一分钱,它也会照记不误。以上这些计算机的功能特性,完全地能够把帐目清理得一清二楚,甚至给你算好那怕是一亿种交易的总数,所以对偷税漏税之类的犯罪的追踪计算、记录、监控、报警等自然也不在话下。
我们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去看,只要保持了有形货币的真实特征,也就是对人类劳动物化的价值尺度通约性质,这一点无形的货币,也就是电子货币是完全符合的,其实纸币也不过是印在纸张上面的数据而已。而对于有形货币辅助商品流通的特性,则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到现在水平的情况下,也就是计算机应用与普及的程度,其实手机就是一部微型电脑,所以也是同样属于方便携带,便于计算,甚至更加便于携带,纸币到一定数量就会在体积上超过手机,而手机的无形货币其实在终端数据库里,要多少就能存放多少,同时也等于携带了多少。并且根本就不存在被偷等遗失问题,被偷可以轻易追踪、监控。而遗失,其实可以无限复制终端数据或者备份,从一个终端同时在数据或者买卖过程流动数据的时候,多份拷贝,相互对照,甚至可以在每一个不同的银行里都可以有同样的数据终端备份,它也只不过是一个最大程度做到安全的系统而已。
而这么多年来,银行在电子化服务上,那些刷卡消费以及各类股票、期货、炒汇中并没有传出有任何出错的消息,事实证明相当安全。就算出错,也可以多个终端对照。至于停电、死机、黑客等等,在多种监控、多个地区与终端备份、警戒、以及监察数据流向与记录等计算机技术中,也无法做出大的破坏,至于犯罪将会被最大限度地限制住,就算不是百分之百限制,也是被运作成犯罪极其地困难,因为他们需要的东西在计算机终端数据库里,那种货币要做到绝对监控,就能绝对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