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网络版周一(3月4日)刊登记者发自北京的分析报道,从周二将开幕的人大会议分析中国中央权力的日益流失。
报道说,西方的政客、银行家和商界领袖经常以不无羡慕的眼光看着中国的市场列宁主义的体制。
在中国人大开幕之际,很多羡慕者们可能希望中国能揭晓一些关乎未来的政策计划。
报道说,"实际上人大除了在一些边际问题上兜圈子,部委官僚有所调整外,很有可能让那些希望中国在现行政治和经济架构上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人感到失望。"
"习近平是共产党游击队队长的儿子,他的父亲也曾在中国政府任高职。 让《金融时报》读者了解他的最好比喻就是,他是一家巨型企业集团的新任总裁,自打年轻就为这家公司工作,他的父亲是公司的创始股东之一和终身高级行政管理人员。"
"他的新工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高、中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他们中的很多人自他刚刚入职时就已经认识。"
"他还必须与一个如影随形的董事会较量,这个董事会由高级退休文职和军队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组成。他们即便已经离开了政治舞台却仍然在重大政策问题上保留否决权。"
无意改革报道认为,毫无证据显示习近平有任何秘而不宣的愿望准备大幅度改变中国现行制度。"这也正是他得到现在职位的一大原因。"
即便他真的有计划进行大规模改革,他要战胜反对改革的几乎占据中国各个领域的利益集团也机会甚微。
最能显示习近平指导思想的是他去年12月走访解放军一个基地时的讲话: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富国强军。
"自去年12月接任中共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以来,习近平巧妙地摆平了各个方面。"
他为民族主义者大胆直言。他为自由派宣讲宪政主义。他还大力推崇私人企业和重振国家福利。另外他大讲反腐倡廉,虽然大受欢迎但至今仍然仅仅流于形式。
"不过他所做的一切都让人们增加了对改革的期望,而且期望远远高于他和他所领导的政府所能实际做到的层面。这将可能最终造成反面的影响。"
权力流失报道注意到,全中国各个政治阶层都向他投射出自身的希望和梦想,但是现实却是中国现在领导人的权力已经远远不如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那么集中和强大。
现在的中国中央政府实际上经常没有实际权力。
报道用修建高尔夫球场为例子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2004年,中央下令全面禁止修建高尔夫球场,但是自那年之后,中国高尔夫球场的数量增加了好几倍。
"北京虽然制定了很多用意良好的法律和法规,但如果这些法律与下面官员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话,通常都得不到执行。"
"中央政府在绝对必要的时候可以动用全国的力量,但每次这么做都使用了很大部分的政治资本。"
正因为如此,中国领导人习惯于花很多时间发表正面的讲话但是只有遇到严重危机时才会付诸行动。
胡温上台之初中国经历了"萨斯"危机。虽然习近平和他的团队尚没有遇到类似的危机,但是只有出现了这样的危机才能让外界看到他们管治这个世界上最多人口大国的能力。
到那时候,外界对中国领导层实际权力的了解会远远超过观察今后两周在北京走过的政治排场。
2013年3月5日火曜日
中共全国政协、人大"两会"于3月3日,陆续开幕,今年适逢中共领导人换届,外界也非常关注。 据《香港商报》报导称:主席台上坐得满满当当,第一排端坐10人,俞正声和令计划位列其中,而现届的政协主席贾庆林居然坐到了第二排。如今,俞正声和令计划恭列其中,他们一个是政治局常委,另一个是统战部长,其中的潜台词其实已经很明白了。
3月2日,政协大会通过新一届主席团名单,八名常务主席中包括前中办主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前秘书令计划,显示他以统战部长名义成为政协副主席。
令计划作为主要的倒薄执行人之一,江派对其恨之入骨。去年3月发生的法拉利事件就是周永康通过暗杀令计划儿子的方式对中南海的倒薄官员实施恐怖威胁。此后江派又不断在海外对令放风。
江派一直在海外对令计划进行放风攻击,这次中共官方的动作对外澄清的意味浓厚。去年初王立军事件爆发,在薄熙来下台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令计划随即被"挺薄党"疯狂攻击,海外放出许多关于令计划的负面消息。
2012年9月1日,当时任职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令计划被胡锦涛和习近平认可的栗战书接任,令计划调任统战部长。
中共中央统战部从江泽民执政到令计划调任统战部长之前,一直被江派曾庆红掌控,特别是薄、王事件之后,江派利用统战部来给中共高层搅局。
3月2日,政协大会通过新一届主席团名单,八名常务主席中包括前中办主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前秘书令计划,显示他以统战部长名义成为政协副主席。
令计划作为主要的倒薄执行人之一,江派对其恨之入骨。去年3月发生的法拉利事件就是周永康通过暗杀令计划儿子的方式对中南海的倒薄官员实施恐怖威胁。此后江派又不断在海外对令放风。
江派一直在海外对令计划进行放风攻击,这次中共官方的动作对外澄清的意味浓厚。去年初王立军事件爆发,在薄熙来下台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令计划随即被"挺薄党"疯狂攻击,海外放出许多关于令计划的负面消息。
2012年9月1日,当时任职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令计划被胡锦涛和习近平认可的栗战书接任,令计划调任统战部长。
中共中央统战部从江泽民执政到令计划调任统战部长之前,一直被江派曾庆红掌控,特别是薄、王事件之后,江派利用统战部来给中共高层搅局。
周一,受新国五条打压地产市场的利空政策影响,沪指大跌3.65%。最终沪指收报2273.40点,下跌86.11点,跌幅3.65%;深成指报9139.75点,下跌510.39点,跌幅5.29%。地产板块整体跌幅高达9%,万保招金集体跌停,板块内50只个股跌停。
证券时报网报道,周一早盘两市双双出现了跳空低开的走势,低开之后个股出现快速杀跌,沪指再度跌破2300点整数关口,继续向下寻求支撑,两市在权重板块的带领下,一路走低。板块方面来看,房地产、水泥板块重挫,跌幅居前,建材、煤炭、金融等权重板块也成为两市大跌的主力军,但股指大跌不掩题材股逆势活跃,环保、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等概念股逆势活跃,两市成交量较上一交易日明显放大。
个股方面,两市有招商地产、万科A等逾70股跌停,其中,房地产板块有近50股跌停。
财政部官员贾康:"新国五条"误伤改善性购房需求
中国经济网报道,周一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国五条"会误伤居民改善性购房需求,但不应要孤立地看待,它在政策组合拳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措施。
会议结束后,贾康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大厅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他表示,"新国五条"中规定,二手房交易中个税按个人所得的20%征收,这项规定对投资需求来说,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也会影响成交量,这是房地产调控的一个正面效果。但不可避免,会对居民改善性购房需求带来抑制作用。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新国五条'确实会有一些负面作用。但在现阶段,管理部门综合考虑后,总得要先解决当前房地产调控中的主要矛盾。总体来看,这样一个政策,我认为不要孤立地看待。它在政策组合拳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措施。"贾康委员说道。
在贾康委员看来,"新国五条"并非永久不变。他认为,这个政策会根据新情况,不断地动态优化。其对于房地产市场将产生何种影响,他表示,"新国五条"关于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很可能会转嫁到购房人的身上,并从而影响到二手房市场和新房市场。"对于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来说,如果他非买房不可,就可能会考虑新房市场,这将会增加新房市场成交的热度。"
最后,贾康委员表示,要重视多年来推行的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建设,要加快对低收入阶层'住有所居'的有效供给,特别是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如果保障房做得基本到位的话,那么商品房的房价问题,大家就不会感受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他认为,如果所有低收入阶层都"住有所居",那么其他人就可以从容行使消费者主权,对应开发商的生产经营权,大家就可以在公平合理的情况下自由选择了。
最优组合被打破 A股反弹阻力渐增
安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A股市场投资环境处于一个最优的组合状态:一是经济企稳、库存回补,经济强复苏的概率在上升。二是流动性处于极度宽松的状态,同时,整体资金面偏松也受到了季节因素的影响。三是去年9月份开始的海外市场的风险偏好回升也对内地市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此外,新股发行(IPO)长时间停滞也打破了市场的供需格局,推动市场上涨,尤其是小股票和题材股。
但展望二季度,预期市场环境逐步从有利走向中性,利率水平、海外风险偏好上升和IPO暂停等有利的因素陆续在二三季度逐步转向中性甚至负面。经济复苏的趋势可能延续到年末,但是在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趋于一致后,经济复苏兑现很难对冲前三个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海外风险偏好见顶
最先由正面转向中性的变量是海外风险溢价和全球利率水平的变化。美国财政悬崖的不确定性消失后,消费者和小企业信心开始回暖。从1、2月的美国汽车销量和1月份的零售销售数据来看,在增税后,个人支出并没有出现超预期的下降。二季度政府减支启动可能造成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但市场已经逐步计入这个预期。
除了美国政府部门还在调整,美国经济已经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改善趋势。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消退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在1年以后重新突破了2%。利率上升预期的强化以及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为美元指数上涨提供了有利环境。
美元上涨通常与新兴市场股票走势负相关。这可能与全球资金成本抬升、资金回流美国、资金对于新兴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有关。我们预期新兴市场尤其是香港市场对A股的影响将由正面转向中性。
资金面压力渐增
市场投资者普遍将本轮上涨归结于流动性推动的市场上涨。但从微观的资金监测口径,我们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资金流向股市。我们测算了市场上占比最高的个人投资者,从12月1日至2月8日,银证转账流入的资金净额约258亿元,但2月8日实际交易结算资金比去年11月30日上升了760亿元,这意味着个人投资者在这轮反弹中减仓502亿元。
机构投资者来看,基金的新增资金也并不突出。今年1、2月份新股票基金合计份额为52.6亿份,而2012年月平均基金募集份额为102亿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自去年10月份起审批加速,2012年10月份至2013年1月份月均新增额度220亿元,2012年前9个月月均新增额度96亿元,上升约125亿元/月。
因此,如果将个人投资者、基金和QFII看作一个整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新资金入场。
基金仓位上升和我们无法观测的其他机构投资者加仓,IPO暂停对于股票供需的影响,可能是此轮市场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鉴于目前基金仓位普遍较高,如果IPO重启很可能打破目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尤其是对于目前活跃的小股票冲击更大。
证监会公布的企业发行申报家数目前为870家,创业板为331家,已经通过发审会的家数为89家。如果按照去年二、三季度(在IPO未暂停之前)的IPO速度(月均18家),那么需要4年时间才能满足排队公司的新股融资需求。即使通过企业自查或者抽查,减少融资规模,我们预期新股发行的需求仍不容小觑。
利率水平有上行风险
海外风险偏好下降以及IPO重启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相对较轻,对于股票市场影响最大的是利率水平的变化。
2000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紧缩的时点通常对应着轻微负利率出现的时点。例如2003年四季度M2增速出现拐点,当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3%左右;在2007年第一次加息时,CPI为2.7%;2010年第一次加息时,CPI为3.6%。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大约在2.5%左右,一年期存款利率在3%,市场普遍预期在三季度通货膨胀将上升到3%以上,从而出现轻微负利率。
由于经济复苏和投资加速的力度很可能超过市场之前的预期,因此通货膨胀向上偏离预测的风险在加大。我们预期6、7月份将是观察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的敏感时点。
另一个角度来看,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规模约37.5万亿,如果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维持在20%,那么需要45万亿左右的资金支持。参考非金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仅10%左右;企业能够从折旧口径获得的现金流增速大体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相当;外商投资的绝对规模在下降;来自政府支持投资的资金增速不大可能过度地偏离财政收入增速,因此预期来自国家预算内资金的增速在15%。在这样的情景假设下,将有接近26万亿资金缺口需要企业从其他渠道比如国内贷款、发行债券、增加流动负债等渠道筹集。因此,即使有1个月2万亿左右的社会融资总量,我们预期3月份投资启动后流动性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宽松。
地产调控有所升温
此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也增加了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我们预期,严厉的调控政策将使房地产销量下滑,打破市场对于房地产投资反弹的预期,那么周期股的反弹终结。
超配通胀受益行业
短期内市场受到QE 预期减弱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出现明显下跌,已经反映了预期。我们预期指数短期内将企稳,建议投资者不必急于杀跌。从市场环境来看,我们认为市场处于反弹的末期,高仓位将难以获取超额收益。建议投资者利用反弹机会把仓位降低至中性。
行业方面,我们建议超配通胀受益的行业,包括能源、农产品、高端地产(主要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地产公司)和商业。继续看好医药行业,并建议超配白酒以外的食品饮料行业,白酒行业需要观察,如果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基本面的恶化,我们也建议超配。题材类股票风险正在积聚,建议投资者规避。
证券时报网报道,周一早盘两市双双出现了跳空低开的走势,低开之后个股出现快速杀跌,沪指再度跌破2300点整数关口,继续向下寻求支撑,两市在权重板块的带领下,一路走低。板块方面来看,房地产、水泥板块重挫,跌幅居前,建材、煤炭、金融等权重板块也成为两市大跌的主力军,但股指大跌不掩题材股逆势活跃,环保、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等概念股逆势活跃,两市成交量较上一交易日明显放大。
个股方面,两市有招商地产、万科A等逾70股跌停,其中,房地产板块有近50股跌停。
财政部官员贾康:"新国五条"误伤改善性购房需求
中国经济网报道,周一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国五条"会误伤居民改善性购房需求,但不应要孤立地看待,它在政策组合拳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措施。
会议结束后,贾康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大厅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他表示,"新国五条"中规定,二手房交易中个税按个人所得的20%征收,这项规定对投资需求来说,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也会影响成交量,这是房地产调控的一个正面效果。但不可避免,会对居民改善性购房需求带来抑制作用。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新国五条'确实会有一些负面作用。但在现阶段,管理部门综合考虑后,总得要先解决当前房地产调控中的主要矛盾。总体来看,这样一个政策,我认为不要孤立地看待。它在政策组合拳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措施。"贾康委员说道。
在贾康委员看来,"新国五条"并非永久不变。他认为,这个政策会根据新情况,不断地动态优化。其对于房地产市场将产生何种影响,他表示,"新国五条"关于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很可能会转嫁到购房人的身上,并从而影响到二手房市场和新房市场。"对于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来说,如果他非买房不可,就可能会考虑新房市场,这将会增加新房市场成交的热度。"
最后,贾康委员表示,要重视多年来推行的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建设,要加快对低收入阶层'住有所居'的有效供给,特别是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如果保障房做得基本到位的话,那么商品房的房价问题,大家就不会感受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他认为,如果所有低收入阶层都"住有所居",那么其他人就可以从容行使消费者主权,对应开发商的生产经营权,大家就可以在公平合理的情况下自由选择了。
最优组合被打破 A股反弹阻力渐增
安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A股市场投资环境处于一个最优的组合状态:一是经济企稳、库存回补,经济强复苏的概率在上升。二是流动性处于极度宽松的状态,同时,整体资金面偏松也受到了季节因素的影响。三是去年9月份开始的海外市场的风险偏好回升也对内地市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此外,新股发行(IPO)长时间停滞也打破了市场的供需格局,推动市场上涨,尤其是小股票和题材股。
但展望二季度,预期市场环境逐步从有利走向中性,利率水平、海外风险偏好上升和IPO暂停等有利的因素陆续在二三季度逐步转向中性甚至负面。经济复苏的趋势可能延续到年末,但是在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趋于一致后,经济复苏兑现很难对冲前三个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海外风险偏好见顶
最先由正面转向中性的变量是海外风险溢价和全球利率水平的变化。美国财政悬崖的不确定性消失后,消费者和小企业信心开始回暖。从1、2月的美国汽车销量和1月份的零售销售数据来看,在增税后,个人支出并没有出现超预期的下降。二季度政府减支启动可能造成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但市场已经逐步计入这个预期。
除了美国政府部门还在调整,美国经济已经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改善趋势。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消退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在1年以后重新突破了2%。利率上升预期的强化以及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为美元指数上涨提供了有利环境。
美元上涨通常与新兴市场股票走势负相关。这可能与全球资金成本抬升、资金回流美国、资金对于新兴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有关。我们预期新兴市场尤其是香港市场对A股的影响将由正面转向中性。
资金面压力渐增
市场投资者普遍将本轮上涨归结于流动性推动的市场上涨。但从微观的资金监测口径,我们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资金流向股市。我们测算了市场上占比最高的个人投资者,从12月1日至2月8日,银证转账流入的资金净额约258亿元,但2月8日实际交易结算资金比去年11月30日上升了760亿元,这意味着个人投资者在这轮反弹中减仓502亿元。
机构投资者来看,基金的新增资金也并不突出。今年1、2月份新股票基金合计份额为52.6亿份,而2012年月平均基金募集份额为102亿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自去年10月份起审批加速,2012年10月份至2013年1月份月均新增额度220亿元,2012年前9个月月均新增额度96亿元,上升约125亿元/月。
因此,如果将个人投资者、基金和QFII看作一个整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新资金入场。
基金仓位上升和我们无法观测的其他机构投资者加仓,IPO暂停对于股票供需的影响,可能是此轮市场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鉴于目前基金仓位普遍较高,如果IPO重启很可能打破目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尤其是对于目前活跃的小股票冲击更大。
证监会公布的企业发行申报家数目前为870家,创业板为331家,已经通过发审会的家数为89家。如果按照去年二、三季度(在IPO未暂停之前)的IPO速度(月均18家),那么需要4年时间才能满足排队公司的新股融资需求。即使通过企业自查或者抽查,减少融资规模,我们预期新股发行的需求仍不容小觑。
利率水平有上行风险
海外风险偏好下降以及IPO重启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相对较轻,对于股票市场影响最大的是利率水平的变化。
2000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紧缩的时点通常对应着轻微负利率出现的时点。例如2003年四季度M2增速出现拐点,当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3%左右;在2007年第一次加息时,CPI为2.7%;2010年第一次加息时,CPI为3.6%。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大约在2.5%左右,一年期存款利率在3%,市场普遍预期在三季度通货膨胀将上升到3%以上,从而出现轻微负利率。
由于经济复苏和投资加速的力度很可能超过市场之前的预期,因此通货膨胀向上偏离预测的风险在加大。我们预期6、7月份将是观察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的敏感时点。
另一个角度来看,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规模约37.5万亿,如果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维持在20%,那么需要45万亿左右的资金支持。参考非金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仅10%左右;企业能够从折旧口径获得的现金流增速大体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相当;外商投资的绝对规模在下降;来自政府支持投资的资金增速不大可能过度地偏离财政收入增速,因此预期来自国家预算内资金的增速在15%。在这样的情景假设下,将有接近26万亿资金缺口需要企业从其他渠道比如国内贷款、发行债券、增加流动负债等渠道筹集。因此,即使有1个月2万亿左右的社会融资总量,我们预期3月份投资启动后流动性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宽松。
地产调控有所升温
此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也增加了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我们预期,严厉的调控政策将使房地产销量下滑,打破市场对于房地产投资反弹的预期,那么周期股的反弹终结。
超配通胀受益行业
短期内市场受到QE 预期减弱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出现明显下跌,已经反映了预期。我们预期指数短期内将企稳,建议投资者不必急于杀跌。从市场环境来看,我们认为市场处于反弹的末期,高仓位将难以获取超额收益。建议投资者利用反弹机会把仓位降低至中性。
行业方面,我们建议超配通胀受益的行业,包括能源、农产品、高端地产(主要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地产公司)和商业。继续看好医药行业,并建议超配白酒以外的食品饮料行业,白酒行业需要观察,如果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基本面的恶化,我们也建议超配。题材类股票风险正在积聚,建议投资者规避。
俄罗斯军工企业领导人日前透露,俄罗斯为越南建造的首批两艘潜艇正在测试,预计将在今年交付越南海军服役,今年还将有另两艘潜艇下水测试。从2009年底签订合同,到2011年正式宣布,去年9月首艘潜艇下水,再到如今准备正式交付,越南从俄罗斯购买"基洛"级潜艇这件事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在这几年中,有关越南引进这种先进潜艇的目的和影响,外界一直在讨论。众所周知,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越南是存在严重纠纷,越南不仅是侵占南海岛屿最多的国家,并且还联合外国公司大量开采南海石油,也可以说越南是南海争端中最大的获利者,其开采油气资源的产值已经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越南也从石油进口国转而成为油气出口国。
由于开采争议地区的石油资源大获其利,越南在南海的立场似乎更加强硬,一方面频频向中国发起挑衅,意在�卫自身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并且对于中国的建议和警告置之不理,在南海采取更为激烈的行动,意图将侵占的岛屿利益合法化。另一方面越南利用开采南海石油获得资金,向俄罗斯以及欧美大力购买先进武器,意在缩小与中国军队之间的差距,加快实现本国军队的现代化,增强抗衡中国的砝码,以武力�卫自身在南海的利益。由于越南和俄罗斯是传统盟友关系,越南军中服役的武器大多以俄制为主,最近几年以来,俄罗斯已经向越南提供了包括"堡垒"岸基反舰导弹、苏30战斗机、猎豹级护卫舰和基洛级潜艇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走上一条与中国真正对抗的道路,甚至不惜用武力保卫在南海窃取的利益。
俄罗斯不仅向越南提供大量先进武器,并且还向越南提供大量的贷款,帮助其提升整体军事实力。俄罗斯之所以频频向越南提供先进武器,主要有一下几个目的:第一:给中国的竞争对手提供武器,以便减少两国之间的差距,利用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牵制中国,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第二:通过与越南之间的军事合作,为其公开介入南海问题制造借口,以便在南海地缘政治竞争中发挥俄罗斯的影响力。不管俄罗斯处于何种目的,其频频向越南提供大量先进武器,已经为更激烈的南海冲突埋下种子,更为日后中国收复南海岛屿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对此中国已经向俄罗斯表达严重不满,但俄罗斯一直宣称与越南等国的武器交易,并没有政治阴谋,而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这只是俄罗斯欲掩盖事实的措词。
事实上南海局势之所以频频紧张,不仅与美日背后的推波助澜有关,更与俄罗斯频频向南海周边国家出售武器脱不了干系。每当南海局势升级之际,俄罗斯都会向越南出售大量先进武器,不管俄是有意而为之,还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但似乎这已经形成了惯例。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向越南提供武器,会纵容其在南海挑衅中国的气焰,甚至会促使越南挺而走险,使其在南海争端问题上越走越远,也为日后中国收复南海岛屿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在南海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地区的和平。而在公开介入南海问题上,俄罗斯似乎也是步步为营,日前俄罗斯已经与越南达成协议,同意俄业开采南海两块油气田,一旦在南海油气田开采获得巨额利益之后,俄罗斯必将更多地介入南海事务,其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发生直接或者间接冲突,这样将会导致两国矛盾的加剧,甚至也会促使两国反目为仇,但这都要视俄罗斯对南海事务介入的程度来具体分析。前媒体曾放出风来,中国新任领导人将首访俄罗斯,这足以证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中俄关系的重视,但俄罗斯频频向中国的"敌人"大量出售先进武器,不免会给中俄关系蒙上阴影,但若俄罗斯不听中国的劝告,坚持向越南出售大量先进武器,其必将承担中俄两国关系破裂的责任。
由于开采争议地区的石油资源大获其利,越南在南海的立场似乎更加强硬,一方面频频向中国发起挑衅,意在�卫自身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并且对于中国的建议和警告置之不理,在南海采取更为激烈的行动,意图将侵占的岛屿利益合法化。另一方面越南利用开采南海石油获得资金,向俄罗斯以及欧美大力购买先进武器,意在缩小与中国军队之间的差距,加快实现本国军队的现代化,增强抗衡中国的砝码,以武力�卫自身在南海的利益。由于越南和俄罗斯是传统盟友关系,越南军中服役的武器大多以俄制为主,最近几年以来,俄罗斯已经向越南提供了包括"堡垒"岸基反舰导弹、苏30战斗机、猎豹级护卫舰和基洛级潜艇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走上一条与中国真正对抗的道路,甚至不惜用武力保卫在南海窃取的利益。
俄罗斯不仅向越南提供大量先进武器,并且还向越南提供大量的贷款,帮助其提升整体军事实力。俄罗斯之所以频频向越南提供先进武器,主要有一下几个目的:第一:给中国的竞争对手提供武器,以便减少两国之间的差距,利用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牵制中国,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第二:通过与越南之间的军事合作,为其公开介入南海问题制造借口,以便在南海地缘政治竞争中发挥俄罗斯的影响力。不管俄罗斯处于何种目的,其频频向越南提供大量先进武器,已经为更激烈的南海冲突埋下种子,更为日后中国收复南海岛屿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对此中国已经向俄罗斯表达严重不满,但俄罗斯一直宣称与越南等国的武器交易,并没有政治阴谋,而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这只是俄罗斯欲掩盖事实的措词。
事实上南海局势之所以频频紧张,不仅与美日背后的推波助澜有关,更与俄罗斯频频向南海周边国家出售武器脱不了干系。每当南海局势升级之际,俄罗斯都会向越南出售大量先进武器,不管俄是有意而为之,还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但似乎这已经形成了惯例。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向越南提供武器,会纵容其在南海挑衅中国的气焰,甚至会促使越南挺而走险,使其在南海争端问题上越走越远,也为日后中国收复南海岛屿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在南海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地区的和平。而在公开介入南海问题上,俄罗斯似乎也是步步为营,日前俄罗斯已经与越南达成协议,同意俄业开采南海两块油气田,一旦在南海油气田开采获得巨额利益之后,俄罗斯必将更多地介入南海事务,其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发生直接或者间接冲突,这样将会导致两国矛盾的加剧,甚至也会促使两国反目为仇,但这都要视俄罗斯对南海事务介入的程度来具体分析。前媒体曾放出风来,中国新任领导人将首访俄罗斯,这足以证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中俄关系的重视,但俄罗斯频频向中国的"敌人"大量出售先进武器,不免会给中俄关系蒙上阴影,但若俄罗斯不听中国的劝告,坚持向越南出售大量先进武器,其必将承担中俄两国关系破裂的责任。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