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情势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虽然是中美双边的事,但对于充满不确定感的地球人而言,总希望从中美两强的对话中探寻一些细细,寻求一点希望。其实,中美两强也想让这样的机制性对话,给两国和全球带来让人欣慰的愿景。正因为如此,这次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增加了战略安全的对话内容。两国媒体,有些则直接报道为,中美将首次举行战略安全对话(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语)。
应该说,在中美两强对话的豪华阵容中,首次出现的军方人士层级并非最高。中方派出的代表是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上将,而美方将领是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威拉德上将。(备注:中国军方首次出现,美国不是)这也意味着,所谓首次战略安全对话,不过是战略与经济的附庸,安全对话仅具象征意义。但如果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机制形成历程分析,不排除未来的中美战略安全对话,会层级更好,主题更鲜明,甚至与战略和经济同等重要。
这是因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主题与内容,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尤其是经贸层面,聚焦人民币升值已成永恒话题,这轮对话美方也是老生常谈。问题是,人民币其实一直在升值,尤其在中国通胀压力之下,人民币升值也已成为中方缓释通胀压力的经济手段。美国胶着在此命题之上,其实没有意义。而起,经济多次对话,中美都晓得了对方在战略与经济方面的王牌与地线,谈判桌上的博弈看似剑拔弩张其实都心照不宣。
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于2005年9日,曾将中美关系解读为"利益攸关方"---这也是中国政界和媒体界较为认可的评价中美关系的表达。很多人认为,中美经济关系融合密切,有此纽带中美关系不会偏离正常方向。这固然有理,但从去年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挑起的中美在东南亚和南海的对抗,朝鲜半岛激发的中美韩朝四方的危险互动,以及中日船撞事件加钓鱼岛主权争议所引发的中美日三国演义等看,中美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冲突不仅仅是潜在的,而且有时会有擦枪走火的风险。
还有就是,中美双方军方交流的断断续续,美国对台军售的煽风点火,美国对华军力增加的忌惮,美日澳"亚洲北约"凝聚本地区一些国家对华的地缘遏制与围裹,都预示着中美两国存在着安全认知上的结构性矛盾。中国蓝水海军的壮大(航母)、激光、卫星等太空武器的竞争,加上朝鲜和台湾两大不确定热点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仅靠密切的经济联系并不能化解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误解,也不能让中美两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抱持长治久安。
感此,中美两国展开战略安全对话,不单是与时俱进,而且是势在必行。所以,敏感的观察家咸认为,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华的热点是安全安全对话。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前亚洲事务主任、现任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学者的杰夫里·贝德认为中美安全对话低于"美苏水平"。关键是如何对话。
一是找准交集,才能有效对话,而不是南辕北辙、各说各话。美方关注的主题包括:导弹防御、战略武器、网络安全以及太空;中国感兴趣的是网络以及海上事务,包括美国对中国所宣称的专属经济区进行的侦察活动。在此情势下,网络安全可谓双方交集,是可进行深入对话的。此外,在导弹防御及太空层面,中美亦有可讨论的空间。不过,由于中美军力的对比差距太大,加上美国对华地缘空间的限制过死,要找到安全对话的契合点,中美还有很长的磨合期。
二是在全球热点问题方面,譬如朝核、伊核、反恐和中东北非地区,中美两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应是中美对话的重点。
三是探讨两国"后拉登时代"的反恐合作。本。拉登死后,国际社会充满了对中美关系走向的讨论,中美两国应明确告诉国际社会,中美合作反恐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应该和衷共济。
总之,中美战略安全对话应立足于双边关系,放眼全球安全。当务之急,是摒除困扰两国在亚太区域内的歧见,消解两国在地缘层面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互信。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