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是威胁吗?
中国人均GDP仅仅跨过四千美元门槛,就已经呈现令世人惊惧的一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第一大出口国(其中高科技出口力压美国、德国和日本,高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大汽车销售国、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发明专利
申请居世界第二位、股市市值全球第二(2004年还不到前十)、亿万富翁榜世界第二(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美国以外的国家突破100人,中国以115名创造人类新的纪录)。钢产量突破六亿吨,超过全球十大产钢国的总和(欧盟27国产量总和为1.7亿吨),是美国和日本的五倍,是不折不扣的巨无霸(欧盟的前身就是1951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而且中国已有210项工业产品位居世界第一----美国110年以来制造业第一次被中国超越。不仅如此,在全球十大银行排名中,以极大的优势占据前三----更令人惊鄂的是中国的银行向发展中国家贷款的总额竟然超过世界银行!(2009年至2010年度,中国至少提供了1100亿美元,世界银行2008年至2010年合计刚突破1000亿美元)。全球十大港口排名,中国占据六席,而且中国的上海还占据第一的宝座。 中国不
仅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七年第一,2010年庚变身为ushijie第一大造船大国。现在是信息时代,中国的手机(8亿)和互联网用户(4.5亿)也同样是全球第一!
然而,中国的崛起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今日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拍卖市场,以占全球33%的比例力压美国的30%。中国从2007年的第三到2010年的第一,仅用了三年时间!至于北京奥运会,中国力压美国跃居全球金牌榜首位----这也是美国自冷战后第一次退居次席。
就在全球普遍预测最多二十年、最少十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国第一大经济体之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发表了震撼世界的最新预测:2016年中国就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老大!
所以面对中国三十年的成就,我是不赞同秦晓先生如下的观点:"中国模式论"所 宣扬的是政府主导的、民族主义支撑的经济发展路径、国家权力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它的本质是对普世价值的拒绝(文见《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且不 说中国模式和普世价值是否
是截然对立,问题的关键在于衡量一切的标准是实践。就目前来看,西方发生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还需要中国出力救助,无论是西欧还 是美国都需要中国继续购买它们的国债,以支撑度过危机。是不是秦先生有
"宁要普世价值的经济危机,也不要中国模式的成功呢?"其次,普世价值本身就是意识 形态,何以去意识形态的结果要回归普世价值呢?
面对一个古老文明创造的如此辉煌,统治世界五百年的西方感到威胁和惊恐是再自然不过的----尽管中国的崛起摆脱了西方自己崛起必导致战争的旧有模式。
从 政治上,中国采用西方无法接受、无法理解和无法解释的模式成功崛起,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唯一性。众所周知,政治就怕有可替代性。当年苏联对西方最大的威胁不 是核武器、太空竞争,而是它一度提供了一种成功
的模式并成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效仿的榜样。简单来讲,就是颠覆了西方的话语权。
经济上,中国的崛起打破了西方在技术上的垄断,它们再也无法籍此获得超额的利润。而中国对资源的需求,也打破了西方在全球资源上的定价权。商业活动不外"买和卖",中国正是在这两方面全球挑战了西方的垄断。
这 里有必要举一个美国军方的例子。美国空军最近以不可思议的理由,放弃了阿拉斯加艾尔森空军基地一项军事房舍的国内采购招标。理由竟然是找不到能够提供厕纸 支架、螺钉、浴室灯具等最基本用具的美国供应商。因为
根据广泛的市场研究和对国内制造业的彻底调查,确定这些产品几乎只在中国生产。美国制造业协会在其网 站上贴文说:"美国有许多仰赖外国采购的令人不安例子,从普通的工具机到到夜视镜等
重要的高科技设备,不一而足。但虽然全美国的浴室灯具和毛巾杆现在都要 依赖进口,怎么也没想到连军队也会妥协到这种地步。"有谁能看好一个没有制造业只有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国家呢?
从为数不多的西方国家角度来看,中国是不折不扣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2011年BBC全球进行的调查表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日益感到不安和担忧,特别是七大工业化国家。如果和五年前举行的调查进行对比,这种不安更为明显:在法国,从31%增加到53%;在加拿大,从37%增加到55%;在德国,从44%增加到53%;在意大利,从47%增加到57%;在美国,从45%增加到54%,均过半数。但如果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来看,中国不仅不是威胁,反而是前所未有的极期宝贵的机遇。
南 方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是资源性国家。过去西方垄断买方市场,制定有利于自己的价格体系。现在由于中国新买家的出现,西方一人独断的时代终结。对于广大的第三 世界国家来说,中国这个新买家的出现无疑提高了他们的要
价权和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提高了它们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美国由于经济危机而 进口大减之时,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沙特第一大采购国。
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大都经受过西方的殖民,其殖民地型的经济结构非常单一而不合理,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即使国家赢得独立,也依然无法摆脱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西方由此可以垄断工业产品的定价权。现在中国的崛起,则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其实这一点上西方并非仅仅是受害者,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也令西方的通货膨胀降低。
一 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最稀缺的往往是资金。而西方在提供资金方面条件极为苛刻,往往附加与投资项目本身无关的政治条件(需要指出的是:自二战结束以来, 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一职
始终由欧洲人担任,美国人则担任世界银行行长)。比如国家首先要民主化,经济要市场化,要减少 (本来就很少的)福利,紧缩开支。而这些条件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其造成的后果是沉
重的债务、高的惊人的文盲率、国家动荡和混乱、人均寿命平均仅四十五 岁。中国由于是采用的渐进式改革,而且也经受过西方的殖民危害,所以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往往可以感同身受,提供贷款时"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这 也是为什么,BBC全球调查中,绝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崛起相当乐见。特别是所有非洲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力上升均持积极态度。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还在积极看待中国军事力量壮大的少数国家之列。值的一提的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看法最为积极的两个国家都在非洲,分别是尼日利亚(82%)和肯尼亚(77%)。
哪么从第三世界国家特尤其是非洲国家的视野看,崛起的中国是怎样的历史性机遇呢?
一向把非洲视为自己后院的法国,出版了一本颇为引人注目的专论《中国的非洲》。这本书以法国人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几内亚一位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答:西方在几内亚开采了40年 的铝土(注:几内亚铝土储量世界第一),但几内亚连一个子也没赚到。西方只开采,却以几内亚无电为由拒绝建设精炼厂。尽管几内亚境内河流众多,素有"西非 水塔"的美誉。中国人是唯一
提出一揽子计划的国家,也就是提供全套的工程:即一座铝矿、一个水坝、一座水利发电站、一条铁路和一家炼铝厂,而这一切所需资 金全部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贷款,工程完工后则以生产出的铝来偿还。在
这样庞大的工程中,几内亚不仅没花一分钱,还增加了税收,扩大了就业,而且增加 了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但当向西方提出同样的条件时,他们的答复总是千篇一律:我们的工作是炼铝,不是修水坝。
当 然中国在非洲的成功不仅仅是有宏观上正确的战略,还中国人天生般的勤劳和吃苦能力。摩洛哥一位部长顾问曾这样解释中国的报价总是最低:"中国人从不开空调 车,中国的负责人与西方人不一样,从不住希尔顿酒店,而是与
工人们一起住在工地"。刚果人则这样赞美中国:"宁愿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也不愿意让法国人来进 行殖民统治,法国人对他们的国家没有任何贡献,别说修路、建厂了,他们什么都没做过。相
当初,来到他们国土的如果是中国人,那么现在,眼前的这片海滩上将 盖满摩天大楼。"
其 实对中国类似的赞美实在太多了:"它(中国)可以用一周的时间就把上万名工人投放到无论哪个国家的任何工地上,并且可以用创纪录的低价格和短工期完成项 目;它可以在国内开发一些能够完全满足非洲需要又简单实用
的技术;它可以长期不断地发表'不干涉内政、不与人权和良政挂钩'的言论;尤其是,它可以承受风 险,并且能长期坚守诺言"。
甚至当面对西方指责中国是为了能源的时候,非洲人这样回答:"中国人是为了石油而来,但你们又为何而来?你们法国人、美国人?你们声称是来给我们讲道德、讲政治透明的,但这40年 来。你们在榨取我们的石油,贿赂所有人,你们让战争继续!
尤其是美国人,他们整天跟我们讲'家庭价值观',但他们一到罗安达,就什么都不说了,直接去找妓 女。中国人则不然,他们很谦逊,守纪律,尊重别人。一旦他们碰一个安哥拉妇女,他们就会
被遣送回国。事实上,他们也真是这样做的"。
也难怪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2006年当面向胡锦涛主席这样讲:"我们希望中国领导世界,一旦如此,我们会紧紧跟随你们。当你们上了月球,我们也不愿被扔下,我们愿同你们在一起。"
不过,西方出于利益冲突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威胁。但何以不少中国自由派学者也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威胁呢?这里面又以清华大学秦晖先生最为闻名。他有一个着名的论断:中国模式是对一百多年来好不容易形成的全球文明秩序的威胁。我本人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想用民族大义来诘责,只是想从学术的角度来质问:难道秦晖先生真的不知道西方并不能代表全球的文明以及秩序?他真的不知道中国的模式造福了如此之多的国家----特别是亟待发展的贫穷国家?他真的不知道中国模式得到了世界上如此之多国家的真心拥护?他真的不知道从现在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未来以中国为核心、带动第三世界发展的文明秩序将远远超过今日之西方?
附:食品卫生:何以对中国有信心?
中国再出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食品安全工作被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试图以此解决食品安全的监管难题。
学者指出,将食品安全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这一约束机制可能令现状有所改善,但也需同时配合公开透明的监督,保证食品安全信息的客观公正。
据新华网报道,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中国各地近期采取了严厉措施来打击食品非法添加与滥用食品添加剂,加强对食品安全隐患的管控。与此同时,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政法机关也加大了侦办与惩处的力度。
其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与浙江等地,食品安全工作被纳入官员考核体系,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其中一项内容。为强调官员的监管职责,这些地区也推行了县区长负责制,规定基层的行政领导对本辖区内的食品安全负有责任。
重庆、辽宁、湖南等地则加大了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查处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关于食品安全犯罪,重庆曾表示要"像打黑除恶一样打击",并公开强 调相关的惩治标准,指出企业或个人如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
准的食品,将不设置处罚金额的上限,由法院依据情节轻重来量度罚款金额,另外,公务员如因失职
导致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或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中国其他地区也有不同举措来加强食品安全,包括吉林省聘请了上千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
员,到各社区检查食品安全的隐患;广西为监管部门配备设备,用以快速筛查有可能被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在江苏、内蒙古、宁夏等地,则向公众广泛宣传食品安 全,包括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办法等。
在中国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出、一再挑战民众心理承受底线的背景下,中央政府近期展示出整治食品安全 问题的决心,主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上月表示要以《食品安全
法》为准绳,"重典治乱、加大惩治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同月下发的关于打击食 品非法添加行为的通知中,也强调地方政府负有责任,要求各地主要负责人亲自抓食品安全工作,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
事实上,为保证食品安全,中国近年来已试图加大监管力度。2009年,中国出台了首部《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不过,该法也被指对监管部门失职的处置语焉不详,未能明确失职的具体界定,而在发生食品事故后,对监管部门的问责往往缺席。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