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必须是稳健,不宜经常调整,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长期来说是没有意义,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可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积极地财政政策是地方债务危机的罪魁祸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有时能够起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纯粹是撞运气的结果,经济的波动主要是贫富不均引起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有时客观上会起到均贫富的作用。但是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不但不能缩小贫富差距,反而扩大贫富差距,何况有更加合理政策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共赢经济学理论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分工边界:在初次分配领域,只需政府做好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等三件事,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只需将财政资金根据民生和公共需求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受益人,其他的交给市场会更有效率。具体说来,政府直接行政管理负外部性包括环境污染、产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民生和公共需求包括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公交、殡葬、出租车、自来水等,政府只是平均提供资金,通过机制创新让市场去做。政府只需要管制公众性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不是直接干预经营管理,只通过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干预。只要政府做好这些分内的事,其他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工作市场就会自动非常出色完成任务。
我们政府现在问题是该做的没有做好,不该做的抢着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政府在质检、安监、环保等外部性管理缺位导致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的生产安全事故,一场场的生态环境灾难。在不该做事情上胡乱插手导致了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无限膨胀的政府机构,一个又一个的鼓励浪费制造腐败的经济政策。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朝三暮四,成为股市中内幕交易的推手,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调整往往就成为了一些官员寻租的机会。
为什么中国政府总是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抢着做呢?
凯恩斯主义对决策者的误导有很大的关系。凯恩斯主义那个骗子理论把经济发展目的异化为经济增长(GDP)、扩大就业、控制物价。实际上经济增长(GDP)、扩大就业、控制物价与人民群众过得是否幸福一点关系都没有。首先GDP与老百姓幸福没有直接关系,人民物质生活是否丰富不在于GDP的多少,而在于财富的积累。正是把GDP等同于人民物质生活丰富,导致一些伪经济学家发出这样奇谈怪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可以提高中国的GDP,日本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可以让日本走出经济衰退。这些观点在中国官员还很有市场,因为这些观点支持他们在浪费中腐败,腐败中浪费。有些官员真的恬不知耻,他们浪费国家财政资金大吃大喝,还美其名曰:拉动内需。其次扩大就业与人民幸福也没有任何关系,应该说工作时间越少,收入越高才会越幸福,不然中国共产党怎么会在革命时期领导工人罢工,要求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标准呢?提高民众收入才是正道,扩大就业只不过是最不能让民众幸福增加收入手段。最后控制物价与人民幸福也没有关系,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物价控制的很好,但是人民物质生活资料异常短缺。物价就是货币流通量与商品总量的一个比值,控制物价本质就是让劳动人民承担货币发行过量的成本,特别是让农民承担成本,鼓励让有钱人浪费。
因此,我们的政府决策者必须抛弃凯恩斯主义那个骗子理论,遵循共赢经济学理论的政府市场分工边界,做好政府该做的事,不要越俎代庖,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