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提出了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路径。
他认为,目前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中,主要有"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两种,这两种理论在方法和解释力上各有不足。"国家中心主义"将国家视为抽象的整体,却忽视了国家在政策形成、政治过程中与其他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很多情况下,社会形塑着国家,并在不同场域比国家更具竞争力;"社会中心论"同样不可取,在第三世界国家,弱国家的治理形态,常常使得国家规则在社会规则面前处于下风,国家缺乏统合力,因而社会发展常常失序。
与非洲一些国家"强社会、弱国家"的现实相比,中国恰恰表现出相反的状态——"国家强、社会弱"。对照中国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我们认为有必要借助米格代尔的理论提醒,加紧发展一种以社会为观察点的政治学。理由有三:
第一,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本、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以资本为运转核心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以社会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中,人们曾经有过不少教训。其一,在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支撑的条件下,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怀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却最终脱离不了"流产"和"夭折"的厄运;其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由于苏联等国家过度地强调国家的统摄作用,最终走向"国家中心主义"误区,忽略了社会发展的空间和需求,导致"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条件"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最终使国家陷于崩溃。
中国在改革前也一度陷于"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国家中心主义"逻辑,改革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让人们看到了执政党对"以人为本"的重视。十七届五中全会和2011年年初,党就"社会管理与创新"等课题进行了重点论述和探索。这些举动,毋宁是政治系统对社会作用的"重新发现"。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更多地影响政治结构。改革之前,在公有制包打天下的环境中,国家控制着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的分配权,只要国家收紧对资源的控制,社会便被进一步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因而,在1978年前的近三十年,国家是社会结构的唯一塑造者。决定人们之间差别的是国家赋予的"阶级标签"、"人事干部制度"和"单位制"等。改革之后,人们逐渐从"单位"中走出来,成为社会人。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社会流动的速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就业选择更加自由,这也同时意味着国家原来依靠"单位"进行整合的网络逐渐失效。反之,不断壮大的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塑造政治过程的重要因素。以私营企业主群体为例,在改革初期,由于人数有限(到1987年底才刚过22万户),党和国家对此这种经济成分虽然没有下定论,但是并不担心其对社会政治的冲击,邓小平的原话为"雇工人数同全国一亿多职工相比,数目很小。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但是,随着私营经济合法地位的取得,私营企业已由1998年的121万户增加到当前的逾840万户,吸引了全国10.2%的就业人口,非公经济已占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党不但承认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且在"各种经济成分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的社会阶层基本上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基本判断的基础上,调整了政治制度:私营企业主不但可以入党、还可以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这一方面显示了党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开放态度,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社会对政治影响的加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社会力量正常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态的渠道影响着政治过程。仍然以私营企业主为例,有些不法的私营企业主就利用与体制内人员"结盟"的形式,进行政治拉拢、收买,造成腐败、制度不公等现象,这种问题,实际上透露出在政治过程的某些环节确实存在"社会规则"强于"正式规则"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层的反思。
第三,权威主义传统之下,有必要发挥社会的制约监督作用。中国是一个有权威主义传统的国家,"家国同构"的历史不但制约了社会发展的空间,也将这种"为民做主"、"父母官"的治理传统一同积淀到文化中来。新中国在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之后,摧毁了"政权不下乡"的传统,严密地编织了一张"个人服从集体"、"地方服从中央"的治理网络,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整合国民生产力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政权延伸,同时也将整个社会的发展置于正式体制之中,致使中国长时期内"政社不分",很多社会功能被政治组织包揽,政治组织的精力被分散,又而,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空间都被制约了。
在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下,中国"权威主义"的治理形式仍然在有形无形地发挥作用。我们欣喜地发现,近来党的领导人多次明确表示要"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基层民主",中国"网络监督"也越来越显示其力量,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即是说,在一个"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党要力争"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前提下,开放和引导民众对政治过程的参与和监督,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而,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执政战略中,及时反应社会的变化,适时调整上层建筑,防止国家与社会出现裂缝,是政治实践和研究所要十分关注的。在这方面,最近出现在北非和中东等一些国家的动乱,已经向人们提出警示:如果缺乏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变化的反应与回应,上层政治建筑的稳定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在当下中国,要将"社会对政治的影响""社会与政治协调发展"等课题列为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其一,要明确国家是权威的政策制定者和唯一合法的暴力使用者,这是前提;二是,社会力量在与政治逐渐分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输入对政治结构、目标、规则的诸多信息,进而影响政治发展;三是,维持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均衡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法则。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在未来亦会强劲;从社会视角出发,发展一种以社会为分析中心的政治学,正当时!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