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翻天覆地的社会政治大海啸。最终,在小贩自焚后的第29天,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这个自己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 2011年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
突尼斯的革命在阿拉伯世界掀起涟漪效应,多个国家的民众近日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独裁、贪腐,要求民主,要求经济改革。在这场革命运动中,执政30年的中东强人、埃及总统穆巴拉克 2011年2月11日被迫宣布辞职,随后受到审判;统治利
比亚达42年之久的卡扎菲政权被推翻。
在本·阿里下台8个月后,美国民众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抗议活动自9月17日开始,抗议者从早到晚都驻扎在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每天都举行示威游行,在 华尔街金融机构外举标语、喊口号,抗议华尔街"贪婪"、指
责政府救助少数金融机构而使多数人陷入经济困境。抗议活动从美国的纽约传染到世界各地,不到一个月时间抗议浪潮已向洛杉 矶、波士顿、芝加哥、华盛顿、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等82个国家951多个大
城市蔓延。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很难将华尔街的示威游行与中东、北非的"革命"浪潮联系起来。一个是民主社会的典范,另一个是专制社会的标本。阿拉伯世界的革命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 受到政府镇压;"占领华尔街"运动和平进行,得到
不少政要、经济学者、甚至是总统奥巴马的支持。
但是,任何体制的争议本质上都是对财富分配的不满。拨开政治制度外衣,就可以看到双方其实在根源上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高失业率与分配不公"。
中东、北非社会的普遍专制、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并非始于今日,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这些国家的政治透明度与民主化事实上都在不断提高,政府比以前更加注重民生。在这样的背 景下突尼斯等国发生的示威活动显然有着更
为深刻的经济社会矛盾。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目前已知的年轻人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中东和北非,两地的失业率均约在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利比亚失业率为30%。由于利比亚GDP严重依赖石油, 使得该国无法消化新劳动力来刺激经济增长,利比亚的人口
结构红利,反而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使百姓心存不满。据统计,占埃及总人口20%的富裕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55%,他们或从政,或经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另外占人口20%的中产阶层,占有 27%的社会财富;余下的占人口60%的低收入和贫困
阶层,只拥有社会财富的18%。
突尼斯在骚乱爆发前一直被认为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最稳定、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自本·阿里于1987年执政开始的大约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长。社会动 荡前,突尼斯人均GDP超过4600美元,2010年的经济
增长率为3.8%。
但是在这些亮丽的经济数字背后却是严重的就业危机。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14%,但突尼斯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失业率其实超过了20%,而对于15—29岁的年青人而言,失业率可能超过了30%。这 就意味着众多民众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大批青年更是
处境艰难,这位自焚的青年就是这当中的一员,而正是这些失意的年轻人成了此次骚乱的主力。很显然失业问题是中东革命的主要 根源。而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的专制政治体制、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不断拉大的贫
富差距等进一步激化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在偶然事件的触动下爆发革命。
然而,革命虽然可以更换政府却无法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失业问题。大多数突尼斯人憧憬革命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是政权更替后的突尼斯物价照样上涨,失业率继续上升。而据埃及中 央统计局2011年8月公布的数据,埃及青年的失业
率高达20.4%。
就在阿拉伯世界为高失业率、贫富差距过大苦恼时,美国社会同样在这些方面饱受煎熬。目前的失业率仍维持在9%以上,导致贫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0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
人,为52年来最高;收入在贫困线一半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为2050万人,为36年来最高。与此同时,社会财富高度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少数 富有的美国人集中。有数据显示,最富有的5%美国人拥有全国72%的财
富,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持续的高失业率使中下层美国民众收入急剧下降、生活朝不保夕,人生遭受极大挫折。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及华尔街金融大亨、企业高管们动辄数以百万美元、千万美元的年收入在不断刺 激着这些社会失意者。与以往的失业人群不
同,当今的失业大军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学历。要是在以往他们将轻松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与稳定的收入。但是在当今却不得不面对失业 与没有收入的窘迫局面,人生顿时暗淡无光,渴望改变现状的心情日
益变得强烈。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使一大批失业的年轻人自发行动起来,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呐喊,力图改变不合理的社会 现状。
很显然,中东革命与"占领华尔街"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实质上都面临相同的根源:失业与分配不公。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改变自己,失业率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分化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而一旦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则严重的贫富差距就会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贫富分化与就业有着密切关联。在产出水平一定
的条件下分配越公平则就业需求也越大,因为受消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分配越平均则社会消费需求就越大,从而对劳动力的 需求也就增加。
面对越来越恶化的失业问题,各国政府纷纷擎起凯恩斯理论及货币主义大旗,用货币财政手段刺激经济。但是正如本书前面所分析的,货币财政政策只能起一时之效,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 济的发展;从本质上只是暂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最终
会回归原来的消费与投资组合。而货币财政政策的结果将是以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受损来达成经济的短期增长。并且过度宽松的 货币政策必定伴随金融泡沫,一旦金融泡沫破灭则实体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很可能
将步入衰退,失业也会大幅增加。
事实上就业需求不但与分配有关,也与法定工作时间长短有关,这在前面的章节已做了详细论述。如果因法定工作时间过长引起的失业,用增加需求来解决只能起一时之效,并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减少法定工作时间
才能使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由于各国目前在解决失业问题上采用的是错误的理论,因此失业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当今所面临的失业问题虽然与分配不公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法定工作时间过长;在目前资源与技术局限 的条件下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量(劳动时间),所以新
增的劳动力就很难得到有效安排,失业青年就越来越多。这一点不但在中东、北非得到验证,美国、欧洲也是如此。美国16—19岁 年龄段的失业率达到惊人的24%;而2011年第一季度西班牙失业率高
达21.29%,25岁以下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40%。如此多的青年刚毕业即失业,他们当然要向社会发出不满的呐喊了。而正是 传统理论对失业问题的束手无策导致失业问题日益恶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目前"占
领华尔街"运动已席卷全球,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减少法定工作时间,让更多的人有工作。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