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火曜日

地缘政治的本质
  地缘政治是基于自然、地理、资源条件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基础是时空条件(远近、位置、地利、节点等),核心是资源,本质是利益、国势、主导权的争夺,其范围至少是超出一国一民族的大区域,乃至是世界性的。
  首先,地缘政治是一种考察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是一种视角,是一种解读国际政治的方式。传统三权(陆权、海权、空权)是实现在这样判断下的地缘政治战略、地缘政治利益的手段。
  当然,传统手段地位下降,新的手段诞生并逐渐代替传统手段也是合情理的。一些新的制权如:空天权、电磁权、信息权、货币金融权等,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时空维度(与传统三权相比),所以,其意义也超出了地缘政治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缘政治服务但不主要是)而具有更广的国家大战略价值。但新、旧手段是递次存在、消失的历史过程,需掌握好节奏,过早过晚都会造成历史遗憾,造成战略损失。
  对于各种制权应是:着眼未来,掌握新制权,建立未来优势;立足现在,发挥现有制权,实现国家战略。不过早也不晚实现新、旧制权交接。
  中国的海权与陆权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海、陆权皆未得到伸张。从国家安全、战略、军事、经济、能耗意义上讲,特别是在强国环伺,又处在超级大国的岛链封锁、围堵,与周边国家有着复杂的领海、领土之争,又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的境地下,中国更需要强大的海权与足够的海洋战略纵深,也需要强大的陆权与足够的陆地战略纵深。中国必须是两权、陆权两条腿走路(并有其它制权手段保证此二权的实现)。
  对于海权、陆权(现代战略意义上的海、陆权),我们是在补课,不补这两堂课,中国根基就不会稳。无论海权、陆权也罢,都是战在地球这一亩三分地的平面思考,但这也是基础,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当然,如果因人类的太空科技的发展,可以向太空要利益,能在外星取得足够自身发展的资源或星际移民了(还是较遥远的事情),那么,人类紧紧围绕地球资源争夺的各种制权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地缘政治价值也将逐渐消失),而会被一种新的宇宙、星际权利代替。
  但海权与陆权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无主之地和有主之地,主宰与被主宰。
  自古以来,海洋是无主之地,谁强大谁就拥有它。而陆地则相反,是自古有主之地,与人类热爱的聚居地――家园紧密联系,纵算你强大,你也不一定能拥有它;地球70%是海洋,陆地不过仅是"漂浮"在上面、被大洋分割的洲。海洋绝大部分是公海,你的航母、军舰可以自由航行,别人不会称威胁,在陆地则完全相反。所以,从政治成本来讲,占领海洋比占领陆地划算得多!且海洋能到达所有的陆地;从商业资本的利益来讲,宁可要海洋而不是要陆地,这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早已论述过(当然,仅从运输成本来讲,随着科技进步,陆上运输成本会大大减少);到了现代更是:谁征服了海洋,谁就征服了陆地;欲征服陆地先征服海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需要航母);从中国现实力量及国家战略――和平崛起来讲,只有去争无主之地的海洋而非去占有主之地的陆地家园。
  所以,海权与陆权策略也不同:海权一定是争(潜艇、航母、舰艇、制海权),陆权一定是融(经济、文化交流)。
  在现实的目前,从国家资源、贸易、安全角度来看,中国必定是东西并重、两条腿走路、能源多渠道的方针。因为,仅靠陆或海一种通道模式,极容易受到威胁。陆上容易受到当事国的局势、外部势力的影响,海上易被封锁。西进中亚,南下印度洋,保卫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东破岛链封锁(主要是第一岛链),遏制日本,保证东海安全,遨游太平洋(要实现这些,当然各种制权是手段、是实力、是保证,但除了超级大国,谁能说在各种权面前皆有优势?所以,就有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之分,即在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方向问题)。
  中国海权、陆权呈海急、陆缓之态。我们的海权与能源总不能舍近求远,远至中东求能源,还面临别人卡脖子的风险,反而没有近海海权,收不回自己的领海、岛屿,保护不了近海利益与能源,任凭别国占领、开采能源。
  东进与西进
  从中国所处地缘环境来看:中国北边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军事、科技实力仅次于美国、民族意识极强的俄罗斯;西边是穆斯林聚居地的中、西亚诸国,并与中国西部地区宗教信仰紧密相联(宗教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信仰,也最容易让人疯狂。历史证明,对付宗教不宜采用武力征服,武力只会使宗教更强大,更有凝聚力,而宜采用经济手段与文化软力量来改变。宗教的力量来源于无条件信服与追求,方法大概是冥想。科学来源于事实与规律,方法是实验求证,从这一点上讲,它们是一对矛盾。科学的克星是宗教,宗教的克星是科学。所以,解决宗教的冥顽只有科教和经济);南面的南亚诸国力量不强,但都与中国有领海之争,中国在南面有潜艇基地,是中国的天然良港、出海口;东边是我们发达的沿海经济带,面临广阔的太平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出海口,但家有恶邻。
  西进关系中国长治久安,东进关系中国生死存亡。东是中国现实海洋权益、近海利益、资源问题,西主要是陆权经济问题。中国在东边一定要有足够安全空间与制海权,西边一定要与周边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营造有利的西部环境。
  中国地缘环境总体呈东急西重之态。在西进与东进问题上,性质不同,方法不同,策略不同。
  西进主要是通过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贸易、文化发展,使之连成一片,经济繁荣为主。从古至今,中国与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古代的丝绸之路及民族融合奠定了这样一种基础,是国家的软力量体现。而东面资源丰富的东海,且与日本的钓鱼岛、东海划界之争,面临的是日本海权扩张野心,日对对台海、南海窥视、介入,其最后是恢复政治、军事大国的日本,并面临岛链封锁,是根本的利益之争、海权冲突,大国竞赛问题,文化与经济手段是化解不了的,最终凭实力――军事力量的较量,这是硬实力的表现。
  从人类陆权到海权的发展历史看,中国安全威胁亦从陆上威胁演变为以海上为主要威胁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东面的海上压力使中国割地陪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日本从海上对动对中国、东南亚国家一系列登陆战、海上封锁,并与美国展开大海战,这场侵华战差点使中国亡国灭种。
  中国东进与西进,海权与陆权是并重的,不可偏废。若中国东进和海权得不到伸张,中国无可发展之资源,无保障之海上通道,无安全的海权空间,中国危险。西进与陆权经济发展不好,中国西面不会稳,陆上资源通道就会脆弱,并危及西部稳定、发展、边界安全。
  西进风险有三:首先是中亚内部复杂的宗教、文化冲突,有不可控不稳定的风险,中国的投资、建设,包括能源通道因此而受到威胁;其次与其它大国的冲突,包括俄罗斯、中亚历来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除非北极圈地区已经主要成为俄罗斯的冲突之地和战略经营的地区;最后是外部力量的操纵,使这一地区极不稳定。如遇上述情况发生,我们是出兵还是不出兵?恐怕又是两难选择。出兵就会陷入中亚与穆斯林冲突的泥潭,不出兵我们可能前功尽弃,投资、能源通道会受到威胁。当然,东进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与美、日争锋。
  航母与高铁
  说到航母之争,恐怕要算中国现代国防建设上,争议最大,时间最长,双方观点完全相反且激烈地事件。最近还有那种所谓的什么教授,发表一些什么不要拿我的税款建航母的"高论",还不及一个中学生的水平,简直不值一驳(倒是出名了)!
  将航母的作用意义阐述得最透彻的要数乔良和张文木这两位学者了。在此我不敢妄自引用、重复他们两位大师的真知灼见,我只想以自己一介平民的眼光看到的航母,说说他的意义与价值。
  反航母派主要观点是:航母成本大,维护费用高,中国可将此投入用到其它武器装备上,发展一些不对称优势武器价值更大;航母不能隐形,受导弹威胁,战时就是"海上活棺材";中国发展航母会引起新"中国威胁"论,引起周边国家不安,引发军备竞赛。
  在此我想讲:我们应把航母的价值、意义放在更宽广、更深的视觉下思考。
  航母的意义、价值最主要不是在战时,所以也不要放在最极端的环境――战争状态下思考。航母首先是地缘政治价值、海权意义,其次才是战时价值。地缘政治价值消失,航母毕定消失。在平时,是一种威势与力量的存在,有莫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意义。航母在和平时期海权力量的存在,对敌对势力的威慑,对海权的宣示、海洋利益的维护、平定海上冲突作用,以及政治、外交的配合作用是其它武器无法替代的(美国以航母为载体的海军为美国捞取了多少巨大的国家利益,无论是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世界各地军演和军事威慑,皆离不开美国海军航母的影子,这种时时存在的战略力量――势,谁都要掂量)。战时,航母遇大国、强国碰撞,价值就降低,相反,遇小国、弱国,价值就放大、升高。特别是,中国周边,特别是南海之争,并非都是大国、强国,中国有航母,恐怕是避免局势恶化,引发战争的有力保障,其震慑效果、政治效果显著。
  至于从技术上,发展趋势上,航母升级、换代、隐形,或发展为一种更高极的战略平台,也尚未可知。或者是航母技术的延续、继承之后的新平台。
  从国防科技与经济意义上讲,航母集一国之工业能力、科学技术于一身,能带动船舶、冶炼、材料等相关工业发展,集累国家搞大型科技项目的经验,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能力,这种能力和经验是不能少的。中国绝不能缺少或失去像航母这样锻炼多种部门协同、多种技术集成,带动船舶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机会。
  至于活靶子问题,当今庞杂的武器装备系统已经构成了一个武器食物链,有哪一种武器能绝对能包证没有克星,不被别的武器摧毁?卫星、飞机、潜艇、导弹基地,哪一样不能被摧毁?如果按这种逻辑,其它所有舰艇,包括潜艇都不要发展了,因为他们都可能被其它武器摧毁。还有,与其让中国的外汇变为废纸,还不如拿来造艘航母保值。
  航母还有一重要作用是:力量延伸之下的"李代桃僵"。航母编队将国家战略力量向远海、深海、天空延伸,形成良好的战略态势,拓展战略空间,将安全边界外推,对国家边界安全提供护卫,与国家防空、及其它制权一道,避免本土直接陷于战事有重要意义。
  至于中国威胁,就没有反驳的价值了。不是中国威胁,而是威胁中国。
  说到中国高铁,真是痛心!什么好东西在中国就变味了,特别是在这种腐败的官僚、权贵官商环境下就变得不堪一击,肮脏透顶!
  高铁的作用与意义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大飞机。当年我们自己放弃了大飞机,现在我们的天上飞的都是别人的大飞机。大飞机不仅是民用、商业、经济意义,事关国家空军力量,国家安全问题。现在才发现我们的战略失误,欲以国家力量发重拾我们丢弃近30年的大飞机项目,何止是痛心!高铁、航母、大飞机是传统三权的表现,三者在平时,在政治、经济、国家发展、战略上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高铁发展对中国内陆经济开发、西部经济建设、边疆建设、国防建设、西部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若中国―中亚―欧洲高铁线实现,对于发展中亚、甚至促进欧亚经济,中欧、中亚经济、文化、贸易往来具有国际意义。成功的高铁,将对中国陆路贸易、能源通道建设、西进战略,及加强中国中亚、中欧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为我们带来新的陆权优势。
  如今,我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办公司电脑上用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都是别人的。我们没有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自己的芯片,何谈强大?还不用说更先进的未来技术。
  尽管高铁的温州动机事件是我们的一大挫折,是这腐败的官僚主义、沉浸于声色犬马,出入于灯红酒绿,紧盯金钱、美女、权力的铁路系统腐败官员们的结晶。但不要因噎废食,就此放缓高铁技术攻关,放慢高铁发展,甚至将高铁项目停下。至于惩治铁路系统腐败,改进官僚体制,攻关高铁技术,完善规划、竞标、投资、建设体制,特别是监督,是必需的。
  高铁需要国家意志、大战略的长远意识,像现在重视大飞机那样重高铁建设、发展,不要等到有一天,我们的路上跑的全是国外的高铁,国外的核心技术,重蹈大飞机悲剧,悔之晚矣!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