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媒体报道的"近8成民意认为治堵无效",乃引用截至7月3日晚10时的数据。当时共有22386人次参与该项投票。5140人次认为"有所缓解",占22.96%,认为"没有缓解"的为17182人次,占76.75%。另有64人次表示"不清楚"。
该调查从6月中下旬发起,此前的"无效论"占了绝对优势,但在最后的短短五天时间里,"有效论"者持续上升,令人颇感意外。从媒体报道"近8成民意认为治堵无效"之后,至8日18时截止,投票者增加了12148人次,其中10753人次认为"有所缓解",1040人次认为"没有缓解"。新增投票中,"有效论"者占了88.5%。其"机关"在于投票未限制IP,可以多次投票。既然购车摇号和停车价格等的调整有可能给一些机构带来额外利益,我们就不能排除在网络调查中一些投票者的非中立立场,而"多次投票"正好给了这些人以近乎无限的利用空间。
在"哪些措施对缓堵最有效"的投票中,包括购车摇号等6项。截至8日18时,"3510"(3公里步行、5公里骑行、10公里乘公交地铁出行)绿色出行得到最高的6520票,占27.56%。得票最低的两项分别为"购车摇号"和"停车价格调整"。其中前者仅为1626票,占6.87%。后者得到2813票,占11.89%。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有车族和无车族的立场、观点也有可能影响投票结果,因此,更为科学的调查方法应该把两者区分开来,从中得出更为丰富的观察视角。
城市交通乃众人之大事,以后会越来越成为各城市事关环境污染、公民权利保护、社会经济效率的大事,既需集众人之智,更需护众人权利。当下以管、控为主的治理思维应当彻底摒弃,代之以畅通公交、保护民众自由选择权利为主的"疏导型管理方式"。为什么北京不到500万辆车却堵成一锅粥,东京、纽约各有800万辆仍能井然有序?交通规划和管理有无问题?公共交通路权、安全和效能有无问题?城市收费交通系统有无问题?特权车有无问题?等等,只把板子打在消费者身上,今天限行明天限购,除了扩大权力、人为制造寻租空间,对治堵无益,对保护公民权利和利益更无益。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