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木曜日

不平等文化认识:孔子、孙中山、胡适

  我论述了中国文化一个个最大的本质、特点、矛盾,读者会问怎么会有如此多最大的文化问题?应该抓住哪一个?

  其实这些最大问题彼此旨义是一致的,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关系,是一种一以贯之的关系。

  本文分析几个历史名人关于平等的思想。

  平等和不平等的关注也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和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特点,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特点,理论脱离实际的特点,宗法等级不平等的特点,精神糊涂而不独立的特点,物质名利功利的特点,等等,在根源上是相同的,读者有兴趣可以思考为什么它们具有共同的根源?在此我就不展开了。

  中国文化是雾里看花,而它的雾里看花最大的难点和疑点,就是中国文化是倾向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

  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是中国近现代思想争论最激烈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近百年多来的政治道路。

  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后,对中国政治前途的认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反对阶级斗争,因为他认为中国既不存在贵族身份制的政治等级,也不存在西方社会中那样的富有阶级,中国是普遍贫穷,中国穷人和富人的区别是大贫和小贫的区别,因此西方社会产生的阶级斗争思想不适合中国革命。

  孙中山这种思想,是一种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看待中国文化不平等的社会矛盾。

  马克思揭露,阶级斗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奴隶和奴隶主,农奴、平民和封建领主及贵族等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人和资本家。

  马克思认识到的西方阶级斗争形式,中国文化中几乎不存在,但是反映西方阶级斗争本质的不平等文化,中国文化比之,是有过之无不及。

  因此,如若把阶级斗争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文化的不平等,那么中国文化还有没有阶级斗争?当然十分的有,因为中国文化政治不平等的矛盾,比西方社会更加深刻,更加尖锐,更加根深蒂固。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把阶级斗争的危险,看成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危险和主要矛盾。

  孔子一方面主张社会在道德礼乐文化的中庸调和下,实现君君臣臣各守其份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又很担忧等级制度一旦失去控制,社会陷入极端的不公平。

  孔子这种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担忧,最主要的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对统治者的警告,是要求统治文化"防患于未然"。孔子还说过"苛政猛于虎"。

  孔子这些思想,担心中国文化会因政治特权而导致经济上两极分化,由此产生受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斗争,这种深深的思想忧虑,这种念念不忘,不是说明阶级斗争这根弦在孔子的头脑中始终绷得很紧吗?

  毛泽东虽然不喜欢孔子,但是在阶级斗争这个问题上,他们是英雄略见所同。这是因为彼此虽然相隔两千年,但是中国文化这个认识对象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毛泽东比孙中山的高明,就在于在中国统治文化处于空前薄弱的历史机遇,抓住中国文化不平等这个日益激化的主要矛盾,而用马克思的现代思想武器,即用阶级斗争的方法,用社会主义的文化理想来发动革命,成功的夺取了中国政权。这一事实,也充分证明孙中山那时否定中国存在阶级斗争的认识,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毛泽东后来总结成功的政治经验,把阶级斗争的思想放到最高的位置,甚至把阶级斗争看成中国文化的万应灵药,他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孙中山否定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必然会忽视和回避中国社会不平等的问题,蒋介石无疑深受孙中山的影响,蒋介石大谈弘扬中国儒家传统仁爱文化,刻意回避中国政治社会赤裸裸的不平等文化,我在其它文章中已有较多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蒋介石对中国社会矛盾不实事求是的认识,是他的政权极度腐败和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

  着名学者胡适,所以能够成为蒋介石的文化朋友,先决条件应该是文化上相谐和共识。胡适去世,蒋介石挽联评价的高度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达到了中外文化的完美无瑕。其实是十分的言过其实。

  蒋介石文化的要害是认识不到要改革中国政治文化的不平等,忽视和掩盖这个主要矛盾,在这个错误政治认识的基础上,又十分迷信枪杆子下的暴力强权,这就使他错上加错。

  蒋介石忽视中国文化不平等的矛盾,客观上就使蒋介石政权成为中国社会压迫和腐败文化的政治靠山。而和蒋介石站队在一起的胡适,民主思想也是徒有其表,胡适根本就不敢公开的站出来,和中国不平等政治文化进行坚决斗争,和鲁迅相比,他的民主勇气要逊色很多,这种政治思想的柔软性、妥协性,恐怕是蒋介石欣赏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适留美回国,对西方民主平等文化十分称赞,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的骨干之一,但是在和蒋介石交往中,不从正面宣传对中国不平等政治文化进行彻底改革,却将自己有关老子的着作送给蒋介石作为思想礼物,希望蒋介石从老子的思想中受到启发,放松社会管制,给中国的民主文化一点点喘息的空气。

  胡适对待中国文化一方面是突出小心求证、考据,另一方面是"我注六经",对老子的理解完全是他的一家之言,按笔者思想,把老子思想解释为是一种民主意义的文化,完全是拿起鸡毛当令箭,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考据,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胡适对中国文化的大义发挥,则贫乏可笑的地方非常之多。

  中国文化的统治者从来不反感老子思想,蒋介石也不例外,老子思想虽然有同情小民带有平等的价值,但是老子虚无主义的本质,客观上是在愚民,和蒋介石把中国人继续驯化成甘于接受不平等文化的"良民"的政治目标不谋而合。

  胡适为什么用老子的思想去影响蒋介石的民主意识?这明摆是肉包子打狗,正中不民主、不平等文化的下怀。这是胡适政治上幼稚呢?还是胡适为了对社会有个民主的表态,而勉为其难的一个两相讨好的思想权宜之考虑?

  不仅如此,胡适还提倡"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一些问题",在中国文化危机四面楚歌的情急下,毫无疑问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首先要去认识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认识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主张"主义",而胡适却把"主义"和"问题"对立起来,这实在是十分肤浅和混乱的思维,说明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根本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请读者注意,胡适用老子思想影响中国,以及"主义"和"问题"的观点,思维的浅度是相连的。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