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功过是非,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己经作了定论,此定论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反映了这一段历史,最少是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反映。如果民主人士是真的追求民主,就应该懂得少数服从多数,不应该再去翻历史的老账。
由于市场经济中各个利益群体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利益分化,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现实中有一批原来是革命"领导阶级"、或依靠对象的人,又回到了革命前的地位,或者说回复到原来相对贫困的处境,由此不满情绪的人增加。由此一些人就意图翻历史的老账,意图否认现实,其实也是不明智的;还有一些人由于在历史的"反右"、文革中受到冲击,因而就否则毛泽东的一切,也是不对的。因为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历史也不能证明现实的对错,现实也不能证明历史的对错。为达到否认现实的目的去否定历史,往往造成相反的效果。因为不仅会遭受到来自历史参与者的坚决反对,而且,也给宣传对象或受众一种你的不诚实、无智慧的感觉,适得其反;更主要的是对解决现实问题丝毫无补。
其实,评价历史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必须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论。而且还要看是站在那个社会阶级、阶层利益方面看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叫"成者王侯败者寇",正史记载往往反映统治者的观点,如果你要从学术上提出讨论,也必须要说明白,你是从那一方面利益、角度看问题的。当时当地环境条件下作出何种选择,要看是对当时那一个阶级、阶层更为有利,而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情况。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句话的哲理告诉我们,当时的历史之所以这样走,而不那样走,之所以某一方胜,另一方失败,在当时当地是有客观必然性的。现在有一些人在看待历史问题,总是用当代人的观念、条件,分析历史,认为历史应该如何如何。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例如,评价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意图以死了多少人来否认毛泽东。我认为此争论没多大意义,因为不管饿死多少人责任并不能由毛泽东个人负。六中全会决议中己经有了定论认为,1957年以后毛泽东主席在经济建设的领导上犯有错误。但三年自然灾害也确有自然灾害的方面因素。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农业在历史上靠天吃饭,旱涝问题有历史的周期性。相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赤地千地,甚至人相食的悲惨情况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也时有发生。1960年前后的三年大旱灾,主要是安徽、江苏、河南、浙江几省旱灾严重,波及本来是旱涝保收的江西、及广东、广西。此旱灾与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无关,相反,灾后因有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组织,全国农村开始大修水利,现在的农业还在吃当时农业水利的老本。
再如,关于中国未能实现民主宪政体制问题,说毛泽东未学华盛顿,我认为这个责任也不能完全将责任交给毛泽东。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到了列宁才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工业落后的俄国,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获得政权。但列宁所建的政权仍然是一个民主体制。只是到了斯大林,才将这种民主体制逐渐地转变为个人独裁。而中国党从一开始,就是在俄共党的帮助下建立,包括孙中山的革命政府、北伐等,也都是苏联的支助下完成的。由此说明,中国政体受到苏联斯大林的影响是十分自然的。整个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我认为都是因为斯大林独裁体制的失败。如果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宪政民主体制之上时,是否就不会失败呢?历史不好假设,但北欧由社会民主党所建立的高福利社会,也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建立起来的,至今仍是世界最富裕的社会之一。
因为自从斯大林后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大多数都是按苏联的体制而立。而刚从战争年代中走过来的中国党,因战争所需要的高度集中体制,因动员战争所形成的发动群众一呼百应的工作方式,在过去是成功的经验,好用,也用顺了手,当时的领导层绝没有人会怀疑这种体制与方法有什么不好。沿用这一高度集中的战争体制用于经济建设,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且,这种体制在中国经历40年战乱的经济恢复时期,在中国人历史上大而散,人心向来不团结缺乏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情况下,用毛泽东思想来统一整个中华民族,应该说对中华民族的世界崛起,肯定是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中国在毛后己经经历过一次政改,如果说还未实现与当代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责任应该在当代而不应去怪罪历史。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历史的责任。
毛泽东是个历史的伟人,也只有放到历史中才能看清楚。
1、他立志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息。2、他总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特殊的才能,不是什么人都有的才能,多数人总被现象所迷惑。3、能在历史中实事求是,总能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征。因此毛泽东所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彻底的革命,能在如此恶劣条件下获得革命的成功也是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功。
但是,过分的成功产生了对工作方法上的依赖,年老与独裁体制使他失去了接受新事物、了解社会基层实际情况的能力。看不到"利益驱动"是经济运行中的事物本质,不再接近基层也失去了能够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应有条件。此应了一句哲学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成功也成了失败源。所以邓小平政改第一件事就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但也仅仅是解决了人因年老而可能患糊涂问题,而斯大林体制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如何来看斯大林体制问题?此也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评价。
首先我们应看到它的产生有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或说是历史的必然性。全面的评价需要历史学家来做,我粗略地看,有如下几点:1、无产阶级革命对象是极强大的资产阶段,需要极强的革命组织才可能完成革命;革命成功后巩固政权同样面对的是强大的对立面----在生产中所形成的资产阶级,或自私人性、利益驱动的腐败等,因此,强有力的集中体制在这种环境下成为必须的一种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2、社会环境基础,东方国家有着长期的专制统治观念。苏俄在沙俄体制上与东方国家一样。3、高度集中的体制的确也导致苏联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功,在经济建设上只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就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足以证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也有他的可取之处,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高速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任何一种体制都会有利有弊,而且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且产生积弊现象。所以一种好的体制就在于是不是能够不断地清除积弊。例如,我国的高考体制,在1978年改革时,可以说对原有的体制来说具有巨大的优势,但经过三十年和发展,一是教育硬环境已经根本改观,另一方面就是积弊太多,己到了不改将会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政治体制也是同样,大家向往的美国民主体制,也已揭发出有不少的积弊,也需要不断地改革。
因此,在说到我国的政改问题,其实不用扯得太远。既用不着否定历史、篡改历史来论证现在需要改革,也用不着否定现在而论证需要回到历史的过去。需要改革本身就是历史的逻辑,还需要去论证?因为任何一个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清除历史积弊的体制都是一个落后的体制,而不在于原来在刚开始的时候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先进,多么地被多数人所拥护,或者有多少产生它的必要的理由。利多弊少最后都会变成弊多利少。积弊不被清理发展到极端,就会被引发革命。最终被彻底否定。
此方面的历史教训实在太多。试举几例: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地通过自身的改革,而皇族至今保持,社会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社会所付出的转型成本小。中国清王朝在乾隆盛世的时候是多么强大,但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却不成功,最终引起孙中山革命,经过40年的内战,不仅清王朝被彻底清除还遭人唾骂,更是付出惨痛的战死人几千万,经济至今仍然落后于世的教训。
前苏联的斯大斯体制也是过于强大,从而不能从内部形成自身的改革而走到极端,从而最终产生叶利钦革命的例子,最后斯大林体制也被彻底否定。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种体制内的改革,体制内的改革具有渐进性,需要不断的进行小步改革。这样的改革付出的代价最小,但也会由此产生既得利益集团通过权钱结合,形成强大阻力阻止改革的情况。历史到底如何走,是任其积弊发展最后走极的道路,还是走不断清除积弊,走体制内改革之路, 历史又到了需要
选择的时候了。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