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2日木曜日

中国文化的广阔性、稳定性

文化发展的广阔性、稳定性是宗教的特点,中国文化也毫不逊色的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中国文化发展,尽管经历许多兴衰,但屡挫屡起,始终延绵不断,超过了任何其他民族政治文化的历史长度。

中国文化如同宗教精神一样的悠久性、广阔性,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即中国物质文化精神的简单性。

中国文化精神的简单性,也就是概括抽象性、深刻性。这种简单性老子的语言最能说明。

为了引起注意,《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把中国文化精神的简单性夸张的比作"婴儿"。

老子说"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皆孩之"。

老子认为,"德"(和"道"一个意思)是最简单的,是本源性的,因此比作婴孩,因为每个人的最初是婴儿状态。

最简单的——也就是最根源的,最悠久的,最普遍流行的,衍生文物的。简单——内部结构就能紧凑,根基就能扎深和稳固,薄弱环节就少,抵御侵蚀能力就强。

中国文化的简单性,使它接近宗教的精神意义。

宗教吸引广大的信徒,需要教义明了简单深刻。

明了简单,使思想具有大众性;

深刻,使思想具有吸引灵魂的魅力。

世界各大宗教最终殊途同归,是简单的否定人的纷繁的欲望,淡定物质诱惑,引领人们追求庄严崇高而永恒的精神世界。

中国政治儒家文化也是简单的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助人为乐,实现社会物质文化简单的平衡发展。老子还夸张的把中国"道"的政治文化,简单的比作"治大国如烹小鲜",貌似天大的难事,其实简单的易如反掌。(孔子和老子本质一致,孔子还是崇拜老子的学生,见本人相关文章)

宗教中有实践的强制的道德戒律,而中国儒家政治文化的戒律是精神修养的形式,要求"死记硬背"四书五经,能够引经据典,对圣贤修身克己的思想了然于心。

宗教有自上而下严密的控制思想的组织,而中国儒家政治文化通过科举制的知识考试,自上而下的实现对社会知识分子的全面思想控制。

在这种与宗教相似的意义上,儒家思想也因此被称之儒教。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和宗教相似的一面,是中国文化长达几千年而不衰的秘密。

这个秘密本质,是中国文化和宗教一样具有精神信仰内容。

如若没有精神的信仰,任何文化都将因为物质性的单极发展而很快崩溃。

拿破仑说,任何世俗权力和宗教对抗注定将遭致失败。

因为宗教是人类永恒道德信仰的精神天使。

中国政治文化虽然是物质第一性(见作者相关文章),但是中国文化又是非常注重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发展,在政治设计上表现为政教合一。

注重精神与物质发展的平衡,必然就赋予文化的精神信仰。

中国文化的精神信仰,通过圣人经典版本"道"和"德"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科举知识考试的庞大世俗政治教育文化网络,把信仰道德的精神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种细节当中。

"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永远相信道德的精神,这是中国儒家文化与宗教精神最大相似之处,也是中国文化像宗教那样恒久的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秘密。

因为中国文化"道"和"德"的精神如同宗教学说那样简单深刻,因此如同宗教向各个民族传播,中国文化也是一直在影响和同化着周邻民族的文化。

设想一下,如若中国文化不具备这种普遍本质的精神简单性,而是一种复杂繁琐、门槛高的、自恋深的精神文化,那就不足以产生对周边文化的吸引力,也不会产生对外文化影响和统一的内在需要。

然而由于中国文化的本质概念太普遍,无可无不可,也造成中国文化的没有界限,缺乏凝聚,一盘散沙,在其它文章中我已讨论过这一问题,本文不再赘述。

"政教合一"是一些宗教国家重要的政治特征,这些宗教国家精神信仰是第一性的,而中国是世俗权力至上的国家,即物质强权力量是第一性的,那么中国的"政教合一"和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政教合一"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影响?

中国的"政教合一"是以物质政治力量为主导,而宗教国家是宗教精神凌驾于政治物质力量之上,这一区别非常关键:

先谈宗教国家。由于它们的"政教合一"是以精神为主,因此,它们世俗物质的力量不会强大到超过对精神的追求,它们更在乎宗教精神传播到各个民族,而对建立物质大一统帝国的兴趣似乎不大。

中国政治文化以世俗物质权力为至高无上,本能第一性的产生物质力量的扩张,这始终是中国文化不断开疆扩土的政治传统,也是中国成为庞大国家的首要原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千年前中国文化就有这种物质的雄心和气魄,中国文化把物质放在首位,像守住物质财富一样,中国视国土为神圣的保护对象。

上世纪末,苏联国土和平方式的解体;上世纪中叶,卡扎菲曾经请求纳赛尔接受利比亚并入埃及,但埃及却放弃和拒绝,这种事情对于中国文化,是不能接受和不可理解的。

中国文化不允许国家分裂,历来视分裂分子为国贼;中国文化对统一的追求是多多益善,绝不会叶公好龙,主动放弃。

世界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若干领土辽阔的、物质权力意志性的大帝国,但不久便草草收场。这种短命结局的共同原因,是不具有维护帝国统一的共同的文化精神。毛泽东着名的诗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就是对这种纯物质帝国致命弱点的揭露。

唯独中国的物质文化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同时紧紧的跟进,这种精神跟进就是中国文化的"政教合一"。

中国"政教合一"的表现:世俗物质权力第一性的无限追逐,决定了中国政治疆域具有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而精神教化对中国物质文化的捆绑,使得中国物质文化发展相应匹配了内在的精神文化的凝聚。

中国文化的"政教合一",就是赋予家长性的物质躯壳一个精神灵魂,这个灵魂虽然用了外来捆绑的方式,但它强制性的平衡物质的发展,它促成了中国物质文化发展的广阔性和稳定有效性。

中国文化精神表面一盘散沙,形式主义,但事实上中国文化有很强的思想共识,历史上其他民族文化一旦接触中国文化,很容易被中国文化吸引和同化,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系上很快和中华民族血肉相连。

中国文化的共识,应该归功于中国文化的理性,即这种理性体现的简单而深刻的普世价值,这种普世价值就是中国文化"道"和"德"的精神。

中国文化"弱"胜于"强"的谦虚胸怀,以及由此相通的相反相成的辩证灵活的思维方式,则使中国文化具有亲和力的突出优点。

中国物欲文化的发展,提取了"克己"的道德原则,从大千世界的物质中抽象出"中庸之道"的和谐文化,达到"大道至简"的精神境界,由于实现了这种深刻性,在当时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也抱着十分的自信,从万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认识出发,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即中国文化精神对无限物质的驾驭如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的这句名言其实和"治大国如烹小鲜"一个意思,都是说明中国物质政治的简单性在于政教合一,在于"德"的纲举目张。

中国的文化,早就为物质的发展而准备了精神的"道"的内涵,尽管精神是从属物质的,是"道法自然",但精神也常常反客为主,甚至精神独自天马行空。

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复杂性:"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国文化到底是偏重物质还是偏重精神,历史没有定论,也永远不会有定论。

古代中国,以"德"为天,这个"德",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统治者高举"德"的精神,就认为代表了天,就成为万物的中心,就有依据统一和享有天下的物质,就可以支配天下的一切,一句话"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关于物质和精神统一的最高概括,也是中国文化物质扩展性(国家规模发展)和精神神奇性(民族凝聚力)的最本质揭示。

这种精神神奇性,可以多种理解,可解释成精神以物质为目的,也可解释成精神决定论,精神万能论。

"厚德载物"成功的经受了历史漫长的艰难考验,这种成功是中国文化的历史骄傲。

中国文化依靠"德"的精神,前赴后继,对各种分散的物质政治割据各个击破,在生产力极不发达、交通和通讯很落后的条件下,中国就能依靠"德"的政治文化,实现对大国长期有效和平稳的统治,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政治文化的奇迹。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