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上旬,巴以关系经历了一件具有标志意义的大事。巴勒斯坦两大对立派别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和解协议,法塔赫与哈马斯初步签署和解文件,就同意建立过渡政府,准备未来8个月内进行总统和议会选举等达成初步一致。这是2006年两派对立以来首次达成和解。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巴勒斯坦人永远翻过了两派对立的黑暗一页。《纽约时报》报道说,这项协议是双方在埃及的斡旋下经过秘密会谈达成的,庆祝仪式也在埃及情报部门总部内举行,在场的还有联合国、欧盟和阿拉伯联盟代表。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许多问题的核心,二战至今许多问题的发展与此有关。只有彻底公正解决该问题,中东动荡局势才有望逐步平复,反美主义的群众基础才能逐步削弱,以色列也才能最终获得安全。然而,美国的霸权主义本质和倾向,以色列的现实利益需求、国内政治需要和民族性格,巴勒斯坦内部极端派别的一些固执主张等因素,又决定了巴勒斯坦问题短期内无法获得相对公正和圆满的解决,中东的总体动荡态势仍将持续下去,美国和以色列的对立面也将继续存在,巴勒斯坦人的弱势地位也难以改变。
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贯穿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体带有抗击法西斯主义、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正义性质,美国在战争中虽带有私利目的,但毕竟承担了战争大后方和军工厂角色,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并在战后崛起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战后英国和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衰落,西方殖民体系在西亚、北非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伊斯兰地区走向瓦解,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然而,战后美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处置不当、立场不公、推波助澜,埋下持续引发阿拉伯民众和广大穆斯林对美国不满的祸根。20世纪之初,欧洲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就推动不少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一战与二战期间,英国准许大批犹太人从欧洲回归两千年前的故土――英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二战结束后犹太人同样以恐怖手段反抗英国统治,英国决定放弃巴勒斯坦,交由联合国暂管,美国随后高调介入并主导巴勒斯坦问题走向,撮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成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人口居于少数的以色列占据53%的领土,人口居于多数的巴勒斯坦国只获得47%的领土。阿拉伯方面强烈反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翌日,由埃及、叙利亚等国的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发起进攻。
此后几十年,阿以之间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由于美国倾力支持以色列、犹太人纵横捭阖、阿拉伯国家各有盘算等因素,阿拉伯方面总体看始终未能占据上风。慑于国内犹太人势力和影响强大、美国社会同情犹太人二战遭遇等因素,美国不论在历次中东战争还是后来的巴以谈判中,均明显偏袒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愿望在美以的联手唱和下屡屡碰壁。
几度交手下来,以色列不仅没有消失,也没有缩小领土面积,反而吞并整个巴勒斯坦,并一度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1991年10月美国撮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方面开始马德里和谈,虽然经过20年的数轮艰辛谈判和讨价还价,以及幕后的各类武力与和平手段较量,但以色列只答应向巴方分期并最终归还22%左右的领土;在能够解决难民回归、水资源划分等难题的前提下,巴勒斯坦方面的主流权力机构也只能基本接受此边界,承认联合国第242和338号决议。
然而从历史与现实看,从以色列的民族性格看,以色列不可能在上述其他问题上做出实质让步,巴方的极端组织也拒绝上述领土划分等结果。目前,巴方只能基本控制加沙地带全境和60%左右的约旦河西岸土地,实际只占整个巴勒斯坦地区面积的12%左右。而即便这些领土也被以色列切割得七零八落,税收、外交、国防等权力也为以色列控制。
围绕巴勒斯坦问题而发生几十年战斗与和谈,目前只获得这样一种结局,这当然令巴方和阿拉伯阵营深感屈辱和愤怒,从而积累下国仇家恨的种子。既然军事斗争难以取胜,巴方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极端组织在和谈轨道之外不时针对美以以及个别西方国家发起恐怖袭击,以色列和美国则每每还之以暴力,导致几十年来巴以之间死伤甚巨。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更为偏袒和冷漠的政策激起阿拉伯世界的巨大愤怒,也成为本。拉登向美国发起"9.11"恐怖袭击的重要导火索。
5月上旬,美国公布本。拉登在遭美军突击队狙杀前录制的最后录音。他警告说巴勒斯坦若没有安全,美国也别想有安全可言,"在我们能够于巴勒斯坦安全生活之前,美国别梦想有安全。您生活于平静中,我们在加沙的兄弟却没有安稳生活可言,这很不公平。 基于此,以及真主的示意,只要您持续给以色列撑腰,我们就会继续对你们攻击。"
日前巴勒斯坦两排的初步协议仍有重要缺陷。军队指挥权、安全机构控制权以及过渡政府人员组成等关键问题上并未定案,潜在实质分歧。更值得各方关注的是,哈马斯并未改变不承认以色列的立场,哈马斯领导人梅沙尔表示"哈马斯的唯一敌人是以色列",等于继续否认以色列国的存在权利。这对促成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主流趋势是不利的,联合国、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中东问题四方乃至不少阿拉伯国家也并不赞同哈马斯的这一立场。
现实看来,巴勒斯坦问题绝非朝夕所能顺利解决的。美国政府更迭导致的政策差异、中东地区国家政局与政策变换、巴以双方自身的种种分歧与干扰因素,都给巴以和谈以及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带来强大内外掣肘。巴勒斯坦问题解决可能面临一线希望,但短期内难以摆脱带有宿命特点的困局。当下能否取得实质进展,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大国的团结和决心是首先的重大支撑因素。如此,才可能推动其他因素向积极的方向演进。
因此,国际社会注意到,阿拉伯大国埃及试图在中东展现新影响。穆巴拉克之后的埃及军政新当局对促成巴勒斯坦两派和解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说明埃及权力当局有意愿顾及埃及民意,适当修正几十年来奉行的实际亲美友以政策,修正前政权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带有筹码性质的政策,争取从巴勒斯坦问题解决入手,重新树立埃及在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的威望与影响力,与美国、以色列适当保持距离,贴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争取。奥巴马政府在中东推行软实力外交,争取尽可能弥合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这与埃及新当局的中东促和新政策存在一定默契。据报道,以色列5月1日曾威胁暂停向巴勒斯坦移交代征的8800万美元税款,因为担心其流入哈马斯之手,后来美国过问此事,以色列答应近日移交。
不少迹象显示埃及正在展现独立外交诉求,试图重新建立埃及对整个地区的影响力。埃及外交部日前表示,埃及正在翻开新的一页,重新发挥它一度放弃的作用。埃及已宣布计划开放与哈马斯治下的加沙之间被埃及前政权封锁的边界,并与哈马斯和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埃及外长阿拉比表示,作为放松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封锁计划的一部分,埃及将永久性打开拉法边境通道,拉法是加沙地带唯一绕开以色列的对外通道。埃及过渡政府总理谢拉夫4月底访问沙特时说,埃及和伊朗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今年2月埃及同意伊朗军舰经由苏伊士运河驶入地中海,这是1979年以来伊朗军舰首次驶经该要道。埃及对哈马斯和伊朗表现出积极与热情,这都是以色列乃至美国所反对并且不愿看到的。当然,埃及军政当局、未来的民选政府能撇开美国和以色列的密切关注而在上述方面走多远仍需观察,但至少说明埃及试图推行一种相对独立外交的信号。
回过头来看,穆巴拉克在埃及内政外交的许多方面成就卓著,但一些评论认为,他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实行左右逢源的平衡政策,即形式上力促巴以和谈、做积极的和平掮客,但实际上着眼于搞好美以关系并获取几十亿美国援助,并不希望巴勒斯坦问题真正和彻底解决,而是将该问题成为展现埃及在地区影响力的筹码。比如2000年巴以两次重要谈判即将成功的当口,正是穆巴拉克对阿拉法特提出了警告,表示阿拉法特无权单独代表阿拉伯方面签字,这成为阿拉法特因有所忌惮而最终放弃签字的重要因素。沙特等国当时也通过言辞表达了类似影响。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撮合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美国戴维营两次进行重要会谈,以色列当时准备做出的让步迄今看来也是空前和有力的。另外,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关系多年来也深受前埃及当局牵制。
以色列对局势新发展甚为不满和不安。强硬的右翼总理内塔尼亚胡日前对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和解提出警告,同时也是对埃及新当局的不满。以色列此前已经多次就穆巴拉克的命运向美国发出不满,认为美国赞同穆巴拉克下台不利于巴以和谈和以色列的安全,美国对待昔日阿拉伯盟友的政策,以及似乎不惜代价推进民主人权的政策都让以色列感到不安。正是在这些方面美国与以色列产生了分歧。由于哈马斯并未放弃不承认以色列的立场,内塔尼亚胡敦促法塔赫取消与哈马斯和解,称两派组建联合政府的决定严重干扰了巴以和平进程。
除了埃及军政当局极力撮合此次和解之外,其他阿拉伯大国暂时无暇顾及巴勒斯坦问题,也为两派实现和解提供了相对顺利有利的外部环境。尽管未来埃及正式选举后的政府政策仍需观察,但目前埃及军政当局尝试对以往外交政策进行适度修正的举动无疑带有明智和积极意义,尤其对推动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进程是有利的。
客观而言,如果美国和以色列能够积极呼应埃及外交的新变化和巴勒斯坦问题的新进展,推动有关方面做通哈马斯的工作、促使其放弃有关立场,各方一致客观公正推动巴勒斯坦问题解决,这不仅有利于美国在中东更好地维持其利益、处理与阿拉伯盟友关系,减弱中东民众的反美情绪,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实现长期和平相处以及长治久安也是有利的。当然,这需要有关方面出现坚毅果决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巴以双方各派别只有展现新的果断思维,各自基于历史与现实,做出痛快但明智的让步才有积极的出路。相对而言,以色列和美国要做的更多一些,但迄今美国表态总体仍显谨慎,毕竟美国不愿形势发展真正不利于以色列安全与利益。如日前,有媒体询问美国是否将停止向巴当局发放援助,回答是"尚需观察"。美国此前有过类似记录,2006年法塔赫与哈马斯和解之后,美国曾经扣留了对巴的援助款项。2011年6月,美国发出新威胁――如果联大通过巴勒斯坦立国,就停止对联合国的政治支持和停止缴纳联合国会费。这说明关键时刻美国的立场又一次动摇了。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