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水曜日

  日本《朝日新闻》等多家媒体6日引述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原定本月12日和13日访华"应中方要求推迟"。报道称,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6日向日本政府转达了中方"因国内事务,希望再调整日程"的要求,但没有说明具体原因。《产经新闻》分析称,12月13日正值日本侵华战争中制造"南京大屠杀"74周年纪念日,南京已开始相关纪念活动。中方要求野田推迟访华是为了避免激起国内反日情绪。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6日表示,中方欢迎并重视野田首相访华,愿同日方共同努力,通过此访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取得新的发展。双方正就此访安排保持着密切沟通。日媒称,日方已同意推迟野田访华,但"仍希望年内成行",具体时间未定。
  野田佳彦对中国索求颇多
  继日本外务大臣玄叶光一郎近日访华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计划于下月中旬访问中国。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已就野田佳彦12月12日至13日访华同中国方面展开协调。报道称,"这将是野田就任首相后的首次访华,旨在确认进一步深化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将改善存在摩擦的中日关系"。
  民主党执政这两年中,日本三次"换相",又经历了海啸、核灾、与邻国领土纠纷矛盾激化等天灾人祸,不仅经济振兴举步维艰,外交环境也日显恶化,上个月刚刚就任首相的野田佳彦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打开局面,野田佳彦一上台就向美国承诺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但此举却被反对派指责为"卖国",加剧了内阁中的对立情绪。可以说,日本新首相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得并不怎么样。野田佳彦将原本定于12月下旬的访华计划提前,显然是想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尽早拿到"外交分数",巩固自己在国内的执政地位。外界普遍认为,野田佳彦首次访华期间少不了会对中国有所诉求,从共同社一系列报道中透露出的口风来看,这些诉求主要集中在安全和经济合作两大领域。
  日本近期不时在钓鱼岛海域制造摩擦,还开始插手南海问题,这些举动不仅导致两国关系持续冷淡,甚至还有构建"对华包围圈"之嫌。在野田内阁看来,要缓解中日在敏感问题上的对抗情绪,加强沟通机制是第一步棋。据悉,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访华期间会向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正式提议建立"海上危机管理机制"。据消息人士透露,建该机制是由日方主动提议的,除外交部门之外,日本还希望双方的海洋管理部门、海事机构、公安部门参与其中。报道称,玄叶光一郎此次出访是为了野田佳彦在访华期间能够与中国领导人签署协议作准备。
  另外,在南海问题上日本也需要向中国解释。共同社援引熟悉日中关系人士的话称,考虑到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日本提议与东盟进行海洋安全合作,此举在中方看来无疑是某种意义上的"封锁"。报道称,日本外务省虽极力表示"没有制衡中国的意图",但野田此行是否真能打消中方顾虑将成为修复双方关系的关键。
  日本厚生劳动相小宫山洋子不久前访问中国时,曾请求中方放宽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而采取的限制进口日本食品的措施,但中方并未就此明确表态。另外,日本财务省11月21日公布了10月份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欧债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放缓已开始影响日本出口,其对欧盟、美国和亚洲地区出口分别下降了2.3%、 2.9%和6.6%,这对野田内阁无疑又是一个坏消息。
  考虑到日本经济的现状,财务大臣出身的野田佳彦在访华期间自然会抛出提振出口、扩大经济合作等议题。据共同社报道,日方计划要求中方放宽福岛核事故后对日本食品采取的进口限制。另外,启动面向"亚太自由贸易圈"(FTAAP)的日中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也是野田此行的课题。
  对华外交失分背后
  野田佳彦此次访华之行被认为是旨在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改善发生摩擦的两国关系。不过,俗话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日关系历来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要想真正令其得到改善,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是没有的,细心调养方能"治本"。
  2010年9月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相撞事件发生后,一位日本同行曾在闲聊时对《世界新闻报》驻日本记者说,虽然自民党执政时期,中日关系由于各种原因曾被誉为"政冷经热",但民主党政府上台之后,中日关系似乎还不比从前,"野党出身的民主党首次执政,其外交政策略显稚嫩"。另有分析指出,撞船事件及其后续影响的成因在于民主党政府无视以往中日间"搁置争议"共识的做法,反而将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于中日关系恶化。
  种种迹象表明,民主党对华关系"失分"的根源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民主党政府上台后提出的"脱美入亚"外交路线令日美同盟关系出现了裂痕。在美方压力下,日本政府在外交战略中寻找"新平衡力量"的尝试无果而终。随后,在修补日美关系的过程中,日本政府中"亲美派"的声音占了上风,这直接导致其在外交思路上的矫枉过正,原有的外交平衡被打破,对华外交也就出了问题;另一方面,民主党在野时代虽与中国方面保持着友好往来,但其党内的"青壮派"势力更为注重现实利益且较为强势。民主党上台后在处理中日敏感时总是一味地强调己方立场并发出强硬的声音,导致矛盾激化,最终损害了中日双方的利益。
  野田佳彦此次访华无疑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契机,但一次访问显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日本政府首先应制定理性的、长期的对华外交政策,这样才能以确保双边关系不受"外力"和"突发事件"影响,健康稳定地发展。
  中日高层交往冷两年
  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国和日本国内都有改善两国关系的良好意愿,野田佳彦此次访华也正是想抓住这一契机。
  近几年频繁更换首相,日本外交政策难免受到影响。尤其是自从鸠山由纪夫2009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日韩峰会后,日本首相已有两年多没有访问中国了,两国高层对华渠道有所减少。因此,野田佳彦上任后的首次"中国之旅"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指出,两国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谐平稳,中国政府和人民希望按照战略互惠的原则推动中日关系。高洪表示,日本总有和美国等其他国家联合来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又不得不顾及到对华关系的大局和长远利益,日本首相在这种对华态度纠结的情况下访问中国,可能会对两国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和长久的影响。
  新闻链接:
  日本汽车业巨头大力加码中国市场
  据日本共同社11月21日报道,参加中国广州国际车展的丰田汽车高管表示,该公司明年在中国市场的新车销量将力争突破100万辆。报道称,丰田汽车今年在中国的销量约为85万辆,由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该公司今后将努力赶超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的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两家公司。
  日本汽车制造商铃木公司也于近日透露,位于中国重庆的汽车合资公司长安铃木将提升产能,到2015年增至每年50万辆。报道称,由于现有工厂几乎持续满负荷生产,因此铃木公司决定投资6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建设新工厂。另外,考虑到中国政府将从2012年起逐步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防治,新工厂还将生产环保性能优越的发动机。显然,日本汽车制造巨头越发看重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日首相访华为何要选定"侵华日军"占领南京的日子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可能于12月12日至13日访华的消息传出后,在日本国内引发议论。很多日本媒体认为,野田执意追随美国加入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经引起日本政界内部分裂。为挽回颓势、提高内阁支持率,野田及其所属的民主党都寄希望于中国。日本《产经新闻》由此分析说,12月将迎来民主党访华的新高潮。
  12月13日是74年前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领南京的日子。如果日本首相真的在这样的敏感日访华,自然会引出更多的看点。
  日本首相访华的具体日期,目前官方没有正式公布,12月12日至13日未必是确切的时间点。不过日本媒体爆出的这两天,很有可能是中日双方正在磋商的日期。拿敏感日来磋商,对于日方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没有意识到,一是有意为之。分析起来,摆了乌龙的可能性很大。
  没有做深入的利弊论证,没有向国内作出充分的说明,匆忙追随美国表态加入TPP,已经引起了诸多的非议。在这个寄望出访中国捞回分数的敏感时刻,日本当局是不希望节外生枝的。
  在敏感日访问中国,不能不有所意思的表示,否则过不了中国民众的心态关。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是有目共睹、有事实为据的。在这样的时刻,表达歉意,表达忏悔,理所当然,并不过分。可是日方又要顾忌言行举止,害怕引起国内右翼势力的反弹。
  如果系有意为之,是以此表达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决心吗?会作出正视历史、放下包袱的大决断吗?考虑到日本复杂不稳的政局,即便在敏感日访华,最后恐怕最多作一些不引争吵的大套话,难以抱太大的指望。在敏感日访华传言出来之后,实际访问日期如果不一致了,已经可能带来刻意回避的尴尬。
  在不在敏感日访华是一回事,对中国到底抱着什么样的一种态度又是一回事。从前阶段日本放手经营南海周边,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渐有与印度同舞的步调看,构筑包围圈围堵中国的意图很浓。日本政府去年修改了防卫大纲,将中国作为最大的假想敌。日本媒体报道,11月17日上午日本自卫队举行了海陆空三军参加的联合反登陆演习,课题是"假如中国军队侵攻日本冲绳附近的岛屿,日本该如何防御"。日本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投入4辆90式坦克和10辆89式装甲车扮演"中国装甲部队",从港口方面发起进攻,日本自卫队则设置两道防线进行防御作战,出动武装直升机对"中国装甲部队"进行袭击。如果带着这样的"敌意",日本首相访华如何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到时候怕是要失望而归了。
  日本首相访华,能够放下"敌意",用心修复,实在发展两国关系吗?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