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火曜日

 在山雨欲来危机四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对经济准确而又迅速的把脉是非常必需的。钢铁业以社会基础性行业和实体经济中坚力量的地位身份受到的关注理应要比其他行业多,加之近段时间 钢价剧烈的起伏波动以及正负频繁互换的利润率都昭示着钢铁业有不祥之兆,前途凶险难卜,尤其是在和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今天。
  梳理一下钢铁业的发展脉络,在人类社会由古代向现代发展的过程中,钢铁业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这样说,近代美国的崛起就是其工业的崛起,工业崛起的过程就是钢铁业崛起的过 程。同样毛时代的中国政府也深得此理,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推行以钢为纲的大炼钢铁运动,就是政府为快速提升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实力的强烈愿望体现。虽然受制于当时冶炼技术,结 果并不成功,但决心炼钢强国的愿望可谓始终坚决,哪怕在当时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下仍硬着头皮节衣缩食咬牙忍痛地挤出有限资金,建立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较大规模的现代钢铁工业,今 天许多国有骨干钢企就诞生在那个年代。和美国类似,中国的钢铁业也是推动国家工业进步发展的主动力,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间进入到 90 年代后,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财力支撑,钢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高速路,至 1996 年,中国钢产量已突破一亿吨,居世界第一。一亿多吨产能和世界第一的产量足以让中国 的钢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焦点,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水平皆达到了一个新档次。在当时中国尚未加入 WTO 也没有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对这个产能过剩的隐忧会不可避免地映入决策层 的思考里。虽然于 98 年启动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不是专门针对钢铁产能是否过剩设计的,但以此作为改革的参考指标之一应该可以肯定。如此,之前主要服务于工业的钢铁业,在 90 年代 末终于改嫁到房地产业,这为两者后来狂奔海啸般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至 2011 年,行业预计钢产量全年6.8亿吨,占世界近半壁江山。由此一个巨型的钢铁帝国版图已经打造完成, 规模盛大之极,足以傲视全球。
  从 90 年代后期高层对钢铁产能会不会过剩的隐忧到 2003 年公开表示要限制高耗能产业的扩张,以及此后每年都高调表态的钢铁产能已经大量过剩,须严格控制钢铁业的无序扩张开始,可 以说政府一直都在重视钢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钢铁业的调控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步入一边调控一边快速无序扩张的怪圈中。一是从以往经验看政府的表态 ,嘴巴说的和实际做的往往极不匹配,钢铁业的调控政策亦被地方政府和势力资本看穿;二是从更大的视野看,政府本身也在盲目地追求 GDP 的增长,钢铁业带来的巨大 GDP 增长和利润足 以让调控政策变向;三是同期房地产业的快速壮大为钢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市场空间,并夯实了利润基础。
  如果说,过去十多年是房地产扩张发展的黄金期,那么当我们把房地产换成钢铁业时会发现结论同样可以一丝不差,从 01 年开始每年近 20% 的产量增幅足以证明其辉煌的成长历程。唯一与 房地产业不同的是,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十年黄金期里,其行业利润率之低和房地产相比可谓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在产业的扩张时期,绵薄的利润伴随着总量的巨大,其单纯的利润总额 也尚可观,日子还可以顺坦地过。而可悲的在于,天气并不永远都是春天,在钢铁业日子并不艰难的时候,这个集体都在低着头忙于扩充产能,割据市场。对于一个从未曾思考过冬天会来临 的群体来讲,要他们具备主动蓄粮过冬的想法就显得过于奢侈了,哪怕在 08 年提前来过一次寒潮预警都唤醒不起这个集体的麻木,纵观现在整个钢铁业,拥有现金过冬的钢铁企业可谓凤毛 麟角。
  在分析钢铁业利润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要关注一下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铁矿石。在中国铁矿石消费量的图谱里,进口比例是 60% ,在世界贸易量里也是 70% 被中国所消费。按常理来讲 ,这个巨大的比例足以掌握着铁矿石的定价权,何况这是一种并不紧缺的商品。然而可悲的是事实完全相反,从 09 年开始风云激荡殊死鏖战的铁矿石谈判中我们看到,巨大的消费量优势并 没有换来丝微的话语权主动权, 2 年多的铁矿石谈判过程相当于是一个矿商单方面发布提价通知的过程,其被藐视的程度和悲怆无奈的结果甚至让我们发出了用中国政府的力量来介入谈判的 声音,其被动之局面可见一斑。其实,铁矿石谈判败北原因并不复杂,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中国人商战能力谈判技巧不行所致。其主要的原因为,中国的钢铁业并不是单独单纯与矿商们平 等地谈判,受国情之所累,中国的钢铁业是背着一大袋民生包袱在与之战斗,既要与财大气粗无赘一身轻的矿商们作战,又不能甩下自己的社会民生包袱不管。而这个劣势显然被对我们知根 知底的矿商所熟知,谈判败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铁矿石谈判失败注定是要酿下苦果的,在中国连年吞下巨量的暴利高价矿石后,钢铁业终从微薄利润的境地滑向了亏损边缘,成为奄奄 一息的待救者。甚至一度出现我们整个钢铁行业利润总和不如别人一家矿商利润的旷世奇观。这样的结局,除了铁矿石商们贪婪可恨之罪恶外,也与我们自己目光短浅,没有提前准备好打铁 矿石战争有关。在有微利可图的日子了,所有钢铁企业各自为营,各怀鬼胎,哪怕在工信部强力撮合之下仍结成不了矿石同盟,现在的活路难觅只能怪我们的自作孽了。中国,在钢铁业突飞 猛进十年发展期里,并没有把自己的体魄练的强身,反而把大部分的利润送给了外人,而这个利润,是用我们社会发展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所产生的有限内需里输送给自己钢 铁业的一笔史上最大利润,其代价是我们用劳力,环境,社会裂解成本堆砌出来的。而今,肥水终于流去了外人田,我们只是在替矿商们做嫁衣。辛辛苦苦打工十年,到头来连自己过冬的本 钱都没有,这是钢铁业们的悲哀,也是整个政府和社会集体之悲剧,哀哉痛哉。
  就目前情况看,现在钢铁的产量和需求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当钢铁业本身都在大喊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与之同为一家亲的 GDP 和房地产业也已被强烈质疑,甚至要被民众送上审判台,蓦 然抬头的钢铁业也发现自己似乎已是孤苦伶仃,漂泊无靠般了。自身难保的房地产业和所谓的"铁公基"已经无法再为钢铁提供更多的市场和利润,这个已经在今天达成的共识,成为钢铁业 不折不扣的大利空消息,钢铁业正处在盛极而衰的拐点上。尽管钢铁业利润微薄,且产能早已严重过剩,但受房地产业的畸形繁荣影响和自身行业"先长大,再强身"这个隐形共识上的误导 ,投资额和产量依然快速增长。据统计,现在正在建设还未释放出的产能仍有 6000 万吨之巨。我们无法想象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时候,这个巨量的产能再释放时景象。如果把市场需求看作钱 塘江内口里越来越狭窄的江道,钢铁产能犹如袭来的巨量潮水时,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后几年定会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钢铁版钱塘江潮观。
  在产能达到如此之巨后,要想按目标调控也绝非易事,钢铁业行话"大象的屁股推不动"就是恰当之写照。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钢铁业发展史上还不曾有此急速膨胀且又过剩如此严重 的先例,环视整个工业史可怕也少有行业可以借鉴。曾摘冠多项世界第一的中国钢铁业将无法参考历史先例来处理过剩问题,故只能以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淘汰落后钢企这两个常规选项 。分类来看,国企因有政府的庇佑会显得比民企更占竞争优势,但后者的管理和盈利能力超过前者也该不容置疑,市场机制的天平又偏向民企,故国企民企近乎是平等的优势;再次按规模看 ,表面上大钢企有规模和成本控制优势,竞争力优于小企业。但这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短见,在钢铁业利润率较高发展顺利的时候,规模小者确非大者之对手,但对于利润率忽正忽负的 今天,小钢企的应变市场能力远胜于大者,他们在利润率为正时可以开工,到亏损边缘时可以马上停产待工,其像一支在钢铁丛林里打游击战的小分队,灵活开停工的机动性和便利也绝非大 钢企所能及,这使得小钢企更容易生存在危机恶劣之环境中,除非政府强制关闭之。由此来看,形形色色大大小小钢企之间的优劣势差距甚小,其综合竞争力和应对危机之能力将长期处在同 一起跑线上,这无疑又加大了以后钢企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竞争力的平等使得整个行业的钢企处于同生共死的处境,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将在钢铁业里无用武之地,这又大大加重了处理过 剩问题的难度和严重性。撇开常规钢种,少数走特色的、高附加值钢种的企业将会找到生存的救生筏,容易在危机到来时生存下来。但是狭小的市场空间只能容纳一小部分,并不能挽救整个 行业。另外,上山容易下山难,当政府和市场宣判某些钢铁业死刑的时候,寄生于钢企身上的贷款和工人就业又会是一道难题。所以,今天的钢铁行业已经是一盘死棋,一道常人无法解答的 大难题。若归咎其罪责,短视的政府没有以坚决的手段对钢企实行计划生育是首要直接的原因。
  在享受了钢铁业十多年大繁荣红利之后的我们,终于迎来了痛苦的买单过程。对企业来说,市场和利润就是其生存的食物和氧气,现在市场的萎缩和利润的减少已经开始,政府强制关闭企业 或者让其在市场环境里自生自灭是可以肯定的两种淘汰方式,从现在政府所面对的整个经济环境矛盾问题丛生的现状看,让多数钢企自生自灭会是大概率事件。而当用市场选择来进行淘汰时 ,因捆缚于前面所述优劣势相近之复杂局面,钢企们会为自己的生存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有限的生存物质,我们无法想象这个痛苦的过程会是怎样的惨烈不堪和惊心动魄,而我们除了速手无 策之外,还将被迫"欣赏"钢铁世界里你死我活,相互践踏的残忍求生过程,这是一个与其他钢企一起直接与死神面对面的竞争淘汰过程。然而虽为残忍,却是必须。不管这个淘汰的过程如 何,可以肯定的结果就是大浪淘沙之后,市场将会选择少数优秀或受政府保护的大钢企生存,多数小钢企消失这样一个可以持久平衡稳定的格局。这是一个不再需要增长只需要稳定高效优质 运行的新钢铁世界,一个经历过疾风骤雨凤凰涅�重生之后的钢铁新世界。届时,中国钢铁业已完成了服务于GDP和城市化的历史使命。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