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译如下:
这周坊间流传着诸多关于中国是否会强势介入到欧元区的议论,向意大利注资或是一种可能性,此举能够使得欧洲整体的救助帐单还看得过去,同时还能提振市场信心。
另一个主意是创造一种中欧债券,不同于那种遭到德国与希腊这两个热锅上的国家反对的,只有欧洲参与的债券,中欧债券能够通过提供比美国债券更为优厚的利息将富有的中国拖到同一条船上。再加上德国经济的权重,这种债券可以为精明的北京提供低风险的交易。
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这并不会成为现实。中国手上固然有足够的现金(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去打开局面;同时似乎还有着强烈的兴趣力挺全球市场的流动性,但是笔者从一位区域银行家、经济学家和香港政客的口中,得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首先,节俭的中国人民在用自己国家的存款去救济铺张浪费的欧洲人这点上并不热心,同时北京也已经承受了足够多的压力催促它花更多的钱在自己人民身上。中国政府和主权基金同样不买这个帐,部分可能源于中国并不如人们想的那样对欧洲债务敏感。
欧洲消费者并没有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据太大份额,这就不能提供足够的反冲。至于欧元区债务能够提供的利好,汇丰银行副主席史美伦表示,只有当欧洲银行系统真正触底的时候,才能出现更有利的协议。
德国对这样一个交易不感兴趣也有着自己的原因,如果中国对中欧债券的购买是以牺牲投资德国债务为代价的话,德国借贷成本将增高,而这无疑会伤害到德国的经济。
这样的话,场上没有哪个真的交易者能从中获益。当然,中国确实能够获得一个利好――将自己的地位提升至全球金融参与者,但是当你有着十数亿的人民不休地在等待着提升生活水平时,关于下一场金融及时雨的事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