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4日木曜日

新捆绑政策论

  近二十年来,国际和国内媒体一直在炒作"21世纪是中国世纪"或者"21世纪还是美国世纪"。这些话题日积月累所造成的势能几乎已经把中美两国推上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巅峰擂台。

  "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还是美国世纪?"这是一个引导大国战略的真命题,但也有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姑且假定它是一个真命题,那么就产生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状况:由于这个命题的实质就是21世纪谁是世界的领导者的问题,所以必然导致一个持续的局面:中美竞争-----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实施从经济到文化,从文化到政治从政治到军事的一系列硬措施和软措施。中国为了对抗遏制也相应地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这种局面如果不加以改变,必然引发中美对抗(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

  从历史来看,科技的发展始终是改变现代国际政治面貌和国际关系面貌的内在动力。。二战以来,改变世界政治布局的决定因素其实就是新科技应用,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新武器----核武器的应用。我们知道,二战的终结的标志就是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和电子科技的突飞猛进,网络武器,基因武器开始出现。。这类新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国竞争的核心---军事竞争的原貌。。就拿基因武器来说,它可以是一种无形的,无污染的大规模的灭绝性武器。。这种武器的威力从现实意义来说是比核武器还要大许多倍的。类似这种武器,如果加上巧妙的利用,那么作为被攻击的一方来说是防不胜防的……而目前阻挡这些武器使用的障碍仅仅只是人类道德。。,但是如果一旦这些武器的研制取得关键性突破,比如说当这种武器演化成一种麻醉性的武器的话,那么其应用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顺着这个思路去发展。,那么我们会发现,在这个即将进入白热化阶段的中美争雄的竞争中,会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正在潜行::新武器的持续高速研发跟新战略的断续缓慢调整正在做着致命的时间

  赛跑。这个过程可能是十几年,几年,也可能是几个月。

  就政治板块来说,美国不单是美国,美国的一边几乎是整个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中国以外的世界。如果中美两国发生正式对抗,最终演变成的局面很有可能就是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对抗。就最近东亚和南海的局势,如果深入分析是不难从中找到足以证明以上结论的论据的蛛丝马迹的。。

  由于时代的演进,中美关系已经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国关系。中美和则世界和,中美乱则世界乱。中方要建设和谐世界,或者美方要建设和谐世界,都回避不了中美关系的重新调整。。

  决定中美关系好坏的因素可以很多,归结起来只有一条,就是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解决方案展开来可以一分为五:1.美方接受中方的意识形态。2.中方接受美方的意识形态。 3双方互不接受对方意识形态。4.美方部分接受中方
意识形态。5.中方部分接受美方意识形态。。

  第1种方案几乎不可能。第2种方案可能性也比较低。第3种方案是正在进行的,可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4种方案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时间上要往后推。第5种方案可能和可行性都比较大。。

  由于近代以来科技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自然和社会形态的巨变,全球化成了一个无论从历史或者是现实的角度来看都难以阻挡的趋势。

  全球化是迟早问题,而问题的问题是以何种秩序,何种形式出现的全球化。G2是近年美国提出的一个计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目前,中国政府还是没有积极回应。反对意见里边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这样的: G2计划里边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谁吃掉谁的
问题。。中美联合,至少在意识形态上是存在这个问题的。其二,是快吃掉还是慢吃掉的问题:一旦G2计划启动,速度如何调控?互信如何保证?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问题。。

  此外,困扰着G2计划实施的障碍不仅仅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因素。因意识形态各异而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解决?…虽然前路布满荆棘,但是所有这些问题也都不是一些不可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捆绑的办法来解决。 。

  新捆绑政策就是这样一种办法:它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态势:同舟共济,利益互动; 一荣俱荣,一毁俱毁。捆绑一起,慢慢趋同。这种态势一旦形成,就意味着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
短期来看,是美国"吃掉"中国;但从长期来说是中国"吃掉"美国,或者互相吃掉。这样一来,谁吃掉谁的问题就实际上不存在了。

  现在,就关于新捆绑政策的大致思路,我将一些细则和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1.关于军事捆绑

  新捆绑政策是相对于旧的捆绑政策而言的。其实捆绑政策早就有了。。"核捆绑"就是捆绑政策一种。。

  "核捆绑"指的是有核国家为了防止一个核战力强于己方、而己方难以打击的第三方对自己发起核攻击,通过己方核力量将某个具有更强核能力的国家捆绑于己方的战车上。

  "核捆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如果有一个核国家出了差错, "核捆绑"程序就会无情启动,其结果就是世界末日;但是不捆绑同样危险。自从核武器为几个大国所掌握以来, 西方的学者已经多次预报第三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末
日。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地球仍然平安无事。而 "核武器效应"也正是中国赢得几十年和平与发展环境的根本基础。所以这种捆绑的意义是长远的。

  如果说, "核捆绑"是形势所迫,没有办法的办法。那么随着军事科技的革命性转变,(比如随着基因武器的实战性变革,传统的人民战争将失去意义)新的军事捆绑将亦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新型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军事斗争的最终出路只能是一条:化敌为友。

  近年来,尽管中国多方面表达和平崛起的理念,但是西方国家还是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根源可以说是来自于人类"党同伐异"的本性。从某种思维来判断,这种不信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军事上的互信,仅仅是扩大两军的透明度还是不够的。真正的互信必须建立在这样一种机制上。这种机制应该要犹如一堵石墙,石墙的石头犬牙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这种态势也就是一种捆绑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两军的关系就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我灭不了你你也灭不了我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有点类似北约联军的关系,但是又不同于北约联军。

  建立这种机制可以在参考北约联军的基础上加以深入的改进。

  2.关于经济捆绑

  关于经济捆绑,首先讲一下单一经济( single-product economy)。单一经济最初是指某国主要依靠生产和输出一种或几种矿产原料或农产品来维持国民经济的片面性经济结构。

  单一经济能够起到很强的捆绑作用。比如在一个国家里边,如果某一些分裂倾向的省区。如果它是实行了单一经济的,那事实上是很难分裂出去的。

  就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单一经济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物产资源有关,但主要是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它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长期侵略、压迫和掠夺殖民地、附属国的结果。

  但就当今世界的主流意来看,泛全球化的倡导和推动者追求的国际关系显然不不是宗主国和殖民主地的关系,。而是全球化的合作分工的经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新型单一经济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已经捆绑在了世界经济的大船上。中国经济现在是不能也没有必要脱离现行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只能因势利导,主动地把经济现状演化为一种经济捆绑的格局。在这方面中国是有经验的,二十年来中国大陆通过经济投资合作,成功地对台湾的经济实施了捆绑,有效地遏制了台独,这方面经验应该是丰富的。如果能把这种经验推广开来,通过国际分工合作,达到中国兴则欧美兴,中国败则欧美败;那么和谐世界的经济捆绑就可以算成功了。

  3.政治文化捆绑

  政治文化问题,是实现世界和谐的根本问题。政治文化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历史问题。比如按照极左的思维,企业家应该被镇压,按照极右的观点共产党员应该被镇压。按照这种逻辑,政治制度根本不同的两个国家是不可能融合的。但是上世纪70年代,我们的前辈却凭着非凡的创造性思维开启了中美合作的新局面。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人类间的互相尊敬,起源于共同的认识。两个不同形态的国家要合作,首先就要找出共同的利益:互通有无。再次,找出共同的敌人:比如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这样才容易形成合作的而基础。

  中美合作的起源很大程度上是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美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开始初步捆绑起来了,到了现在世界上不少重大问题,中国不合作,美国也干不好,中美两国现在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败。

  由于政治制度根本不同,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就一直在摇晃颠簸中前进。这么多年来的美中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明和暗斗,斗而不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与这种初步捆绑的结果。

  和平演变是上世纪中叶美国提出对付东方阵营的办法。和平演变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战。就近期中国民族主义异常高涨的情形来看,文化战正朝着对抗的方向发展,即东方的反和平演变和西方的和平演变相对抗。而实际上,文化战的至上状态应该是化敌为友,互相演变,最后达成殊途同归。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比如如果中国的文化是多样性的,对手就无处可攻,文化战也就自然结束了。

  为了达成互相演变,中美两国可以协商可控性的文化博弈。

  我们知道,商业上有个捆绑销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要达成互相演变,也可以移用捆绑销售的办法。比方说,中国强制性地定期引进美国的影视大片;美国也按一定比例强制性地引进中国影视大片。中国可以在美国开办孔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国可以按照中国在美国办学院的比例建立林肯学院,神学院。美国可以在递增式地在中国开办中文网站,中国可以按一定比例在美国开办英文网站……

  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好坏取决与于国际关系的好坏。要继续改革开放的道路,就要满足两厢情愿的普遍法则。民主化和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应对这个潮流,最佳的方案就是顺应潮流,保持特色,走良性化的民主道路。

  4.另类捆绑

  另类捆绑是除开以上几大捆绑的附加捆绑。另类捆绑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亲缘捆绑, 18世纪以来欧洲流行的就是皇室亲缘政治捆绑。中国国情不同,还要另想办法。中国目前男多女少的性别格局,未来将会导致数千万的婚姻缺口。大规模的中美联姻似乎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相互移民是一种办法,但是如果规模过大,至少美方的国籍问题短期是很难解决的。通过大规模的教育交流,大规模的旅居活动,亦可以造成"掺沙子"式的民族捆绑。

  另类捆绑多涉及私生活的范畴,具有灵动的特征,主要依靠鼓励民间智慧,由个体的力量自主实现。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