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水曜日

降低奢侈品进口税理当缓行

  甚嚣尘上的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传言遭到了财政部的公开否认。由于调整进出口关税需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主任由财政部 部长兼任,组成人员来自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
海关总署等11个部门,财政部的否认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不会降低奢侈品(严格说来是中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 这是值得庆幸的决定。

  无论是为了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为了长期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都不是物价越低越好;当前某些舆论把中国某些价格高于别国当做中国不如别国之处,实际上这些价格差距恰恰反映 了中国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和长期发展上的成功,至少部
分如此。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赶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保护国内产业,遏制国内居民对进口奢侈品的消费,提高资本积累,实现经济 赶超目标,设置关税等进口壁垒的原则应当是:初级产品进口壁垒低于制成品,零部
件进口壁垒低于整车整机,消费品高于生产原料,奢侈品进口壁垒高于中低档消费品。即使是外资在国内 设厂生产的产品,理想的状态也不是让它们把高中低不同档次市场"通吃",而是要能够给
国内民族产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和赖以起步的"根据地",让民族产业能够从较低档产品起步,逐步 壮大,最终能够与西方企业、西方品牌较量。在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下的成功的贸易政策,应当着眼于促进本国产业发展,以及满足国内居民的必要消费需求,而不是满足其追求西方名牌之类 虚荣的消费欲
望。追捧洋名牌的大城市白领们,请你们记住,即使你是在外资服务业机构工作,你的就业机会也直接间接决定于中国国内制造业基础,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先有收入 ,然后才能谈得上消费。为此,各国不仅在经济"赶超"阶段
经常运用关税、质量检验检疫、汇率等各类贸易壁垒阻碍制成品进口,就是在已经跃居发达国家之后,各类进口壁垒也屡见不鲜 。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外汇缺口约束,一部分消费者追逐国外名牌不至于危机我国
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已经有条件对这种盲目追捧宽容一点,只要中国尚未完成对西方的全面赶超,这种盲目 追捧也难以彻底消除,但我们的贸易政策不应以便利、满足这种对外国时尚消费品的盲目追捧
为目标。

  由于这种"发展导向"的进口壁垒与高收入群体(通常也是该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精英群体)的消费欲望相悖,与发达国家利益冲突,能否有效做到这一点,决定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赶超的 成败,也是衡量一国独立自主和政府行动能
力的重要标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过109年浴血奋斗方才赢得制定这种"发展导向"进口壁垒的权力,以及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相 比之下,1949年之前的中国政府和直到现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
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纵览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时时能够看到,为了满足自己对进口消费品的欲望,拥有较大话语权 力的高收入精英阶层绑架政府决策,不惜牺牲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长期利益。从这个意义
上,我认为片面谈降低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有决策被非理性消费需求和高收入利益集团的短视绑
架之虞;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比较好,希望能保持下去。未来即使适度降低奢侈品进口税,幅度也只应该是有节制的。

  不少人认为,关税是导致进口奢侈品在国内售价偏高的主要原因,降低进口关税有助于拉平与国外同类商品价格。然而,关税之外的其它流通环节成本也是造成奢侈品在华售价高的重要原因 ,不能简单将高售价归因为关税,最重要的还是
中国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洋,盲目追捧,给进口奢侈品价格虚火火上浇油。所以,即使降低进口关税,奢侈品国内售价也未必会降低——既然还 有那么多傻瓜要盲目追捧,店家干吗要降价少赚钱?

  不仅如此,经济决策常常必须考虑其政治意义;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更不宜轻易降低奢侈品进口税。目前国内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分化和矛盾激烈,如果我们的经济政策决策显得太多地 为高收入群体个人利益着想,这完全有可能
造成社会问题。

  不错,对于进口壁垒,有些消费者会选择去国外买或者代购,对此,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堵塞代购漏洞和个人随身物品漏洞,而不是片面主张降低进口税。我们是一个政府有强大行动能力的国 家,而不是如同某些国家那样,海关形同虚设。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