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木曜日

货币需求量的决定与供求均衡检测

  货币数量的决定与均衡均衡(二)

  世间一切科学难题,多是由于卡在适量问题上不得其解,而成为千古之谜的。

  笔者经过多年思考与研究,终于解明了货币需求量这一使人类社会困惑数百年的理论难题,并得出如下结论:

  货币数量均衡,首先是货币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均衡;货币供求量的均衡,一是货币发行量的供求均衡,二是广义货币量的供求均衡;其次是货币发行量与广义货币量之间的均衡,表现为货币乘数m的稳定;货币价值均衡与货币数量均衡

  的统一是货币的真正均衡,表现为货币乘数与货币价值指标的稳定,m=Mw即为货币全面的最佳均衡。


  货币发行的需求量由商品数量和货币价值决定、广义货币需求量由货币发行量和货币价值决定。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的需求量方程式及其均衡等式、供求均衡率计算式、货币乘数计算式、货币价值与数量均衡等式表示如下。

  货币发行量的需求方程式:△Md=△Ws/Mw

  货币发行量均衡等式:△Ms=△Md=△Ws/Mw

  货币供求均衡率:△Ms′=(△Ms-△Md)/△Md×100%

  货币乘数的计算式:m=M2/Ms

  广义货币量的需求方程式:△M2d=△Ws=△Ms·Mw

  广义货币量的供给方程式:△M2=△Ms·△m

  货币乘数与货币价值均衡等式:m=Mw

  这里所探讨的货币需求,是指商品交换所需要的货币。从货币的起源以及与商品的交换关系来看,货币需求这一概念以及发生机制是非常明确的。货币是作为交换媒介与商品相交换的。因此,只要存在商品交换,就需要货币,也就存在货币需求问题。

  关于商品交换产生货币需求,许多经济学家都有过论述。凯恩斯所说的由交易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实际就是从商品交换产生的。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明确指出:"并非由于货币本身的缘故而需要货币,而是由于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购买人们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对货币的需求产生于交易需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指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与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密切联系的,由交换媒介产生的交易愈多,对货币的需求也就愈多"。

  一国的客观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所产出的商品价值总额。也就是说,产出一定量的商品也就会产生一定量的货币需求。因此,客观货币需求是有限的。然而,由人们的主观欲望产生的货币需求,即主观货币需求则是无限的。因为货币可与各种商品相交换,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无限的,由此产生的货币需求也是无限的。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货币需求是客观的货币需求,而且是宏观货币需求量,即一国在一定时期为实现产出的商品交换价值所需要的货币量。并且,将货币需求量分为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量,分别给出各自的需求方程式。因为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量是两个不同的量,必须分开探讨。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货币量的均衡首先应是货币发行量的均衡。

  1、货币发行量的决定与均衡检测

  (1) 货币发行量的需求方程式

  根据货币需求的发生机制、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以及货币数量与价值的关系,给出货币发行量的需求方程式:△Md=△Ws/Mw 式中的△Md表示货币发行的需求量,△Ws表示商品供给增量,Mw为Mw指标的均衡值。

  根据这个方程式,货币发行的需求量与商品供给量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发行的需求量随商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货币价值的上升而减少。反之则反是。货币供给量取决于货币需求量,如果按照2-1式计算的货币需求量发行货币的话,则会保持供求均衡。因此可得货币发行量的供求均衡等式:

  △Ms=△Md=△Ws/Mw

  这个等式表明货币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即为货币供求最佳均衡。因此,中央银行比例着商品供给量(即以Mw指标为比例尺)发行货币,就会保持货币发行量的均衡。

  (2) 货币发行量的均衡检测

  根据上述货币需求量方程式,笔者对日本和中国货币发行量是否均衡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首先,日本的货币发行量,在1971~1986年期间,与需求量保持了均衡变动。但是,1987~1989年货币发行量超过了需求量,发生很大偏离,1990年~1992年连续3年不足,91和92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程度(这与现实的通货紧缩完全吻合,但物价有很长的时滞)。此后,从1993年货币发行量再次超过需求量,二者发生偏离,尤其是1999年出现异常大幅度的偏离。

  其次,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在1979~1990年期间(1988年和1984年除外),大体保持了供求均衡。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二者发生了偏离。1991~1993年货币发行量超过了需求量,1994~1996年均为不足,95和96年为通货紧缩程度(这与现实的通货紧缩完全吻合,但物价有时滞)。1997年再次超过需求量,1999年二者的偏离幅度进一步扩大。

  日本和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都出现了明显的不均衡。而且,两国都经历了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不足——货币发行过多的过程,只是两国的不均衡程度有所不同(图表略)。

  2.货币供给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矫正

  众所周知,货币理论中有货币供给模型Ms=m·B。在这个模型中,基础货币B的定义范围以及货币乘数m的计算方法存在问题。

  (1)货币供给模型中m的误算

  在Ms=m·B这个模型中,有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两个构成因素,对二者的定义范围以及相互关系必须加以明确。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由于基础货币的灵活性高,通过银行的信用创造可以产生出高于它自身数倍的货币。因此,日本有学者把它视为制作"面包"的"酵母",把货币乘数视为"面包"的膨胀率。

  在有关货币供给的书中,多是用m=Ms/B来计算货币乘数的。其中基础货币包括货币发行量和存款准备金。这样计算m可以说是一个误解。对此,郑先炳(1990)在《货币供求均衡论》(P229)中说:"把法定存款准备金视作基础货币纯粹是一种误解,而且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吴晓求(1992)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分析》(P201)也曾指出 "基础货币的定义与量的不一致性"的问题。众所周知,法定准备金是各个银行存入中央银
行而不能动用的,如果动用了,也就不是法定准备金了,因此也就不能作"酵母"。

  (2)货币乘数计算式的矫正及其理论意义

  其实,使广义货币扩大的最终源泉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也就是说广义货币是通过现金货币的多次使用而扩大出来的。因此,使广义货币膨胀的"酵母"只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货币乘数作为"面包"的膨胀率,反映出广义货币量比货币发行量扩大的倍数。

  因此,用货币发行量做分母计算货币乘数才是准确的。其计算式应为:

  m=M2/Ms,式中的m为货币乘数,M2为广义货币量,Ms为货币发行量。根据此式,货币乘数作为广义货币量和货币发行量的比率,与广义货币量成正比,与货币发行量成反比。如果货币发行量一定,货币乘数愈大,意味着广义货币量也就愈多。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现金货币的使用次数,与存款者和借款者以及融资机构的行为密切相关。这样计算货币乘数,具有如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货币乘数的大小,反映出货币发行量的扩大倍数,体现出一国现金货币的使用效率,即金融效率的高低。

  第二,货币乘数,作为广义货币量和货币发行量的比率,可以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均衡。它对货币均衡的研究赋予了新意,而且,对于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与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广义货币作为信用货币,其信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大小。货币乘数的增大,意味着广义货币的信用价值被稀释,也就意味着信用货币的价值低下。货币乘数过度扩大,意味着信用货币的价值过度低下,也就有可能发生挤兑现金的风潮。因此,货币乘数的增大不论是因广义货币量过多所引起,还是因货币发行量过少所致,都意味着二者之间的不均衡。

  那么,日本和中国的货币乘数是怎样变动的呢?

  (3) 对日本和中国货币乘数变动的考察

  首先看日本货币乘数的变动。

  日本的货币乘数△m,在1971~1979年期间,大体在平均值的上下推移,从1980年开始逐渐扩大,1991年由于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减少,异常扩大为133.8。进入1992年,由于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量的负增长,△m缩小为1.01。1993年以后(1994年和1998年除外),由于货币的超发行,货币乘数持续异常缩小。1991年货币乘数的异常变动,意味着广义货币量比货币发行量扩大了133.8倍。同时还意味着广义货币的信用价值降至1/133,其结果发生了信用危机。

  其次,看中国货币乘数的变动。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货币乘数比较稳定。1995年和1996年由于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减少,货币乘数明显扩大,但没有出现日本那样的异常变动。

  从以上检证可以看出:货币乘数不论过度缩小,还是过度扩大,都是广义货币量与货币发行量之间失衡的反映,这两个货币量之间失衡对经济的影响,比货币供求量之间的失衡还要严重。

  (4)货币乘数的异常扩大与信用·金融危机

  所谓信用危机,即信用货币的价值危机。信用危机是因信用货币的价值过度低下而引起的挤兑现象。一旦发生挤兑,银行就会破产,从而发生金融体系的全面危机。金融危机的实质即信用危机,一般情况下,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密切联系、同时发生的,因此准确而言,应该称为信用·金融危机。实际上信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是通过破坏信用创造的软件(金融制度与秩序)和硬件(金融机构)、收缩银行信用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信用乘数过度扩大会发生信用·金融危机呢?

  如前所述,日本信用·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泡沫经济时期银行信用的过度膨胀。银行信用的过度膨胀,使连接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信用链负荷过重,而且,随着信用的过度膨胀,信用链就会伸长变细,变脆弱,也就容易断裂。所谓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是这样形成的。已经脆弱的信用链,无论哪个环节因债务不能偿还而断裂,都会引起信用机构的连锁性破产。

  3.广义货币需求量的决定与供求均衡的检测

  (1) 广义货币量的需求方程式和供给方程式

  根据货币需求发生机制,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产出量。即产出一定量的商品,就需要一定量的货币。广义货币需求量则是与商品供给量相对应的,因此,△M2d=△Ws是成立的。于是根据前面货币发行量的需求方程式(△Md=△Ws/Mw),可以导出广义货币需求方程式:△M2d=△Ws=△Ms·Mw。从此式可以看出,广义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货币发行量和货币价值的高低,并与二者成正比。即现金货币发行量愈多,广义货币的需求量也就愈多;现金货币价值愈高,广义货币的需求量也就愈多。实际上,广义货币需求量意味着:把比例着Mw指标缩小了的货币发行量再扩大出来。比如,Mw指标为12的话,广义货币量就需要比货币发行量扩大12倍。这样,广义货币需求量就会与商品供给量相等,而且,△m=Mw(平均值)等式成立。于是,便可以给出下面的广义货币供给量方程式: △M2=△Ms·△m

  根据此式,广义货币供给量取决于货币发行量和货币乘数,并与二者成正比。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是广义货币扩大的源泉,发行量愈大,广义货币供给量也就愈多;货币乘数愈大,广义货币供给量也就愈大。但如果金融体系发生异常,则不会出现这种变动关系。比如,由于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减少,货币乘数即使扩大,广义货币量也不会增加。而且,即使增加货币发行量,如果货币乘数缩小的话,广义货币量也不会增加。这已被90年代以后日本货币乘数的缩小所证明(图表略)。

  (2) 广义货币量的供求均衡检测

  首先看日本。从1981年到1989年,广义货币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出现大幅度偏离。但从1990年连续3年减少,1991年和1992年低于需求量,尤其是1992年为前所未有的负增长。此后,从1993年起广义货币供给量再次超过需求量,尤其是1997年、1998年和1999年,由于需求的减少,二者发生明显偏离。

  其次看中国。1979~1995年期间,广义货币供给基本与需求量保持了均衡变动。但是,1996年起由于需求的急剧减少,二者发生了很大偏离。

  (3) 广义货币量与货币发行量之间的均衡

  在以往的货币理论中,没有把广义货币量和货币发行量分开,而且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均衡。笔者通过这项研究,深切感到广义货币量与货币发行量之间的均衡,对于货币均衡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且,日本和中国的货币不均衡,不仅表现为货币发行量的不均衡和广义货币量的不均衡,还表现为二者之间的不均衡。

  图2-6是日本和中国广义货币量与货币发行量的变动图。

  首先看日本。1971~1985年期间,广义货币量与货币发行量基本上保持了平行变动。1986年以后二者发生很大偏离,自从1990年二者连续3年大幅度减少,1992年二者的曲线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异常不均衡。1999年二者发生反向变动,出现明显的不均衡(图表略)。

  1992年,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量都陷入了负增长,这意味着"酵母"在减少,"面包"在缩小。而且,从二者减少的量来看,作为"酵母"的货币发行量缩小尤甚。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第1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即日本银行券发行量的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其次,看中国的变动。1979~1989年期间,广义货币量与货币发行量没有发生偏离,从1990年起二者开始偏离。而且,1995年和1996年由于广义货币量的急剧增加和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减少,二者的偏离幅度在扩大。1999年二者虽然同时增加,但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仍发生明显偏离。

  如上所见,日本和中国的广义货币量与货币发行量之间都发生了偏离,在二者的偏离过程中,既表现出广义货币量的显着扩大,又表现出广义货币量的急剧减少和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增加。而且,二者的偏离都与泡沫经济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还需要考察银行市场和股票市场。

  4.货币乘数与货币价值指标之间的均衡关系

  m=Mw这一均衡等式表示货币乘数与货币价值Mw指标的最佳均衡。m=Mw这一均衡等式具有如下含义:

  第一,反映出现金货币的价值与广义货币的信用价值成反比关系。即Mw指标和货币乘数m的扩大,意味着现金货币的价值提高和广义货币的信用价值下降。如果货币乘数m和Mw指标同向变动,广义货币的信用价值和现金货币的价值则会反向变动。

  第二,规定了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量以及信用创造的限界。要想确保现金货币的价值和广义货币的信用价值的稳定,中央银行必须以Mw指标为限界,比例着商品供给量发行货币。广义货币量要以Mw指标为限界,比例着货币发行量扩大。银行的信用乘数也要以Mw指标为限界,不论存款乘数,还是贷款乘数都应小于货币价值指标Mw,而不能超过。

  第三,货币乘数m和Mw指标的均衡,反映出货币的全面均衡。即反映出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量的均衡以及二者之间的均衡。货币发行量的均衡表现为Mw指标的稳定。广义货币

  量的均衡表现为货币乘数的稳定。如果货币发行量和广义货币量都均衡的话,货币乘数与Mw指标则相等。因此说,m=Mw这一等式所反映出的货币均衡关系对于货币均衡的研究非常重要。

  那么,日本和中国的货币乘数与Mw指标是否均衡呢?

  首先,日本的货币乘数和Mw指标,在1971~1999年30年间,基本上保持了平行变动。但值得留意的是,1985年以前Mw指标是在货币乘数上边变动,1986年以后则到了货币乘数下边,而且,1999年二者都降为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准。

  货币乘数与Mw指标发生偏离。

  其次,看中国的货币乘数和Mw指标的变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金融制度的不发达,货币乘数较小,与Mw指标相差较大,之后二者逐渐接近,并且在1991~1994年交织在一起,1995年以后货币乘数超过了Mw指标。

  如前所述,货币乘数超过Mw指标,意味着超越信用创造的限界,这是危险的。其危险性已经从日本和中国泡沫经济的发生与崩溃中表现出来。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