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大蛋糕哪里有什么蛋糕可分?只有做大蛋糕大家才都能得到好处。这个看法显然有些道理。但是这种说法有些书生气,不是做过生意或者当过领导人会想出的道理。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
如果是自己做蛋糕自己吃,一定是先做大蛋糕最好,因为没人与自己分。
但是几个人合伙做蛋糕就不行了,这时一定是先讲好做好后怎么分,而且其他人都同意,这样才会合伙做蛋糕。从来没有过开始怎么分一句不讲,其他人糊里糊涂跟着你做蛋糕的。因此,先讲分蛋糕然后做蛋糕、分法合适蛋糕才能做大是做蛋糕的基本原理。
另一个情况是:事先讲好蛋糕怎么分,但是蛋糕做好了拿刀子的人不按讲好的分法分,而是另一个分法,这样吃亏的人从此就不会再跟着你做蛋糕,蛋糕再也做不大。这样看,照样是分蛋糕比做蛋糕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讲: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告诉全国人民由于条件限制,蛋糕的分法分两步走:第一步,少数人分得多些,其他人分得少些。等蛋糕做得足够大了,大家在分得均匀些,都吃饱吃好。于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跟着总设计师做蛋糕,这个过程中少数人分的多了些大家也没什么怨言。
现在的情况是,蛋糕做得够大了。这还不是说中国已经是世界GDP第二,而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物质财富——农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的人均增加值(注意:贫道说的是"人均"),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接近。如果按人均各种产品的产量计算,绝大多数产品的人均产量中国已经超过G8国家。全球各国商店里大部分商品是中国制造,中国人在第二产业里的就业者乘以劳动世界是G8国家的2倍。难道只有到中国人拼命做蛋糕,让发达国家的人都坐在那里吃蛋糕喝茶,这蛋糕才算大吗?换句话说,换句话说,中国早就实现了总设计师说的"物质文明极大丰富"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础——中国物质文明还很落后——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总设计师的许诺,早该到"共同富裕"阶段了。也就是说到了兑现"共同富裕"阶段了。于是,前面的分法要改改,这是薄熙来提出分好蛋糕才能继续做大蛋糕的原因,因为薄熙来不想让共产党食言。
如果这个时候不去考虑怎么分好蛋糕,就真有点欺骗人的感觉。数学说的很形象:这就像一群人往富裕地方走,来了辆汽车,组织者说:现在人多车少,先让一部分人上车,下一趟车再拉其他人,车多得是呢。结果前一车走了,剩下的人盼星星盼月亮,再也没车来了。这就会有被欺骗的感觉。组织者再干别的事儿恐怕有些玄了。
中国人做的这么大一块蛋糕是怎么分的呢?数据表明,分以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先刮掉了一层,而且是上面香喷喷的奶油部分。剩下的蛋糕中国人自己分,劳动者分了四成(劳动者报酬占收入法GDP39.7%),政府拿走1成(营业税收减退税占GDP10.3%)。资本拿走5成(盈利加折旧)。这种分法不合适。因为西方国家一次分配中,劳动者分了5到6成,资本分了4到3成,国家拿走不到1成(西方主要是二次分配中拿走得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拿走少,社会拿走的多。"社会"主义国家资本拿走的多,社会拿走的少。这有点说不过去。就算"深化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也得先讲讲分蛋糕的事情吧。
看来都做过组织群众的,但是汪洋像个没当过领导的,更像个书生。薄熙来不仅像当过领导的,还像懂得生意的。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