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瞩目。"金砖国家"从2001年的一个人造概念,到如今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多边合作机制,弹指十年。从网络泡沫危机的破灭,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带给世界的总是危机与灾难。而一群新兴国家以崭新的姿态越来越活跃于国际舞台,闪着耀眼的金光,自然令世界瞩目。
有斩获。"金砖国家"自诞生后,在概念中沉睡多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激活了这个概念。2009年6月,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领导人首次在叶卡捷琳堡聚首,商讨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发展大计。2009年9月,金砖四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举行了会议,联合提议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一年后,IMF决定,将发达国家6%的投票权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在2009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印度和巴西采取共同立场,为大会取得积极和具体的成果作出了贡献。"金砖国家"的努力尽管实际意义不大,但是象征意义不小。
多期待。在美国独大、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下,世界愈发沉闷。近年来,地缘政治日趋紧张,国际金融日趋动荡,世界经济乱象丛生。国际社会迫切希望不同而有力的声音,期待有一股新兴的制衡力量,改变世界沉闷的气氛,力挽世界沉沦。如今,具有很强地域代表性的"金砖国家"异军突起,被不少分析人士看成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力量,更有甚者将其看作是第三世界国家"挑战"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一个信号,或制衡"西方霸权"的一个重要平台,推动着国际秩序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金砖国家"能否坚定回应"Yes, We can!"可惜!还不能。问题是"金砖"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
首先,内部问题多多。贫富差距、发展失衡、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严重流行型疾病等非传统问题十分突出,制约着这些国家将更多精力、更多资源用于"金砖"机制建设。
其次,缺乏合作经验。"金砖国家"有着基本的共同诉求,如坚持民族传统和国家特性,坚持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主张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等。但是,金砖国家利益交集不广、不深,彼此心存芥蒂,联系纽带细小而脆弱。正因如此,在美国遭遇"百年一遇"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后,作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者"——"金砖国家"坐失国际金融改革良机,显示出"金砖国家"不成熟、无经验、乏能力的稚嫩。
第三,利益拓展空间有限。"金砖国家"力量分布不均衡,而且增长与发展潜力差别较大。五国各自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亲密度"都超过了五国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动机要么就是在参加本身——增加国际能见度,或者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重点不在重置国际利益格局。
最后,发达国家从中作梗。"金砖国家"声明该组织是开放、包容、非对抗的,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心似乎也无力要与G7对抗,或取代G7。但是"金砖国家"崛起,直接威胁了西方国家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依旧如芒在背。由于"金砖国家"双边矛盾太多,缺乏核心凝聚力与牢固合作基础。因此,发达国家将很容易利用"金砖国家"的内部矛盾,弱化、分化、瓦解这个稚嫩组织。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