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水曜日

石油的原罪与“含水”的涨价

  谁都晓得油水不相容,但现在油却成为水涨价的理由。据14日的《广州日报》报道,该报记者走访广州各大超市和卖场,有商场负责人称,部分瓶装水品牌已经发出通知或口头通知要涨价,幅度在10%左右。不仅广州,其他城市的桶装水和瓶装水也是如此。一些品牌饮料更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康师傅,采取的是包装瘦身容积"缩水"的方式变相涨价,他们涨价的理由都是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

  从市场逻辑上讲,上游原油价格涨了,中下游产品也应跟着涨。但是这逻辑不能滥用,市场传导也不一定灵光。以桶装水而论,虽然水桶有损耗要更新,但大多是重复利用的,就桶装水的成本而言,桶的成本是没有变化的,这样的涨价不厚道更没道理。瓶装饮料,虽然瓶子都是新的,但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也不能侮辱市场常识和公众智商。两大可乐,塑料瓶装饮料"缩水"100毫升,原价不变即相当于涨价近20%。这价涨的,显然不是为了弥补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瓶子成本高企,而是为了继续维持原有的市场利润。简言之,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这些"水企"就是不愿承担任何市场风险,而是转嫁到消费者那里去。

  这不公平。不必说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以市场规则看,企业和消费者也应是平等的契约关系,不管遭遇通胀困境时还是市场平顺期。平等意味着双方共担市场风险,契约代表着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博弈。事实是,"水企"们集体涨价是单方面的,而且涨价理由也不那么透明。结果是,涨价没得商量,消费者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最让人们受不了的是,企业得了便宜还卖乖,---百事可乐竟然将"缩水"涨价归之为"消费者喜欢"。消费者喜欢饮料"缩水"涨价?鬼才信。反智的逻辑不仅具有美式资本的冷酷更有中国奸商的虚伪。

  从日化产品到桶装水再到饮料大佬,都把涨价归罪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外资企业如此,属于央企的"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也是这样,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几乎全部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国际原油价格"跟涨不跟跌"(4月份就上调两次),国内油价马上就要进入"10元时代",比美国还高。年报显示,去年"两桶油"的利润是日赚7.3亿元,竟然还在"哭穷",鼓噪"亏不起",一边要继续涨,一边要财政补。如果说国有企业连怜恤国计民生的责任感都消弭无形,剩下的只有垄断强势下的利欲熏心,又如何抑制外资企业的跟风涨价?

  都是原油价格上涨惹的祸!这是一众涨价企业给出的答案。可是,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跌落到每桶百美元以下,对价格异常敏感的企业们为何不争着降价呢?看来,石油本来就没有原罪,资本才是涨价的元凶。在此情境下,公众无奈接受涨价,就是反市场的,含水分的。

  政府的责任就是遏制涨价企业的"油滑",挤压涨价商品的水分,让水水的价格还原出市场理性来。就在一周前,政府已经发力,一边对涨价冲动企业启动约谈程序,一边对联合利华实施行政处罚(200万元),人们满以为这种"软硬兼施"能够奏效。现在看来,杀一儆百的效果不那么明显,监管力还需持续加码。真要选择要棒喝的对象,也要选择狠角色,譬如拿"两桶油"开刀,暂时关闭成品油涨价的"窗口",让其闭上喋喋不休的"哭穷"的嘴。国有央企都驯服了,其他企业还敢跟风涨价?

  笔者不赞成权力对市场指手划脚,但在市场紊乱、杠杆失调、资本骚动之时,宏调手段必须坚强有力。据统计,4月份CPI同比涨5.3%,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任由企业兴风作浪,整个市场就会变成一地鸡毛,国计民生两败俱伤。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