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世界各地、各种族人民的感受却与美国和西方有很大不同。尤其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中,不乏对本·拉登的同情和支持。在巴基斯坦、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基地"组织或塔利班用连 串的爆炸和枪击为拉登送葬,许多的生
命消失,许多的家庭破碎。美、欧本土虽暂时还算安全,但"基地"要疯狂报复的誓言,足令多国提心吊胆。
就这样冤冤相报下去吗?复仇之后的美国,是否应该有更多的反省呢?可惜,事情虽然已经过去20余天,虽然面对他国各种不同的质疑,虽然美国早该从当初的狂喜中清醒过来,冷静反思, 但是,至今看不到美国有任何反思的迹象,甚
至可以判定,美国天生就不具备反思的基因和能力。
平心而论,拉登策划"9·11",让数以千计的普通美国人无辜丧命,让数亿美国人惊惧悲伤,已属十恶不赦,死有余辜。但是,如果美国是有智慧与道德的,就不该单纯地、完全地沉醉于低 层次的武力打击与复仇之中,而应该扪心自问:拉
登和"基地"组织为什么会这么恨自己?自己是否也犯有错?自己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美国强大的武力虽可消灭拉登的肉体,却消灭不了 "基地"、塔利班及其同情者的仇恨,而更大的仇恨可以产生更多的敌
人。
鉴于美国、欧洲只懂恃武杀人,本人于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为重症的美国诊一下脉跳,为纷扰的世界正一下视听,为无尽头的战争与杀戮探一探通向和平的途径。
一、拉登原是朋友,为何却成死敌?
乌萨马·本·拉登1955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家族与皇室沾亲,因此从小享受到优厚的生活和最好的教育,后毕业于利雅得大学经济管理系。年少时他就对哥哥姐姐们喜欢谈论的名车、珠宝 、旅游丝毫不感兴趣,而很喜欢与朋友探讨如何用
钱来服务于传统的阿拉伯社会。小时看到街上有乞讨者,就会央求大人施舍。虽然家境好,但他吃穿用很是节俭,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有人问他喜欢钱吗?他说:"我们事业需要金钱,(但)我不需要。"
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拉登仅仅是个20多岁的青年,出于一腔义愤,他组织了一帮志同道合者,远赴阿富汗抗击苏军。
由于美国将阿富汗战场视为削弱苏联的绝佳机会,遂牵头成立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本·拉登及时加入了这一组织。依托这一组织,美国大力资助、培训反叛武装人员,通过一切渠 道把适合叛军对苏作战的武器送到阿富汗,尤其是对空军杀伤
力很大的肩扛式导弹发射装置,大大削弱了苏联空军的制空优势,使苏联地面部队陷入了苦战并遭受重大伤亡。
苏阿战争持续9年多,苏联驻军最多时达12万人,先后派到阿富汗作战官兵累计达150万人。但是,阿游击队从无到有,越战越强,逐渐达到10万人,多次重挫苏军。不但迫使苏联逃离式的撤 离,而且大大打击了苏军士气,严重透支了苏联国力,成
为苏联崩溃的一个重大因素。
美国对阿富汗反叛武装的援助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令美国始料未及的是,它也"成功"地为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本·拉登。在阿富汗,拉登见识了战争,学会了战争,并通过战 争选拔了人才,提高了自己的组织指挥能力。
1988年,拉登在阿富汗正式创建了"基地"组织。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全部撤军后,拉登带领追随者回到沙特。不久萨达姆侵占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沙特要求美军进驻本国领土。本·拉登向沙特国王写信,极力阻止美军到来,认为那是 引狼入室,但沙特王室未予理睬。海湾战争结束
后,拉登流亡到也门,从此开始策划针对美国目标的恐怖袭击。1994年初,沙特以拉登资助恐怖活动为由剥夺其国籍。1995年,美军驻沙特首 都利雅得军用建筑物遭袭,1996年,美军驻沙特宰赫兰兵营遭袭,美国认定拉
登是主谋,但拉登本人并未公开认领。
1996年,拉登再次流亡到阿富汗,塔利班首领奥马尔对他热烈欢迎。但拉登不愿住到首都喀布尔,而是住到偏僻的乡下,全力调教"基地"组织。1998年夏天,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 馆相继发生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
伤,其中不少是美国人。拉登不再低调,他穿着迷彩服,包着头巾,背着步枪的照片公开发表,并亲口宣布对美国的圣战已经开始。
就在1998年,在阿富汗山区,美国着名记者约翰·米勒采访了拉登,面对美国记者,拉登喋喋不休地大谈美国的坏处,并发誓要同美国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美国媒体愤怒地质问美国政府:" 这个曾在阿富汗反对苏联的大个子阿拉伯人,
为什么在拿过我们的援助后,又来袭击我们?"
但是,对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并未深思,只是开出了抓捕本·拉登的最初赏金——500万美元。拉登没有抓到,美国的恶梦却在继续:2000年,美国"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遇袭,造成5名美 海军人员死亡,30多人受伤。尤其是2001年9月11
日,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塔楼被推毁!这是美国本土自珍珠港被袭以来遭受的最大袭击,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 。
在面对苏联这一共同敌人之时,美国和本·拉登结成了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度过了一段并无恩爱的"蜜月"。但是,为什么苏联撤军之后,本·拉登不是继续深入前苏联地区追杀从前的敌 人,而是派很多人到美国境内痛杀美国这个从前的盟
友呢?为什么拉登对美国这个盟友的仇恨会远远超过对苏联这个敌人的仇恨呢?
——这,恐怕是目前国际上对拉登研究的一大盲区,找不到现存的答案。有学者以为海湾危机是拉登仇恨美国的开始,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
要想弄清拉登为什么那么恨美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恨美国,看一看前述少年拉登的表现,再了解一下成年拉登的人生理想,就应该能弄明白。少年拉登热爱和关心着整个阿拉伯民族,拉 登的理想是,把整个中东、北非的阿拉伯
地区团结起来,实现14~15世纪那样的阿拉伯帝国的复兴,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四分五裂、懦弱无能,看西方脸色行事,任由以色列欺凌的一群小国。
尽管在当今的世界局势和中东局势下,拉登的这一理想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拉登却是认真的。在拉登看来,在这一复兴道路上的最大敌人,是美国,而不是苏联。在历次中东战争中,苏 联一直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盟友,其
侵占阿富汗,不过是偶然闯入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不速之客(对于当时身处苏联统治下的中亚各伊斯兰国,拉登尚无暇顾及),能赶走就了事, 并无深仇大恨。恰好美国出于私利,也想从阿富汗赶走苏联,双
方于是一拍即合,借力使力。一旦苏联这个共同敌人消失,美国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拉登的头号敌人。
在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上,美国至少犯了三个严重错误:一是顽固地、无原则地亲以色列;二是为攫取以石油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利益,挑拨、利用、加剧阿拉伯国家间矛盾,以便分而治之; 三是错误信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
由于美国的第一大错误,导致1948、1956、1967、1974年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次次溃败,以色列不断攻城掠地、扩张版图,阿拉伯国家和人民既损实利,又丢面子,受尽凌辱。尤其 在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失败之后,长期被分
化、分裂的阿拉伯国家居然瞬间觉醒,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对美国和西方实施严厉的石油禁运。连一直与美国靠得很紧的沙特、巴林、科威特 等铁杆盟友,也为全阿拉伯地区民众的冲天怒火所震撼,被迫加入了
禁运之列,引发西方国家严重的石油危机,再由石油危机而引发西方持续数年的经济大危机。而拉登出生后共经历了三次 中东战争,自然对美国恨得咬牙切齿。
美国出于私利的分化、分裂、分治的第二大错误,则与拉登追求阿拉伯国家公利的团结、复兴、强大的目标格格不入(当然,单从美国利益出发,美国不会觉得这是错误的,但从客观公正的角 度来说,美国理应有一点公心,理应兼顾各方的利
益)。美国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第三大错误,为削弱苏联而与极度仇视自己的伊斯兰极端势力结盟,则是典型的利令智昏,愚不可 及。敌人的敌人,并不一定就是朋友,完全有可能是更大的敌人。
拉登什么时候开始恨美国的?他一直没说,或许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准确的时间。但是,通过上述分析,应该是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在他初步懂事之后,而且随着他的思维愈成熟,他的恨也愈 深。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