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苏格拉底有一次去一个商品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竟使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多的我所不需要的东西!
近代以来的中国大众,以为西方文明擅长物质科技,而精神道德文化不如中国,这是很大的片面。
笔者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是西方精神文化的歪打正着,但是这种歪打正着,日益变成尾大不掉,于是西方的文化日益由精神向物质方面倾斜,即精神文化的物质异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一个基本历史原因,就是对西方文化急剧资本主义物质异化的分析和批判。
《论语》中,孔子对物质财富有很多论述。
孔子说"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孔子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可见,对待财富孔子充分的表现了"无可无不可"的灵活态度。
最能说明中国文化意义的是《论语》记载的一则故事: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教导学生:治理好国家,人丁兴旺后,要使百姓富裕,富裕后,再教育好百姓。同一个时期,着名政治家齐国管仲也发表相同的观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述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化精神,充分说明物质的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第一原则,中国的精神是紧紧的依附于物质,它们的关系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水涨船高;
但是苏格拉底的精神是和物质对立的,是一种反比关系:物质越多,精神就越少,这种反比关系,才能发展出精神的独立性,才能产生对精神的绝对信仰。
这种精神对物质的依附性和精神对物质的排斥性,就是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属性。
当然,中西文化这种精神内涵的区别,不能绝对化,推向极端,因为归根到底任何精神都有物质的因,精神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它们是一对欢喜冤家。
只是相比较而言,西方精神的独立性更强,而这种情况的解释只能是西方精神对物质的依附性相对的弱。
什么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它更多的是主张精神摆脱肉体以及物质强力的束缚,而追求精神的独立自由创造,追求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人权和平等是精神自由的逻辑条件。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精神有无数解释,那么最本质是什么?有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认知门径?
笔者认为,这一门径应该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入门。
简单的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关于物质利益分配和谐的精神,它源于物质的力量,但是它又高于物质力量的自发盲目的混乱竞争,它用中庸之道(道德)来驾驭物质的平衡发展。
中国文化精神就是道德文章,而道德文章就是物质利益分配。
中国专制政治家长制,职责就是公平分配物质利益。所谓太平盛世,就是物质的公平才能创造盛世。中国文化的危机,就是政治腐败而造成物质分配的两极分化。中国文化的经验世故,就是物质交换经验错综复杂的认知。
中国文化中任何道德精神,都要由物质关系去解读。
《易经》中"厚德载物"语录,是中国道德文章的精神核心,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截然相反,它开宗明义,肯定物质追求,而不把物质的追求看作是原罪。
物质的追求免不了社会争夺,因此中国文化用"德"("道"的意义和"德"一致)的精神来协调和驾驭物的相互竞争。可以说,中国全部文化奥秘集中在此了。
孔子述而不作,继承光大《易经》的"道"统文化。
孔子很着名的话是"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历史上一直到今天,都是纷纷的褒贬不一。
这句话本质是什么?也是在界定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克己"是精神上克制自己的物质贪欲,"复礼"是实现社会物质利益合乎"礼制"的公平分配,安分守己,不要有非分之想。如此,天下才能太平。
孔子还有一句政治名言"不患贫而患不均"。
前后文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请注意,孔子的思想是辩证灵活的,上面引用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先让国家富起来,然后再教育好百姓,即物质第一,精神事后。
但同样在《论语》中,孔子又说"盖均无贫",这实际上主张道德精神是第一的,因为"均"是要靠政治道德教育去实现的,而"贫"是个相对概念,是从属于"均",只要有了"平均"的精神道德,就可以战胜物质的贫穷,克服贫穷,就无所谓贫穷,也即精神高于物质。
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能反映国情的一面镜子,做到了这一点,似乎便可以一俊遮百丑,为什么有很多民众怀念"文革",正是这种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庸之道",是孔子教育中国人念念不能忘记的修身之道,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中国文化的"以不变应万变",都是立足于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被中国文化供奉的很高: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道德在百姓中非常稀有,已有很长时间了。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对"中庸之道"经典的解释也用"中和"的名词(即和谐):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理解中庸之道的道理,一点也不难,就是日常生活经验中的掌握分寸的道理。
但是要达到中庸之道,却是难上加难,因为中庸之道其实就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利益分配的公平和调和。
实现这种公平性,除了要求公平心,还要有认识判断问题的聪明才智,即使做到这两点,对评判的标准,也是莫衷一是,没有客观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还有物质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常常是头痛医头,顾此失彼。瞻前顾后的预见性难,而事后诸葛亮却容易。此一时,彼一时,世事难料。于是滑入随波逐流,投机取巧。
因此才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感叹。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定位在中庸之道,这是高超的"知行合一"的物质实践文化,孔子那个时代的人很难达到,一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很难达到。
中国社会没有绝对精神信仰寄托灵魂,中国社会必须依靠中庸之道来调和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从而将精神的平衡建立在物质的平衡基础之上,但是中国中庸之道的真货很少,于是大量的出现道貌岸然的假货,即冒牌的中庸之道,即所谓"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性的政治文化。
"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中国物质文化和谐的政治设计。这句话粗略看俗不可耐,但它也是挑明了中国文化大道理,它也是说明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书"指的是儒家精神,而掌握了这种精神,用儒家中庸之道治理社会,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黄金等物质也就不在话下。
这句话和"厚德载物"一个意思,只是后一句话,用的是儒雅中性的物质名词,而前者是铜臭味的黄金货币。
总之,中国文化全部的健康能量,都在积极努力争取社会各自物质利益的和谐和相对公平。
有个读者在我的新浪博客中留言,建议我全面理解"道法自然",读者并录了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
老子思想和孔子本质一致,只是老子侧重出世之道,而孔子侧重入世之道,他们对道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士普遍将孔子老子的思想融于一身。
上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老子思想,和孔子中庸之道的物质利益分配观是不二法门。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