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象表明,中国车市的高速增长期或将结束,优胜劣汰的大洗牌倏然而至。中国车市或迎来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而痛苦调整的10年。10年之后的车市,就象今天厮杀沉寂过后的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DVD等市场,从全国遍地开花到最后只剩下长虹、海尔、格力、美的等寥若晨星的几大家。正如老话所说,只有潮水退了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以及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是中国汽车产业繁荣的根本。这几年井喷的产销量实际上大大透支了未来。随着世界汽车业的重心向中国转移,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剧、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的退出、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城市治堵限购政策实施、油耗准入政策落实以及日本地震的影响等等,国内车企未来产销布局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面对车市4月份的数据,也许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读方法,但清醒的企业家早已未雨绸缪。李书福斥资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就是一种尝试,毕竟"鲤鱼"只要跳上"龙门"就能美梦成真。
业界人士早已注意到,中美两国汽车产销规模相当,但中国汽车企业数量偏多,产业集中度严重偏低。以2009年为例,当年全国有整车厂家168个,汽车改装厂600余家,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归属于机械、交通、航空、兵器等多个部门和系统。而纳入中汽协统计口径的79家企业中,1万辆级及以下企业多达57家,产销占比仅3.4%,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多、小、散、乱"的行业现状触目惊心。
除了规模以外,汽车业的品牌打造也步履艰难。资本和技术的差距使中国汽车还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国外有的公司每年六七十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有的公司从业经验15年的工程师达一两万人、有的公司28天推出一个新产品,这都是差距。第三是产业链的形成和供应商的培育非常关键,美国市场每年卖1000万辆车,召回3000辆,而我们还没有召回制,这也是差距。
市场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类型分为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现在中国的汽车行业基本处于比较完全竞争市场的初级阶段。汽车产业是规模化、全球化的产业。中国汽车已经走入一个整合做大的新阶段,以顺应经济规律与世界发展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未来中国汽车这个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市场,谁来主导整合?谁来保障整合的公平?
应对未来的大洗牌,长安集团徐留平认为,政府的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和法律制度以及中国汽车业自身发展需求是下一轮产业整合的关键所在。而在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汽车业列为六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之首,汽车业兼并重组将再次加速。请注意《意见》中透露的重要信息,文件阐述兼并重组不再提"四大四小"而倡导全民参与。"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四家年产销过200万辆的企业和"北汽、广汽、奇瑞、重汽"四家年产销过100万辆的企业称为"四大四小",之前提出由他们为主的"国家队",在2012年前并购为10家以内,而今年年底以前即将出台的汽车产业新政将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不再论资排辈,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真正实现以市场、资本、技术为导向的重组模式。
在房地产业即将崩盘之际,中国汽车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刚性需求吸引全球眼光,相对于全球6人一车的平均数,中国目前仅为19人一车的水平让世界怦然心动。汽车产业拉动着中国经济上下游千万个行业的飞速发展,解决上亿人的就业与吃饭,成为国民经济无与伦比的第一支柱和最重要的发展引擎。
因此,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壮大,与亿万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城市拥堵、能源紧缺、停车困难、环境污染已上升为社会大问题的时候,如何支持引导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在考验管理者执政良知、智慧与应变能力。韩日、港台均为弹丸之地,汽车保有量比中国大得多,车、人、社会管理却井井有条;北京470万辆车使四环以内变成"流动停车场",纽约1000多万辆车却通畅有序不堵车,个中缘由一清二楚,我们能采纳无良政客和"砖家"之策而因噎废食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笔者期望社会管理者和有识之士借鉴过去家电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关心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期望在车市大洗牌中你能活得更久、更滋润。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